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900000042

第42章 晚年章太炎(9)

其次,黄侃与同门之间的不和,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其性情乖戾有关。章太炎便一再评价黄侃“性少绳检”,章太炎:《题黄侃梦谒母坟图记后》,《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第473页。“行止不甚就绳墨”,颇“俶异”,章太炎:《黄季刚墓志铭》,《章太炎全集》第5卷,第260页。并且指出:“季刚性情乖戾,人所素谂”,章太炎:《与吴承仕》,《章太炎书信集》,第351页。“揣季刚生平,敢于侮同类”。章太炎:《与吴承仕》,《章太炎书信集》,第335页。周作人也回顾,黄侃“是章太炎门下的大弟子,乃是我们的大师兄,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例”,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第546页。“他排除异己,却是毫不留情的”。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第405页。他甚至还在日记中指斥黄侃“行似无赖子,不欲见之也”。《周作人日记》下册,第204页。朱希祖同样也说:“季刚才高气盛,到处龃龉不能容。”朱希祖:《答旭初见赠十一用寺韵》,《文史大家朱希祖》,第127页。甚至连黄侃自己也承认“余性卞”。黄侃:《请故国子监生蕲州黄君妻萧孺人墓志铭》,《黄季刚诗文钞》,第56页。不难想见,以黄侃如此乖戾的性情,其他同门是不愿意与之来往的,马叙伦即回忆:“季刚为人在其门中,如朱逖先、马幼渔、沈兼士辈固习知之,会集闲谈,辄资以为助。忆其将离北京大学时,其同门者皆厌与往来,唯钱玄同犹时过之。……及其后为同门者所挤,而胡适之因利用以去季刚。”马叙伦:《章太炎》,《追忆章太炎》,第27页。

才高气盛的黄侃

再次,黄侃、汪东、吴承仕虽然也是章太炎早年所收弟子,但他们与其他弟子并非同时师从章氏。其中吴承仕是在民初章氏被幽禁北京时,才有机会问学于他的,因此“其同门……以检斋列章门稍后,每非议之”;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第26页。而黄侃、汪东尽管早在东京时期就师从章氏,然而更多地是私下问学,似未曾长期旁听章氏在大成中学与《民报》社的讲学,故而他们与其他同门的接触较少,交往较疏远,私交亦较浅。这可以从《钱玄同日记》的有关记载看出来,钱氏喜好“雅谈”,常拜访“二周”与“三沈二马”,却极少与黄侃、吴承仕等人交往。

最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侃、汪东、吴承仕三人均非浙籍人士,这在十分注重“省界”等地缘观念的近代知识界,详参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便不免造成了他们与其他浙籍同门的隔阂。历史地看来,清末留日学生基本以“省”为单位,并由各省设立留日学生监督,留学生抵达日本后去的第一个公共场所,也大多是各省的同乡组织。[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等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23页。缘是,“省界”观念逐渐形成,“如花初萌”,各省同乡会纷纷设立,以省份命名的刊物也层出不穷,如《湖北学生界》、《新广东》、《浙江潮》、《江苏》、《洞庭波》、《云南》、《晋乘》、《河南》、《四川》等,以至当时就有人观察到“承流附风,遂遗其始,至今日而省界之名词已定矣”,于是“人人心中,遂横一大梗蒂,闻一议,接一人,遇一事,谈一语,必首相叩曰,是何处人”。文诡:《非省界》,《浙江潮》第3号,1903年3月20日。关于“省界”意识,详参刘伟:《晚清“省”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许小青:《20世纪初“非省界”与“筹边建省”思潮合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至民初,此种情况愈演愈烈,这尤其反映在蔡元培入主北大一事上。美国学者魏定熙曾敏锐看出:蔡元培通往北大之路,差不多每个环节均有浙江关系在起作用,“先后在北大工作的教授沈尹默、马叙伦、夏元瑮、陈黻宸都极力支持蔡担任此职,这些人全是浙江人,而且都跟章太炎的弟子关系密切,这些弟子大多也是浙江人”。[美]魏定熙著、金安平等译:《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而沈尹默也承认:“蔡先生的书生气很重,一生受人包围,……到北大初期受我们包围(我们,包括马幼渔、叔平兄弟,周树人、作人兄弟,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刘半农等,亦即鲁迅先生作品中引所谓正人君子口中的某籍某系)。”沈尹默:《我和北大》,《北大旧事》,第171页。因此,在这种几乎被“浙派盘踞把持”此为杨树达转述陈垣之语,参见《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第70页。历史地看来,浙籍章门弟子对北大的把持在当时激起了很大的异议,甚至连同是浙籍的单不庵也说:“欲北大办好,非尽去浙人不可”(同上,第45页)。顾颉刚更是曾经感慨说:“校中党派意见太深,在极小的地方倾轧得无微不至,和旧家庭的妯娌姑媳一般,消耗精神于无用之地,至可悲观。和前数年之北大颇有革新气象者大不同了。我虽不加入漩涡,但看着终觉头痛。将来有机会,颇想舍之他去”(《致胡适》,引自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第102页)。而此矛盾经长期积聚,终于在1929—1930年北大学生驱逐马裕藻、朱希祖事件中全面爆发,朱氏被迫辞职,马氏延至1934年最终也被胡适、蒋梦麟等人驱逐下台。对此,傅斯年拍手称快地说,“罪魁马幼渔也。数年来国文系之不进步,及为北大进步之障碍者,又马幼渔也”,并称,“马丑恶贯满盈久矣,乘此除之,斯年敢保其无事。如有事,斯年自任与之恶斗之工作”(《致胡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31页),其对章门弟子的不满由此可见一斑。至于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对章太炎的针砭,实际上也是为了与章门弟子把持的北大国学门划清界限。以上所述,详参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书〉解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而由此看来,民国学界中的地缘与“反地缘”之间的内在纠葛无疑更是值得重视。的情况下,黄侃等非浙籍人士“为同门者所挤”,也就不难理解了。

1936年9月章门弟子合影,左起:周作人、马裕藻、钱玄同、沈士远、朱希祖、沈兼士、许寿裳。以上诸人均为浙籍,亦因此被称为“某籍某系”。

第二,浙籍弟子内部的分化。

作为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异军突起的群体,浙籍章门弟子最初是比较团结凝聚的,但由于各人性情与阅历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深浅不一。如年长的朱希祖便潜心向学,与同门来往相对较少,尤其是较少介入章门弟子对北大一系列事件的运作。周作人曾回忆说:“逷先是老北大,又是太炎同门中的老大哥,可是在北大的同人中间似乎缺少联络,有好些事情都没有他加入”。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第563—564页。鲁迅也曾表示:“夫朱老夫子,是我的老同学,我对于他的在窗下孜孜研究,久而不倦,是十分佩服的,然此亦惟于古学一端而已,若夫评论时事,乃颇觉其迂远之至者也”。见《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第67页。而随着时局的变幻,他们内部更是发生了一些分化,这尤其以鲁迅与钱玄同的分道扬镳为代表。从总体上看,鲁迅晚年因定居上海,与北平同门的联系都不多,他曾感叹说“旧日同学,多已崇贵,而我为流人,音问久绝”(《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3卷,第431—432页),但他与马幼渔、沈兼士等仍保持着好友关系(《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2卷,第125页),唯与钱玄同彻底决裂。

关于二人交往,钱玄同在《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中曾经概括说:“我与他的交谊,头九年(民前四—民五)尚疏,中十年(民六—十五)最密,后十年(民十六—二十五)极疏,——实在是没有往来。”这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二人关系变化的轨迹。具体说来,他们最初相识于《民报》社听讲,但当时关系尚不亲密,“仅于每星期在先师处晤面一次而已,没有谈过多少话”。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们则在思想上产生了较多共鸣,交往也随之密切起来。从《鲁迅日记》来看,钱玄同每隔三五天就到绍兴会馆与鲁迅夜谈,往往一谈就是半夜。通过这些思想交流,钱玄同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由是促成了鲁迅《狂人日记》的诞生,并成功地动员鲁迅兄弟加盟《新青年》。钱玄同:《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钱玄同文集》第2卷,第305—307页。在《新青年》同人中,鲁迅与钱玄同之间的讨论也是相当频繁的,“他们两位碰在一起,别人在旁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是没有插嘴的余地的”。沈尹默:《鲁迅生活中的一节》,转引自姜德明:《鲁迅与钱玄同》,《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3期。在此期间,鲁迅还对钱玄同直白的文风予以了肯定,指出“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第47页。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同类推荐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在民间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在民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

    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同时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
  • 从日记到作文

    从日记到作文

    日记主要记录一天内发生的事或思想变化比较随意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多个主题甚至是没有主题的自已对自己的唠叨结构松散有想到哪说到哪的随便口水话比较多。作文不一样。作文就是做文章,有固定的主题,与主题相适应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行文严谨。
  • 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
热门推荐
  • 新还珠格格燕飞翔

    新还珠格格燕飞翔

    故事从新还珠格格永琪和欣荣结婚写起,永琪母为让子圆房,用带毒的迷情酒使欣荣怀孕,但永琪却因此死去。小燕子苦练并迷恋小提琴,天才的她不久随班杰明去大不列颠国剑桥大学留学,学小提琴专业。在异国他乡大受追捧。东方大清的公主,美倾剑桥,誉满剑桥,被乔治三世认作干女儿。与班杰明结婚生子,学成回国。自我创业办燕儿西式学校。故事浪漫深情,遥远思念。
  • 天岚战神

    天岚战神

    浩瀚世界,广阔无边,宗派林立,等级森严。少年洛林,手持天岚神剑,掌控炼天神鼎,身伴幽冥神虎。自元灵大陆而出,震武林,建神国,登临战神之巅!!!
  • 凰倾天下

    凰倾天下

    她,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北祁嫡长公主。自幼时,她就知道必先付出,才有所得,可是没有人告诉她,真心付出后会是怎样;等她见惯了阴谋和背叛,不肯再轻信于人时,却又发现自己已经分辨不清真假善恶。人生一梦十六载,其中多少痴儿女。爱过,恨过,疯狂过,精彩过,这就够了。在经历了十六年沉浮后,故人凋零,故国梦远,而她,仍是那个“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宜修公主,站在万人之上,不知心中可有悲喜。
  •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乱世修真

    乱世修真

    生逢乱世,少年自强。妖魔当道,扶弱锄强。少年王风出生书香世家,因缘得拜仙人为师寻访天道。乱世之中,奸臣佞幸,谁可除之?妖魔群起,怎忍看生灵涂炭?扭转天道,虽千万人吾往矣!
  • 晟阴

    晟阴

    作者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 妃穿越:带君回古代

    妃穿越:带君回古代

    太子溺水身亡,丞相起兵造反,皇帝一蹶不振,百姓水生火热。该死的臭道士把她骗到了现代,说要寻找太子的后世。这未来的世界怎么这样?男女当街拥抱,简直伤风败俗!怎么这男人都拿温柔来攻击她,好吧,她承认自己的心沦陷了,到底谁才是太子的后世,又该怎么守住自己的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独家占有:帝少枭宠甜心妻

    独家占有:帝少枭宠甜心妻

    “说说看吧,我可以考虑对你从轻发落。”某女嘴角抽搐,“大叔,你难道不知道咱们年龄是硬伤么?咱们中间有一条鸿沟立着呢!”某人挑了挑眉,“难怪小包子还那么不成熟。”某女怒了,“喂!你找错重点了!”明明就是他对自己上下其手,怎么现在反过来变成自己理亏了呢?“老婆你想穿上衣服不认账?我把我的清白都毁了。”某女:“……”
  •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最早可能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该在1966年。那年我高中毕业。我读中学的太原三中是省内重点中学,我是学校的高材生。我在全省统考曾获总分第二名;我认为自己考取中国任何一所名牌学府都易如反掌;我的首选目标是北大。我在毕业前夕已填好了报考志愿表;我的第一志愿以及第二志愿都是北大;我选了天体物理系以及飞行器系。考北京大学,要讲北京话怎么办?从高一起,我就学了一口太原“京腔”;袜子破了又怎么办?从高二起我开始学习做针线、打补丁。连补袜子这样的细节都考虑过了,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 风落黎轩

    风落黎轩

    出身豪门的她,和父亲老友的儿子结婚,却惨遭背叛,失去记忆的她,被暗恋的人追到手,到底是跟着父亲老友之子,还是大学同学,一切,都因为离婚事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