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5700000006

第6章 海南文史(5)

13日星期六。早上7点出发,向岭门(Lêmi)开进。岭门(Lêmi),在今琼中县湾岭镇东北。在枫木到湾岭的路线开通之前,岭门一直是东北部通往中部黎区的必经之地,地位与西部通往黎区的必经之地南丰相同。1882年美国长老会牧师香便文(B.C.Henry,1850—1901)和丹麦人冶基善(CarlC.Jeremiassen,1847—1901)进入黎区,1931年和1932年德国人史图博(HansStübel,1885—?)进入黎区都是从西部的南丰进入,1928年萨维纳一行是从中部的岭门进入黎区。有的步行,有的骑马,有的坐轿,各显神通。《五指山问黎记》:“8时起行。据报昨日屯昌轿夫,畏难宵遁,幸团局备有四马,得策骑就道。”可怜那些苦力,有40个人在前面为我们开路。沿途风景仍与昨天一样。群山披满树木,与地平线绵延相接,一根根白色烟柱从山侧冉冉升起,直达天空。这是土著黎人在烧山种玉米。步行3小时后,我们穿过一条羊肠小道,忽然从200米的山坡到了400米的高处。

早期基督徒的后代。萨维纳神父在左侧。

我们现在身处岭门高原,它叫人想起老挝的镇宁(Tranninh)高原镇宁高原(TranninhPlateau)也叫川圹高原(PlateaudeXiangkhoang),在老挝中部川圹省境内,海拔2000—2800米,为老挝海拔最高地区。。眼前一派(老挝)西部的壮观景色。一小时后,在一条小路的拐弯处,岭门墟市忽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五指山问黎记》:“11时抵坡木市(离南闾二十里),予径进团局,粥已熟,啜之乏味。……稍事休歇,12时30分复行。2时至碑记岭,相传岭有古碑,遍觅不得,殆为蓬蒿掩没。岭高约三里,升岭,东顾来路,平畴一片,壤错如绣,西望牧场,牛群无数,结队嬉游。……停四十分钟,复前进,四里抵岭门(离坡木二十里)。”我们从那儿进入西部的入口。岭门(Lêamùi,广州话叫lengmun)意思是山岭的门,它实际上是进入黎区前所见的最后一个汉人墟市《五指山问黎记》:“李君树英谈岭门故事,言岭门系黎峒门户,向称冲要,前清冯子材奉命抚黎,设行辕于此,其后政府设开山局、善后局、安黎局、抚黎局、黎务局,皆仍其址,虽名称递有变更,而职司无异。……清尝置把总,民国初仍驻防军,兹则戍守废除,房舍倾圮,旧日官廨,沦为榛莽矣。”。有百来号商铺,好些店子都是顾客盈门。岭门在海南宗教史上有名。17世纪,耶稣会(Jésuites)神父们应中国政府要求,绘制第一张海南岛地图时,就住在这儿。185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EtrangèresdeParis)的马逸飞(R.P.Mailfait)在这儿建立了基督教会,修建了教堂。马逸飞(JacquesAugusteMailfait,1817—1851),1840年按立圣职,1848年7月进入外方传教会,次年1月到中国广东传教,1850年在海南岛中部建立教会,1851年不幸去世。香便文在1883年“ThecloseofajourneythroughHainan”(TheChinaReview,vol.12,No.2,pp109-124)一文中也说到岭门的罗马天主教教堂。香便文一行1882年从黎区返回海口时途经岭门。他在1886年的LingNam一书中则说法国差会在海南的事工始于1849年,见原书第17章。萨维纳在《苗人史》中提到,马逸飞曾提供了海南苗人的情况(HistoiredesMiao,1924,p161)。1874年,传教会的另一位沙格神父(lePèreChagot)来这儿访问。沙格神父(MichelGaspardChagot,1824—1896),1850年进入外方传教会神学院,1851年6月按立圣职,同年12月动身前往两广传教,1874—1876年间他被派到海南岛。此后岭门基督徒没有接待过任何传教士。

我首先关心的是问当地几个老乡绅,那座教堂的位置在哪儿。他们立即找来一个人带我前去。他是那些老基督徒的后代,但没有受洗。教堂在800米开外处,在山脚下的一片树林里,一条溪水从旁流过。教堂已变成了居民房,我到那儿时,两位妇女在扬谷子。祭台还在。因为是星期六晚上了,我把祭服带过来,好在第二天星期日做圣祭。

14日星期天。来自澳门的邓少校据《五指山问黎记》,邓少校名叫邓思永,是军中技师。是队伍里唯一的天主教徒,协助我做弥撒并行圣餐礼。当我看见在场有那么多来自墟市的不信教的人,我的眼泪忍不住落下来。《五指山问黎记》:“14日,是日为星期日,墟南有天主教堂一所,教侣既少,地复荒芜,四十年前曾有外国教士驻此,后无之者。位教士与邓技师俱天主教信徒,闻之太息,是日联赴该堂顶礼弥撒。”弥撒过后,我在溪边的一块岩石上摆开早餐,黄将军为我们摄影。《五指山问黎记》:“位教士拟撮照,惜堂面西,旭日甫升,立处与太阳正对,像必不佳,预约午后再来。位教士携有红茶、牛奶、饼饵,遂重赴溪畔,席地小饮。乳香茶冽,迥异寻常,此中佳趣,惟旅行者知之。”有人极力嘱咐我们,不要坐在草地上,因为这一地区树上有很多小蚂蟥,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见到这些东西。

3.从荔枝塘、加钗峒到红毛上下峒

15日星期一。那些老基督徒的后代请我留下来,教导他们,为他们施洗,我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早上7点,我们动身,黄将军作了长时间的谈话说服,收效甚微。关于这次动员训话的内容,《五指山问黎记》载:“15日,黎明造饭,聚众餐毕,集合官兵,立晓雾中谈话,告以二事。一军纪,谓今日便要到达黎境,黎人心目,久无官兵,一旦莅境,必招惊疑,彼辈脑筋单纯,易动喜怒,务须待之以诚。昔年陈继虞、陈可章败退凡阳,兵失纪律,全峒骚然,男女遁避,粮食不给,军心动摇,遂以溃散。此至黎境,应以二陈为鉴。二卫生,黎境气候甚佳,所应特别注意者,饮沸汤,寝垂帐,防止霍乱寒疟。”士兵们没有什么热情,他们觉得这次到中部山区的旅行对自己毫无意义。我相信,如果有人问这些志愿者是否想回海口,大家都会说是。几个生病的士兵被担架抬着。我把轿子让出来,步行走在队伍最前头,手拿罗盘,朝东南方向进发。

走了一个小时,我们忽然离开了岭门高原,以便到达嘉积河,然后逆流而上向西南走。士兵们在雨中浑身湿透,继续默然而焦急地走着。岭门的汉人曾给士兵们讲过几个关于山里黎人(Lo″i)的奇怪故事(海南的汉人习惯上把不是汉人的其他所有人都称作黎人,包括西部的村人和中部的黎人、僈人)。例如他们极力劝告士兵,在这些土著人家,切莫接过一只碗或一杯茶,千万别用黎人的筷子,以免中毒。关于黎人饭中下毒传言,《五指山问黎记》14日载:“返寓后,冯侦缉员携猿骨箸见赠。言伊叔商岭门久,熟黎情。黎性险恶,每藏药食物中,毒害行客,试以猿骨箸立验。予谓以诚待人,何来不利?携箸而游,是疑黎矣!”这些故事都是住在岭门的那些奸商杜撰出来的,他们还夸大黎区行路之难,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其他人进入黎区,以便专控山货贸易。香便文一行1882年在琼中也遭商人蒙骗,使穿越五指山之行,无功而返。又《五指山问黎记》14日载:“李君为茶商,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余因就询腹地情形,则咂舌曰,此去第四日,越三十余岭,乱石巉岩,无径可循,惟攀枝作猱升,乃可度。诘问以君往亦乘舆马乎,则曰乘马。复诘以如许蚕丛,骑而度耶,则曰斯时已下马矣。余审其故为夸大,因语之曰,马已可登,岂人不能越,余此行徒步去,当视君骑马为易耳。李唯唯而退。”

这期间,雨下个不停,每走一步,似乎都有带毒的蚂蟥从地下钻出来。游过一条溪流,据黄强记述,从岭门出来后他们两度涉水:“十五里,有溪曰吱喀,深二尺余,浮竹筏一方,以渡行旅。筏小才可容二人,为速渡计,兵夫皆舍筏徒涉。十七里,有水猪姆湾,深数丈,相传冯子材军行至此,巨炮坠水中,……余至,土人已先造十筏,接驳为一,划者十余人,出没水中,阅数小时乃毕渡。”我们听到有人小声说话,黄将军传话告诉大家,我们要在即将到达的第一个村庄停下来。又走了3公里,我们在一个破旧的小茅村歇脚。只有饱尝过人世间一切的苦难,才能忍受在这里安身。这茅村名叫荔枝塘(Laichitng),村民穷得像老鼠,拿不出任何东西给我们。荔枝塘(Laichitng),又称荔枝塘新市,离岭门30里,在营根东北15里处。该地现有荔枝岭,附近有新市村,当为荔枝塘新市旧址。关于这里黎人贫困状况,《五指山问黎记》载:“低檐陋巷,风雨不蔽,黎人生活,此见其端。”就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用杵舂米。用杵舂米(pilerlerizaumarteau),从华南到东南亚一带常用的方法,萨维纳来海南之前已走遍东南亚落后地区,不该没有见到过。很可能这村里连像样的臼和杵也没有,只用棍子捣米。

16日星期二。我们等黎人苦力一直等到9点。《五指山问黎记》载:“16日,晨8时,前赴营根,有夫廿余名,马四匹来迎。马羸瘦,才胜人,不忍鞭策,缓辔而行。”他们来自一个叫加钗峒(Caxêitng)加钗峒(Caxêitng),在今营根镇向西南10公里处,今有加钗村,当其旧址。的村子,我们要在那儿过夜。路很难走,不停地上坡下坡。我同情我的四个轿夫,第一次歇脚之后就下来步行。一个生病的士兵立即爬上我的轿子。我对将军说,考虑将来在中部修铁路是没用的。

在我们左侧,一道漂亮的瀑布从山上落下,这山叫百花(Behoa)岭。百花(Behoa)岭,在琼中县城营根镇西南6公里处,主峰海拔1100米,瀑布落差300米,是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百花岭植被茂密,多有珍禽异兽。在我们右侧,黎母山峰耸立,山上半是树木,山顶被云彩遮住。我们在路上迎面遇上黎人,我们问话时,他们彼此看着,不回答我们。我们经过他们的一个村子,这村用一圈刺竹围起来,唯一的门旁边放着几根树干,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袭击。《五指山问黎记》描述的加钗峒与此类似:“村缘竹林密箍,闸门堆石若小堡垒,状极巩固。据云黎村时起械斗,此其防御工事也。住宅湫矮,门低小,进出需佝偻行。”

中部的树林,黎人的房屋,下午3点,先头部队已到达加钗峒,这是一个黎村,位于嘉积河右岸的乱石中。5点钟,后续队伍也赶到了。

士兵们看到黎族(Hiai)本书中对黎族的称呼,原文为Hiaiao的译为黎人,原文为Hiai的译为黎族。妇女的艳丽服饰就轰然大笑起来。额上方一条绣花头帕,一件及腰襟衣,前面绣着双排金线,袖子镶着红边,一条整个都绣花的短裙,长仅及膝盖,窄得让她们只能迈小步,两个膝盖还要相碰;要登高或跨越,就得双脚跳。这种如此不方便的式样,已经流传数千年之久。《五指山问黎记》载:“3时抵加钗峒(离营根二十里),住总管王传义村,村有茅屋三十余间。妇女不御内衣,仅以方布一幅,对角挂胸部,外套对襟,排钮不扣,四周及袖中部绣花边,下裳为裙。余进峒时,见女子三人,伫立树下,初睹袖纹,疑受绳缚,着弁趋视,女惊,掉臂疾走,始为恍然。”

这里的房屋与汉人的相似,泥隔墙,茅草顶。只有到达岛中部之后,才能见到真正的黎族民居,就是建成船形,每边的屋顶都下垂至地,四周隔墙隐而不见的那种房子。

我要指出,这里黎族的所有房屋通常都还有一个门,就是一个小后门,与正门相对,但隐藏在一堵隔墙后面。房子里的三间屋子《五指山问黎记》16日载:“宅分厅事、睡房、厨房三部,犬豕眠食灶下,鸡鸭呷喋榻侧,人畜混居,殆所谓犬豕一窝也。”,都靠一个狭小昏暗的过道跟这个门相通。而在船形屋式民居里,这个门却是开在房顶上,从屋外是看不见的。这是个安全门,遇到攻击时,由此可以逃到树林里。

我们想拍些照片,但没有成功。镜头对准她们时,所有女人都四散逃走了。

17日星期三。8点出发。我们继续沿着嘉积河走,这河我们过了好几次了。晚上要在一个大的黎村过夜,那儿住着几个黎头。途中遇到两个小村,几乎所有的房子都关门闭户,这是收获季节。据《五指山问黎记》,他们离开加钗峒后至少经过两个村子,走2里是大保村,再走1里是猿澳反。另外翻越一岭名叫分界岭。我进了一家开着门的房子讨水喝,女主人用椰子壳盛了些米酒(l"eauderiz)给我,我给她一张10元钱币,她不要。

下午3点,我们到达宿营地。村里的黎头出来迎接我们,一群顽童跟在后面,身穿绳子衣(habillésd"uneficelle)身穿绳子衣(habillésd"uneficelle),这里的ficelle,可能是植物的粗纤维所织的衣物,或许就是树皮布之类编的衣服。,拿着纸做的小旗子。17日晚宿营地为红毛下峒。《五指山问黎记》载:“3时抵红毛下峒(离加钗峒40里),总管王正和率乡中弟子举旗列队迎村外。此种欢迎形式,在黎境不多见。”

下午5点,用炸药炸鱼,收获甚丰。《五指山问黎记》17日载:“是日军队与村人购猪一,已定价,猪在山,不就缚,宋副营长知余携猛兽猎枪,请击之,应声倒,士兵欣然舁归。权之约百斤,人多肉少,明晨虑无肉食,同事因请给榴弹轰炸鱼类。乃赴村外深潭,选善泅者若干人,挟弹掷之,轰若雷霆,鱼浮水面尽白,捞而拾之,得八十二斤。”

晚上8点,燃放我专为此行从东京带来的烟火。17日放烟火一事《五指山问黎记》如此记载:“是夕星月微茫,林树静悄。集士兵峒人,环坐草地,拨留声机,奏中西京粤唱盘。燃放烟火,一昼夜间,虎铳、鱼雷、音乐、火戏毕见。黎境自开辟以来,此应为第一回。”另一次放烟火是20日晚在水满峒。

从晚上9点到凌晨2点,我点着椰子壳做的蜡烛,学习黎语课程。这儿的黎语跟我在1925—1926年在岛的南部所学的是同一种语言,但是有相当明显的方言差异。根据后面所附的词表,萨维纳在岛南部所学的黎语是侾(哈)黎方言的抱显土语,但是目前萨维纳所在地区属于杞方言黎,杞黎分布在琼中、五指山(通什)和保亭一带。人的类型也不同,比南部的黎人脸白一些。学习结束后,我问我的临时老师想要什么,我给他一块银元和一把全新的剪子让他选,他选了银元,但他的妻子应该希望他选剪子。

18日星期四。下雨了,不能出发。将军播放留声机来打发时间。每个人都向我要刀子、剪子和针线。

同类推荐
  •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将自身特殊体验与人生感悟、现实关怀融会贯通,超越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局限(如某些“80后”、“90后,,作家热衷的语言游戏、虚拟生活、撒娇和玩世心态),思想视野较为宽广,具备了向上生长和向内掘进的力量。再加上张成对语言的超常敏感和悟性,对各种艺术方法的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使他的写作达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境界。
  • 有风

    有风

    梦,极其颜色。情人节,好漫长的一天,临风起舞的风衣。大海的声音,月光下的红土地。佛说,我只是你必经路旁的一棵树。
  • 三十七首诗

    三十七首诗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诗选集。创作年代在1983年到1993年间。诗集精选了1983~1986,1987~1988,1989~1993三个阶段的作品共37首。诗作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创作历程,并潜涵着时代的投影。
  •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精美散文,或细致入微,或深刻感人,如微微泛波的河面上漂流的一叶小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散文将多彩感情、生活小事等方面的描写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闪亮语丝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精美散文之后都有回味和咀嚼,为其中的“精”所吸引,为其中的“美”所折服。"
  •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

    13个先锋小说家、43个先锋诗人、11个先锋评论家——共278篇各种题材的先锋作品凝结成这吓人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读本。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翻开杨黎主编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热门推荐
  • 天道不随人愿

    天道不随人愿

    人固有三魂七魄,缺失一者,轻者神志不清意志不定,或者身患残疾重症。重者卧床不起,不醒人事,先天夭折。男主的七魄尽失,却可以长留人世。
  • 觅仙封神

    觅仙封神

    一滴西方魔神之血,滴落在这个被仙人遗弃的世界。没有灵气的世界,注定无法产生修仙之人。魔神之血的滴入,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力量。天地间充斥着魔神的神力。对众生来说是天翻地覆三生劫。整个世界的命运,因为一滴魔神之血发生了偏离。世间众生,自然也不例外。
  • 锋剑春秋

    锋剑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腹黑邻居不好惹

    腹黑邻居不好惹

    为了逃避母亲的逼婚,罗素言出生以来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而这对于生活低能儿的罗素言来说,无疑是场大灾难。幸而邻家花美男是个全能生活通,轻而易举便解决了她那大堆的麻烦不说,厨艺更是高超得堪比星级酒店的厨师,于是乎送礼、请吃、使劲浑身解数贿赂小正太,目的是让这个全能管家心甘情愿为自己服务。只是让罗素言有些始料不及的是到最后她连自己的心也一并交了出去,而同时她也发现,这个总是能在她遇到麻烦的时候及时出现在身边的男孩,并不是什么潦倒的打工仔,而是……如假包换的集团继承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

    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阴职

    阴职

    生前,他是因为父母早亡早早当家的可怜孩子,死后,他是穿梭于阴间与阳间索人性命的无常!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绝无雷同。以亲情为主,悬疑灵异为辅,请适度观看,不提倡迷信。本文慢热,心急吃不了热狗哦~
  • 太古之旅

    太古之旅

    阴谋与背叛,在遥远的太古大陆不断交织,力量和欲望,不断诱惑着来自异界的旅人。善与恶,走或留,他,将如何抉择?
  • 溪蛮丛笑

    溪蛮丛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雨霖铃之情缘系

    雨霖铃之情缘系

    一场雨露惊醒一场梦,却发现原来他一直在我身边。简介:“快进去吧,外面冷”萧浅浅拿过披风披在南翊天的肩上看着他满布愁容的脸,“南方敖国已经入侵,帝王命我速速启程,这一场定是生死决战”,南翊天拉着萧浅浅微凉的手,“王爷安心的去吧,我会等你平安归来,”萧浅浅伸手抚着南翊天的脸庞,轻启红唇南翊天脸颊上点着水,“浅浅等我回来,我必履行我们的诺言”心里想着如果我回不来,愿你不要再等我。
  • 三生轮回遇见他

    三生轮回遇见他

    如果天使与恶魔无法在一起,那么下一世,我们做个普通人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