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79500000014

第14章 二 塑造伦理型社会人的两种模式

古代中国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经由两种迥然相异的教育模式。

王公贵族、达官巨富、地主豪绅,包括一切自食其力而有盈余的各社会阶层,采用的是传统的书本教育的方式,即通过对当时社会公认的教科书的诵习,获得封建社会所流行的各种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其他一切为人处世的原则,成为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社会人。

书本教育方式,以其表现之不同,可分为若干个层次。

最上者王公贵族,其子弟一般都由国家特别设置的学校进行教育。如汉代的四姓小侯学(另一种名称未详),唐代的弘文馆和崇文馆,宋明的宗学,清代的宗学、觉罗学和景山官学等。这类学校,只收皇室宗族以及外戚勋贵的子弟,间或也接收个别外族贵族子弟来留学。历朝皇帝诸子,大都延请鸿博硕儒专门指导。这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通例。

各级官僚子弟,在封建国家开设的各种学校接受教育。如汉代的太学、隋唐以后的国子学(宋代官学以太学为重点)等。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中央官学,都要七品或八品以上官僚子弟才有入学资格。唐代中央学校有六学二馆,规定最严。国子学,非三品以上高官子孙不能涉足;太学,必是五品以上子弟才能就读(二者实属贵族学校);四门学,需七品以上子弟方许入蒙。汉代太学生员虽自诩“不以贵族子弟为限”,给人一种似乎“专为平民而设”的假象。事实上汉代统治者设太学,目的在于“养士储材”,而“养士储材”就是为了补充封建统治机构的官吏。太学并非“专为平民而设”,更谈不上什么“平民化”。一些庶民富人的子弟可以在中央官府设置的较低层次的学校就读,如唐代的律学、算学,宋代的太学,明清的国子监,都招收少数“民俊秀通文义者”入学受教。

一般庶民百姓,凡力堪供读者,其子弟可在封建国家开设的地方学校,各类私人书院、私塾,或自己延师教读。由汉至清,封建官府都在各地开设有地方学校,但这类学校招生名额很少。以比较发达的唐代为例。地方学校有京都学,收学生八十人;都督府学,大、中都督府各收学生六十人,下都督府收学生五十人;州学,上州收学生六十人,中州收学生五十人,下州收学生四十人;县学,京县收学生五十人,上县收学生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收学生三十人,下县收学生二十人(《新唐书·选举志上》)。

封建时代各地官府虽然大都设有官学,但招生人数既少,作用式微。就明而言,陆容《菽园杂记》卷一三指出:“作兴学校,本是善政,但今之所谓作兴,率不过报选生员,起造屋宇之类而已……况今学舍屡修,而生徒无复在学肄业,入其庭,不见其人,如废寺然,深可叹息。为此者但欲刻碑以记作兴之名,而不知作兴之要故也。”故其非但不能兴学,反为民累。“其中起造屋宇,尤为害事。”因此,庶民百姓凡读得起书者,大多在各类私人书院或私塾就读。宋以后,私学和书院非常发达,招收学生动辄数十、数百,逾千者也不乏其例。如《元史·伯颜传》记载:伯颜创办私学,四方来求学者,“至千余人”。另有不少人,则自己延师或躬自教读。元代的唐仁祖、雷膺,清代的毛奇龄、顾凤毛等,都是由他们的母亲或祖母进行启蒙教育的。昼则奉事朝廷或躬耕?亩,夜则以诗书教诲子弟,是古人的一大乐事。

在封建时代,不论是国家设置的中央官学、地方学校,还是私塾、书院,以及以“耕读传家”的士庶之家,其所教所习,不外乎四书五经六艺,一些初级习字课本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也无一不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此外,官僚士大夫、书香门第还往往把封建纲常的要旨,以及他们一生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制为“家训”、“世范”、“家范”、“戒子孙书”、“治家格言”等,作为训导、教诲子弟的经常性的补充。因此,按这种统一的儒家伦理模式铸造出来的“社会人”,几乎千人一面,万人同风,莫不以“孝亲”、“忠君”、“中庸”为为人处世的根本。你看:

九岁小孩服丧,“哀毁过礼”。《后汉书·申屠蟠传》记载:申屠蟠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以后也不进酒肉。

八岁小孩“不敢毁伤”。《世说新语》记载:范宣年八岁,挑菜时不小心把手指弄伤了,号啕大哭。别人问他:很疼吗?他回答说:“不是因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所以我哭了。”(《孝经·广扬名》:“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六岁儿“母病辄不食”。《唐书·段秀实传》记载:段秀实六岁,母亲病重时,坚执不吃饭,直到第七天母亲病好了,才肯进食。时号“孝童”。

甚至五岁幼儿也知尽孝。《后汉书·朱穆传》记载:朱穆年仅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总要到病好后才如常饮食。

以上所举,不过是浩如烟海的孝子故事中的一粟。由此可见,从国家官学到家庭私塾,从四书五经到家训世范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合乎封建伦理规范的社会人的重要途径。然而,这只是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和富有阶级子弟的成长模式。至于下层百姓,由于贫穷,仰不足以事亲,俯不足以育子,根本没有进国家官学就教的福分,更不敢仰望宗学之灵光,甚至无法筹措一点延师进塾的“束脩”。

元明清时期官府曾在各地乡村设立社学,说是在农闲时让农家子弟入读习礼,但都是昙花一现,有名无实。贫苦百姓的子弟,基本上是从未进过校塾之门,不识一字。他们不能像封建官绅士大夫的子弟那样,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系统教育,受孔孟学说的直接熏陶,却同样成为完全合乎封建伦理规范的社会人。请看:

“负土筑坟”,“四年守丧”。《宋史·孝义列传》记载:应天府楚丘侯义,家贫无恒产,以佣耕供养老母。母亲死后,侯义自办葬事,不掩坟圹,白天则负土筑坟,晚上则痛哭守灵。因没去打工,妻儿因此缺食挨饿也在所不惜。《熙朝新语》卷一六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有一个叫徐守仁的孝子,四岁丧父,从未读过书,事母孝顺,早晚叩问“悉如礼”。给人帮工,稍得钱就买酒肉孝敬老母。母亲要他一起吃,总是以持斋谢绝。母亲七十六岁过世“孝子哀慕若儒子”。安葬后,露处墓侧十余日,虫蛇附体也不顾。乡亲们同情他,给他盖了个茅庐,孝子就在这里守了足足四十二个月,直到母亲满八十岁才回家,头发长尺余。

“割股舐目”。《宋史·孝义列传》记载:江陵人庞天祐,父亲生病后,无钱买药,天祐割股肉给父亲吃。病好后,眼睛又因病失明,天祐每天哭着给父亲舐目。

“从一而终”。《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记载:清代有一个仆役的老婆,也是个奴婢,丈夫死后,终身守节。又有一个叫柳青的奴婢,七八岁时,主人将她指配小奴益寿。到十六七岁时,益寿忽然因赌输钱出逃,久无音讯。主人要给她另外指配,誓死不肯。柳青颇有几分姿色,主人想把她收为侧室,也誓死不肯。

绝不事叛贼。《随隐漫录》记载,南宋末年,高邮守将荣全投降元军后,遣人召妓女毛惜惜。惜惜耻于服侍,怒斥荣全说:“我虽身为贱妓,绝不服事叛官!”荣全大怒,用刀将毛惜惜的嘴巴割裂,又残忍地将她脔割,毛惜惜破口大骂,至死不绝。

这是成年人的情形。

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是如此。《梁书·冯道根传》记载:冯道根少小失父,家境贫寒,靠帮工养活母亲,每得佳食,一定带回家孝敬母亲,年仅十三岁,就以孝闻名于乡里。《宋史·孝义列传》记载:越州应元寺有个和尚,年幼时贫穷无以养母,靠给人剃发、乞讨维持母子俩的生活。《孝子传》记载:吴市有一个小乞丐,凡得酒肉,自己总舍不得吃,拿回家里跪着端给母亲,然后在一边唱歌跳舞说笑话,让母亲高兴。并且每天如此。《西樵野记》等也有类似记载。父母亲生了病,穷孩子们因为没钱买药,刲股剜肉以相救者,极其平常(古人认为人肉能治病,尤其是“羸疾”)。有的甚至断骨取髓以奉亲。倘若父母不幸中道相弃,这些穷孩子“哀毁循礼”,亦如成人。不少贫家女孩,也懂得“家有大小,礼无大小”的道理,当她们从小聘定的未婚夫婿因种种原因夭折后,往往坚决“不二适”,有的甚至自缢或投河自尽。

贫苦百姓及其子弟,其事亲之尽孝,恪守封建伦常之诚笃,与官绅士大夫及其子弟相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家贫出孝子”或“贫寒出孝子”的俗谚,正是这一事实的高度概括。那么,他们这种完全合乎封建伦理规范的“社会人”境界,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呢?归纳而言,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乡绅士大夫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一乡之中,总是朴鲁之人多,“俊秀”之人少。但这些占人口大多数的“朴鲁之人”,却“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每每拿绅士的思想作自己的思想,间接受古书的影响很大。如果乡居之士“居家洁处”、“敬孝父母,友爱兄弟”、“纲纪督御,不失其理”、家庭和睦,一门蔼然,必然为乡里百姓以为贤能,称羡他们的行为而效法之。朝夕观感以致潜移默化,遂使这些“朴鲁无文”的平民百姓并其子弟,逐渐纳入“先王教化”之道。

乡规民约的强制性导向。由于宗法制度根深蒂固,许多村庄,事实上就是一个或几个宗法家族。加上经济利益的一致以及地缘的集中,不少乡村都订立了乡规民约或族规。这些乡规民约往往是封建伦理纲常的具体而微的表现。以宋代《吕氏乡约》为例,其“德业相劝”条云: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

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

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

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为人谋,

能规过失,能集众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

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凡有一善为众所推者,皆书于籍,以为善行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饬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治物,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务,皆为无益。

《吕氏乡约》还把“酗博斗讼”,“行止逾违”、“行不恭逊”、“言不忠信”、“造言诬毁”、“营私太甚”六目明确列为“犯义之过”,把“怠惰不勤”,“用度不节”等列为“犯失之过”。仅此几条,就基本包括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如忠、孝、信、义、悌、慈、友、恕、廉,以及重谨朴,轻义利,勤劳节俭等等。并且规定,凡乡民所为,善恶必书籍,给予相应的赏罚。这些囊括着几乎全部封建纲常伦理的乡规民约和族规,仗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威严,不断地并且是带有一定强制性地作用于下层百姓,使之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先王教化”,成为封建宗法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

然而,尽管乡居绅士的影响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乡规民约和族规伴有封建宗法制度的威严,可较多地作用、影响于成年的下层百姓。对于未成年的婴幼儿童,却不宜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启蒙教育手段,因为它们既不系统,也缺乏一种足以震慑其幼小心灵的神圣力量。实际上,封建社会下层百姓所用以教育、训导其子弟的手段,主要的甚至几乎是惟一的便是通过善恶报应。

善恶报应可说是伦理道德的全能载体。千百年来,民间都是利用善恶报应来教诲他们的子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念之邪,天必降罚——善恶报应具有神灵的威严,使人们有足够的把握来恐吓、劝导他们的子弟。不孝亲尊,雷劈兽食;忘恩负义,断子绝孙;偷盗奸骗,减算夺禄;恃强凌弱,鬼神施罚;浪费粮食,报变猪犬;出语不逊,咒人亲尊,神灵见责——人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来实施他们的教育。在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就被反复不断地告知何者可为——它会使你获得神灵的佑护;何者不可为——它会让你遭致鬼神的责罚。特别是一些小孩子因做“坏事”而受“神罚”的事例,更是父母们训导其子女的绝妙教材。如《法苑珠林》记载:韦庆植与赵太之女,都是十三四岁,一个因为平常使用东西,不禀告父母,报夭亡;一个偷父母的钱去买脂粉,还没回到家就死了。死后都报变青羊,供人宰烹。以及宋代荆南查氏之女吃饼,取馅而弃皮遭雷击,等等。人们祖以传父,父以传子,子以传孙,由家庭而邻里,由邻里而社会,所闻莫非“因果”,所睹无不“报应”。这种寓伦理于报应的最初教导,被用来作为禁止人们做坏事的一种威慑力,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命运,人们的情欲,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自己对幸福所形成的观念,为获得幸福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包括人们的毛病以及美德,从而把一个混沌无知的自然人,逐渐塑造成符合封建伦理要求的社会人。

上层社会的子弟通过书本教育而识理,下层百姓的子弟通过报应告谕而明事,二者殊途而同归,都是培养、形成封建时代社会人的必要途径。比较而言,下层百姓的子弟难得书本教育的惠顾,上层社会的子弟却易受报应威慑的影响。因为封建时代不信报应者甚少,封建士大夫乐集、乐书、乐传善恶报应,意旨虽在“劝惩”,在于劝导普通老百姓弃恶向善,安分守己,笃守封建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但其既然乐道于人,必亦乐训于子。事实上,很多士大夫讲善恶报应,都是用来教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引以为鉴的。《司马温公家范》说:舜的子孙享国百世,周承统八百年,都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积德累功”,要子孙们谨守人臣人子之分,以免殃咎。朱熹在《治家格言》中告诫子孙:“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见色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要他们切勿胡作非为。南宋著名文学家叶梦得平常不喜谈神鬼幽怪,也不时将一些他认为是确凿无疑的报应故事记载下来,告诫子孙。北宋时,洛阳建造西内宫,宫室梁柱阑槛窗牖全用灰布,工期又紧迫,把洛阳城内外的猪羊牛骨都搜罗精光还不够用,具体负责此事的韩溶、李寔,便把漏泽园人骨挖来代替。没几天,李寔得暴疾死,还魂说冥司追证骨灰事,数百人讼于冥司。韩溶合门殄绝。总理此役的宋升则因小便不禁而毙。叶梦得“特书此事以示儿,以为当官无所忌惮者之戒。”(叶梦得《岩下放言》)

由此可知,封建时代塑造伦理型社会人的两种模式,在上层社会是以书本教育为主,辅以善恶报应,在下层社会是以善恶报应为主,辅以绅士的影响。

同类推荐
  •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本书由“经典常谈”和“文艺常谈”两部分构成。“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文艺常谈”将朱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辑为《文艺常谈》,这本书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极大帮助。
  • 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当我每每看到场凌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时,不尽会想起宝鸡常羊山来,因为,那里是炎帝长眠的地方,那里的清姜流域,有着炎帝生息并倡导稼樯的记忆,所以,我对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随之产生。
  •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三)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三)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修建此陵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 如何安心如何空

    如何安心如何空

    《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一部探讨修行的普及读物。作者是一位科技人员,工作之余以自己身心修证的实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禅,并因因缘际会次第获得殊胜成就,使与他一同修学的人分饮菩提恩泽。
热门推荐
  •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不能爱的深爱

    最不能爱的深爱

    他是她的叔叔,却对她一见钟情,而她也一直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最后,他们成了对方最不能爱的深爱。
  • 仙剑殇

    仙剑殇

    十年一剑,一剑千年。何为情?断剑殇。何为义?尽可弃。少年跨过苍茫人间,历尽沧海桑田,九生九死,终成正道。仙侠魔妖皆可为敌,人畜灵鬼亦可为友。仙,无量。
  • 轮回在极光

    轮回在极光

    经历过死亡的无尽黑暗,吴曦穿越到了一个新的宇宙。在这里,他见识到了能够上天入地的修道者。也听闻过能够永生不死的超级大能。面对死亡后那无尽黑暗的恐惧。吴曦别无他法,唯有不断的修炼前行。而与此同时,看着身前那妖娆魅惑却又温婉可人的娇媚侍女,吴曦疑惑,这,是爱情吗?同样,面对着同窗四年,清纯羞涩的绿裙少女,吴曦迷惑,这也是爱情吗?可当他看着风华绝代的倾城妖后站在摘星楼顶对着自己吐露心声时候的那种欢喜的心情,让他明白,这确实是爱情。但是,为什么自己的心中仍然很是迷茫呢?……帝宫中,看着迷茫不已的吴曦,驭光分身畅快大笑,右手颤抖的指着吴曦,“你也有今天?你是谁?你可是……”
  • 蠢萌狐妖VS炫酷道士

    蠢萌狐妖VS炫酷道士

    百年前,他们曾是世上最强,不料,遭遇车祸,百年后,失忆的他们一步步把江山夺回来……
  • 领主有毒

    领主有毒

    她是地狱恶鬼眼中的煞神,一朝穿越,虐渣配,砍怪兽,反正有女主光环罩着,谁怕谁。但是在走向世界霸主的路上,按照剧情君的尿性,怎么可能会没有一个可以上天入地的男主呢?于是,宠妻狂魔男主大大,带着某若,打怪升级,把世界彻底玩坏,然而世人还要不时的被塞一嘴的狗粮,,,看恶魔女主步步侵占男主心,看宠妻狂魔步步玩坏世界学生党作者,掉更新极慢,适宜攒肥了再看。第一次挖坑,自己挖的坑,跪着也要填完。请多多支持。
  • 哪个少女不怀春

    哪个少女不怀春

    你是否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恰巧遇见了你心中最完美的男生。你是否也曾默默地喜欢一个人,不管他是否知晓,你都心甘情愿的守护他心随他动。这种初恋般的青涩总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你是否也会经常想起那时的你和他文中的江辰,是校园里为数不多的校草级别的大帅哥一枚。林艾,则是放在人群中瞥几眼都看不出来的普通妹子。偏偏这个普通妹子对帅哥江辰一见钟情。究竟这个普通妹子会对江辰做出怎样的举动呢?就请欣赏哪个少女不怀春吧~
  • 玩具世界当国王

    玩具世界当国王

    金色沙漠,湛蓝天空,大自然,组成我的悠闲生活。肆意飞驰的骏马,体验韵味十足的大漠冲浪,探索未知的一切,在我的地盘上一切皆有可能。作为绿洲小镇的镇长,表示建设一个小镇压力山大;作为玩具世界的国王,表示这个世界处处充满奇妙。玩具世界当国王,迪拜城外当镇长。沙漠绿洲我全收,不止鱼虾还有龙。一群萌宠齐欢闹,鸟龙豹狗熊虎狼。我叫林浩,欢迎来到迪拜城外的绿洲小镇,一扇通往悠闲世界的大门,一同来感受穿越玩具世界的奇妙之旅吧!
  • 松沪杭战

    松沪杭战

    淞沪抗战中,日军动用27万人,30余艘军舰,300辆坦克,扬言1个月占领上海。中国军队调动70个师的兵力与日寇展开殊死博斗,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记载了这场战斗的经过。
  • 至尊法神

    至尊法神

    沐云降临一万五千年前的远古世界,人族文明刚刚诞生,人类才掌握修炼的技巧,初识炼药、炼丹、制符和阵法。大陆动荡,异族强势,妖魔横行,魔兽四起,人族地位风雨飘摇!这是一个古老而野蛮乱世,这也是一个热血而震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