登陆注册
15206800000014

第14章 午夜来獾(2)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每每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我们拥有当前物欲世界的最庞大的一支伴奏队伍。在这方面,我们如今真的已经是“后来居上”了。透过表象的种种分析,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第三世界,急于学习发达国家的文学,也极有可能学到其中最坏的部分,毫不犹豫地丢弃自己美好的民族传统。时至今日,他们要比以前所鄙视的“堕落的西方”更多更淋漓地写到性和暴力、更大幅度地展示“人性的恶与委琐”--这在通常情况下会是阅读中更为刺激的部分,也是“解构”和“解放”的灵药和猛药。

中国传统通俗小说中并不缺少这样的元素:我们有千奇百怪和极尽想象力的关于性和暴力的描述,这方面并不稍逊于商业主义物质主义的西方。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齐国在发展经济的最能干的人物管仲的管理下,国都临淄建立了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庞大的妓院。至于说暴力和酷刑,同时期的秦国有一个宰相商鞅,他炮制的严刑峻法大概是人世间最罕见最残酷的。不幸的是这二位总是受到后人不吝言辞的极度称赞。所以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与生活都有各自的传统,二者在交流和学习中总要对接,问题是不要把其中最可怕最恶劣的部分交集起来,一旦这样也就糟透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在这场震耳欲聋的物欲大合奏中听到独奏和独唱,看到能够置身于生命旷野中的人--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五六千年的古老文明,总会贮藏起这样的精神能量。

在历史上,对现实的功利性有所超越的文学总是难忘的。这里谈谈孙犁和汪曾祺,他们在当时和今后的意义,都给我们以启示。

先说孙犁。这位文笔优美的作家经历了战争,是我们熟悉的那一代革命作家。这个创作群体的主要特征是配合战争和阶级斗争,以笔为枪,其作品是隆隆前行的革命列车上的一件件行李--有时也被视为“齿轮和螺丝钉”。可孙犁稍有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在同样拥有浓浓的战斗和硝烟气息的同时,个人志趣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他描述山地的斗争,芦苇荡里的战火,公社化的过程,但这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生活背景出现的--更大的背景却是山川大地,即令人迷思和爱恋的自然,它下面发生的故事才是各种各样的,作家要用自己的笔来描写和绘制。

这就有了一个个迷人的女性形象,她们含蓄的耐人寻味的心情表达得多么生动逼真。这在当时的文学中是十分少见的,现实功利性较弱,因而显得格外触目。作家对女性的涓涓柔情,特别的爱惜之情,独到的观察,都充盈在字里行间。这是比一般的儿女情长更深邃更细致的东西,它来自恒久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别致的青春形象,迷人的天籁,无法言表的生趣。可见在那个统一的潮流和文学气氛中,孙犁在一定程度上超脱了出来,保护了自己的艺术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里生长起来。

再说离我们更近一点的汪曾祺,他的主要创作期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代表作更是八十年代初产生的。同时期的作家在写什么?大家大致在写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对极“左”文化专制的控诉,二是对新时期新气象新成就的欢颂。但汪曾祺基本上没有写这两方面的内容,而是独自沉浸到往昔的回忆中去,把老旧生活的场景一一追记下来。这其中满是他的个人志趣和性情,十分饱满。

他玩味往昔的做法,今天也许不算多么特异,在当时却是极为另类的,一般读者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那时候人在现实的“潮流”之中,也就无暇顾及大自然所赋予的斑斓人性、大自然本身。由此可见,孙犁和汪曾祺都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自己身处的现实潮流,尽可能地保存了自己生命中应有的单纯和朴实,具有一定的精神自由。当然,他们因此而成为那个时期难得的文学收获。

那么到了时下,我们究竟有什么值得乐观的方面?这才应该是讨论的重点。我们的乐观在于:目前罗列的这一切虽然令人忧虑,但还不是完全无望,因为屈指算来,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作为写作群体这起码是第二次对潮流的“顺驯”了--上一次是六七十年代,那时的文学主潮是写“阶级斗争”;而这一次则是对物质欲望的集体追逐和仰望。

这两股文学潮流从表面看起来是呈现两极状态的,但它的内里、它的本质含义都是相同的:写作汇入并跟从社会思潮与时尚,其境界并没有区别和超越现实操作的功利层面。当代文学在这两个潮流中都未能幸免,也都是同一种命运。从人性和艺术的规律上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的文学命运也要大致如此。不过我们面临的是本世纪的下一个十年或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于更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是否可以企望艺术家的想象力、独立性和人格的力量,有一个稍稍不同的面貌?

中国有句老话:“事不过三”,意思是说,同类错误重犯“第三次”就很愚蠢很不妙了。由此说来,我们的当代文学仍然是有希望的。

东部半岛上那只午夜出没的獾始终是沉默的。可是它即便发声,我们也无法与之交流,只能一边窥视那张可爱的花脸,一边猜测它的行为以及心绪。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不是为了“生态”问题而来,它还没有那样的自觉。它对故园的留恋是一种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它在黑夜里嗅着往昔,走走停停,如此而已。对这道矮矮的栅栏墙和所有的人工痕迹,它除了费解还有恐惧,所以它对自己的行为非但没有强调和炫耀,而且绝不呼喊和喧哗。它甚至有些羞涩,当然不会在阳光下进入,而必要选择自己的午夜。它有家园记忆的本性,是这个本性让它痛苦。

比起这只獾,我们现代人也许丧失了这种痛苦--那种掺杂了惧怕和莫名羞涩的情态,我们人类是没有的。我们面对自然也许是清晰的责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勇气--可也恰恰是这种勇气,把我们赖以栖身的大自然给彻底毁掉了。

我们急切的功利性无所不在。我们的传统中也许有着过多的实用主义的心智,并且从现实操作的层面上给予了不适当的推崇。比如长期得到赞赏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我们就将现实应用和精神推崇混为一团--现实生活中,有人正是出于对“覆舟”的恐惧,才有了对“水”的善意。可是我们不禁还要设问:既然乘舟者也来自“水”,“水”才是他的母体,即便“水”不能“覆舟”,不是也要对它爱惜与敬畏吗?这应该是乘舟者的本能与责任。因为惧怕而不得不施与的“善意”,当然是大打折扣的。

我们文学中对待自然的态度,一如对待“水”的态度:现实的社会治理不可不考虑这种“水舟”逻辑,可是文学上却要上升到道德与理想的层面,回到生命的感动。这是有所不同的、不容混淆的。我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不是因为害怕报复,更不是为了有效地索取,而仅仅因为她是万物的生母、她的无可比拟的美、她的神秘动人,还有--我们只是她的一粒微小的分子……如上说到的那只獾,它仅仅是置身于自然之中,与万千生命融为了一体。它是懵懂浑然的,可能丝毫谈不到自觉--就这一点而言,与我们人类是有本质区别的。人早就从那种浑然之中走了出来,与自然傲然对立,所以就与大自然的情分上论,已经远远不如一只獾了。

从文学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发现不久前的人类还不是完全如此的。比如我近来再次读了《白净草原》,这只是十九世纪的作品,它记录的天籁、神秘无尽的自然,更有人与之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那种生活状态,又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唤起了我的陶醉,我追求的另一种生活,以及愿意为保卫我们曾经有过的那种日月而斗争的冲动。它不是“自然生态文学”,但它显然更有力量和作用。还有《离骚》,它写满了自然之美;甚至连《瓦尔登湖》,也不是我们惯常所理解的那种“自然生态文学”。再近一些,就说孙犁和汪曾祺吧,他们的柔美篇章里有多少大自然的描写。他们自己和笔下的人物,都是躺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呼吸的生命--他们的这些作品因为真实自然和格外饱满的生命内容,才让我们更加感动,并能够长久地记住。

对比一下,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将不同时期的文学质地区别开来:以前的人对于大自然的情感是难以分离的,是混沌无界的,是沉浸其中的;人对自然的歌颂或牵念不是出于无奈之情,也不是因为逼迫而生出的责任心,更不是出于对物欲的关切而推导出来的功利心;那时的“生态文学”如果有的话,当是更纯粹和更高境界的,因而也是更为激动人心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这不仅仅是在谈论“自然生态文学”,而是忧虑我们现代人的生命质地、不同的质地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情状、网络时代文学中的生命伦理问题。

如果说梭罗隐隐表露了对于现代化即将来临的恐惧和深忧,那么现在已经再也找不到“瓦尔登”了,我们已经陷入无可逃遁的绝境。我们在尝试追问:我们文学中一以贯之的强大的人道力量、我们追求真理的恒心,今天能否恢复?在这种修复中,我们可能会对物质主义保持一种戒备,这并不难;难的是其他,比如我们怎样还原和追溯浑然一体的思想境界--人对自然拥有了“现代”理解力之后,还能否寻求和借助生命中的本能力量?这种力量由于没有了简单和直接的责任与功利,从而具备了更深更强的文学感动力。

因此我们才注目那只午夜来獾,稍稍留心它的行迹,体味一下它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它的沉默和羞涩到底来自哪里、因为什么?

原载《天涯》2013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见好

    见好

    畅销书作家柏邦妮有一个好人缘,这让她的每一个被采访者都和她“相见甚欢”,所谓“见好”就是看得见对方的好,但首先要让对方看得见你的好,而柏邦妮就是有这种亲和力。不管是陈丹青的神采奕奕——“他妈的”;黄晓明的细腻——“给每个亲人送礼物,我一定想得很仔细很周全”,还是范冰冰的老辣——“拍《十月围城》,剧组和当地的地头蛇起了冲突,范冰冰亲自去谈判”,柏邦妮都能聊得很开怀,并且得到她最想了解的。这是一本以平常心交流的文集,这里没有光环、不打官腔,有的只是平等相对又妙趣横生的交谈。
  •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
  • 年轻时做新鲜事

    年轻时做新鲜事

    本书主要收录:我十五岁那年、托翁的动手能力、“托尔斯泰灯”、静的等级、解剖我自己、享受安宁、慢半拍、对一朵花微笑等等。
  • 那些人,那些事

    那些人,那些事

    本书是一本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回忆随笔。作者是知名学人蓝英年,这些长长短短的文章,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回忆与作者同辈或前辈学者、诗人、翻译家的亲身接触,如与梁漱溟、张东荪、史学家漆侠、翻译家蒋路和诗人流沙河的交往,现在那些人物大多作古,这些真挚的文字,读来亲切感人。另一部分主要介绍苏联文坛上有意义的趣闻趣事。文章写得轻松、有趣,又很好读。
  • 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

    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多元化发展,不能一味地以欧洲为中心,就像我们评论一个作家是否伟大时,不能以他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准一样,西方殖民主义者硬说黑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企图轻轻一笔,把非洲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勾销掉,这当然是痴心妄想。由俞灏东、杨秀琴、俞任远合理变化组的《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辑录了非洲大陆上最富盛名的文学家的作品并加以评析,为你娓娓道来非洲大陆的文明历程。《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一套五册,并向全国各高校内部发行。
热门推荐
  • 每天学点法律常识

    每天学点法律常识

    本书针对当前许多人对法律的需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纠纷和人们所关心的法律问题,列举了大量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 卿妃得已

    卿妃得已

    前世,她为爱而疯狂,不顾一切的流言蜚语,所有人的反对,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为他谋划一切、为他得到天下江山,她也理所当然的当上了皇后,可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家族惨遭灭门,而她自己得到的也只有惨死,最可悲的是,他说他从来。都没有爱过她,她只不过是他的一颗棋子,一颗用来得到皇位的棋子,她不死心,可当他把废后诏书扔到她面前时,她才醒悟过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一厢情愿,她的一厢情愿带给自己的整个家族一夜之间惨遭灭门,她的一厢情愿让她自己死于非命!老天有眼,让她重生了,这一世,她一定要让他血肉偿还!让他感觉一下生不如死的滋味!
  • 领袖影响力

    领袖影响力

    学会影响别人并不意味着要扮演者的角色从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它所展现的是一种领导的才华,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一种传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在这个社会上,不是别人影响了你,就是你影响了别人。前者,使你成为他人思想的仆从,后者则使你成为众人仰望的领袖。
  • 诸神梦阙几折花

    诸神梦阙几折花

    这里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神,没有尔等文过饰非的王。只有那无休止的曾经,不随人心的遗忘。一代代的人,心心念念着过往,注定了结局时候的荒凉。伧夫欲醉过酒家,诸神梦阙几折花。
  • 闯仙

    闯仙

    村民们膜拜的仙人,却是毁家灭族的祸首。亲眼目睹奇祸的林轩,意外获得神秘玉片之后,凭借着那时不时浮现在脑海之中的仙诀妙术,一步一步走到巅峰。修仙界的奥秘之门,随着他的步伐而不再神秘。埋葬仙骨的险境,迷蒙难渡的死海,万妖汇聚的妖殿……都留下了他的传说……
  • 上古世纪之宿命约定

    上古世纪之宿命约定

    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幻。原来的废物天赋原来却是无与伦比的杰出天赋。原来所谓的神抵竟然是这个样子,哈里兰也好,诺伊也好,都不过是神抵的棋子。诺伊也好,吉恩也罢;璀璨世纪也好,上古世纪也罢,不过皆是众神的戏曲而已。当天地不仁,众神以以万物为刍狗,将这个世界变成他们的棋盘的时候,人们又该怎么做呢?
  • 只是那时年少

    只是那时年少

    “噢耶!终于到国庆了!”Yana激动的说,“雯,我们出去浪吧,好不好?别总是闷在宿舍里。”檬眨着大大的眼睛问她们的大姐大——顾雯芸。“去吧去吧!不然闷死在这儿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羲沫一听是要出去,第一个发表意见,“随便你们咯。”伊依柠说,“走走走,出去瑟!”Yana也附和的说,“嗯~去海边好了。”雯提议道。“好哦!”其余3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国庆的游玩,这几个好闺蜜会发生什么事呢?国庆之后又会如何???让我们尽情期待][此文章是由本作者大大生活中真实的故事,稍加改编的哦]
  • 快乐心灵的经典故事

    快乐心灵的经典故事

    并不是只有伟大的事情才能称之为经典。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是一种态度和状态。经典是在擦拭百叶窗时聆听一曲咏叹调,能使心灵愉悦的经典故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 末光之境

    末光之境

    百年之前,在Krodno魔法大陆上掌管水灵元素的国度——水沫中曾出现过一位极有天分的天才魔法师雨枫·叶。这位年纪轻轻的魔导圣者却在Kr星历3353年新年庆典的前一天深夜将统领中部四国的卡星诺皇室所在的整个城市卡星诺茨坠入了永恒的黑暗——深渊之井中。而前往卡星诺茨阻拦雨枫的族人据说在半路上则被悉数截杀,下落不明。雨枫·叶随卡星诺茨一齐坠入了深渊之井,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他的被截杀的族人。留给所有人只剩下永远无法看透的谜团。
  • 良妖难寻

    良妖难寻

    两百年,不长也不短,刚刚好的一个时间,刚刚好能知晓时间事,刚刚好能懂世间情。她以为与她一直在一起的会是与她一同长大的那只灰狼,到后来才知道与她一起的不过是总能在危难中将她救出的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