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教书育人,学生要读书明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教育目的。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也不例外。然而,对于“教书育人”的理解,历来有两种偏向,一是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完全推给专门的德育课程与相关教师;一是在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穿靴戴帽。究竟何谓“教书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这应当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我以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人。
对于“教书育人”的理解,起初我只是一种模式化的认识,仅以为作为班主任,时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然文以载道,自然注重将育人工作融于授课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以为这已经很好地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曾经一段时间我都很认真地将自己的认识付诸行动,直到几年前的一个教师节,有个学生在电话里对我说:“老师,我一直非常感谢您,如果不是您当初在周记里开导我、鼓励我,我可能不会有今天,我当时已经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只是没敢在周记里写出来。”其实像他这样在周记里倾吐自己的苦恼困惑的学生很多,周记原本只是作为语文课写作训练的一种练笔的形式,不想却给学生多了一个与老师交流思想、倾吐心声的机会。通过周记,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我更多更真切地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面对学生的苦恼与困惑、失意与消沉,正确地引导与鼓励,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作为教师,这或许仅是一种职业习惯,但对于学生,有时候教师的几句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学生的来电让我很自责,因为我对学生做得太少,但也正是这个电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肩上担子的沉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有许多的困惑、痛苦、迷茫与无助,他们在内心深处呼唤他们的师长能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是有限的,我们在课堂上的高谈阔论,很可能是无的放矢;我们找学生促膝谈心、苦口婆心,可能根本没能触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比如,我们强调学生不许恋爱,这是铁的纪律,可是,有的学生家长却要他们在学习期间结婚;我们总批评学生不好好学习,可有多少学生好学上进,却苦于得不到相应的辅导和指教。由此,我想,我们说“教书育人”,可能更多地从宏观上讲,如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培养他们德才兼备成为社会的栋梁,这固然是正确的,问题是我们该从何入手?学生要怎样才能接受?这应当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必须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大厦的栋梁之才。
马克思的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外部社会存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它必须以人的心理为中介,人的心理直接地支配着行为。这就是说,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是由内因和外因构成的。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总是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而影响人的行为,而心理的诸要素是内因的核心部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学校的“产品”是人,就是要通过培养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的能力的最佳发挥又决定于人的思想认识的最佳发掘。因此,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精神面貌的培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当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鉴于此,要想真正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除了上好课,我们有义务为他们做得更多更好,具体有如下几点思考:
1.深入了解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各种社团开展多方面调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2.加强学生信息的反馈。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触到各门课程的老师,有机会得到不同老师的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交流会、信息传播等方式,让更多的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以便采取各种方式教书育人;
3.成立一些社团并开设相关课程。从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成立一些社团,如心理咨询机构以及有关的课程。通过这些组织机构和课程,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学生,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4.注重潜在课程的影响。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它在正式的课程计划表里看不到,但却能起到正式课程起不到的作用。潜在课程包括三方面:一是物质和文化层面,如校舍、校貌、环境以及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等;二是制度和风气层面,如校训、校规、校风、班风、学风等;三是心理层面,指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