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九十年代下半期(1996—1999),主要流传在北京。某网站2005年10月有登载。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成腕:暴富,即成为大腕、富翁。②车牌:私家小轿车的驾驶执照。③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④伊妹儿:即email,电子邮件。
【点评】
中国人(尤其是北京市民)原先的习惯性问候语为“还没吃饭哪”,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到本世纪初的二十年内,问候语的内容多有变化(大都反映社会热点),其变化顺序大致如本篇所排列,标题为“民心时尚”,可谓妥帖。因此,本篇具有社会史料的价值。
246.一把手综合征*
决策一言堂①,
用人一句话②,
花钱一支笔③。
*伍文采集整理。所谓“一把手”,指各单位部门的第一负责人(通常是党委书记)。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有媒体说:贵州省纪委驻省交通厅纪检组长、交通厅党组成员龚仕金同志“在反思卢万里大案时”如此说。参见《新民周刊》2004年第34期(总第295期)第13页。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一言堂:独自发表意见,并以权势压制班子成员提出不同意见。②一句话:不经集体讨论,由个人决断。③一支笔:独自掌握财经审批权。
【点评】
本篇的流传(发表)过程表明:现实生活中,民间谣谚的确可以成为某种工作总结的有效手段。
247.监督的教训*
上级监督下级太远①,
下级监督上级太难②,
同级监督同级太软③,
法纪监督太晚④。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有媒体说:贵州省纪委驻省交通厅纪检组长、交通厅党组成员龚仕金同志“在反思卢万里大案时”如此说。参见《新民周刊》2004年第34期(总第295期)第13页。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太远:因为上级监督部门一般高高在上,不了解下级的实际情况。②太难:因为下级监督上级,在事实上存在许多阻力与限制。③太软:因为同级之间有“情面”问题。④太晚:因为只有在干部“出问题”后,法纪部门才介入。
【点评】
知易行难。总结了教训之后,看来更重要的在于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
249.巨额医疗费*
做个阑尾炎①,白耕一年田②。
救护车一响③,一头猪白养④。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新民晚报》2005年8月4日所刊署名“丁圆”的漫画《俺们眼里的医疗费》中出现本篇的文句。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做个阑尾炎:割阑尾炎,此为最普通、简单的外科手术。②白耕一年田:意为耗费农民一年的收入。③救护车一响:意为请一次急救。
④一头猪白养:意为耗费(出售)一头猪的钱。
【点评】
本篇又是揭示“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具体的一点:医疗费太高,农民看不起病。全篇由于拟用农民的口吻,富有生活气息。关于医疗费太高的问题,请参看媒体的说法:“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健康周报社出版之《家庭中医》,国内统一刊号CN12—0013、邮发代号5—13,2005年8月)250.大学干部多*校级干部一走廊①,处级干部一礼堂②,科级干部一操场③。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或无题。《文汇报》2005年7月27日所刊的一篇新闻稿,在谈到“机构臃肿加大教育成本”问题说,“有人戏言我国高校……”,即援引本篇文句。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校级:或为“局级”,因为高校的校级干部(正副书记、校长)一般均为(正副)局级。一走廊:十几人。②处级:高校内的党政机关的负责人和各院系的负责人,均为(正副)处级。一礼堂:至少三四百人。③科级:高校内的党政机关和各院系中的一般工作人员,大都为正副科级。一操场:至少千余人。
【点评】
本篇所揭示的,大概并非如媒体所体认的仅仅是“机构臃肿加大教育成本”问题。如果从“官本位”以及“学而优则仕”等视角作考察,或许还可以发现和认识其他一些深层次问题。
251.四等儿女*
一等儿女有福气①,
二等儿女走时气②,
三等儿女靠运气③,
四等儿女干叹气④。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或题“几等儿女”。这里的“儿女”,广义取“中华儿女”、“华夏儿女”之意,指中国国民;狭义指国内的青年人。长篇小说《顺口溜》第179页引录。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有福气:指出生于有特殊社会政治背景的家庭,生活在富裕乃至豪华奢侈的家庭环境里,如某些高干家庭的成员等。②走时气:指由于社会政治(政策)的转变而大大改善了生活命运(经济生活条件)。如某些高级知识分子或统战对象。③靠运气:指由于偶然性因素(所谓“机遇”)和个人原因而获得较好的生活境遇。如文艺界体育界的“明星”,以及各界“成功人士”。④干叹气:指徒发牢骚,于事无补。如“老三届”(“回城知青”)和“下岗工人”等,由于社会政治历史的原因,他们一般都命运曲折,生活道路坎坷,现实生活境遇较差。
【点评】
虽说本篇其实是早已流传过的《几等公民》的翻版,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毕竟又表露了一个社会民情方面的信息: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解决(抑制)。
252.四小发明*
给苍蝇戴手铐,
给老鼠戴脚镣,
给蚊子戴口罩,
给蟑螂戴避孕套。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长篇小说《顺口溜》第179页引录本原注:本篇又题“某些官员的豪言壮语”。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点评】
本篇所说的那几种情况,本是难以做到的,又是没有必要做的。把它们戏称为“小发明”,旨在讽刺某些官员的浮夸嘴脸(主要是说大话,自我吹嘘,虚报业绩等)。
253.教授与商人
这年头,
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①,
越来越像商人;
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②,
越来越像教授。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长篇小说《顺口溜》引录。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此句主要指有的教师以“讲学”、“演说”和“咨询”等形式换取高额酬金(俗称“出场费”等)。②此句主要指有的商人“应邀”到大学讲“经营策略”、“商战实例”之类的课程,或撰写“自传”之类。
【点评】
本篇反映的社会现象在本时期的确普遍存在,在各高校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里,这类人物更为集中。如此“商学结合”,其实有多重的社会学意义,不可一概而论,但应该说其中的消极性更大。
254.知识分子五个一*
一做官就坏,
一做生意就亏,
一打官司就输,
一碰女人就惨,
一发言就乱①。
*伍文采集整理。
据媒体披露,长篇小说《顺口溜》的作者凡一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用这一顺口溜来概括了知识分子的性格缺陷,但当它成为一种警戒之后,知识分子的性格优点也就显露出来了——正直、善良和幽默。这三要素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也是良心的具体体现。(参见丁丽洁:《凡一平:游戏间书写沉重》,《文学报》2005年8月25日)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乱:指“发言”(或作品)的内容或观点“杂乱”,即不遵循“宣传口径”,不讲“套话”之类,而喜欢发表“个人意见”(独立思考)。
【点评】
且不论本篇对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的概括是否准确。本篇的主要意义在于:在当代民间谣谚的传播中,由某一知识分子公开承认某篇作品为自己所编写,此乃首例。
255.一包烟一月粮*
一包烟一月粮①,
一顿饭一头牛②,
屁股底下一幢楼③。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或更早一段时间,或无题。文字稿由上海《新民晚报》2005年8月26日所转载的《成都商报》文章《公务宴请走进农家乐》(作者庞惊涛等)披露。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一包烟一月粮:本时期的住在城里的各级干部如每天抽一包(20支装)卷烟,烟价约人民币8—1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的一个农民一个月的口粮款。其实,以干部的账面的工资水平,一般是抽不起的,而他们的普遍抽,是因为“基本靠送”。②一顿饭一头牛:本时期的住在城里的各级干部如果吃一次公关宴请,一桌(十来人)的花费通常约人民币600—800元(各地有差异),这笔钱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可以买一头耕牛。③屁股底下一幢楼:屁股低下:指小轿车。本时期的住在城里的各级干部往往以各种名义争取配置小轿车(公费),一辆普通的国产车,需人民币十余万,这相当于一家普通农户以几十年的心血才能盖起的一幢房屋的价钱。
【点评】
本篇显然是传统谚语“富家一桌酒,穷人一年粮”的现代版,值得从多种角度去解读。
【附注83】
2005年9月某网站登载的《一字歌》,其实是本篇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文本:
一支烟二两油,
一顿饭一头牛,
一屁股坐了一栋楼。
256.语文课三怕*
一怕写作文①,
二怕文言文②,
三怕周树人③。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或更早一段时间,或无题。文字稿由万润龙等人的文章《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文汇报》2005年10月21日)披露。
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现行的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中,都要布置写“作文”。②现行的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多篇古文,一般要求背诵。③现行的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多篇鲁迅(周树人)的著作(小说、散文—杂文为主)。
【点评】
当代的中小学教育的不得法是普遍性问题,尤以语文教学不得法为甚。本篇反映的是广大中小学生的心声,真值得有关人士重视。
257.高价婚姻*
小见面,千八百;①
大见面,四五千;②
订下婚事一万元。③
*伍文采集整理。
本篇流传于本世纪初或更早一段时间,或无题。主要流传在江南地区农村。文字稿由相关的新闻报道披露。(刊《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月22日)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未辑录。
【注释】
①小见面:女方被介绍人带领非正式地与男方的家长见面认识。千八百:男方家长须给女方的“见面礼”(人民币现金数)。②大见面:女方由家长陪同,正式地会见男方的家长。四五千:男方家长须给女方的“见面礼”(人民币现金数)。③此句意为:履行一下“订婚”仪式(一般要摆酒席),还要花费一万元。
【点评】
本篇透露的社会信息是:在本时期内,部分地区的婚姻旧风俗明显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