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47200000020

第20章 力行,打出一个心学(6)

其实《朱子晚年定论》是一本穷凑合的书,勉强写成,内容并不怎么精彩,但内里却是阳明先生的一番苦心。他在写给友人的信里这样说:“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自己也承认这本书的内容多是拼凑出来的。而对于后世人因为《朱子晚年定论》这本书而骂阳明先生,说他滑头,在学术上搞宗派,说他诋毁别人抬高自己……阳明先生已先料到此结果,特意引《诗经》中的名句送给这些后生们:“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意思也就是懂我的人知道我是心忧天下,不懂我的人,会说我是阴谋诡计、个人目的、学术宗派,而我王阳明无话可辩,只是任他们说去。

王阳明硬编出一本《朱子晚年定论》,其目的是要打破理学的学术垄断,希望引发一场争论,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如他所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道理,不在天子的嘴里,而是公道,是人民的意志。思想,不是“朱子之学”、“孔子之学”、“阳明子之学”或者其他“某某之学”,而是公学。这世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资格来参加这场哲学大辩论。只要我们还活着,还在思考,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强化良知,投身公道,参与“公学”,千万不要置身事外。因为置身事外者,必被别人愚弄。

到底“理学”错在何处,以至于王阳明要以一部《朱子晚年定论》向理学宣战呢?这里就要说一说朱熹老夫子了。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又称考亭先生,是南宋著名学者,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尤其以《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最出名。而所谓“四书”,即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学经典。其中《大学》一篇被朱熹格外重视,认为它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里有这么一段话:“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对这段话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古人为学次第”,把古人“成圣”的过程比喻成一个台阶,必须依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次序一级级攀登上去,才能达到成功。

为了印证自己的思想,朱熹又专门作了一篇《格致补传》,其中有一句名言:“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者,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熹这段话被后世学子们引为教典,而其中“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一句,则可谓触目惊心。朱熹竟是要求学子们要让读书人把全天下所有的“理”都弄明白,达到“至乎其极”,到这时就能“豁然贯通”,从而达成“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

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朱熹又对“知”和“行”这一对概念做了与众不同的阐述。

知与行,这是古代学子特别重视的一对概念。在《尚书》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认为“知行”并举,而行比知更艰难些。之后孔子、墨子、荀子诸家都对“知行”问题做了探讨,大抵认为知行并重。

可朱熹却偏偏另辟蹊径,提出了“知先行后”的新理论,使“知”与“行”的关系有了明确的先后、高下之分:“知”高于“行”;“知”重于“行”。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天下的事物多到无穷,道理也多到无穷,这世上哪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如此一来,朱熹实际上用他的学说,堵塞了天下读书人的“成圣”之路。

因为儒家学说出来了一对有趣的矛盾:一方面儒生们眼里看着“圣人”,耳朵听着“圣人”,嘴里读着“圣人”,心里想着“圣人”,似乎圣人境界就在不远处。可另一方面,朱熹的理论又使他们永远不可能接近圣人境界,更不要说达成这一境界了。

有没有圣人?有!读书人做不做得到?做不到!

于是“圣人”成了幌子,成了“彼岸世界”,而儒家学说也就此变成了一种宗教,我们可以称之为“儒教”。好端端一个儒学被后人搞成“儒教”,圣人也一变而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佛”,岂不可悲?

这就是王阳明对朱子理学的指责:支离。

正是针对理学这种“支离”的毛病,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并说出了一段极有魄力的话:“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

“惟务求仁”,这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这四个字使得儒学绕过了“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学术悬崖,重新回到了孔孟时代,也回到了儒家学说的本源。

对于圣人境界,孔子说得很清楚:圣人境界是人人都可以达成的,只要做到“仁者,爱人”。在《论语·雍也》里,他也明确说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话,而且按孔子的说法,这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能做到这个境界就已经达成“圣人”境界了,连尧、舜、禹这些传说中的“圣王”都不在话下。

孔子对圣人境界早已给出了如此清晰的界定,循着他的话头儿,回过头来再看《大学》里这段被朱熹称为“为学次第”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来说去,无非是在说“爱人”、“立人”、“达人”而已。

对孔子的思想王阳明理解得最透彻,在《答季明德书》一篇中,他说:“若仁(即王阳明)之不肖,亦常陷溺于其间者几年,伥伥然自以为是矣。赖天之灵偶有悟于良知之学,然后悔其向之所为者,固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他毫不客气地指责那套“理学洗脑术”是“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王阳明指责理学这套“为学次第”的骗人把戏,是因为他自己就曾深受其害。

王阳明从小就是个心怀大志的人,十二岁时就对私塾里的老师说,读书考科举不是第一等事,只有做圣贤才是第一等事。虽然这只是一句充满稚气的孩子话,可这话也真是难得。

十七岁这一年,王阳明到南昌迎娶夫人,回程中拜访了江西大儒娄谅。交谈中,娄谅的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大大地刺激了王阳明,于是回家后不久,很快就闹出了一桩荒唐的公案:“与友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格去看,友格了三日,便劳神致疾,某说他精力不足,因自生穷格,到七日亦以劳思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流传很广,大家都把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其实这是一个恐怖的故事,因为“格竹”的结果是王阳明和小伙伴“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

“圣贤是做不得的”,这正是统治者借着“朱子理学”给天下读书人挖下的陷阱。年轻的王阳明也曾深陷其中。

《大学》中“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一句,按朱熹的解释是:要想意志坚定,就必须知识丰富,这个解释显然不通。可按王阳明的解读,“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的“知”就是良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要想意志坚定,必先肯定自己的做法合于良知”,这个解释非常通顺,毫无争议。

既然已经看出理学“包藏祸机”,王阳明当然要将学术引向正路,于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来与理学对抗。但当时的学子们已经被旧的学说洗脑,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抱怀疑的态度,包括王阳明的弟子徐爱都曾提出“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的,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的疑问。

对此,王阳明的回答非常有力,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并进一步对徐爱解释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回答了徐爱的问题还不够,王阳明又举出更明确的例子:“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几句话说服了徐爱,并被记录在《传习录》里。

徐爱虽然对“知行合一”有疑问,毕竟容易说服。可在当时,拿“知行分明是两件事”来质问王阳明的又岂止一个徐爱?各种各样的质疑、解释,一问一答,在《王阳明全集》里随处可见,其所提的问题在现代人看来真是荒唐可笑,甚而无聊。可在当时向王阳明提问甚至发难的,无一不是大学者,这些大学者都被理学的“格物穷理”思路紧紧缠住不能脱身,无法理解“知行合一”,无法明白“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真是让人既惊讶又伤感。由此可知在王阳明的时代,这位心学宗师想要用“良知”唤醒世人,是多么迫切,又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在与理学的辩论中,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始终没有占到上风。不是因为他的学说论据不足,而是因为质疑的人太多,力量太大,太强横了。到最后,皇权发威,干脆把阳明心学禁止了,涂改了,又把它歪曲成了“禅”,解读成了“归寂”,成了“主静”,剖析成了“现成良知”、“知解良知”、“本体良知”、“发用良知”、“本然良知”……种种样样,却没有一个是阳明的原貌。

也不稀奇,当年孔子的思想也曾被后世人篡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精神面貌,成了一道骗人的幌子。王阳明的遭遇,不过是孔子遭遇的重演罢了。

王阳明是个像孔子、孟子一样的勇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路向前突进。在提出“知行合一”之后,他用了十多年时间苦苦探索,又提出了更高级的“致良知”理念,既而说出了那句“满街都是圣人”的大道理。至此,王阳明这位心学宗师已经突破了统治者设下的思想樊笼,打开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哲学大道。

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道理明白,未必就站得住脚。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阳明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荆棘路。当他的思想突破“愚忠”之时,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将遭到来自朝廷的摧残。

王阳明一生中最艰苦的时刻,也由此开始了。

同类推荐
  •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作出了他独特的文学选择。认真阅读和理解鲁迅文学世界中的“为人生”的实质意义,将有利于我们对鲁迅文学基本思维的细致勘探。
  • 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韩愈散文

    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韩愈散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萧红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萧红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弘一法师全集04文艺·诗歌

    弘一法师全集04文艺·诗歌

    一个孤独却能孤独至灵魂丰满的禅者,一位让林语堂、张爱玲、朱光潜、丰子恺都感动的宗师。
  • 真心红楼

    真心红楼

    千红本事千红苦,万艳需悼泪万觞。今辈或说知红楼,自心如心莫唐哭。作者在遍览前贤成果基础上细读文本,另辟蹊径,大胆设想,慎密精研,从哲学的高度、史学家的眼光来重构《红楼梦》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众多新的见解。
热门推荐
  • 大棍天下

    大棍天下

    武王伐纣,神仙大战,恩怨自此生。阐截二教争斗无休,神仙本清静,尊圣各避身,神洲从此少仙迹,无神护佑遭人欺。近百余年来,中华少有神仙护佑,西教欺我尤甚!今有杨祟,诚心拜祖,感动阐教二郎显圣真君,遂传神仙秘法。阐教门徒,今即归来!
  • 红颜露水

    红颜露水

    那股记忆中的幽香仍然偶尔会飘过我的鼻尖,彷佛提醒我们,她是个误堕凡尘的天使,原本属于一个更高贵的地方……邢露,一个美丽高贵又落魄的女孩儿,她是贵族的后代,缺只能像普通女孩一样飘泊。情动、邂逅、初恋、失恋……邢露有着任何女孩儿成长的苦恼、辛酸、快乐与伤感,但在那间温馨而普通的咖啡店里,结识穷困潦倒的年轻画家徐承勋,改变了她的一切,也让她生命的激情重燃熊熊火焰,一段甜美而浪漫的爱情之旅在脚下徐徐延伸……
  • 景色诱人

    景色诱人

    命运将你带到我的身边,那么这辈子,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会放开你。你若非我良人,上天又怎会让我与你相遇。-书名还没想好可能会改取名废已疯...。
  • 逝如烟

    逝如烟

    出身起,就注定了她的不凡。在别人眼里,她出身便是个上仙,天后与天帝的女儿。比那些苦心修仙的人少了不知多少的劫难但只有天后跟天帝才知道,他们的孩子,将来要面临的是什么,主宰着三界的他们,却只能看着事情一步步的发展,却没有一点的办法。在凡间,她历经种种,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却有更大的劫难等着她大家,麻烦动动可爱的小手哈。不求多,投投推荐票都是对咱大大的支持。啊门~~~
  • 至死不渝:至此不愉

    至死不渝:至此不愉

    一代神医穿越至此,虎落平阳被犬欺,可是,这一切,她定要他们付出代价!
  • TFBOYS:向日葵的太阳光

    TFBOYS:向日葵的太阳光

    #他曾承诺只做她一人的小太阳。她曾点头只做他一人的向日葵。#你是我的向日葵我却不是你的太阳。
  • 九界圣王

    九界圣王

    千年前,楚羽和挚爱遭人陷害,被封印在麒麟界蛮荒之地的无间地狱,不屈的意志,自由的渴望,以毕生修为和血肉之躯,凝造出一柄复仇之剑。千年后,一个不甘平庸的生命陨落,一个不甘绝望的灵魂重生,这一世,他誓要拿回属于他的一切,用拳头镇压九界天骄,用复仇吞噬无尽生灵。地狱是他的王座,力量是他的权杖。跨八方四海,闯诸天万界,败尽天下王者,终要无敌归来。
  • 夫君请自重:呆萌王妃太勾人

    夫君请自重:呆萌王妃太勾人

    没有叮当猫我们也可以穿越,咱们避避风头再回去!王爷不要乱来(⊙o⊙)哦
  • 再回首咖啡屋

    再回首咖啡屋

    刘泽洋,一名来自华夏的大男孩,不愿接受家人的安排,独自来到韩国。虽然他喜欢平静安逸的生活,可现实往往不能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故事随之展开。。。。。。
  • 太后进化史

    太后进化史

    后娘想虐爷,下辈子去吧!未来公公想拆散爷的好事,想都不要想。便宜小叔子,莫伸手,那爪子还想要吗?爷这一辈子,活得敞亮。旁边小包子怯生生的:娘,俺爹喊你回去吃饭~(乱世悍女升位太后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