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700000045

第45章 学科研究评述(28)

而正是这样的复杂化的叙事,能更好地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真实状况。本书用了大量史实,描述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最初相互对立的两派,怎样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当下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289在论争中相互吸取、补充,最后达到了历史的“综合”。30年代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诗歌与现代主义诗歌,原本是相互对立的,而且这样的对立推到极端,就都出现了一种“虚骄之气”:左翼方面的“幼稚的呐喊”和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庸俗的艺术至上主义”。但到了40年代,在历史现实的推动下,左翼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都克服了自身的虚骄,自觉向对方吸取,而达到了良性的互动。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与综合中,才出现了艾青和冯至两个现代诗歌的高峰,以及穆旦等一批“注重综合思维”的现代主义诗的“新生代”。如本书所分析,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个对“诗的现代性”的新体认的:由二三十年代象征派、现代派简单地以“纯粹”相标榜,以“摩登”为现代,到承认对现实的关怀与承担也是诗的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都标志着对诗歌,以至整个文学现代性观念综合中的成熟的(中册第十五、十六章)。事实上,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由最初的对立,到逐渐相互吸取:在通俗文学方面,出现了张恨水这样的自觉吸取新文学营养的大家(中册第十二章),而在曹禺、茅盾这样的新文学重镇的作品里,也同样可以发现许多通俗文学的因素。

第三,本书不仅“守正”,更有“出新”,而且有自觉的追求。

严先生在“后记”里,说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比较丰厚的原创性”,本书的作者“不肯走现成的捷径,依然从发掘、占有相关的原始材料做起,在吸取前人和当代学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勤奋地奉献出自己的诚实劳动”。这里有两点很值得注意。其一是追求学术“原创性”。所谓“出新”,不是追逐时髦,大发吸引眼球的新奇之论,那是有哗众取宠之意,而无实事求是之心。本书提到了一味追求新鲜刺激的将“现代”时尚化的“摩登主义”,是追求现代性的现代文学容易落入的陷阱(中册第十五章);在我看来,这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陷阱。因此,严家炎先生通过本书的示范性写作,倡导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不仅是对那些陈陈相因,剪刀加浆糊的模仿、变相抄袭之作的当头棒喝,而且也是对以时髦为创新的“摩登病”的一个针砭、警示。

其二,如何追求原创性?本书的经验是,要实实在在地“从发掘、占有相关原始材料做起”。这也是自有针对性的:因为很长时间,许多人都是以新理论包装旧材料为原创性的。

本书因史料的新发掘而达到新认识,是随处可见的。这里仅举二例。首先290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当然是最引人注目,也是严先生最为看重的陈季同及其所创作的《黄衫客传奇》的发现。陈季同文学观念中的“世界文学”的概念,以及他的具有鲜明现代性的作品产生于法国,并用法文写作,这都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历史的孕育时期,就有着与世界文学沟通的自觉意识。这当然只是“文学地壳变动”的“预兆”,很难说就是现代文学的开端,但对我们理解现代文学的发生,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本书第十五章对抗战时期诗歌中的“反抒情诗派”与“新古典主义诗潮”的发掘、梳理和概括,也具有重要的史的意义。尤其是“新古典主义诗潮”以南京高校为中心,那里曾经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重镇,其代表诗人都是黄侃、吴梅的学生,一方面和其前辈一样,重视中国本土诗歌传统,但又不局限于此,自觉吸取外来现代主义诗歌经验,追求“古典的优雅美与现代新感觉的融合”,是为“新古典主义”。这样,老一辈的新与旧、中与外的对立,到学生辈这里,就发展成新与旧、中与外的互动、融合,这本身也是显示了我们在前文所说的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的。

第四,本书原定五年完成,实际用了八年。这里固然有集体写作难免发生的拖延时间的因素,但确实有“八年磨一书”的意义。这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废名集》获奖的事,那是“十年编一书”,这都是具有某种象征性的。如果再联系到严家炎先生早在上一世纪60年代就参与了唐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80年代初,又积极主持该书的修订工作,成为副主编;而这本严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唐本显然有一个承接的关系。那么,严家炎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已经“磨”了五十年。这背后所显示的学术“沉潜精神”和“韧性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联系当下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就更能显示本书的榜样意义。记得好几年前,刘纳先生在金华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发出过“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慢点”的呼吁。前者是强调坚守学术的独立自主性,后者则强调克服学术的浮躁心态,不写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扎扎实实提高学术质量和品位。

当时我就受到了震动:我也是写得太快———当然,我也可以为自己作点辩解:我写得很快,但酝酿时间却都很长。当然,写得太快、太滥,也有学术体制和评价标准的原因。从另一面说,也要防止走到极端,过于追求完美而写得太少,最后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当下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291很容易变成眼高手低。写快写慢、写多写少,或许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在我们如何看待学术,我们的学术心态、学风,以至人生态度。

这又使我想起了读本书时的一点感触。本书第十六章谈到冯至的“庄严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态度”,以及他对文学,对社会的“承担”。因此,他就能够做到坚持“漫长岁月的默默积累和生死以之的严肃准备”,然后就会有一个“一举让什么都有了交代的完美瞬间”。其实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本书的写作,同样是“漫长岁月的默默积累”,想想严家炎先生已经“严肃准备”了五十年,然后就有了这煌煌大作终于完成的这一“完美瞬间”。这书背后的庄严的生活态度、学术态度和对学术、社会的承担,是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同样庄严的思考的:关于学术的意义,关于我们的学术责任,等等。

我还由此感受到一种从研究对象中吸取资源,自身的精神得以升华的快乐。我最近曾到河南和农村的老师进行交流,其中就谈到了“老师和学生在教育中一起成长”;今天出席这本书的研讨会,也想到学术研究同样应该是研究者自身生命成长的过程:或许这才是学术研究的真正魅力所在。

最后要说的是,研讨这本书,不能不谈到本书的主编严家炎先生。其实前面已谈了不少,这里想集中地谈一谈。当我读到严家炎先生在“后记”里谈到他所做的工作,除亲自撰写其中重要章节外,还负责统一修改全稿,增补二万余字,压缩一万四千余字,查对、改正了不少差错,这一切都是在年老体衰,视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不只是深受感动,而且是大感震动。我想得很多。

特别想到严家炎先生对我们学科的贡献。我们前不久刚举行过樊骏先生的追思会,我也写过文章。其实我们在讲到樊骏先生时,几乎同时也想到了严家炎先生。他们不仅彼此相知最深,而且在学科建设发展中几乎起到相同的作用。

我的文章说樊骏先生“参与了现代文学研究传统的构建”,严家炎先生也是参与构建的不可或缺的奠基者之一。许多人都说樊骏是我们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学术警察”,其实严家炎先生以他的“严上加严”的态度和作风,也同样起着学术警戒的作用:在严家炎先生面前,任何人都不敢马虎。

我还想谈谈严家炎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我们学科建设上所起到的作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篇文章,对现代研究界影响也最大。

我在《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一文里,谈到80年代初学科重建时,有几篇指导292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性的文章,一篇是王瑶先生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确立了学科“既是文艺科学,又是历史科学”的“质的规定性”;乐黛云先生的《了解世界文学研究发展状况,提高现代文学研究水平》,打开了学科发展与世界联系的通道;而严家炎先生的《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后收《求实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则完成了学科“历史品格”的重建。严先生在文章里,用大量的事实,说明“随意修改历史,隐瞒事实真相的不科学、反科学的做法”,已经产生了历史科学本身的信用危机。因此,大声疾呼要“敢于说真话,敢于如实反映历史”,强调“只有真正实事求是,现代文学史也才有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从历史实际出发,弄清基本史实,尊重基本史实,把认识统一到作品和史料的基础上,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才比较牢靠,比较扎实,也才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转变学风”。这里所说的“以接触原始材料作为研究起点,强调从史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学风”,不仅是严家炎先生此后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基本学术思想、作风,而且也是许多学术前辈共同倡导与身体力行的,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研究界,形成了一个传统。严家炎先生正是这一传统最有力的开创者和坚守者之一。

严家炎先生第二篇影响深远的文章是《走出百慕大三角区———谈二十世纪文艺批评的一点教训》,此文写于1988年12月,收《世纪的足音》(作家出版社,1996年)。我们知道,一旦进入百慕大地区,轮船会沉没,飞机也会出事;严先生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学术研究,也有这样的危险区,他称为“异元批评”,又称“跨元批评”,“在不同质、不同‘元’的文学作品之间,硬要用某‘元’做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评判,从而否定一批可能相当出色的作品的存在价值”。比如用现实主义标准衡量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作品,反过来用现代主义标准衡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品,等等。严先生针对这样的认识误区,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多元并存。”话虽一句,却确立了严家炎先生的基本学术观点,学术立场、态度和方法,即以揭示现代文学“多元并存”的历史复杂性和丰富性为己任,以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态度,看待现代文学的不同追求的作家与流派,并以多元的、变动发展的标准去衡量不同质、不同“元”的文学作品。严家炎先生的这一“多元并存”的文学史观念和方法论,对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文学流派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他自己也是这两个领域重要的开拓者。他对茅盾、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当下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293吴组缃、沙汀等的“社会剖析的现实主义”,路翎等的“体验的现实主义”的概括、命名,被广泛接受,几成定论。他对新感觉派和金庸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他对鲁迅创作方法多元性的揭示,“复调小说”的概括,也都是鲁迅研究的重要收获。这里所说的小说流派研究、金庸研究、鲁迅研究,再加上对丁玲的研究,就构成了严家炎先生在现代文学研究的具体领域的四大贡献。当然,严家炎先生的主要贡献,还是他五十年一贯的对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以及对整个学科的推动。

还要特别指出的,严家炎先生的这些研究,在学术界也有过不同意见,曾经引发过一些论争,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关于金庸的论争,关于七月派小说的论争。在论争中,严家炎先生都坚持用事实说话,据理力争,其基本立场就是要维护文学的多元并存和文学研究、批评的多元性。在这样的原则问题上,严先生是态度鲜明、坚定,绝不含糊的,这和他在学术上的宽容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评价的论争中,严家炎先生发表了《不怕颠覆,只怕误读》一文(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文章不长,却有重要的意义。严先生认为,“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意见,自来就有。

新儒学、后现代之类的颠覆,也不必多虑。值得注意的,我以为倒是对‘五四’的误读。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说成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责备‘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都是不符合史实的误读。对‘五四’反对派的意见,也要防止和警惕误读,并非一讲‘五四’毛病就是‘颠覆’”。他的态度是:“我们赞美‘五四’,继承‘五四’,又超越‘五四’。”“不怕颠覆”,表现了严先生的开阔心态,在他看来,历史与现实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五四”,都是可以批评的;“只怕误读”,是他一贯的从事实出发的态度,对建立在误读基础上的批评,是要论争、辩驳的,其所依据的,依然是事实。因此,严先生近年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引起争议的重大问题的重新考释,写了一些很有分量的文章。

而“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则为现代文学研究者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所应有的态度,提出了一个原则:一方面,要坚守学科的基本立场,维护和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要将其凝固化,不回避所存在的问题,要有新的发展和超越,这样就可以使学科的发展,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在我看来,294中国现代文学史论严家炎先生所提出的这一“既坚守,又开放”的原则,对现代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的。

应该说,严家炎先生的三大学术思想:坚持从史料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学风;多元共生的文学史观和方法论;继承、坚守“五四”,又超越“五四”的基本立场,在他主编的这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里,是得到认真的贯彻和体现的。这构成了本书内在的学术思想与精神,是其底气所在。

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又想起了严家炎先生的一个评价,他说,我们现代文学这门学科,发展路子比较正,学风也比较正。这大概是包括我在内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对这学科、学界总有一种依恋心态的原因所在吧。这样的学术正气,是由学科开创者的第一代学人,王瑶、唐、李何林、贾植芳、田仲济、陈瘦竹、钱谷融———诸位先生奠定的,又经过以严家炎、樊骏先生为代表的第二代学人的培植与坚守,已经形成一个传统。现在,我们在本书的主要撰稿者,事实上已经是本学科的骨干和带头人的中年学人这里,又看到了这样的学术“正路”、学术“正气”的新的坚守、继承与发展,这是我读这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最为感动和满足之处,我从中看到了学科发展的希望。因此,也要向本书的主编和所有的撰稿者表示最大的敬意。

2011年5月22—26日读书,27日写提纲,28日讲,29—30日整理成文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当下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

同类推荐
  • 中华对联(第九卷)

    中华对联(第九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 韶年华韵

    韶年华韵

    本书分为人物·雄浑、追忆·洗练、感悟·超诣、寄语·流动四部分,收录有《走进光华的思考者》、《我看见了天使》、《四年的渐变》、《离别的季节》等文章。
  • 聚散百回

    聚散百回

    我第一次发现,在校园里有人摆摊出售自己的书。这个男生在校园极繁华的地段极安静的等候着别人的光顾。如果不是好奇心的驱使,或许我将错过一段震撼内心的旅程。我拾起稀落但摆放整齐的其中一本,翻开扉页,由辽大出版社印制的书籍虽然纸张不算精细,对印刷的字体也让我想起了教堂里分发的晦涩难懂的讲义,仍旧是好奇心的驱使,我匆匆掠过了几行文字,文笔细腻雅致,完全可以忽略做工的粗糙。虽然大学生写的东西难免有些庸人自扰,有些不痛不痒的呻吟,但作者所思所言,俨然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诗人多是悲剧的,因情感太敏锐而容易夭折,因情感太丰富而……
  • 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新闻

    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新闻

    《生活晨报》是三晋文化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山西省一级报纸,国内统一刊号CN14-0030,全国公开发行。自1994年1月1日创刊以来,晨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关注经济,服务建设;关注文化,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美好生活,共同创造”为理念,围绕生活,指导生活,引领生活,报纸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晨报日均发行量超过10万份,同时,在太原城区400余个社区拥有600余个阅报栏,覆盖人群超过百万。
  • 戴望舒精品选

    戴望舒精品选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被称为“雨巷诗人”。在他的作品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均有体现。他不作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而是采取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向、隐逸、自由联想和语言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进而曲折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感受,颇具内涵之美。
热门推荐
  • 冰皇再世:妖娆绽放

    冰皇再世:妖娆绽放

    这个世界奉行强者为尊的法则。这是一个有着魔法师与召唤师的世界。魔兽纵横的十三大陆,危机险恶。雷冰儿,本为炎天大陆王室公主,机缘巧合之下,破解加注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无奈造化弄人,因果关系早已注定,她,最终能否战胜命运之神?
  • 非国

    非国

    前朝望不尽酒醉,今时数不完风流。沙场官场,坊间朝堂,天子君臣,伦理纲常。这一人,徒慕先生,这一人,是矣非国。
  • 四圣秘典

    四圣秘典

    无上武功四圣秘典每隔十年重现江湖腥风血雨儿女情长又该作何抉择
  • 莫叹明月笑春风

    莫叹明月笑春风

    “我并不是喜欢纠缠的人,如今将着玉佩还你……便是将我对你的最后一丝情意给断了,我会与你退亲,日后你为君我为臣,你我之间再无任何私情。”良久,他薄唇轻启,应了声“如此甚好。”她笑了笑,可眼泪却落了下来,她转过身,向殿外走去,走到门前,她顿了顿,哀戚道“皇上的眼睛甚是好看,里面没有风没有月,没有星星,也没有我……”
  •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台湾作家王寿来)
  • 超越神魔

    超越神魔

    穷?没出息?没有理想的亲情?没有理想的友情?没有理想的爱情?如果是你,你该如何面对?现实很的确很残酷,生活的确很无奈。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人才会被上天眷顾吧?这个世界那么多的不快,那就到另一个世界做一个让所以人都嫉妒,羡慕的人上人吧。
  • 梧桐树集

    梧桐树集

    诗歌:梦恋、远行、轮回、重生。青春,恋爱,爱情。
  • 幻灭如梦

    幻灭如梦

    最邪恶的黑暗隐藏于光明之处。最圣洁的光明诞生于黑暗之处大道五十,天衍四九,而罗羽便是那遁去的一。
  • 假面囚徒

    假面囚徒

    一个人,挑战全世界,面对无休止的追杀,他要弄懂,这是为什么?原KGB导师培养出的工具。他发现了这个世界背后的秘密,一个被规划、被设定、被要求的世界。于是,他和全世界的大人物,有了交集,或敌人或朋友。“我们都是受害者、决定我们命运的、是骰子的任意一掷、是星际的气流还有从众神的风车吹来的游移微风?”最爱《纽约时报》那些畅销书的风格。喜欢陆德伦、喜欢李察德、特别喜欢汤姆克兰西,所以自命粉丝汤。一个彻底的智商游戏,希望能像李察德一样,能让人猜不出结局。
  • 重生之一梦十年

    重生之一梦十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叶名扬曾经无数次的念过这句词,却从未想过,有一天时光的伟力会真的将他带到十一年之前,初相见的那一刻。上天知我忆其人,使向梦中人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