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700000060

第60章 研究视野,观念,心态,方法(8)

后期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一直把我的研究称为“幸存者的写作”。我经历过很多事情,我在进入学界之前,参加了社会的各种运动,包括“文革”后期的民间思考。我看过很多很多的牺牲者,看过流血,甚至可以说我是从血泊里爬出来的。五七年反右,当时北大最优秀的人差不多全部成右派。我很深刻地知道很多很多比我优秀的人,他们都牺牲了,我是幸存者。也有的没有牺牲,或者也平反了,但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发言权。我现在有了发言权,我很珍视我的发言权。我的发言不仅仅是为我个人,我对这些牺牲者和沉默的大多数是有责任的。另外,前面说过,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大学教授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受益者,因此,我们对那些依然生活在贫困状态的底层老百姓,也是有责任的。我这些年的研究、写作越来越转向农村建设、教育和文化,就含有给予回报的意思,即所谓“报春晖”。

促使我为普通读者写作,还有一个因素是中国国情。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没有多少人读书,但是中国人太多,所以虽然读书人比例小,最后还是有很多人读书。其实很多学界的人不读书的,因为都太忙,我并不是只说别人,我自己也很忙,别人送我的书我一般只是翻一翻,我甚至很少能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所以我现在是不太喜欢把我的书送给学界的朋友的,因为送给他他不看,这不能怪他,因为我自己也不看。但是在中小城镇里,就有一批人,是我们的忠实读者。我们的文章他们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的,读完之后还讨论。现在中国的这批所谓中小城镇文化人,比如一个记者,一个编辑,或者一个书店里的老板,或者一个教师,这些人起了文化中介的作用,他们读我们的书,同时把我们的书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我非常珍惜这一部分人。这种现象在全世界比较少,是中国独有的。和外国学者交谈时,他们很羡慕我,说:“钱,你的书怎么能成为畅销书?我们的书顶多是圈子里的人看。”他们很羡慕,也很惊讶。我的著作连一些最偏远的山区都会有人看,还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你什么时候说过一句话,就像一颗种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结出了果子。比如我刚来之前,就收到一封信。我几年前做过一个演讲,一个人就记住了,并且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还在读我的书。我的书他都看,但是有几本找不到,叫我寄给他。就是有这样的学术圈外的忠实读者,所以我写作时不敢乱写,原因之一就是害怕他们失望。

那些读者见你的书就买,当然这样的读者不会太多,当然也不会太少。这样的读者对我的压力最大,我怕对不起他们,我写作时脑子里时时想的是这样一些普通读者。所以我是为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为那些愿意读书、想问题的人而写作。我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方式受这个影响很大。我的学术著作里尽量避免用学术术语,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不仅是我个人生命的表达的需要,也是因为考虑到这些对象。

说到这一步,就谈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院派跟现实的关系问题。

学院派当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学院派和现实的关系,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它关注现实的方式,不是社会活动家、宣传家那种方式,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它要将社会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学院派学者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我想以你们所熟悉的高远东老师为例。前不久我对他的研究作过一点考察。我发现,他的研究很有特点:具有高度的学术自觉,对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学术界的前沿问题都有敏锐的把握,能够把社会思想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术问题,进行有距离的学术思考、精细的学理辨析和深度的理论探讨。比如说,关于鲁迅和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学界对此有很多争论,是前沿性问题。但他没有直接去回应这种争论,而是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课题,就是《故事新编》研究。这个选题就显示了他的学术眼光。过去我们讨论鲁迅和传统文化关系问题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鲁迅早期和五四时期,而他则是把选题放在30年代。

一般学者是从鲁迅的学术著作、杂文来研究鲁迅和传统文化关系,而他则是从小说中来发现。他认为小说比杂文更能显露作者真实的世界观,因为小说创作是感性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更能显示鲁迅和传统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

他这样做就把尖锐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具体的学术课题,非常有新意。这就是学院派研究的方式。再比如说鲁迅和革命、共产主义关系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高远东也没有正面去讨论回应这个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转化为鲁迅和墨子的关系。他背后的关怀是很重大的现实问题,但却能转化成为学术课题。所以我说,高远东的现实关怀是内化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里面,是一张皮而不是两张皮。他的现实关怀不是外在于学术研究的,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种有机融合是学院派研究的特点和长处。

我也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就是我的《丰富的痛苦》这本书。它面对的是现实最尖锐的问题,上一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瓦解之后,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是不是终结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破产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不是走不通了?我当时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但作为一个学者,我怎么把这个尖锐的政治思想问题转换为学术问题,进行学术研究?这里我作了几个转换。首先我把这个政治问题转化成为一个思想性的命题,我这样提出问题:在世界和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从海涅开始一直到鲁迅,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知识分子都被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运动所吸引?于是,就产生了“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这样一个思想史的命题。但还要一个转换,就是转换成我所感兴趣的精神史的问题,就是说,我不是一般地讨论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而是这样提出问题: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接近,是不是跟“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有关系,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契合?我首先想到的是我自己和我的同辈人———这里就显示了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我的学术思维习惯:我总是喜欢,或者说善于把研究的课题和自己联系起来,把自己摆进去。自我审视的结果,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代人(当时,我想得很具体,就是我在贵州时的一位已经远行的好友)年轻时候之所以被社会主义所吸引,除了与所受的教育有关,更是因为我们身上具有很强的堂吉诃德气质。也就是说,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我发现这种气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有内在的联系。于是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堂吉诃德气质上来。这个转换非常重要,这是个文学的转换。文学是关心人的心灵的,而堂吉诃德正是一个文学典型。进一步深入考察,在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的启发下,我又发现,在知识分子那里,堂吉诃德气其实是和哈姆雷特气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知识分子个体,对这两个典型形象的接受、认识与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构成了一部复杂的流动的接受史。也就是说,我要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能只研究堂吉诃德这一个文学典型,而且还要同时研究哈姆雷特,更要研究这两个具有原型性的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典型的接受史。

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转换:由“文学”的课题转换成我自己的专业“文学史研究”的课题。同时又要打破专业,由中国现代文学扩展到世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并且涉及思想史、学术史,是一个跨国度、跨学科的研究。到这时候,就可以开始研究了。深入研究之后,我又392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发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创始于英国和西班牙,它传播到中国是通过德国和俄国这两个中介;而马克思传播到中国也是从德国到俄国再到中国的。这当然不是一个偶合。这样,最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这当然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课题,其实,它还隐含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东移,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这样一个潜在主题。后者是我由现实出发的问题意识,但是潜在的;而前者则是经过由“政治问题—思想问题—精神问题—文学问题—文学史问题”

的四次转换而最终形成的学术课题,它是显在的,和最初的现实政治问题已经很远了,这是有距离、有深度的研究。正因为有了距离,才会有深度。也就是说,它摆脱了一开始由于现实的东欧、苏联的瓦解与中国的风波所引发的强烈的情感反应———这样的反应构成了研究的内在动力,从而产生了一种内在的生命激情,而如前所述,我是非常重视,而且追求这样的研究激情的;但在具体研究中又必须加以遏制,以至排除,以保持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冷静、客观的态度。

摆脱了以后,才能进行深度的追问与学理的探讨。于是,就有了对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气质的同情的理解与严峻的反省,对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运动关系中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因此而探讨了一系列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就是最近我在《我的精神自传》里所概括的“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启蒙主义”、“理想主义”、“思想与行动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也都是隐含在历史的叙述里的,读者未必明察,我现在在《我的精神自传》里,把它作了集中的梳理。其实,这样的思想探讨,才是我真正追求的,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学术里的思想”吧。而在文学研究中,这样的思想又是和心灵、情感紧密联系,融合为一体的。因此,这一研究最后成书时,我加了一个主题词,作为书名,即《丰富的痛苦》。———一项学术研究到这时候,才最后结束。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的这一研究显然是有许多缺憾的———我多次说过,我自己的所有的研究,只是具有“有缺憾的价值”;其实,从根本上说,任何学术研究,都是有缺憾,因而有遗憾的研究。但不管有多大缺憾与遗憾,我仍然珍视这次研究试验的经验,这是影响了我以后的研究的,今天愿意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学术研究必须和现实生活保持联系,必须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常常产生于现实———当然,这个“现实”是宽泛的,不仅是政治、社会现实,更包括思想、文学术研究的承担问题化、学术、经济、科学发展的现实,等等;而学者在进入研究时又必须和现实拉开距离,进行深度的观照,学理的探讨,理论的概括。这就是说,学院派的研究也是和现实有联系的,背后是有学者的现实关怀的,用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来说,是对社会现实有承担的;只是有的学术著作中,这样的关怀、联系、承担,表现得比较明显,容易被读者所瞩目;有的著作,就比较隐蔽,经过了许多的转换,读者不易察觉。特别是一些抽象程度比较高的理论著作,看似和现实无关,其实是更有一种大关怀,是承担着为时代提供价值理想、思维模式和新的想象力的大使命的,坦白地说,这样的研究是我更为看重的,这样的思想家的理论创造,只能心向往之了。这里,就提出了对学院派学者的一个很高的要求,既要对现实有程度不同的关注和敏感,又要具有将现实问题转换为学术问题、学术课题的眼光、方法、能力与习惯。学院派研究的乐趣,也就在这样的努力中。

这里,还想对文学研究的特点,再说几句。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日本鲁迅研究界的前辈丸山升先生的学术研究。其中谈到一点:丸山先生关注的焦点,始终放在“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当事人的内心”。这里有三个层面的关注:关注在大的历史环境中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关注同时有着具体小环境,有着独特个性的“个人”;关注他的“内心”:情感,心理,思想,思维方式,等等。在我看来,这样的对人,对生命个体独特的内心世界的关注,是真正的“文学的方式”———文学和文学史的研究的另一大特点与优势是对“审美”的研究与关注。

这也形成我的一个研究思路:对任何一个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不执著于事件本身,而关注事件当中的人,关心生命个体的命运,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

同学们可能知道,我在退休以后,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当代思想史,特别是民间思想史的研究。从表面上看,已经远离了文学研究,其实,我的思想史研究,还是用了“文学的方式”。比如最近我写了《“1957年学”研究笔记》,对“反右”运动研究就和历史学家不一样。我研究的是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右派个案,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在现代文学领域对鲁迅、周作人、曹禺这些作家典型的研究的一个延续,探寻当代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民间思想者,他们个人的命运,他们的情感、心灵、个性,从这个角度来切入,是一种心灵史、精神史、生命史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者的思想史研究吧。

2008年5月16—18日在学生录音记录稿上修订,有补充394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略谈“典型现象”的理论与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尝试谈起研究方法,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对西方研究方法的借鉴。80年代大陆学界的“方法热”,主要走的就是这条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一代学者也是由此而走上学术之路的。我想,以后的年轻学者大概也还是要不断地向西方学习与借鉴,对此不应该有什么动摇。近年来,又有人强调对中国自身传统的借鉴,这自然是一个新的觉悟,对今后中国学术(包括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过对传统的内涵、外延的理解,似乎还存在着某些差异。有些人讲传统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是不包括近百年来的现代文化、文学在内的,他们不承认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文化、文学传统,甚至认为,现代文化、文学割断了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当然谈不上对它的继承与发展。这自然是一个不符合事实的偏见,但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在进行现代文学研究方法探讨时,不仅要注意对西方与中国古代的研究方法的借鉴,同时也应认真研究与总结本世纪文学、文学史研究的历史经验,从中有所吸取与借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择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的王瑶先生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建树———“典型现象”理论,作为我的论题。

(一)

同类推荐
  • 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

    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

    本书主要研究百年中国文学的“传统”,内容包括:中国文学的创造机制及其现代意义,外来文化资源与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塑形、现代体验与中国新传统的形成、被误读的新文学传统。
  • 我的河山(幕后)

    我的河山(幕后)

    “抗战八年,多少事件和人物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详述它的全过程。2011年,一部纪录片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岁月的记忆。《国军抗战全纪实》创下了点播超亿次的纪录,充分证明有太多人想要了解这段历史。2年后,由该纪录片改编的《我的河山》重磅推出,满足大家对于正面战场的期待。
  • 故乡

    故乡

    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写故乡的优秀散文,从故乡风物、故乡往事、家园情思等角度抒写了人类的乡愁这一永恒的文化主题。
  • 山西文艺评论获奖作品选

    山西文艺评论获奖作品选

    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山西的小说创作,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成一、李锐等为代表的“晋军”群体,以张平为代表的“晋军后”创作,程度不同地影响过中国文坛。“山药蛋派”的小说创作,因时间的沉淀,已经成为具有“史性”意义的话题;“晋军”及“晋军后”的小说创作,现实意义更为突出。但无论“史性”意义还是现实意义,二者之间又是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
  • 岁月的风笛

    岁月的风笛

    本书是部诗歌集。以我解读的方式看诗人,陈国祥是自信的。而我非常看重自信,偏执地认为自信是人生最好的春药。因了自信的前提和基础,诗人的生活态度就表现出积极的层面。在《同学聚会》里,他“让熟悉的公式与符号/演化为跋涉人生的足迹暠。在枯燥的公式与符号之后,同学聚会上的内容已不再是简单或是诡秘的一张笑脸了。阅读后,可以得到快感,但是,留给读者更多的只能是思考了。
热门推荐
  • 红糖夏天

    红糖夏天

    假装阳光、快乐却深藏秘密生活着的杨格和单纯女作家任青岚相遇并相爱的故事。
  • 染苍绝

    染苍绝

    一纸浮尘,依靠自己才能生存的世界,因为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不惜代价走上修炼之路,力量无止境,贪念也无止境,病态的世界无人能将其改变,被拐杖支撑着的大陆,已经摇摇欲坠,死亡的瞬间即将来临,苍灭,人绝。
  • 豪门盛宠:爵少的心尖宠妻

    豪门盛宠:爵少的心尖宠妻

    闺蜜和男友的双重背叛,让她再次心灰意冷。果断把他变成前任男友,一转身便和S国最有钱、最有权的男人睡了,当VIVS集团首席总裁、首席设计师、暗夜特工的无冕之王......等等身份华丽揭露,当昔日的灰姑娘华丽变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时,等待他们的只有复仇,那些昔日对她欺辱,让她家破人亡的人准备接受她的复仇吧。还想欺我?呵呵,问一下我身后的Boss同不同意先吧。“Boss,太太被人欺负了。”“谁敢欺她,把人给我宰了”“Boss,太太跟人打起来了”“带人过去给太太助威,别让太太把手弄伤了。”“Boss,太太说她被人非礼了。”“让那个人生不如死。”“可是,太太说那个人是Boss您。”“……”
  • 掌控万虫千兽:极品御妖女

    掌控万虫千兽:极品御妖女

    龙神的出世,引领各自的命运上了轨道。凤凰的重生,一时间谣言四起。皇室莫名的牵扯一时纷争不断,二十年前的真相逐渐清晰。妖典的出现引来无数的野心。鬼神之战,她为他险些坠入魔道,奄奄一息之际,万千的生灵为她咆哮!面对御妖之女那不可磨灭的使命,他愿为她放弃整个天下,而她又何尝不是!四大奇术真正的使命就此拉开,一曲御妖神曲使得魔神再次解开封印,眼看天下即将要陷入万劫不复……
  • 帝君本妃不嫁

    帝君本妃不嫁

    这是一篇关于三生石的故事,忘川河旁,奈何桥边,你可曾见过她?可曾听过她的故事?三生三世,她与他只能错过第四世我还在原来的地方,默默地等你。
  • 倾城鬼医:冷王独爱将军妃

    倾城鬼医:冷王独爱将军妃

    她本是亦正亦邪的鬼医,一朝身死魂穿乱世,重生于女扮男装受辱惨死的将军之身,带着前身记忆复仇归来,杀伐果断,在遍布杀机的皇城步步为营,终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个是骁勇乖张女将军,一个是公子如玉世无双;一场别样的邂逅,几番温柔的纠缠,她以为终能寻得一隅,得一人心,却终不知家仇国恨,两军交战,她是三军主帅,他却是敌国之王。山河破碎,别人只知,她是那场血色硝烟中被他带回的一个藏于深宫的可怜战俘,殊不知她却是他宁可倾尽天下,也要换得百世无忧的心尖人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二次元悠闲帝国

    二次元悠闲帝国

    嗯,这绝对不是一个福利漫,是的,没错,这很热血,没有德国骨科,这话说着怎么连我自己都不信呢!别逼我了,哥哥是绝对不会开后宫的啊混蛋!
  • 私密空间

    私密空间

    学霸疯子乔掌握了人体信息的提取和控制、意识控制、思维透视和摄像。看穿邪恶城府,看透美人情怀,操控人类行动,治疗人生痛苦……一切,有不是问题。简单地说:他的最大的成就是,他找到了怎么样把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的方法。他在巨大成功的时候,他却被一个一直关注他的魔幻学校的邪恶势力所控制,受尽折磨。但是,他却一直坚持自己的做人底线。经过艰苦的斗争,他终于打败了邪恶势力。接着,他建立自己的真正为人类事业的魔幻学校。作品相关是有关疯子乔的成长为学霸的离奇经历。标签:天才成长异能特殊技能天下霸业
  • 战神界

    战神界

    在各种能力混杂的战神界,一场阴谋正在逼近每一位战士……从凡人界新晋升的高线战神虎步,拥有着十年前打败黒阳界王的两种能力。他,会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么?
  • 女佣杠上拽校草

    女佣杠上拽校草

    她,只是一个南家小小的女佣,他,是身份高贵,万人瞩目的南氏大少,这位南氏大少,却经常欺负这位身份卑微的女佣......可是却有一天,他,南家大少把她壁咚在墙上,邪魅一笑,对她说“安若璃,是你给我下的毒,所以你必须帮我解了,期限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