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4600000010

第10章 常识的立场(9)

“严肃作家”们早已高扬起欲望的旗帜,像发现真理一样宣称“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余华语)。在先锋派、新生代和女性主义小说中,肉体作为一种虚幻的颠覆力量,被不厌其烦地使用。即使那些偏重民族叙事的作家,也把肉欲视作过去时代的核心经验。因此,就身体写作而言,“严肃作家”与美女作家并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前者叙述的是别人的性欲,后者叙述的是自己的性欲。在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等描述前现代社会的浪漫故事中,欲望成为历史的解读物,或者被历史所解读。这与其说是出于生活的逻辑,不如说是出于市场的逻辑。既然中国作家们以前就未曾找到过反抗精神教条的力量,那么今天他们的价值缺失就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民族叙事,所以更加缺少个人的体验。构成冲突的人物的阶级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和民族性。以前万恶的、卖国的豪绅土司变得有情有义,至少在民族大义上,他们是无愧于心的爱国者。真正的敌人依然存在(尽管这往往被作为背景),但已经不再以阶级来划线,而是以民族来划线。这种历史阐释的视点,与过去阶级斗争年代和新时期初期的小说一样,仍然是主流话语的操作和体现。然而,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周围我们就会发现,在民族主义话语高扬的同时,当代人的自我危机却在变得更加深重。

经历了几年的沉寂,先锋派作家纷纷转型,相继推出他们的新作。莫言的《檀香刑》依旧沉溺于久远年代里残酷的诗意,书中对酷刑的展示多出于想象。看多了他的作品,就觉得处处露出伪民俗的痕迹。但我认为,要写出人性的恶,是不需要任何虚构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已经表明,在这一点上,精神的展示要比器物的展示更加真切。格非的《人面桃花》在精致纤巧的叙事中向传统回归,作品的弊病在内容贫乏做作,处处袭用旧式小说的语句,还让土匪与人质在雅舍里吟诗作对。评论界对此一致叫好,好像读者不知道文学史上有过鸳鸯蝴蝶派作品,这只能说明当代文学界已经完全丧失了现实感和审美品味。余华的《兄弟》再次写到“文革”,夸张鄙俗的性欲构成了全篇的主干情节,欲望导致“文革”中的家庭灾难,又导致患难兄弟在新时期反目,最终造成人亡欲尽的悲剧。作者想对“文革”和新时期做出马尔克斯式的百年阐释:一个自为的世俗社会突然遭遇到历史。在作者的心里,依然保留着对“活着”本身的品赏,小说中反复言及李光头偷窥女人下体的情节,便是为了阐释这一点。然而,毫无顾忌地展现欲望并不表明作者获得了内心的自由。由于精神被限制在肉体之内,作品缺乏更高的人生观照,成为一个白纸上的悲剧。艺术的法则从来都是从永恒的角度去领会现实,而不是相反。如果让欲望主宰我们的心灵,我们看到的将永远不过是欲望的幻象。

中国当代小说一直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征:政治和传奇。二者其实都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提倡的两结合,更将这一传统发挥到了极致,早已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接受美学。我们虽然在实际生活中从来都不是那么天真,但对于文学却持有一种非常浪漫主义的看法,唯有在小说中我们可以逃避现实,抚慰人生。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其实问题还在于,传统和现代文化缺乏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造成了中国人为活着而活着的心理。不是活在真实之中,而是活在当下,并以此去想象这个世界。这种文化心理上的结构性缺陷,使得大多数中国作家不能超越自身,发现和描写生活的真相。甚至在处理苦难的题材时,他们也往往会将它写成一个奇特的故事。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部当代中国小说史,缺少的从来都不是传奇,而是生命的写实。

被贬低的思想

在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后不久,鲁迅就在答友人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这段话后半其实是一个但书,按照鲁迅后来的说法,《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然而,在我看来,鲁迅关于“中国根柢”的话才透露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看法。

对鲁迅及其同仁来说,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儒道复古思潮的兴起,构成了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现实语境。先是有1912年的孔教会,鼓吹定孔教为国教,要求国人尊孔读经,然后又有1918年的灵学会,倡导占卜打卦,扶乩招灵。对于后者,钱玄同、陈独秀等人都曾在《新青年》上著文,予以掊击。在科学和理性的背景下,他们把道教看作是一种民智不开的前现代迷信。

灵学会在那个年代仅仅是一个插曲。当时的社会,专制复辟主要是与尊孔结合在一起的。袁世凯为了称帝,三令五申祀孔,制定尊孔的教育纲领。所以,《新青年》创立之初,陈独秀等人便把主要矛头指向儒家的纲常名教,指出礼教与专制的关系。《狂人日记》问世之后,激烈反儒家的吴虞随即写出《吃人与礼教》等文。他们的文章摧陷廓清,对以礼教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最终凝固成“打倒孔家店”的历史话语。

由此看来,鲁迅对儒家礼教的掊击是时代的驱使,也就是“听将令”的结果,因而在总体上并没有超出陈独秀等人多少。相比之下,他对道教的个人看法似乎更加深刻。

不错,鲁迅也同样指斥过道教迷信的谵妄,称之为“鬼话”、“妖气”,但当他写下“中国根柢”那句话时,他的思想显然是穿越了现实,指向历史的深处。因此他后来又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可见在鲁迅那里,道教实际上是指一种广义的文化心理,中国人不憎道士,并非由于道教属于土生土长的宗教,而是由于它的非宗教性,它对现实享受的追求。

新文化运动从宗法制度入手,将儒家纲常视作封建文化的核心,这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共识。就连文化保守主义者陈寅恪,也视三纲六纪为中国文化之精义。自此以降,每当专制的幽灵重新浮现时,中国知识界都要对此大加挞伐。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呼唤新启蒙,仍然还认为,专制主义的儒家思想控制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情形下,被鲁迅称为“中国根柢”的道教,更确切地说,作为一种缺乏超验性的文化,它对中国人的负面影响,却很少有人再提及,而鲁迅的这句话也常常被现代人所歪曲,所贬低。

人类各文明在同一时期,大都经历过摆脱神和英雄宰制的阶段,雅斯贝尔斯把这称为人类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几大文明都发生了韦伯所说的“哲学的突破”。

自古希腊和希伯来以来,欧洲文化就一直建立在物我两分的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灵与肉形成对立的关系,这种思维产生了外在超越的文化,把超验世界看成是人的终极目的,从彼在的角度去把握此在。在宗教性的背景上,西方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史华兹所说的浮士德—普罗米修斯气质。可以说,欧洲的整个思想史就是向着彼在这一遥远的地平线进发,随着地平线的后退,不断拓展主体与知识的新边疆。

中国人的宇宙图景则完全不同,从轴心时代开始,中国人对彼在的想象就阻断了。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开创了儒家的实用伦理。庄子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反对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魏晋玄学的“各当其分,逍遥一也”,更是将庄子的绝对自由消解为顺从命运。庄子在他讲述的神话里,曾提到象征时间的倏、忽,他们想要为大神混沌凿出七窍,使它具有人的面目,结果“七日而混沌死”。这一神话隐喻表明,中国文化把混沌视为一个自洽的世界,始终未能将自我与外界截然分开,也未能建立起超验世界,后来的“天人合一”,正是这种混沌文化的理论表述。

宗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反映一个民族对生与死的根本态度。鲁迅正是从这个本体的意义上去看道教的。面对人的必死性,道教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解脱之道。它没有提供彼岸的观念,而是主张通过修真养性,达到在世上长生久视的目的。在它繁复的神仙谱系后面,是一种对现实享乐的渴望。

而当佛教传进中国时,中国文化又一次错过了建立超验世界的机会。人们先是放弃了寻求个人拯救的小乘,然后又让禅宗偷天换日,把一个受苦的佛教改造为享受的宗教。

鲁迅曾认真研究过外来的佛教,他从生命力的角度,赞扬释迦牟尼的投身饲虎,玄奘的舍身求法。由此他发现,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缺少真正的信仰精神。在1927年的一次讲演中,他赞扬坚苦的小乘佛教,批评大乘佛教的浮滑。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始终走的是一条当下即是的路。我们去庙宇祈福,不是为了无灾无难,就是为了多子多寿。大众最熟悉的神祇是送子娘娘观世音、饮酒食肉的济公,最喜爱的格言是难得糊涂、好死不如赖活,等等。这种活着的最精致的文化表述就是禅宗的当下即是。

屡遭贬黜的苏东坡有一次爬山,望着树木掩映的山巅小亭,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诗人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于是,他顿时感到有如脱钩之鱼。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便在于此,在当下中体验永恒,而不是从永恒中体验当下。多年前,在川东山区,我曾见过一幅刻在石柱上的对联:“此间便是南海,何必再向西天。”它的无执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禅宗的种种棒喝公案、呵佛骂祖,都不过是在说,人生的最高意义就在此刻。

西方思想分析到最后都是上帝,中国精神分析到最后都是当下。

因而面对这个世界,西方人总是反复追问:人是什么?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并为此而苦恼不已。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不管活着有没有意义,反正都是活着。在无数的禅宗语录、文学作品中,最聪明的回答就是,从来处来,往去处去。所以,读西方的书籍,总是有一个“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而在中国文化中,最终面对的都是“怎么活着”。

这种当下即是,是超越了物我界限的思维,还是不能分辨外界与自我的思维?是梁漱溟所说的早熟的文化,还是一个没有摆脱初民眼中世界与自我的混沌状态,因而基本上没有实现哲学突破的文化?

当历史进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文化的全面危机开始凸现。新文化运动那一代人都是世界主义者,他们真诚地相信,不同文明是有高下之分的,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不同文明对人的态度。1918年,鲁迅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保存国粹的问题,在他看来,文化的目的是保存人群,而中国文化的危机是如此深重,他怀疑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国粹能否保存我们。

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使鲁迅认识到,中国人奴隶根性的养成,还不是出于三纲六纪,而是出于当下即是。

这一发现来自西方异质文化,尤其是来自尼采思想的影响,它使得鲁迅比其他国人更具有一种浮士德—普罗米修斯气质。鲁迅从未在信仰上信过宗教,但他内心却常常充满存在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使他产生某种类似宗教的情怀。在那个时代,鲁迅是少有的从形上意义思考自我的人,他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追求生命的飞扬的极致大欢喜。与那些认为西方重物质而中国重精神的守旧者不同,也与那些用无神论来批判宗教的激进者不同,鲁迅并不简单地反宗教,而是意识到超验精神在西方现代性中的作用,这种精神发现了个人价值,并由此导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社会理想。

正是基于这一参照,鲁迅才对道教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本体有着深刻认识。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摩罗诗力说》中批判老子的保生全身,认为老子的要义就在“不撄人心”,它压制了个体的求真意志,使得大多数中国人处于精神麻木之中。在其写作后期,鲁迅再次对什么是中国根柢作出回答:“我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生活要混沌”。(《论语一年》)对于这种没有痛感的传统文化,很少有人比鲁迅表现得更加深恶痛绝,以致他把中国书里的乐观都看作是僵尸的乐观。

他晚年的一篇作品《起死》,有人认为写的是现实政治斗争,有人认为写的是虚无的人生。但我觉得,这仍然是鲁迅最后的文化思考,用后现代的戏仿还原古代圣人,当五百年前的髑髅复活,缠住庄子讨要衣服包裹时,庄子就不得不划清物我,分辨是非了。这个故事表明,许多国人把当下即是看作是一种内在超越,但这种内在超越其实从来都不存在,它不过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神话。

今天,知识界热衷于谈论文化和传统,但文化本身是一种被提炼出来的观念,离开了具体的人的生活,它是没有质感的。通过国民性批判,鲁迅触到了中国文化的质感。换句话说,这种文化由于悬置一切活着以外的意义,它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纯粹本能的生存,从中既不可能产生自由的精神,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理性。

这位被称为民族魂的作家,却在他的杂文中,对文化中国使用了不少负面的语言:中国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中国社会只是“黑色的染缸”;中国历史只有两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文人对于人生“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中国历来就“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为什么鲁迅从国民性中看到如此多消极的东西?

他是一个文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所以与其他新文化人物相比,更多地关注人性的阴暗面。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令人满意。它不能解释为什么鲁迅常常把批判的矛头对准无权者,而不是权力者。这问题更好的回答是,辛亥革命后宪政的失败,使鲁迅意识到,如果一个民族不懂得自由的价值,制度选择是没有用的。当活在当下成为无权者的哲学时,它不过是苟且偷生的一种精致的辩词。

是的,这样的哲学基本上是一种无权者的哲学,它不会产生专制主义,但却会产生被专制主义。

同类推荐
  • 花蕊里的子弹

    花蕊里的子弹

    文坛最美的“有脾气的淑女”女性美丽的姿志,批判的激情,作家流动的视角,多重的声音中,美艳红唇滔滔不绝地说出黑色话语子弹。
  • 美人醉

    美人醉

    沿着历史脉络一路向前,捡拾时光之花,引出关于古代女性常用的闺房物品。每一件私物,都由诗词串联和表现,融入情感、诗词背景和解析、风俗和传奇故事,体味古代深闺女子们别样的生活情态和生活用品,走近她们的美与心碎。
  • 流氓世界的诞生

    流氓世界的诞生

    《流氓世界的诞生》是研究金庸作品的评论著作,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流氓世界的诞生》将金庸的作品世界总结为四重世界:经由正史世界而野史世界;经由野史世界而佛禅世界;经由前三重世界而流氓世界。《流氓世界的诞生》一书认为,《鹿鼎记》及其主人公韦小宝,是金庸在其反思和创作中,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它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走向。《流氓世界的诞生》同时提出了其他一些概念,比如“江湖乌托邦”、“恩仇/杀伐模式”等,很好地支撑了四重世界之间的逻辑严谨性。
  •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诗集。收诗一百十九首。分上中两卷。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
  • 包厚昌文集

    包厚昌文集

    一部分为省市领导岗位上的工作文稿,这是他人生主要历程的客观记录和思想风貌的客观反映。常言道,文如其人,通过这部文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包厚昌同志闪光的一生。
热门推荐
  • EXO之你是光

    EXO之你是光

    刚刚进入高中还不怎么适应环境,但慢慢的就适应了,也慢慢地有更多人讨厌我,直到那十二个人的出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 致最好的你

    致最好的你

    年轻时的他们何尝不是年轻气盛?年轻时的她们何尝不是爱不明白?而他们&她们不是不爱,而是那个对的人还没有出现,。对的人出现了你的一言一语你的一行一动还不是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对的人出现了你还不是乖乖束手就擒他还不是手到擒来
  • 镇国公主灵君传

    镇国公主灵君传

    质子公主灵君重回故土,感受到的却只有皇族众人的冷漠,她费尽辛苦融入他们,一场皇帝寿宴又将平静打破。一场旷世之赛,终于让灵君看清了自己心中所想。风起云涌的时代,看深宫弃女如何力挽狂澜!
  • 爆笑尸姐之惹佛成魔

    爆笑尸姐之惹佛成魔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顶黑乎乎的棺材内,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你会如何反应?当你辛辛苦苦用爪子刨土钻出地面,看见墓地中的群尸乱舞,你会如何反应?当你兴高采烈正欲重操旧业跳起热情的桑巴,却被一道惊雷劈中成了光头,你会如何反应?本文女主灵妃,因地震丧命,灵魂穿越至一具深埋已久的女尸内,面对种种不幸,她指天怒骂,却不料引来各路神仙鬼魔齐齐降临。这个要抓她,那个要除她,还有冥界来人想拿她当炉鼎?可谁来告诉她,这个不知打哪来,披着袈裟留着光头的妖孽和尚为啥一直缠着她不放,见面就欲传授佛法与她?她是猥琐尸姐,不想成佛啊!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女侠请矜持

    女侠请矜持

    他是江湖上人见人闪的祸害,温柔的皮相,腹黑的心肠。她是懵懵懂懂一头撞见江湖的菜鸟,很二很欢脱还很好色。他的一双手很美,她念念不忘,心生向往。不过——咦?这位大人笑起来很好看啊,不知道有没有娘子了?唉唉唉——装孙子的,你住手!你好歹是魔教副教主,你居然连强抢民女这么不入流的事情都干?!喂!她不过就是心心念念他的那双手,他居然要她肉偿?!到底是谁比较不矜持啊?
  • 皇姨寻夫:五香酥锅凤爪

    皇姨寻夫:五香酥锅凤爪

    什么?她堂堂贵为皇姨,当今皇后的亲妹,居然要嫁给这届的新科状元?不行,不行。若这届的状元爷是位老头子,那我伍香素岂不是亏大了?虽然我贵为皇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让我嫁与老头子,我不干......为了我的幸福,我要亲自跨出这道门槛,寻找我的如意郎君......
  • 马驹

    马驹

    讲述了一位叫亦凡的孩子小学生活,和他在小学中认识的各种各样的人,所给他带来的道理。
  • 蓝色鸟

    蓝色鸟

    《蓝月花》以真实的笔触,反映了一个农村青年从故乡来到广东打拼,录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真爱。男主人公刘育秀周旋蓝月、燕子、小诺等女子之间,甚至搞同性恋,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从坠落的边缘走出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本书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当爱已成背叛,当性已成为手段,当金钱与物质可以相互交换,当真爱已出现畸形,我们应当如何救赎自己的人性。”
  • 护花妙手在都市

    护花妙手在都市

    他本是铁血兵王,却身负高超医术,更是被师父赐下神秘戒指……他本是为救治美女大小姐庄雅而来,却没想到麻烦不断,他只好见招拆招……他本以为都市生活和平宁静,却没想到依旧有作恶多端的混混,欺男霸女的恶少,于是他拳打混混,脚踢恶少……他本以为可以事成拂衣去,没想到却各色美女缠住,那一个个刁蛮校花、娇媚女老板、温柔教师,风情小记者,让他乱花迷眼……
  • 听说我曾入过你梦

    听说我曾入过你梦

    踏上社会,两个女人一个孩子,为了生活四处打拼,渐渐遗忘最初心动的感觉,爱情,亲情,友情,当所有感情交织在一起,或许无法言说的感情,才叫人生吧。当心慢慢苍白荒芜,放弃还是继续?直到遇见了他,所有的故事拉开帷幕,人生也慢慢曲折复杂,一个智力超常的宝宝,隐藏着什么秘密?“谢谢你,出现在我生命里。”“或许我要的不只是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