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900000034

第34章 晚年章太炎(1)

章太炎以上所论,虽大多发表于晚年,但有关《救学弊论》演讲的报道则在1924年便已见诸报端,应对章门弟子的取向产生了不小影响。1925年12月,周作人就针对胡适关于《诗经》中《野有死麋》的释文批评说“有些地方太新了,正同太旧了一样的有点不自然”,“未免可笑”,并指出“守旧的固然是武断,过于求新者也容易流为别的武断”,同时他还引英国民间故事中一句话提醒“疑古”者:“要大胆,要大胆,但是不可太大胆!”周作人:《谈〈谈谈诗经〉》,《谈龙集》,第131—133页。陈以爱也提及了这一材料,参阅《学术与时代》,第218页。这与章太炎在《救学弊论》中所阐发的观点基本相近。而沈兼士1941年在总结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趋势时也说:“我国号称有五千年的文化,而旧史记载多令人不敢置信,若一味疑古,凿空立说,亦为缺陷。吾人倘能利用上述之新材料,新方法,重新证实我们民族光辉灿烂之信史,岂不是空前的一大收获吗!”沈兼士:《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384页。这与其师章太炎晚年所论也如出一辙。

第二,章门弟子与胡适之间的矛盾。相对于早已在北大根深蒂固的章门弟子,留美归国的胡适虽在1917年进入北大,但仍然是一个圈外人。章门弟子的乡籍观念十分强烈,同属留日派但是皖籍的陈独秀的离职,便是因为沈尹默等人“在后面捣鬼”;参见胡适:《致汤尔和》,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7页、676、678页。甚至同属章门弟子的黄侃的辞职,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其非浙籍有关。在这种盘根错节的人事纠葛中,皖籍留美的胡适显然是一个外来闯入者,除钱玄同与之交好,其余章门弟子大多敬而远之,胡适后来即曾颇有怨言地回顾说:“尹默诸人后来用种种方法排挤我”。参见胡适:《致汤尔和》,《胡适书信集》中册,第676页。而顾颉刚恰与胡适交往甚密,他从北大毕业后留校工作正是得力于胡适,《顾颉刚自传》(三),《东方文化》1994年第2期。其疑古思想的萌生也与胡适的启发和鼓励密不可分,二人关系可谓相当亲近,由是他也难免遭到牵连,被多数章门弟子疑忌。顾颉刚曾在日记中诉说:“兼士先生与我相处三年,而处处疑忌我为胡适之派,……可见他之拉我,非能知我,乃徒思用我耳。”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第137页。“总之,在北大中,浙派与皖派处处闹独立,而我在夹缝中度生活,所谓两姑之间难为妇者,生涯亦可怜矣。”《顾颉刚日记》第1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第673页。另据顾氏回忆,他将胡适交予他的文章在国学门刊物发表,结果被沈兼士怒斥:“他不是研究所的人,为什么他的文章要登在研究所的刊物上!”其实胡适“明明是研究所的委员,而且是研究生的导师”。《顾颉刚自传》(三),《东方文化》1994年第2期。顾颉刚由此认为沈兼士等人的“心肠真狭窄,教我如何能佩服!”顾颉刚:《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429页。于是“和沈先生就渐渐疏远起了,他当然对我很不高兴”。《顾颉刚自传》(三),《东方文化》1994年第2期。今天看来,其中的是非曲直尽管仍难以判断,但多数章门弟子未对胡适、顾颉刚提倡的“疑古”表现出积极的响应,或许正与双方的这种内在矛盾不无关系。对此,胡适曾在日记中感叹,“与玄同在春华楼吃饭,谈《诗经》甚久。玄同赞成我整理旧书的计划,但我们都觉得此事不易做。现今能做此事者,大概只有玄同、颉刚和我三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编:《胡适的日记》下册,1922年8月28日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1页。这明显是未将国学门中的其他章门弟子视为志同道合者。关于这一问题,可参阅刘召兴《朱希祖与胡适——兼及章门弟子与英美派在北大的历史关系》一文,载《东方论坛》2006年第6期。

总之,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兼之章太炎的影响和人脉关系的纠葛,北大国学门中的章门弟子对“疑古”的态度十分复杂,其中大多数不曾积极参与“古史辨运动”。不过缘于交情深厚,他们即使有保留的意见,也从未将同门的分歧公开化。在此方面,钱玄同1916年1月3日的日记颇耐人寻味,他写道:“余之治经,宗孟、荀、贾、董迄刘向以来之说,排斥新室以后之伪古说,同人中颇有以师未死而遂背,疑为故立异论,以为逢蒙杀羿之举,至余虽自信不敢党同门妒道真,求学惟求心之所安,然三人成市虎,人言亦可畏,故宁藏拙而不登也。”《钱玄同日记》第3册,1916年1月3日条,第1390页。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就已有同门谨守师说,与之发生学术观点的分歧,认为他“故立异论”;另一方面,钱玄同此时“宁藏拙而不登也”,正是为避免“党同门妒道真”之嫌,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章门弟子力求团结、顾全大局的品格。而钱玄同后来虽积极赞成“疑古”,但其他持保留意见的章门弟子同样也出于对维持内部稳定的考虑,并未加以公开反对,这或许便是绝大多数章门弟子与“古史辨派”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微妙关系的深层缘由。

至于陈以爱所推测的胡适在《发刊宣言》中为顾及同人的不同意见,特意避开了“疑古”一点以免引起争议,这一推论虽然或许是目前关于这一问题最接近事实真相的解释,但也有待于进一步查证。胡适固然曾在日记中诉说,“这一星期中,……作《〈国学季刊〉序言》,约一万多字,颇费周折;这是代表全体的,不由我自由说话,故笔下颇费商量。我做的文章之中,要算这篇最慢了”,“晚上修改《〈季刊〉序》。此序给玄同看过,他有信来,指出几点,故引起我的更动”,《胡适的日记》下册,第516—517页。但是并未点明与“疑古”有关。笔者查《钱玄同日记》记载,“适之做了一篇北大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约一万多字,他叫我看。我下午在家看了一过,指出几处毛病请他改正”,《钱玄同日记》第5册,1922年11月18条,第2380页。也没有明确透露他所建议修改的内容。此外,陈以爱的另一重要根据是胡适1921年7月31日在东南大学暑期班演讲《研究国故的方法》时,着重强调了要用“疑古的态度”来整理国故,而且在1920—1921年,他还屡向顾颉刚重申“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过”之旨,可见“疑古”是20年代初胡氏提倡“整理国故”的一个中心见解,但《发刊宣言》对此却只是轻轻带过、略去不谈,她由此推断这是胡适为了顾及国学门全体同人而有意为之。陈以爱:《国学门》,第245—247页。如今看来,这一证据尚不够充分,毕竟胡适《发刊宣言》除在开头“整理古书”一段中提及“真伪的考订”,还在篇中“结账式的整理”中号召大家“总结《诗序》、《诗辨妄》、《诗集传》、《伪诗传》,姚际恒、崔述、龚橙、方玉润……等二千年猜谜的账”,其中涉及的都是历代疑古辨伪者,并非略去不谈。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二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9页。况且,《发刊宣言》之所以没有专门列出“疑古”一条,或许也有可能是因为《发刊宣言》主要侧重国学门“整理国故”的建设方面,不便突出宣扬较倾向于破坏方面的“疑古”。总之,在缺乏更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尚难定论。陈以爱后来在其著《学术与时代》中也不再提及这一推论,参阅《学术与时代》,第32—33页。

二、“得着钱玄同先生的助力最大”

如果说大多章门弟子与“古史辨派”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那么钱玄同则是旗帜鲜明地赞成“疑古”,柳存仁在《纪念钱玄同先生》一文中就评价说:“在古史运动初期的时候,(他)最能发挥疑古的精神,这是一般人士都公认的”。柳存仁:《纪念钱玄同先生》,《钱玄同印象》,第154页。

(一)钱玄同疑古思想的渊源

究其渊源,钱玄同疑古思想主要源自历代辨伪学风和清末今文经学。他早年深受刘知几疑古思想的影响,曾在1908年2月3日的日记中记载,“晚阅《史通》,先取前儒所痛斥为非圣无法之‘疑古’观之,觉其伟论卓识,独具眼光,钦佩无量”;《钱玄同日记》第2册,1908年2月3日条,第492页。2月4日,他又续“阅《史通》‘载文’、‘惑经’篇”。《钱玄同日记》第2册,1908年2月4日条,第493页。此外,富有怀疑精神的宋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他。他在1921年1月5日的日记中便说:“宋明人说经,勇于疑古是其特长,我们要整理国故,很应该参考者也。”《钱玄同日记》第4册,1921年1月5日条,第1920页。据其自述,他先后“读郑渔仲之《诗辨妄》(辑本),朱晦庵之《诗集传》,王鲁齐之《诗疑》,姚立方之《诗经通论》,崔东壁之《读风偶拾》,方鸿濛之《诗经原始》,啖叔佐、赵伯循、刘原甫、胡康侯、陈君举诸家论《春秋》之书,及朱晦庵、叶水心、姚立方、崔东壁诸人论群经之文”,由是“乃知唐宋以来不用汉儒旧说而自创新义者,其见解胜于汉儒者甚多”。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328页。

当然,在钱玄同疑古的思想渊源中,清末今文经学是最重要的一环。他在早年《自撰年谱》中即曾写道:“1899年,不肖读《公羊》,便觉其陈义可爱,当时固不知今古文之别,然终觉夫子大圣,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必不能免,绝非如《左氏》之陈陈相因者比也。”《钱玄同自撰年谱》,《钱玄同文集》第6卷,第314页。时至晚年,他仍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中回顾:“余自辛丑(一九○一)读刘申受先生之《左氏春秋考证》及《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以后,即尊公羊而黜左氏,信今文而疑古文”,“深信《公羊》最得经意,《左传》必有讹窜,愿为卖饼家,不作太官厨”。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327、326页。由此可见,他早年在今文经学的影响之下,已对《左传》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何以左丘明之事实便可信,义可伪造,事宁不可伪造乎?”《钱玄同日记》第3册,1917年3月28日条,第1565页。1911年2月,钱玄同又拜谒与章太炎同为俞樾诂经精社弟子,但却信奉今文的崔适,此后“时向崔君质疑请益”,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134页。“始借读《新学伪经考》,……自此也笃信‘古文经为刘歆所伪造’之说”,更进一步倾向于今文经学。他在1921年3月23日致顾颉刚信中即曾说:“我对于经,从一九○九年至一九一七年,颇宗今文家言,我专宗今文,是从看了《新学伪经考》和《史记探源》而起:……自一九一一年读了康崔二氏之书,乃始专宗今文。”钱玄同:《论今古文经学及〈辨伪丛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25页。

此外,钱玄同还对清末今文学运动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说:“我认为一百年来的‘今文学运动’是咱们近代学术史上一件极光荣的事。它的成绩有两方面:一是思想的解放,一是伪经和伪史料的推翻。……这一件推翻许多伪史料的工作,对于咱们的古代学术史、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是有永远不朽的大功的!”钱玄同:《〈左氏春秋考证〉书后》,《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97—303页。他还盛赞廖平“洞见道本,一扫汉唐笺疏、魏晋清谈、宋明空谈之说,两千年来未有之一人”,《钱玄同日记》第3册,1916年1月6日条,第1399页。并夸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是一字千金之伟著”,《钱玄同日记》第5册,1923年1月15日条,第2478页。“是一部极重要极精审的‘辨伪’专著”,“一千九百多年以来学术史上一个大骗局,至此乃完全破案”。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132、139页。他甚至还提出自己所撰写的《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一文,最好改题为《继续刘申受、康长素、崔觯甫诸先生而辨伪经》,钱玄同:《致顾颉刚》,《古史辨》第5册,“最后一页”。这无疑是公开宣布自己的“疑古”乃继清末今文经学而起。

(二)钱玄同对“古史辨运动”的贡献

如前所述,钱玄同的疑古思想主要是来源于清末今文经学的影响,但正如柳存仁所评价,“钱先生可以算是承袭着清代道咸间今文家极盛的余绪,而又启发了现代的用科学的治学方法来扩大辨伪运动的第一个人”。柳存仁:《纪念钱玄同先生》,《钱玄同印象》,第153页。钱玄同并未局限于清末今文经学,而是运用现代科学精神继续前行,从而超越了历代疑古辨伪的成就,为“古史辨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一再鼓励顾颉刚等人要勇于“疑古辨伪”。

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回顾自己与钱玄同结识时曾说:“玄同先生,我虽在《新青年》上久读他的文字,又同处一校,可是没有认识;自与适之先生计画《辨伪丛刊》之后,始因他的表示赞同而相见面。”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55页。由此可见,二人正是在“疑古辨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共识。此后,钱玄同还一再对顾颉刚表示:“我并且以为不但历史,一切‘国故’,要研究它们,总以辨伪为第一步”,钱玄同:《论今古文经学及〈辨伪丛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24页。“我们要看中国书,无论是否研究国学,是否研究国史,这辨伪的工夫是绝不能省的”。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51页。而当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在史学界激起一场“古史大讨论”时,钱玄同立即发表了《答顾颉刚先生书》、《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二文,对顾颉刚表示公开支持。他明确肯定顾颉刚这一见解“真是精当绝伦”,“希望先生用这方法,常常考查,多多发明,廓清云雾,斩尽葛藤,使后来学子不致再被一切伪史所蒙”,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35页。并提出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一)要注意前人辨伪的成绩。(二)要敢于‘疑古’。(三)治古史不可存‘考信于六艺’之见。……研究国学的第一步便是辨伪。”与此同时,他还疾声呼吁说:“我们研究的时候,应该常持怀疑的态度才是。……而‘赝鼎’最多的国学界,尤非用此极炽烈的怀疑精神去打扫一番不可。”钱玄同:《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53—255页。为了表明自己“疑古”的态度和决心,他甚至还在1925年8月废姓,直接以“疑古玄同”为名。《古史辨》第1册目录页说明:“玄同先生于十四年八月中废钱姓而以疑古玄同为名”。另外,《钱玄同年谱》1921年条记述:“是年,钱玄同开始以‘疑古’为别号”(《钱玄同年谱》,第56页)。同年12月,当顾颉刚筹划在《国学门周刊》刊登一期“《说文》证史讨论号”,反击柳诒徵的批评时,钱玄同也予以积极的响应,他撰文声明:“他们看错咱们啦。咱们对于一切古书,都只认为一种可供参考的史料而已。对于史料的鉴别去取,全以自己的眼光与知识为衡,决不愿奉某书为唯一可信据的宝典。”钱玄同:《论〈说文〉及壁中古文经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65页。

同类推荐
  •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从上古到明代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概况、各陵的形制和墓主人以及不同时期帝王陵的特点等。以精确的考古数据作支撑,以小资料链接作为知识的补充外延,充实了全书内容。图片精美,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可观度较强。
  •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本书从人文、经商、生活、理财、处世等方面解读上海人的生活处世哲学。
  • 嫁给西藏

    嫁给西藏

    这本书写的是西藏,但它既不是旅行随笔,也不是旅游攻略,而是寓居西藏的女子所著的文化笔记。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热门推荐
  • 破译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破译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破译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本书讲述了苏美尔文化之谜、中国女神像之谜、神秘的古城楼兰等内容。
  • 霸道校草恋上穷丫头

    霸道校草恋上穷丫头

    她是一个豪门千金,却要变身穷丫头去到圣羽学院,开学第一天就迷路了,还意外结实了这个混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放逐之断剑

    放逐之断剑

    断剑重铸之日,骑士归来之时。孤儿出身的他,却获得了不凡的幸运。一百二十位英雄穿越到地球?谁才能生存到最后。
  • 中国鹰军团

    中国鹰军团

    本小说为:颁德斯乐、燕垒生联合创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红鹰团,这支曾经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异域浴血奋战的中国军团,虽然只属昙花一现,但在苏俄报刊上得到过“我们战线最顽强的部队”和“最可信赖的部队”的评价。
  • 停尸房里的钟声

    停尸房里的钟声

    嘘,别出声,现在是它们活动的时间!殡仪馆的停尸房中,有一个木钟,每天晚上当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到0点的时候,老陈头就会说——嘘,别出声,现在是它们活动的时间......道友群:137910287
  • 神狐之恋之凤凰重生

    神狐之恋之凤凰重生

    在一座唯美的小城中,任着灵狐,冰狐,月狐,梦狐,雪狐,蝶狐,她们互相归各方管理,同时也有精灵界,灵界,幻界,神界,妖界,地府,龙界,凤界,魂界,人界,鬼界,蝶界,雪界,花界,等各界,她们和谐相处,东方由紫樱(紫魅)掌控,西方由樱梦(梦樱),北方由暗夜(凌)南方由九尾灵狐静儿掌控,她们互不相犯,各管各方,精灵界由冰殇,雪菱,雪倾掌控,她们是个很和谐的一族,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融化精灵皇族体内的琉璃心,灵界是一个很独特的一个界,灵力充足,但是它只收各界或者各方掌控者还有天姿充是的天才,而幻界由幻蝶掌握,是一个专修幻术的一族,幻族女王育有三女,大女幻蝶,二女幻曦,三女幻雪
  • 倾一世情缘

    倾一世情缘

    主角被砸成了翔……之后就开始了他的修仙之旅,碰上了一对姐妹,她们的爹地是恋女癖……
  • 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几十年的宦海生涯,纪晓岚凭借机敏的才智伴随皇帝左右,把一个文人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荣宠备至,一生占尽风光。
  • 魔道永生

    魔道永生

    一念成魔,证得永生!亲人被杀,身遭陷害的楚凡,一怒成魔,夺取造化.............
  • 媚影千秋

    媚影千秋

    外企女总监穿越到陌生的空间,成为了皇后所生的长公主,但是重生时,母亲难产而死,舅舅遭陷害,江山风雨飘摇,后来国破家亡,一个女孩要如何在这乱世中生存~~~~~~女主是个隐忍坚慧的人(借用某人的评论),为人谨慎,有点聪明,不够个性,但是十分坚强。本文不是女尊,也不是11,不是甜文,也不虐人,比较注重现实。前面四章是讲女主的母亲,不是女主与后面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想看可以跳过再返回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