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47200000027

第27章 破心中贼,和皇权搏斗(7)

在此之前,阳明对于“知行合一”的更高境界有所体悟,却不能尽得,对这种情况他说道:“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如含诸口,莫能相度。”然而在正德皇帝下江南祸害百姓,特务们用种种卑鄙手段栽赃陷害,逼得王阳明不得不遁入道观,受尽煎熬苦痛;当王阳明复出,重新担任江西巡抚的时候,面对的又是非人力所能救的天灾人祸:水灾横行,皇权横行,邪恶横行!整个江南山河失色,民不聊生,王阳明只能用他那副瘦弱的肩膀挑起整个江西省,虽然他拼尽全力救下了半个南昌,却救不了江南百姓,更救不了天下人。

就是这样的困苦折磨,使王阳明的思想大大提升了一步,其心中良知如火中烧丹,一时烁然,那多年来“津津含于口”的大道理忽然喷薄而出,正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最终提出了“致良知”的口号。

“致良知”一经提出,王阳明自己觉得非常满意,对弟子钱德洪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字(致良知)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喜悦之余,他更对友人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在《与陆元静书》里,他又说:“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只要把阳明先生这句话略做一个“提纯”,则“致良知”三字跃然而出。

王阳明的“致良知”功夫是给天下最凶的邪恶逼出来的,如同千百度的高温里烧炼出来的真金,纯度极高,于是阳明先生也借“致良知”三个字提请学子们多下工夫,切实努力,于“是非”二字上痛下决心。

《传习录》中讲道:“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愈)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这里说的“千思万虑,愈思愈精”都是极深的功夫,极大的努力。

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简单地说就是尽可能地扩充自己的良知。这一思想来自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称为“四端”,并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他认为人心中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态是最重要的,是与良知相通的,当这几种情绪产生的时候,就是良知体现出来的时候,此时“扩而充之”,其效果就像星火燎原一样。

对孟子的观点王阳明是认同的,在《传习录》里他对弟子们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是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又说:“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能到得欲到之地。”用这样简明的比喻告诉我们,“致良知”其实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修养功夫。

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他又强调说:“正者,正此(良知)也;诚者,诚此(良知)也;致者,致此(良知)也;格者,格此(良知)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用“尽性”这两个字来表示那种把良知扩充到极致的状态。

有意思的是,王阳明一方面推崇孟子的“扩充良知”理论,反复强调“致良知就是尽可能地扩充良知”,另一方面又把老子的思想拿出来和儒家思想做了比对与融合,这一点是非常高明的。

在《传习录》里有这样的话:“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这里所说的“只求日减,不求日增”显然是直接引自《道德经》的名言:“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而王阳明对老子思想所做的阐述,精辟至极。

和孔孟儒家思想一样,老子道家思想也曾遭遇后人的阉割和腰斩,被搞得面目全非。但只要我们抛弃“道家只会求仙养生”的偏见,直接回头审视“老聃”这个人,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孟儒家思想之间在哲理上是相通的。老子说的“道”,孔子说的“仁”,王阳明说的“良知”,其实是一回事。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其中的“圣”是指封建独裁统治者,“智”是指统治者心中的私欲。而王阳明大谈“满街都是圣人”,强调“人民皆是圣人”,正好反衬出“皇帝不是圣人”。王阳明大谈致良知,要“克倒不善”,“克”谁呢?依着孔子“克己”之本意,这“克”的当然是皇帝心中的私欲,是封建统治者的私心。

相融,互通,是好事,在这方面,门户之见要不得!老子和孔子两位哲人本来亦师亦友,儒家、道家两种学说究其本源,解其本意,大多相通,绝不是对头。孔夫子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今天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论语》、《孟子》、《传习录》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就不能公平理智、平心静气地讨论一下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在现实中的意义呢?

王阳明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的博采众长,但凡哲理,尽可拿来互相印证,没有门户之见。而王阳明的勇敢之处则在于敢立言,敢下断语。现在他推出了“致良知”这个法宝,于是以极大的勇气为“致良知”立言,给“致良知”定性:“凡致良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已。《大学》谓之致知格物,在《书》谓之精一,在《中庸》谓之慎独,在《孟子》谓之集义,其功夫一也。”

阳明先生的一句话,把“四书”精髓全部合并,彻底归拢到“致良知”概念底下来了。其实王阳明不是要“归纳”“四书”,说穿了,他是要打破“四书”对读书人头脑的禁锢。王阳明的想法是极有意义的,但想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破“四书”的法,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

于是王阳明说出的很多话开始变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了。在《与陈惟浚》中,他说:“圣贤论学,无不可用之功,只是致‘良知’二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既而又强调:“近时同志,亦已无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能于此实用功者绝少,皆缘见得良知未真,又将‘致’字看得太易了,是以多未有得力处。虽比往时支离之说稍有头绪,然亦只是五十步百步之间耳。”

王阳明的这段话看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

知行合一,是把“良知”与“行动”合而为一,用良知指导行动。良知确定是“善”的,就要马上行动起来,去维护;良知确定是“恶”的,也要马上行动起来,去阻止。可是阳明的“同志们”——他没称这些人为“弟子”或“朋友”,而是直接称为“同志”,这些人虽然懂得了“知行合一”,却并不敢完全去实践它,只在日常小事上表现出“为善去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却仍然不敢吭声。像王阳明这样为了百姓利益敢与皇帝搏斗的,有几人?

很少。

所以王阳明才责备这些“同志们”是“良知未真”,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在这里不得不说,不但王阳明的“同志们”良知未真,很多话不敢说,很多事不敢做,就连王阳明自己有时候也不能把话说得太直白。

王阳明曾教过一个叫杨茂的弟子,此人又聋又哑,阳明与他用纸笔交谈,问他:“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

杨茂答:“知是非。”

阳明便说:“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与人一般。”既而又说:“我如今教你,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

王阳明和杨茂的对话究竟是何意?粗看全是闲话,细读却有滋味。

这世界上的老百姓大多是“杨茂”,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却是耳朵听不见一句真话,嘴巴说不出一句心声,又“聋”又“哑”,着实可怜。如今王阳明教给天下人:但终日听你的心(良知),不消耳里听,但终日行你的心(良知),不消口里说……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谓良知也。”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耳不能听者也知是非,口不能言者也知是非,只要知是非,就有良知,只要依着良知,就有出路。人人皆尧舜,满街都是圣人,阳明先生是借这位聋哑人为喻典,给天下人指路呢。只是有些话,终究不能说透,终究差这么一点点……

于是《传习录》里又出现了这样一句:“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真要讲得太明白了,阳明心学就被禁了。(王阳明去世后,心学确实被禁了。)反正“良知本是明白”,同志们“实落用功”去吧。

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高境界。在这个语境里,什么都合一,人生的一切意义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良知。对此,后世大儒黄宗羲总结得好:“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这句话把“良知”和“致良知”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了。

在此以前,王阳明谈知行合一,是希望天下人都把“良知”和自己的行动合而为一,但这个说法还略显含混不清,可有了“致良知”这一口号,阳明心学给人们指出的道路就更加清晰了。

什么是知行合一?知,是“知”个良知;行,是“致”个良知。依阳明的语境,这叫做“心(良知)外无物,心外无理”。把自己内心的良知扩充到无限广大,而将人生的一切目标、一切内容、一切意义尽数包容在良知之内,以至于在良知之外再无一物,再无一理,将自己内心的良知修炼成一块万镒之重、纯而又纯的真金,此就是精纯无虚的圣人境界了。

提出如此清晰简明的口号之后,阳明心学的指向完全清晰了,到此,人的“(良)知”与“行”已经完全合一,再也无法分开了。王阳明下面要做的无非是多做总结,开阔学子们的思路和眼界,使他们对“知行合一”做更深的体会,希望大家能够把“知行合一”贯彻得更到位,更精深。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及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要诀,致知的实功。

吾平生讲行,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

此知如何琢磨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至此,阳明心学达到了一个高峰,人生的一切目标都清楚地指向了“良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有人问阳明:“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

阳明回答道:“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

同类推荐
  • 三种向度

    三种向度

    本书诗歌作品集。作品分三部分,以“时代镜像”“灵魂的呼啸与细语”“隐秘柔情”三个篇名辑录了诗人的87首诗歌作品。诗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有比较深的意向性思维,给人作法味不尽的想像空间。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

    许多人为了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藏着浩瀚的大海,一则短小的文章中孕育着博大的智慧。本书收录的数百篇读者喜爱的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本书既是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
  • 国色重庆

    国色重庆

    你是一个到处散落和播种神话的城市,巴山夜雨下的每一个传说,都可以令世人绝唱千载;巫山神女的艳羡与爱怨,只是其中一个关于人性与爱情如何得以充分张扬的美丽传说而已。你是一个可以怎么夸张都不为过的城市,长江和嘉陵江在你的脚下永不停歇地奔腾,铸造出你刚强的灵性和独特的气质。大山架构的骨骼和江水连结的血脉,支撑的是一个天地人和又充满鲜活生命的世界。而这自然容貌只是这个鲜活生命的部分躯体的展现。
  • 唐宋作家与文学研究

    唐宋作家与文学研究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曾巩文学思想研究》,中编为《五窦及其诗歌研究》,下编为《苏辙散文理论及其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曾巩文学思想成因探析、曾巩的文学思想、苏辙散文理论的渊源等。
  •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本书是第一本将词作鉴赏与词人生平完美结合的读本。全书共分八卷,包括:明日落红应满径,梦里不知身是客,人生自是有情痴,相思已是不曾闲,流光容易把人抛,任是无情也动人,歌尽桃花扇底风,人间有味是清欢"
热门推荐
  • 九极传说

    九极传说

    林硕,本为一纨绔少年,因缘际会,进入修真界,为爱乱魔界,为情闯天下,笑傲九重天
  • 笔记:靠爱情生活

    笔记:靠爱情生活

    (PS:此文乃腐女之文,非腐女慎读。)尹谦和乔京是一对好哥们儿,但是这一切都在他俩和租后改变了:莫名的暧昧、奇怪的感觉。。。。
  • 使徒行动

    使徒行动

    没有躯体,没有感觉却有思想,我的思想展必须有人来承载。
  • 腹黑邪帝傲娇妻

    腹黑邪帝傲娇妻

    [全文免费]一次任务外出任务的执行,捡了个美男回家,从此生活乱成一团。凤家凤当家,好好的当家不当,舍弃千万亿财产,追老婆。SW神秘boss,朝思暮想半夜爬床,不管组织任务,当备胎。沈家小鲜肉,双重人格皆动心,屁颠屁颠跟在后面,做跟班。“老婆……勾引我……”“滚。”
  • 二分之一的幸福

    二分之一的幸福

    幸福如同透明二字摸不见看不着,却是隐隐存在。
  • 凤凰男的岁末恋情

    凤凰男的岁末恋情

    当渴望觅得真爱的女生与凤凰男相遇,会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 子苏云初

    子苏云初

    “姐姐,等等我!”莫熙蓝在古南希身后跑着。一路上有不少的路人看他们,谁让她们是双胞胎姐妹呢……
  • 权华巅

    权华巅

    她,生的一颗玲珑心,平乱世,登那至尊之位,是独处高处不胜寒,还是并肩天下,笑看一世繁华……
  • 九天阴阳

    九天阴阳

    天地阴阳!谁来主乾坤!九天十二云霄!谁为至高无上王者!
  • 和亲帝姬之烟销灭灭

    和亲帝姬之烟销灭灭

    她是无人闻问的赵国帝姬,远去魏国和亲,变成后宫中不受宠爱的后妃。她谁都不爱,只求在这个世间平安过下去。奈何生活不让她如此!她披着伪善的面孔,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迎合帝王,对付宠妃,小心翼翼又心狠手辣,是生活将她变成这个样子!获得宠爱又如何,后宫中人人不都是这样?说爱又如何,谁知这话是不是说过很多次?逐出宫门又如何?依旧过得很好!不报复,因为曾经爱你是真的不想念,因为想的人太多,不知从何想起。最后烟销灭灭,只不过是手中一把灰。但不悔!(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