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是写作的一个诀窍。这意体现于文中,可以是主题及中心等,但从操作上说,则就是立意。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就是立言之本意,也即行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此种强调,正表明立意对材料有一种统领作用。
一、如线串珠。材料是一些片段,但可以用线索贯穿起来。
例文:朱自清《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要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是外路人,除了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指路子:朱自清的《冬天》,写了三个片段。三个片段有相似的背景,即时令都为冬天。第一个片段是围着小洋锅吃白水豆腐,文中将嫩而滑的白水豆腐比作反穿的白狐大衣,甚妙。一边吃着白水豆腐,一边体味到的则是父子之爱。第二个片段是写友情,即三个朋友夜游西湖。先写月之美,形成一个柔和的静境。“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再由静而动,宛如醒了一场梦。第三个片段也是写亲情,但作者已由儿子变成了父亲,要承担家庭责任了。这里写的是带着妻子儿女在台州教书,环境是偏静的,加上又是外地人,与当地接触甚少,但家里却很温暖。“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这里突出微笑,表明安于平静质朴的生活。从日常中感受美,并体现出内心的美好。而串起文中三个片段的,便是一条情感的线索。“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至于用天气的寒冷来反衬心中的温暖,则也点明了主旨。
二、形散神聚。材料是分散的,但立意上得凝聚起来。散文写作中所说的形散神不散,也正是这个意思。
例文:汪曾祺《白马庙》(节选)
镇上有一个卖油盐酱醋香烟火柴的杂货铺,一家猪肉案子,还有一个做饵块的作坊。我去看过工人做饵块,小枕头大的那么一坨,不知道怎么竟能蒸熟。
饵块作坊门前有一道砖桥,可以通到河南边。桥南是菜地,我们随时可以吃到刚拔起来的新鲜蔬菜。临河有一家茶馆,茶客不少。靠窗而坐,可以看见河里的船、船上的人,风景很好。
使我惊奇的是东壁粉墙上画了一壁茶花,画得满满的。墨线勾边,涂了很重的颜色,大红花,鲜绿的叶子,画得很工整,花、叶多对称,很天真可爱,这显然不是文人画。我问冲茶的堂倌:“这画是谁画的?”——“哑巴”——“他就爱画,哪样上头都画,他画又不要钱,自己贴颜色,就叫他画吧!”
过两天,我看见一个挑粪的,粪桶是新的,粪桶近桶口处画了一周遭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不用问,这又是那个哑巴画的。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
听说哑巴岁数不大,二十来岁。他没有跟谁学过,就是自己画。
我记得白马庙,主要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画画的哑巴。
指路子:文中作者先说自己教的中学由观音寺迁到白马庙,并在那里住了一年。住处是卡通画似的房子,即很简陋。门前有条土路,三面都是农田,上课之余看看书,也可看农人种田。又讲到小偷的光顾,教员的态度。到镇上去,有一些店铺及作坊,还有茶馆,但不期而遇的,是在茶馆里看到粉墙上画了一壁茶花。写到这里,才出现了主角,即一个会画画的哑巴。“我记得白马庙,主要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画画的哑巴。”这一句也可当做点题,但真是点到为止,并未加以发挥。汪曾祺的写作擅长于背景的点染或烘托,往往先写相关的物事,氛围出来了,人事也就生动了。不用说,这篇散文的取材是很散的,但并非没有取舍,即仍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意趣。作者处世讲随遇而安,这里所写的就是此种心态,但作者又认为还要自得其乐,即有兴致打量周围的一切,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情趣或美。作者除了写作外,也会画画,如此,那个画画的哑巴,与作者的情趣便不无相通之处。这情趣或美,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神,从而串起那些分散的形,包括观感的印象、场景及细节等。
三、片言居要。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片言居要,最为警醒。刘禹锡也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片言居要,表现于文中,还可将立意提炼为一句中心句或主旨句,简明扼要。
例文:丰子恺《蝌蚪》
我见这洋瓷面盆仿佛是蝌蚪的沙漠。它们不绝地游来游去,是为了找寻食物。它们的久不变成青蛙,是为了不得其生活之所。这几天晚上,附近田里蛙鼓的合奏之声,早已传达到我的床里了。这些蝌蚪倘有耳,一定也会听见它们的同类的歌声。听到了一定悲伤,每晚在这洋瓷面盆里哭泣,亦未可知!它们身上有着泥土水草一般的保护色,它们只合在有滋润的泥土,丰肥的青苔的水田里生活滋长。在那里有它们的营养物,有它们的安息所,有它们的游乐处,还有它们的大群的伴侣。现在被这些孩子们捉了来,关在这洋瓷面盆里,四周围着坚硬的洋铁,全身浸着淡薄的白水,所接触的不是同运命的受难者,便是冷酷的珐琅质。任凭它们整日急急忙忙地游来游去,终于找不到一种保护它们,慰安它们,生息它们的东西。这在它们是一片渡不尽的大沙漠。它们将以幼虫之身,默默地夭死在这洋瓷面盆里,没有成长变化,而在青草池塘中唱歌跳舞的欢乐的希望了。
这是苦闷的象征,这象征着某种生活之下的人的灵魂!
指路子:本文所写的蝌蚪,原本是孩子们捉了来养在洋瓷面盆里的,但作者却以满怀同情的笔触写到了它们的苦闷,即不得丰田水草以及自在游乐。“这是苦闷的象征,这象征着某种生活之下的人的灵魂!”由物及人,此一立意有如神来之笔,即将主旨点明为生活苦闷的象征,甚为醒目。
四、有所感悟。写作及作文都是对生活的发现,要从材料中有所感悟。对应于立意,则可适当升华或深化。
例文:冰心《笑》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指路子:文中写了三个场景。一个是眼前的景象,再引出两个回忆,则是基于相似的联想。因相似的背景都有雨有花,不同的是抱花的人,即安琪儿、小孩子及老妇人。人虽不同,却又有一样的表情,即都露着微微的笑,从而表明内心的平和宁静之美。换言之,就是内心有爱。“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这爱就是升华了的主旨,从而贯穿起三个场景。冰心的散文小品,宛如片片绿叶,生命的汁液沿着枝干流贯而上,然后在叶子与叶子之间传递。叶子间不分厚薄,彼此都一样濡染了生命的气息。那种生命的情愫,就是爱。唯有爱,才能如此广泛地流布开去。母爱、童心以及小花小草等,正是在这些物事上,表达出爱来。从取材上说,作者往往不避细小。如此,大多数的篇章,主题也是宜小不宜大。但就整个写作的意识而言,则有一种爱的思绪在支撑着。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生命就如一滴水或一片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也有它自己的使命!”“要知道:生命的象征是活动,是生长,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在《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冰心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作者的童年在海边度过,但面对大海的壮阔,情愿是一朵浪花。浪花是动的,而叶子则是静的。一动一静,两相对照,为的是映衬出生命的不同形态。水滴与叶子,都可用以比方生命。而生命若以动静来分,则无非是往返于动静之间。或动或静,为的是动静分明。爱大海,但个人的生命则如浪花一朵;生命之树长起来,情思则分布于细小的叶片。如此,凡有抒写,都是爱心的流露。
给台子:
一、下列材料都选自课文,可适于什么话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节选自《陈情表》)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项脊轩志》)
答案:亲情。
二、找出下列材料的相通之处,并加以概括。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答案:这些语句出自不同课文,但内容上都讲到对客观物事及规律的掌握,只是各有表现而已。
三、分析下面这篇高考作文的立意特点——《季节》。
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想当初,造物主如此旗帜鲜明地把一年涂上四种颜色:春的碧绿,夏的火红,秋的橙黄,冬的滢白。日月悬浮,乾坤流转,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滋养了天地苍生,也哺育了人类敏感的心灵和虔诚的情感。季节是一种秩序,统御着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次悸动,每一回叹息。
而我们正成为秩序的破坏者。
越来越多的烟囱向天空散播着自己的恶毒,人们把二氧化碳从禁烟之所释放出来,兴奋的狂躁,纵情的肆虐,在短短数十载光阴间席卷天下。地球开始发烧,季节隐退了身影,而我们陷入歇斯底里的热浪,茫然无所知。
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古人敬仰季节,因为季节教会他们一切重要而美好的生命真谛。春和景明,木欣欣以向荣,那是生之奋发;夏日炎炎,骄阳似火,那是生之热烈;秋气肃杀,回风摇蕙,那是生之蕴藉;冬雪冰封,滢然洁白,那是生之肃穆。在季节的变动周流中,人渐渐成长,渐渐感悟,然后满意地叹息一声,尘归黄土。季节是无言的老师,沉默的仲裁者和守护者。子曰:予欲无言。是啊,庇护一切,包容一切而又默许一切的季节,又何须言语呢?
但我们迫切地要求言语。人类不仅梦想着用物质重新构造世界,还憧憬着用言语填充整个世界。满天飞舞的冰箱空调广告,是人们对季节的宣战书。据说所谓成功的宣传,就是让爱斯基摩人把空调搬回家。而一切正朝着令空调制造商可喜的方向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眼泪不可遏止地往下流,让幽怨的大海更加凶暴而不近人情。季节的气息已经淡不可闻,人们纷纷躲入空调房,冬天送暖,夏天送凉,心安理得。相信不久空调制造商就会收到北极熊的订单了,那将会是商品经济一个多大的胜利呀!而季节,就在这样的胜利气氛中飘然而去。她脚步轻盈,点尘不惊。
季节的远离不仅仅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精神、思想,正在以令人陌生的方式远离曾经的美好。少女已不屑伤春,壮者也不满于悲秋了,在物欲至上的热流推动下,一切都是更高更快更强。快!快!快!火车要出发,飞机要起飞了!在这个人心浮动的奔腾年代,季节为我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已然失衡。
季节正马不停蹄地消失,而我们做了什么,去挽留她绰约的身姿和高贵雍容的仪态?
醒醒吧,我们需要季节。
答案:本文写自然的季节,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一些季节的特点,而是反其意而用之。写自然的季节正遭受着人为的破坏,从而面临着模糊及消失。行文中如此反弹,自不乏现实意义。因为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确乎再不宜那种盲目的乐观。为了在立意上体现出警醒来,文中开篇就说:“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先用一句话来提炼题意,便于集中注意及思考,免得思路过于分岔。文中思路的展开,设置了两个层次的对比。即季节原本有其秩序,而今则遭到破坏;季节美好而无言,而今迫切要求言语,却没了那种自然的美好。至于主旨句在文中还反复强调,又便于贯穿。
四、分析下列材料的内涵,力求立意上有所感悟。
材料一:草丛起了大火,蚂蚁四处逃窜,眼看蚂蚁将被大火吞噬。突然蚂蚁迅速积聚成团,开始朝不远处的溪边滚动。火焰烧死团表面的蚂蚁,但是蚁团丝毫没有减小,死的蚂蚁仍然紧紧依附,蚁团终于滚入水中,冒起一股轻烟。蚁团中间的蚂蚁得救了。
材料二: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半,滚落了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从原处开始,艰难地往上爬了。有两个人同时注意到这个情况,一个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呀!另一个人说:多愚笨的小蚂蚁呀!
材料三:秋天到了,蚂蚁忙着运粮食,储备起来准备过冬,而蟋蟀却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当冬天来临时,蚂蚁可以美美地藏在洞穴里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而蟋蟀却会渐渐地被冻死在野外,它们的寿命往往只有三个月。
提示:思考的方向是人可以向动物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