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39900000015

第15章 冲虚观的观外仙迹

冲虚观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历史,留下了斑斑古迹。名人遗址、古塑、古井、古木、古碑、古匾、古刻,如繁星点缀在冲虚观内外。有的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的成为宝贵的旅游景点,向游人展示冲虚古观昔日的辉煌和今朝的风采。

1.稚川丹灶

稚川丹灶在冲虚观后山东侧,是当年葛洪采药炼丹之灶。它用二十四条青石按道家阴阳八卦图形砌成。丹灶的基座青石上,分别刻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八卦符号。周围饰之以珍禽瑞兽、琪花瑶草。四角有云龙浮雕,顶端为道家八仙之一的李铁拐的葫芦之形。丹灶正面,原刻有“葛洪丹灶”四个大字,乃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被贬惠州时,未赴任而先游罗浮时所题,明代兵祸时散失。现在丹灶正面的“稚川丹灶”四个大字,为清代广东督学使者吴鸿补题。

葛洪服食自炼九转金丹飞升成仙,黄野人服食一粒灶间遗丹而成地行仙的传说,使人们对“稚川丹灶”充满仰慕之心。“稚川丹灶”也成为历代游客必到之处,有的人更痴迷到相信丹灶周围的泥土都有神奇药力。与唐伯虎同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在《罗浮游记》中写道:“以其底(指丹灶)泥为丸,投洁水中,辄有微沤起。”李道人告诉他:“百年前投者尚有白气烟冲而升。今仍特有泡,是丹气在土中以尔。”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人们迷信丹灶土之神奇药效,纷纷取丹灶土作治病良药。一些无良道人看到有利可图,就把丹灶四周围起来“以瓴瓿围复之外,过三四尺”,并四处鼓吹:“丹灶土,胜大夫,一服以后百病除。”无知乡民纷纷以钱易土,甚至到了“土如金重”的地步,而有识之士,对此不以为然,对无良道人更是深恶痛绝。明代归善百岁老翁谢宪就写了《题丹灶土》一诗,予以讥讽。诗曰:“丹成灶冷烟火息,青草黄沙杂瓦砾。相传有病可能医,此土何妨当饭食。”时至今日,早就没有人再干以金换土当药的蠢事了,但作为葛仙翁炼丹遗址,还是吸引不少人前去游览。“稚川丹灶”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材。在成百上千的丹灶诗中,写得最好的要数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博罗知县郑玠的《丹灶》诗:“灵迹曾传葛稚川,至今丹灶尚依然。谁云碧海三神岛,别是朱明一洞天。龙出玉京成往事,鹤归华表是何年。尘埃多叹空回首,到得仙山自有缘。”“到得仙山自有缘”一句,写尽了千百年来人们游览罗浮,瞻仰丹灶的心态,因而广为民众传颂。罗浮仙山结仙缘,这就是时至今日,罗浮山仍能独领风骚之处。

2.洗药池

洗药池是一个宽三四米的椭圆形水池,面积近十五平方米,四周用青砖砌边,位于“稚川丹灶”西侧,据说是葛洪鲍姑夫妇洗药之处。

葛洪是道教灵宝丹鼎派的最杰出代表。他善于炼丹,又精于药理,尤其对中草药特别精通。在罗浮山这个天然中草药库,他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罗浮山各类植物达三千多种,而可供药用的就达一千二百四十多种。葛洪对中草药可谓了如指掌。在《抱朴子内篇十三卷·仙药》中,他对各种草药的形状、颜色、药性、功效等都有详细的记述和分析。仅芝类,他就记述了菌芝、草芝、石芝等十多类几百种芝草芝石的形态药性。难怪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不得不赞葛洪是“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士”,承认“整个医药化学源于中国”。

在洗药池畔青色石壁中,隐隐约约有一条宛若游龙的白色拐杖,随着天气的晴雨变化时隐时现。据说这白杖斑迹,乃葛洪之白藤手杖所化。葛洪每天上山采药都拄着它。在洗药池边洗药时,就把它依在青石壁旁。葛洪飞天成仙后,未把它带上天。这拐杖就隐入青石壁中,与洗药池长相厮守,永远为伴了。宋代余靖就曾为之记道:“葛洪洗药处,遣杖今化浮石,青白分明,其迹宛然。”游人能否看见,就要看各人的缘分了。

3.东坡亭

东坡亭与稚川丹灶相距数丈,是清道光年间为纪念苏东坡而建。

苏江坡被贬惠州,未到任上,先游罗浮。他先后写了近三十篇赞咏罗浮仙山的诗文。“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千古绝唱,使罗浮山生色增辉,仙名远播。“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不但对惠州文化建设贡献良多,而且在弘扬罗浮文化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归善(今惠城区)县令冯履谦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在惠州白鹤峰北、东江河边建了一座东坡亭。罗浮道众也在冲虚观侧建了这座东坡亭,惠州、罗浮民众缅怀苏东坡这个历史名人的心意相通。

东坡亭的亭柱上,有一副石刻联:“丹灶药池留胜迹;鸟声花影得仙机。”上联点明了此亭所处的空间位置:在稚川丹灶和洗药池旁边;下联写出了苏东坡厌恶官场黑暗,远离浮尘浴世,渴望悠闲恬静的神仙生活的心态。

东坡亭横梁上,有惠阳人储世隆在乾隆癸丑年(公元1793年)冬题写的“花香静处寒天月”的额匾。此句颇有文采,可作回文句读为“月天寒处静香花”。在梅开月夜,依亭远眺,这七个字正是此时、此地、此景的最好写照。储世隆正是为此有感而发。他在匾中留款写道:“天下名山,朱明洞居其七。旷怀仙迹,尤雅羡葛稚川其人。世久乔岭南,梦游已非朝夕。癸丑冬,以帮办循州(即今惠州)军务,假道来游。适梅花尽放,明月当空,更阑人静之时,得此七字,以仿佛如其情景,爰额而志之。”

4.会仙桥

会仙桥位于冲虚观南近百米的白莲池畔。相传为宋代苏东坡偶遇仙女麻姑之处。

苏东坡被贬惠州,在清远峡听到顾秀才谈惠州风物之美,罗浮仙山之幽,心中无限向往,船到羊城,过珠江口,逆东江而上,到了泊头,他就停舟上岸,直赴罗浮。他游宝积寺,品卓锡泉,在冲虚观朝斗坛欣赏刚出土不久的文物:六条铜鱼,一条铜龙。应老道长之求,为之题写了“葛洪丹灶”四字条幅。晚饭后,已时近黄昏。传说他在晚霞夕照中出观外浏览,来到观前白莲池畔,跨过小木桥,在竹丛花影间漫步。忽然,在竹林幽径中,一个村姑打扮的少女手挽花篮,飘然而至,幽香扑鼻。苏东坡出口成章,自吟道:“春到罗浮入画来,家花山花次第开。家花哪有山花美,只因根在小蓬莱。”那村姑见苏东坡语带轻佻,也不回话,只是边行边吟道:“春到罗浮入画来,仙山岂容俗口开。是非皆因多开口,难怪再贬去琼台。”苏东坡听后大吃一惊。“琼台”就是海南。他想:我被贬惠州,此女为何说我会再贬去琼台?忽然一阵山风吹过,不见了少女踪影。一阵暴雨,把苏东坡淋得像个落汤鸡,池畔小木桥也不翼而飞。刚好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云游经过,看见苏东坡如此狼狈,于心不忍,就把手中宝物玉箫抛下,化为竹桥,才使苏东坡得以安然返回冲虚观。

以后,苏东坡果然再被贬到海南。人们更对东坡会仙的传说深信不疑,便在白莲池畔东坡会仙处建桥,取名会仙桥,以纪念东坡遇仙逸事。

现在屹立在白莲池畔的会仙桥是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重修。桥长约6米,宽2.9米,高3米,桥上栏板高52厘米,是一座全以青石砌成的单孔石桥。桥中正面栏板刻着“会仙桥”三个大字,乃清末诗人丘逢甲题写。石侧栏板刻着“宣统三年岁次辛亥首厚月丘逢甲书”。而左侧栏板还刻着“梅秋善堂捐银壹百大圆”。从中可知此桥是由当时的信男善女和慈善机构捐助修建的。

5.摩崖石刻

在洗药池畔石壁,有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题写的“洗药池”诗刻:“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池畔巨石,有清代周樽元诗刻:“眉山踪迹闷莓苔,勾漏丹砂尽劫灰。剩有仙缘抛不得,拨云披雾访秋来。”有联刻:“鹤去云来归未夕;坡亭有分再重来。”洗药池畔的长石上,还有朝鲜人金秉熏题写的“丹以祈寿世”的字刻。而观旁左面巨石上,摩崖石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既有清代陈建庚的诗刻:“葫芦里面有金丹,白日飞升本不难。我欲骑龙上天去,人间何处葬衣冠。”坡仙旧址诗刻:“南迁春睡好,故傍道人居。万卷成糟粕,深山有废庐。”也有联刻:“儒力道心仙缘俗事;高作岩述本植源游。”既有石刻:“坡仙旧址”、“恬居”,也有清海丰知县卓炳森题写的文刻:“师山水,能人风流,处士敬惜儒门字纸,诚参医道阴阳,力帮诸庙,性附高岩……”其余尚有“立身行道”等意刻。集中反映了罗浮山丰富的文化内涵。

罗浮道教酥醪观史迹酥醪观作为葛洪北庵旧址,安期仙缘永结,稚川仙名再续。观内外景点不断开拓,是罗浮道教又一名观。

同类推荐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本书将参禅的观念、方法和心态做了系统化的说明,旨在引导读者了解和参修祖师禅法,使读者可以在现实的环境和身心现象中,自由自在地活出精彩人生。
  • 淡定·从容·心安(全3册)

    淡定·从容·心安(全3册)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刘法慈心解“心经”

    刘法慈心解“心经”

    《刘法慈心解心经》是在刘法慈讲解《心经》的讲稿的基础上,经过后期整理而成的。这部书,不是讲解经典的知识,而是传播经典的内涵。这部书,不仅拥有广度和深度,更是把经典的智慧带人生活,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喜乐。这部书,不只是让我们理解《心经》的文字,更是通过文字的奥义看到我们自己的心。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们反观自照,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觉悟自我。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经”。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热门推荐
  • 唐史演义(上)

    唐史演义(上)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唐史演义》概述了将近三个世纪内,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重点交代了三个历史教训:一是女祸,即宫闱淫乱;二是阉祸,即宦官擅政,挟制天子;三是藩镇祸,即军阀混战,割据一方,终于篡夺中央政权。书中对李氏父子削平群雄、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都有较详尽的叙述。
  • 还记得那年冬

    还记得那年冬

    那年冬,你给了我生;那年冬,你给了我亡......
  • 九天至尊

    九天至尊

    身怀神秘星珠,手持百魂之剑!且看一个被封印的少年如何开启逆天之路,以一己之力踏破苍穹,傲笑九天!
  • 神霄传说

    神霄传说

    没有被雷劈,没有被车撞,为何穿越?是什么力量牵引他来到这个世界?而他脚下的路又将通向何方?一切尽在神霄传说。
  • 贪财阴阳师:妖妃本腹黑

    贪财阴阳师:妖妃本腹黑

    传言,冥界鬼王凶残暴戾,却独独对快要得道成仙的宋熙尊者死缠烂打。众人曰:唯死缠烂打才可得美人。传言,宋熙尊者出名前四处算命从未算错,爱财不好色,性情豪爽不做作。师傅曰:徒儿随我,白切黑。冷傲凶残傲娇鬼王X扮猪吃老虎的贪财阴阳师。
  • 五神脉

    五神脉

    一个来自被世界遗忘的山村,身聚五神血液,一步一步觉醒,碰上死不要脸的白发老头师弟,你还不能拒绝……稀里糊涂的工作……大把大把的钞票死不要脸的往他手里跑,还要人活吗?黄荃对此表示遗憾,“我也不愿意这样啊!啊哈哈哈哈,老子运气好,你咬我啊”
  • 网游之欢天喜地

    网游之欢天喜地

    一梦而归,她重生了。前世仇报了,好日子过了,今世干什么呢?她迷惑了,转身进入了第三世界,唤君归不归!
  • 北斗那片海

    北斗那片海

    坠入情网,爱到无法自拔。逼到绝路,自毁千疮百孔。人生若只初相见,何来情到深处缠绵,却被爱伤的体无完肤。问世间情为何处,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是人最宝贵的情,正如初恋的酸涩,热恋的绵绵,长长久久才是最终的情到深处,似火灼烧。
  • 妻来孕转

    妻来孕转

    三年前,看到不堪画面的她远走他乡,在异地度过了痛苦的每一分,每一秒。三年后她回国,看着依旧气宇宣昂的他,她如花瓣的嘴角浮起了一抹诱人的笑容。“先生,我要的是小鲜肉,而你这个腊肉,很抱歉,我吃不下。”甜美的仿佛涂了蜜腊的嗓音,缓缓的从她娇艳的红唇中吐出。“你是我的。”他依然霸道的将她圈入怀里。“尹总裁,你已经被我扫地出门了。”上官雪儿一脸妖娆的笑容,漠然的华丽转身离开。尹靖擎霸道嚣张的走到紧搂着她的男人面前。“她是我睡过的女人,身上留下了只属于我的印迹,难道她没有告诉你吗?”她飞蛾扑火,褪尽光华,是妻子?棋子?
  • 杀手天下

    杀手天下

    大漠孤城,金戈铁马,浪子杀手重写英雄神话。飞檐落日,宫阙九重,寒冰蝴蝶再续生死对决。无瑕公主倾国倾城。痴心雪儿心志永恒。寂寞杀手,为爱而战,生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