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52500000017

第17章 对调(3)

客观讲,焦哥的这段经历不算典型,我的亲友中还有很多不相识的迁徙者,他们路途之遥、受苦之重、累及子女之痛、年头之长(还有许许多多人因为人为因素和客观困难至今不能返回城市),焦哥与之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我当年在太行山某“小三线”企业上班时,碰到这样一对夫妇—我们住在一个叫井店的小山村里,我发现他们的言谈举止、装束都不像农民。有一次我们连长跟房东聊天,他说,夫妻俩原都在兰州市上班……说完扼腕长叹。后才了解到,这对夫妇从1952年就是甘肃某报社干部,做会计工作。1962年,领导通知他被确定为精简还乡对象,他哪能同意,领导便发挥思想工作优势,做不通,便停止工作,停发工资,天天关屋里学习,被逼没法子了,只好携妻将雏还乡到老家—河北省涉县这个小山村。他的大儿子长到十八岁知道父母的经历后,非要到兰州闯闯,抱着寻梦的目的去了,中间回过老家两趟,再后来杳无音信了。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离开当地,他的家人仍未找到他。有的说1983年“严打”时被处理掉了,有的说出车祸没了性命。

于是我想搞清楚: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大中城市因工作变故造成两地分居的有多少?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查不到确切数据,有人估计在一千万人以上,总之数量极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大饥荒和最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刚缓解不久,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式提出要“保备战、保援外、保三线、保重点”,为“要准备打仗”伟大战略方针而准备的西南地区大三线建设、华北等地区的小三线建设以及西北地区的工程建设,“调整国民经济”,抽调大批企业从各自的城市迁出,大批职工干部离开城市,“三线建设从1964年至1980年,共投入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从各自的故乡出发,来到西南三线地区”(《中国新闻周刊》)。以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天津市为例,“天津市为支援内地建设,1963年至1965年又有近四万职工迁出”(《中国人口·天津分册》)。为解决国民经济困难,精简和动员职工和家属还乡生产,“据统计,1961年至1965年全市还乡职工达到215630万人,而且这部分人基本上是从市区迁出的非农业人口”(《天津简志》《中国人口·天津分册》)。后一资料还载明,“迁移变动人口主要是男性青壮年”。“从1962年至1978年天津市共有415000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天津通志·人事志》)。相当多的知青后因回城、选调等造成夫妻两地分居。

还有缘于政治动因的地富反坏右走资派冤假错案,以“文革”为高潮,成千上万知识分子、干部和所谓有政治问题的人被当做改造对象遣返农村,“仅1968年一年,市区、郊区就遣返了17002人,其中市区占了94.3%”(《天津简志》)。

这庞大的人群中,只身一人从城市迁出有之,举家迁出有之,夫妻同迁出但与子女、与各自年迈父母长期分离更是不可胜数。这种从地域、职业范围、数量上说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造成徙民者众,造成普罗大众生活之大痛苦—首当其冲的是千千万万职工长期夫妻两地分居。

这种长期夫妻分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负效应是巨大的。试列举一二:

夫妻间爱情遭到破坏。夫妻因受空间阻隔长期不能一起生活,无法通过彼此关怀、帮助和爱抚加深爱情,相反与此伴生的诸多外在因素如家务劳动、亲属关系、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等矛盾,使彼此间心理距离越来越大,隔阂越来越深。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许多长期两地分居夫妻,其爱情就是随着彼此疏离感和陌生感的不断加深而出现危机,危机一旦出现,常常难以逆转。

由于无法满足正当性需求,使婚姻的重要功能失去意义。男女双方因性压抑、性饥饿,从而产生烦恼、焦虑、痛苦。焦哥说的话糙理不糙。基·瓦西列夫说:“长期节制‘下流的’性生活会使人智力停滞,精神受到创伤,如果再有其他因素,就会引起神经官能病症”。

家庭的诸多功能无法实现。比如抚育幼子和教育青少年的功能—夫妻分居实际成了单亲家庭,即便夫妻同迁者出于教育质量好的动机,多数也选择把孩子留在大城市。但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子女人生路上缺乏父母双亲的关爱和指导,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诸如升学、就业等关键几步,常常处于劣势、被动,与机缘失之交臂,影响贻误了子女的大半生甚至一生。至于举家迁徙的,则更是献了青春献子孙。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文中方才提到住过同院儿的刘婶孙子“一端起书本就头疼”,奶奶气得说他“咋就烂泥扶不上墙”。初中没上完就上班了,进了区修配公司修上下水道。一晃二十多岁了,一表人才,却找不着对象。女方家长都嫌学历太低,说连初中文凭都没有,怎么教育后代。后来母亲终于喜滋滋地告诉我—定亲了。大家都挺高兴,举行婚礼那天我正巧出差,还请母亲替我随了份子。不久却听说离婚了。

我在参加西部某地区散文笔会时,碰到一位天津老乡—确切说是天津老乡的女儿,一位三十多岁的乡村小学非编教师,她父母就是当年从天津和济南迁厂到这里的,她还有一个哥哥在当地上班,下岗了从农村趸点梨骑自行车驮俩筐四处叫卖。她在天津还有姑姑们和叔叔,住在河西区陈塘庄,她只回过一次老家,已经好多年不怎么走动了。她说,爹妈常背着我们,冲着故乡方向抹眼泪。说完望着路上四处乱飞的树叶喃喃道,爹妈就是一片落叶,飘哪是哪—这位小老乡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我动容,是啊,多少年来一般民众不就是一片片树叶,一阵风刮来,风头把他们刮到哪是哪吗?

“一般民众”这一称谓并非我的发明—最近天津最大的会展中心举办新一届“台湾名品博览会(展销会)”,主办方发布的广告词赫然写着:“×日至×日为一般民众参观日”。偌大的广告设置在一个个公共汽车候车亭内。

“公民还有一般民众、非一般非民众之分吗?”我说。

“‘一般民众’就是老百姓,这有什么可矫情的。”旁边我一哥们嫌我有点不认头发什么神经呢!

夫妻两地分居的大量存在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中的刑事犯罪率明显高于健全家庭。1983年集中统一“严打”及其后两次“严打”,其结果证实“从重从快”的对象大部分是青少年,而形成他们犯罪的社会原因,如单亲家庭(包括长期夫妻两地分居家庭)不能对子女进行很好家庭教育当属首要,在缺乏理性分析和关注民生前提下,由于“人治”,“说打就打了”,其教训是深刻的。

北京市某妇女组织1999年调查显示:卖淫女(20岁至29岁)中家庭处于非正常状态,即单亲家庭—单独与母亲或父亲或与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的,其比率高达22.3%。这种状况与她们在家庭中缺少亲情交流与行为上的指导,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差不无关系。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还为婚外性关系、嫖娼卖淫活动提供了一定条件。一是男女容易走上婚外恋道路;二是助长嫖娼、卖淫活动。据一些地区对嫖娼者的调查,一部分人就是离家在外的“寡男”,至于卖淫女,相当多的是丈夫长期离家外出的寡居女人。

两张文化宫活动票

焦哥仍沉浸在对那段经历的回忆中,看得出他心里不是滋味,我想把他思绪岔开,随便问:“除了刚才说的,那些年给你印象最深,最让你忘不了的是什么?”

焦哥低头想了想:“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挺简单的。”

老张为我的调动费那么大心,给我说好话,给我多少次的联系上级单位、反映困难,跟踪“对调联系函”卡哪了,却没收过我一分钱,没吃过一次请。

那时我已经回天津上班了,有一天我听别人说老张到天津出差,住在南市一家小旅馆。我去找他,非要请他吃一顿饭,不管怎么说,他就是不同意。我说饭馆都定好了,他就是不去,说不能让我破费,那是他应该做的。我给他买了点水果、两瓶酒,也硬逼着我拿了回来。就这样到今天也没有请上他。

“还遇上好事啦。”焦哥接着说。

我原来是电工,到了北郊区机电配件厂当仓库保管员,因为这个厂电工位置已满。可是厂里管人事的老顾始终惦记这个事。这时候,天津市文化宫恢复重建,需要一个电工、一个木工,请我们厂的上级单位市机电局支持。局里把这个任务派到我们厂,当然我不知内情。我和老顾家住得比较近,都在南市一带,每天上下班经常碰上,道远,骑自行车,在路途往返得用三个小时。那天路上他跟我说:“市文化宫需要一个电工,你要是愿意走,我帮你联系,你要是不愿意走,我正好舍不得放你。”

我求之不得啊,那时我小子才三岁多,闺女刚出生,家务事正多。这样我又调进文化宫,骑自行车十分钟就能到单位。

“行啊,焦哥,喜到门前皆是双。”我笑言。

“是是,这点白的,我全去了。”“这庆祝算是后着补。”我端起一碗啤酒也一气喝下。

焦哥边把一盘杂面下到锅里边说:“要是搁现在,这俩事至少花十万。包括从邯郸调回来,乐子剧团那两口子,帮我穿针引线当红娘,就是诚心诚意帮你。没有那种现在到处都是的骑驴得好处,没有。”焦哥语气肯定。

“就是一种淡如水清如泉的关系。”我自语道。

“对,对!我给老张送条烟,不要,请吃饭,更不去。他说应当的。”

“应当的”,这三字让我回味良久,因为他们心里有做人的标准,精神操守,人性—字典上说,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人性使然,为此他们活得内心宁静和坦然。

焦哥接着说:“只是我给他送过两次文化宫的活动票,他带孩子来玩过一次。”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选读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选读

    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读”,试图以感性的方式接触一些作家的作品,进行贴近心灵的解读。
  • 像夜菊那样绽放

    像夜菊那样绽放

    《像夜菊那样绽放》是《雪殇》作者高宏的心灵感悟随笔,年少的回忆,心情的驿站,挚爱的心思,水样的人生。不管是在阳光户外,还是在黄昏的雨巷,我们可以透过玻璃杯对着浮浮沉沉的茶喃喃轻语,也可以和知己友人一起倾听天籁之音,在作者的笔尖,我们会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是那么的美丽,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徜徉其间,与如茶的女子一起享受茶语时光。
  • 被贬低的思想

    被贬低的思想

    收入本文集的这些文章和评论,是我自8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的文字。由于生性比较懒散,还有点虚无,我对出书一直都是无可无不可。古人所说的立言可以不朽,我是不相信的。记得曾经在美国一所大学图书馆徜徉,放眼层层叠叠的书库,满纸沧桑的图书,突然觉得,若要在这书海中加进自己的名字,实在是一种多余。在这个大众写作的时代,古人所追求的疏离已经是一种很珍稀的品质了。
  •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本书以纪实的笔法,真实形象地描述了1932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苏区、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最后迎接中央红军并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全过程,满怀深情地颂扬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热门推荐
  • 我是怪咖

    我是怪咖

    本是资深宅男的陈晨穿越到了一个吸毒嗨死的gay身上,虽然带着重生的金手指:全明星系统。可是面对着处心积虑想要推到自己的呆萌姐姐,正太控后妈,傲娇的妹妹,陈晨还是表示压力山大。
  • 凰倾三世

    凰倾三世

    我和你,纠缠三世……三世现身,漫天大雪,无奈落雪无情,曾经的回忆化成风沙,消散空中。相见,却如同陌生人。直到相爱,却也无法重回前世记忆。一世时,她为不可一世的神族公主,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少年。“公主,您请自重。”“喂!本公主哪点配不上你了!”二世时,她为冰岚魔神,他却是一个人族败落的皇子。天城的那个夜晚,他们共游长街,许下美好心愿。三世时,她却为一个不受宠的小姐,而他,为神族战神。“每一次,都是你在保护我,这一次,我终于可以保护你了。”三世,三世……愿为你放弃天下。
  • 金鳌退食笔记

    金鳌退食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王家事

    魔王家事

    时四海八荒平安无事。有一个主要成员为恨嫁女的小小协会,这协会的名字倒挺长,唤作“如何成功钓到高富帅协会”,简称钓协。这简称误导了无数白须的老儿,下场是灰溜溜地捂着脸上掌印爬出钓协大门……被钓协列在榜样及典范之首的,便是当今的魔族王室。
  • 战火穷途

    战火穷途

    战火,使他拿起屠刀!战争,改变命运。面对国家,他,该如何选择。友情,坚定的信念!叛变,虚伪的事实。他是战争之王,却也铁骨柔情
  • 缠绵无声

    缠绵无声

    林楘尘是来自大漠的殿下,高高在上的君王,而,夏凝韵只是一个被夏国丢弃的公主,没名没分生活了十几年。从未想过会是这样的遇见他。只因皇后看上了林楘尘的权利,要把自己的闺女赐给他做妃子,对方没拒绝……谁知这背后的阴谋被打破,夏凝韵无辜失了身。随后,只能跟随他回了大漠,背负着勾引的罪名。
  • 紫冰泪恋

    紫冰泪恋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红尘中结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 卿本薄凉君不知

    卿本薄凉君不知

    她冷艳,她妩媚,她又是武林中最冰清之人。她,三面佳人,诡谲天下。他说:“你我二人的恩怨,为何要牵扯到天下人?”她笑,眼眸敛尽风华:“你我二人?你我有什么干系?”“寒儿。”他这一声,疼痛,镌深,忍俊。“我再说一遍,我叫韩君若。”“寒儿。”她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冷极,艳极。是他把她变成了这个样子吗?她玄紫的衣袂逆着风,赤色的长发,绕着她的衣袂。“风卿尘,要么你倒在我的琴音之中,要么我死在你的长剑之下。”她的声音灌着内力,回响在平地之上。她恨他,她竟这么恨他!
  • 炼狱学院

    炼狱学院

    大一新生苏安考上了一所国内的普通大学,本来还沉浸在考上大学的美好中的他真正了解这所大学后,哥哥他就愕然了。从此刘晓海便在这所游戏大学里经历了:从被虐到虐别人、从屌丝变高富帅、打野怪、升等级、收宝贝等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情。“唉,一切都是为了逃出去。”
  • 霍比特人之意外之旅

    霍比特人之意外之旅

    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比尔博,一个热爱安逸生活的霍比特人,自得其乐地待在袋底洞他的霍比特洞府里。清晨和煦,睿智巫师甘道夫的到来打破了宁静。“越过冰冷而又雾蒙蒙的大山,在那深深地下洞穴已有千年……”吟着古老的歌谣,十三个矮人将比尔博拽进冒险远行的队伍。在这趟“意外之旅”之中,与世无争的霍比特人比尔博,却孤身一人在暗如永夜的山底洞穴中发现了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小小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