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09400000001

第1章 志向——志当存高远(1)

班超(32~102)

东汉军事家、外交家。

投笔从戎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班固和班超、一个女儿班昭,他们都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儿俩都很有学问,可是性情却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说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代理司马,立了战功。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才干,便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带着36个随从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但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勒索财物,鄯善王很不满意。由于这几十年来,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鄯善王就很殷勤地招待着他们。

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跟随从说:“你们看得出来吗?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了,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

话虽这样说,毕竟只是一种猜想。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了?住在什么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来是瞒着班超的。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只好老实回答说:“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30里地。”

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立刻召集36个随从,对他们说:“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你们看怎么办?”

大家都说:“现在情况危急,死活全凭你啦!”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帐篷周围,一面放火,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一定会慌张。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办了。”

大家说:“好,就这样拼一拼吧!”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着36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那天晚上,正赶着刮大风。班超吩咐10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20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其余6个人顺风放火。火一烧起来,10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20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匈奴人从梦里惊醒,到处乱窜。班超打头冲进帐篷,其余的人跟着班超杀进去,杀了匈奴使者和30多个随从,把所有帐篷都烧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天刚发白。班超请鄯善王过来。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就对班超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

在班超的巧妙周旋下,鄯善跟汉朝和好,最终合力打败了匈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千锤百炼,格调沉郁顿挫,饱含忧国忧民之精神。与李白被视为唐诗中并峙的两座高峰。

关注民生的“诗圣”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要到外地去做官,就把他寄放到洛阳城里的姑母家。姑母是个善良有教养的人,对杜甫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除了在生活上照看他,还经常给他说古道今。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

姑母说:“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跷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祖父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7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

杜甫35岁的时候来到长安。他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改变世风、救济百姓的政治抱负。可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越来越腐朽。唐玄宗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一些正直的贤能之士都不能被重用。杜甫在长安待了10年,不仅得不到一个职位,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到王侯贵族府上周旋,以便从那儿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有时候就到山野去采药或在屋前种些草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官场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使杜甫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有一天,杜甫到郊外去采药,来到咸阳桥,远远就听见一片震天的哭声,近前一看,只见一队队新兵腰挂弓箭战刀,向远方走去。他们的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正在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和车轮滚动声、马嘶声响成一片,那情景真是凄惨极了。

“你们上哪里去啊?”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上边疆打仗啊!”老兵回答。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叫您去呢?”

“唉,”老兵叹了口气说,“征兵征到我,没法子啊!听人说,有的十四五岁就被抓去当兵,到了40多岁才能回来。我这一去,怕连老骨头都要葬在边疆了。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丢给老伴,哪能种好!租税却一点也不给减少,唉,没法活啦!”说着,老兵流下泪来。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的两眼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悲愤。当晚,他写下了名诗《兵车行》。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百姓们的呼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

从那以后,杜甫把自己的才情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老百姓的疾苦合为一体,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吟诵出一首又一首饱含深情的千古绝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1069年,推行新法进行社会变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强调发展生产应作为国家当务之急。

关注民生

王安石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知识基础深厚,作文功底扎实,父亲经常带着他出入各宴会和文会,所以他的知识面也很广。从儒家一类的经典到各个朝代文人的作品,他没有不熟悉的;诗词歌赋等各类体裁,没有他不会写的。因此,他从小就被称为“神童”。

王安石5岁开始写文章,8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因为他思路敏捷,下笔很快,所以被人形容为“落笔如飞”。他的名声传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那里,欧阳修一开始不相信。后来他有机会亲自看到王安石,便给他出了个题目。结果王安石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三篇文章,而且每篇都是锦心绣口的好文章。欧阳修感叹道:“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写文章的行家!”

王安石虽然文章写得很好,但因为他不关注社会,所以文章全是美丽词句和典故的堆砌,没有实质性的对社会有帮助的内容。他最喜欢的也是吟风弄月、赏花玩草一类的无关痛痒的题材。少年的王安石因为盛名在外,又一路顺风,难免有些恃才傲物起来。那时的他常想着将来能以自己擅长的诗词歌赋博取功名,进入仕途。

17岁那年,王安石的父亲调任建康(今南京)通判,想到王安石社会经验很少,就把他也带过去了。一路远行让王安石见到了以前没接触过的社会。百姓的苦难,经济的凋敝,这些都是他以前没注意到的,他突然觉得自己眼前打开了一扇很大的窗子,也开始反思以前自己贵公子生活的不足。一天,王安石走进父亲的书房,对父亲说:“我觉得自己以前的文章都很没价值,从今以后我要写对社会、对民生都有益的文章。”父亲听了高兴地说:“是啊!我以前让你少写那些寄情山水的东西,你总是不听,现在你能自己想通,那就再好不过了。”

其实,王安石此时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理想,他对宋朝社会的真正情况有所了解后,已经决心要革除社会弊病了。后来,王安石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推行新法,进行社会改革。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岳飞(1103~1142)

南宋爱国名将。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

志在精忠报国

岳飞的父亲想给儿子起个好听的名字,他冥思苦想了好久才决定采用“岳飞”这个名字,意思是希望他以后能像大鸟一样展翅高飞。

岳飞小时候就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样。很多小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呀玩的。可岳飞却很有志气,他不管对谁,总是又忠厚又老实,从来不说谎骗人,不像一些孩子成天就知道夸夸其谈。岳飞读书很认真,很多读过的书,他都能背下来。他特别喜欢读《左传》《春秋》和《孙子兵法》这类书籍。

小岳飞在读好书的同时,也常常习武练箭。他力气很大,10多岁时就能拉开300斤的大弓。他还拜了当时一名叫周侗的当师傅,专门向周侗学习射弓箭。周侗武艺非常高强,他看见小岳飞聪明勤奋还懂礼貌,就很高兴地收了小岳飞做徒弟。由于小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蹲马步,头上顶一个小碗,一站就是半天,从来不偷懒,所以武艺长进得非常快。和他一起学习的小朋友感到很奇怪:他为什么不贪玩呢?他认真地说:“师父经常说练武术就像盖房子,得一块砖一块砖地砌上去,如果砌得不牢,这座房子就随时可能倒塌,所以苦练基本功,也是为了将来能够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啊!师父还常说,我们长大了要爱自己的国家,有要远大的理想,要为国家做事情。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又过了几年,岳飞长大成人,这时候在中原北方,有一个叫女真族的部落不断闯到中原来抢东西,还杀人、放火。岳飞在家里听到逃难的老百姓说了这些事后,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准备离家参军保卫国家。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舍不得岳飞离开家,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但为了祖国的安危,母亲给他讲了很多要为祖国增光的话。最后母亲取来针,让岳飞跪在地上托着小墨盒,在岳飞的脊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岳飞永远记住,要忠于祖国、保卫国家。

岳飞确实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希望,将“精忠报国”四个字作为自己一生的准则,最后将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祖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徐霞客(1587~1641)

中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志在远游

徐霞客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山川地理方面的书,他的书桌上虽然散放着各种经史书籍,但在经书下面,放着他偷偷从父亲那里拿来的《舆地志》《山海图经》和探险游记一类的地理知识书籍。他只能偷偷地看,唯恐被双亲发现,说他不用功学习。他看这些地理知识方面的书籍看得入了迷,经常通宵达旦。

徐霞客博览群书,善于独立思考。对于各种问题,都有自己一番独特的见解。一次,他对私塾里的小伙伴说:“我发现从前的人写的地理书,互相抄录,因袭附会,往往缺乏实地考察。所用资料,也并不完全可靠。即使是专门记述河流和山脉的书,也只是谈到中国的事,而不知道世界之宽之大。”其他小伙伴读的书没有徐霞客读的多,听着他的宏观世界论都露出惊愕的表情。他接着说:“要想了解祖国地理面貌的真实情况,就必须进行实地考察。”

有一次在书馆里,同学们轮流说自己的志向,有的说要做大官,有的说要当文学家,大家问徐霞客准备以后做什么,只见他提笔写了一行字:“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然后他指着纸上的字,望了望小伙伴们说:“这就是我的志愿。”小伙伴们围着徐霞客要他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他告诉大家说,中华有九州大地,要跋涉八州;祖国有五座大山,要攀登四座。接着他又豪情满怀地说:“一个有志气的人,应该朝现碧海,暮登苍山。”这苍劲有力的笔迹和意味深长的一席话,展示了这个少年立志遍游祖国山河的宏伟志向。

徐霞客17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以前父亲在世的时候,不让他远游。现在父亲去世了,他又开始有了想远游的心思,但家中只剩母亲一人,他也不忍提出来。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母亲看出了他的想法。一天,母亲将徐霞客叫到自己房间,拿出一顶帽子,爱抚地对他说:“身为男子,应当志在远方!你看,这是我特地为你缝制的帽子,让你远行时戴的。你出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徐霞客为难地对母亲说:“可我走了谁来照顾您呢?”母亲笑笑说:“我身体还很硬朗,你放心去吧!”

第二天天一亮,母亲就起床为儿子送行。来到村口,徐霞客看着母亲瘦弱的身体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楚,父亲已故,自己这一走,只剩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家中,自己太不孝了。母亲看出徐霞客的心思,对他说:“不管你走多远,母亲都在家里等你回来。你放心吧,我不会有事的。你只要路上小心就好。”徐霞客点了点头,虽然舍不得母亲,但他想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便挥手告别,毅然地踏上了征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大丈夫当朝大海而暮苍梧。

秋瑾(1875~1907)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从小立志当巾帼英雄

秋瑾从小天资聪颖,她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家人经常看见小小年纪的她,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这些爱国诗人的诗词吟读不舍。秋瑾小时候非常仰慕英雄豪杰,尤其是女英雄。一次,在阅读史书的时候,小秋瑾被明末女帅秦良玉和沈方英的故事所感动。读完后非常激动,写下了:“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的句子。

她的爷爷和父亲读了以后都惊喜不已。爷爷坐在太师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父亲为女儿感到惋惜:“阿瑾要是个男孩子,一定是块好材料。”但是少年秋瑾热情而倔强,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她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希望把裹在头上的妇女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像花木兰那样,效命疆场。她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

同类推荐
  • 激励青少年的100个奇妙传说故事

    激励青少年的100个奇妙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民间文学与小说故事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代名女、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现代故事、爱情故事、校园故事、传奇故事等。
  • 规划你的工作

    规划你的工作

    每一个工作着的人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不能浑浑噩噩对待工作,因为平凡的工作正是你事业的基础,是你提升人生层次的平台。工作中稀里糊涂、过一天算一天,不仅仅是不敬业那么简单,而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所以,无论你从事的是多么普通的工作,都要认真对待它,都要为它做好规划。
  • 成就你一生的习惯(名师解惑丛书)

    成就你一生的习惯(名师解惑丛书)

    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是多年养成的。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象完全出于自然。所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 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仁义”是做人的根本,“为富不仁”“为财不义”成了一种常规。但是,胡雪岩做到了“为富而仁”“为财而义”。胡雪岩虽是个商人,既非饱读诗书之士,也非驰骋疆场的将帅,可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出“仁义”二字。拥有巨大财富的胡雪岩屡行仁义之举,从而为他的商业王朝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 理想的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理想的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此套书撷英采华,精心分类,不但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欢乐、轻松的成长环境,而且更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可以说是一套让青少年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青春励志经典读物。
热门推荐
  • 生锈王冠

    生锈王冠

    灭门的血海深仇、未婚妻的侮辱,周遭人的冷嘲热讽。陷入绝境的废柴少年偶然情况下发现了家族遗物的秘密。他能否抓紧着唯一的稻草,绝处逢生?欲戴王冠者,必承其重!一切尽在《生锈王冠》。新人新书,多多包涵。
  • 惊魂学长第一季:人间鬼剧

    惊魂学长第一季:人间鬼剧

    灵宝派曾是道教的庞大派别,捉鬼降妖之术大都起源于此派。随着时间的推移,灵宝派系道士越来越少。至今仅剩下三支怀有正统驱魔秘术的灵宝派系,道士人数不足百人。灵宝的终极秘术也近乎失传。身怀一支派系的半吊子灵宝道士刚蛋,只身一人来到了繁华的都市——龙城。可是刚来龙城没几天的他竟被送进了高中……于此同时霓虹灯下一出出惊悚的灵异事件连珠炮般涌现。刚蛋究竟是迷失在大城市的霓虹灯下,还是作为道士去为一幕幕人间鬼剧画上句号?
  • 狐狸与兔子之间的纠纷

    狐狸与兔子之间的纠纷

    “狐狸先生你会吃掉我吗”“至少现在不会,因为你还不肥”“那我什么时候肥”“等你成年那天”“那我还要多久才能成年?”“兔精可能要等等吧”“好慢啊~那,狐狸先生你成年了吗”“没有。。”“哦,那狐狸先生成年的时候我可以吃掉你吗”“可以,我等待这那一天”“那我们要不要像人类那样,拉勾勾”“不需要,很幼稚,你只能是我的,记住了!小兔子,要远离异性”“哦,可我只喜欢狐狸先生”小狐狸脸一红“我。。知道!小兔子你话可真多,不怕我现在就吃掉你吗”小兔子托着下巴呆萌的摇了摇头,软绵绵的说到“不会的,狐狸先生才舍不得吃我~”狐狸先生盯着小兔子,仰天长叹小兔子什么时候能吃
  • 血洗万界

    血洗万界

    一介奴仆,如何血染苍穹,战胜诸天强者,走上最顶峰!
  • 冰峰魔王

    冰峰魔王

    一个经历本就不平凡的骚年,莫名其妙的又被上级安排了一个无聊的任务,探测海底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结果这次却遇上了异变……关键词:冰魔,美女,异能者,魔导师,炼金师,结界师,黑暗巨头,远古遗迹……
  • 国民初恋:元气少女恋上高冷学霸

    国民初恋:元气少女恋上高冷学霸

    “哼哼,你死定了。让我捉到,你肯定起不了床!”夏安安最擅长就是躲猫猫,本想自己已经胜利的之后,突然失重,被人横抱起来。“哼哼,抓到了。”“喂!放我下来!”夏安安不停锤打顾余帆的胸膛。“就不放!”自己可是好不容易才抓到这只小妖精的。三年的相恋,换来四年的异地恋,中途还有些不愉快的小插曲,但是相恋这么久了,除了偶尔拌拌嘴之外,也没什么大事情发生,别人都说“七年之痒”,而两人之间还保留着新鲜感......
  • 都市神皇

    都市神皇

    这是一个唯美的故事,与历史为伍,在思维的抉择面前,游刃有余;在苍茫中,谱写神话。在其中,蚩尤的后人与轩辕的后人,拥有着神的血脉。他们是敌亦是友,宿命之战,即将开启。
  • 祛蔽

    祛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也妖娆

    仙也妖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我当教师的那几年

    我当教师的那几年

    这是一个从良教师以及一群倒霉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