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84900000011

第11章 庄荣箴 在菲律宾力推闽南语教学55年

庄荣箴,祖籍晋江青阳凤美三,1937年出生于菲律宾。从事小学华文教育55年,曾执教菲律宾近南学校,曾任巴加连中华小学校长,现任高仑那达中华学校校长。曾荣获第一届全菲侨校优秀校长奖、全菲侨校教师奖。

他在华文教学中敢于挑战权威,主张闽南语与普通话教学齐头并举;他在华校师资缺乏的情况下,集民间之力培养后继之师;在华校华生日益减少情况下,他积极吸纳非华裔学生到华校就读;他恋祖爱乡,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从1956年起开始从教到如今74岁,早过了退休年纪的他仍然坚守三尺讲台。

他就是庄荣箴。

2011年5月21日,2011年菲华学生汉语进修团的部分学生刚刚结业,庄荣箴是带队者之一,记者前往厦门外国语学校采访了他。

“这是我第十次带队来华了。”一见到庄荣箴,他就介绍道,2000年起,由旅菲晋江籍侨领陈永栽先生资助的汉语进修团共举办了11期,而他已经第十次荣任带队团长。此次进修为期50多天,共有800多人参加,分5个小团,分别在厦门外国语学校等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华文教师,在菲律宾当了一辈子的‘孩子王’。”庄荣箴谦和地推辞采访。其实,在他55年的从教生涯中,有着太多感人的故事。

用闽南话讲课更加切合生活实际

出于对祖籍地的热爱,庄荣箴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华文教师。

1956年从菲律宾侨中学院毕业后,他下半年便在近南学校做代课老师。代课的同时,他到马尼拉中正师专进修,毕业后继续教授了4年小学华文。1962年,庄荣箴离开首都马尼拉,到南三宝颜省会的巴加连中华小学出任校长,一干就是22年。随后,他又来到南古岛省的高仑那达中华学校任校长,至今已有28个年头。55年来,庄老师一直在小学华文教育一线默默耕耘。

他是个全科教师,不仅教授华文,还兼上数学、体育等课程。

“我与别的华文教师有点不同,我主张用闽南语教学。”说起小学华文的教学,庄荣箴有些无奈。他说,在菲律宾的华校里,小学华文课程以普通话教授为主,但当地使用的语言却为英语、菲语和闽南语,单纯强调用普通话教学,造成与周边语言环境的脱节,学生们学习了普通话却不能在生活中应用,逐渐丧失兴趣。随着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比重的增加,普通话逐渐被取代,并慢慢淡出华文课堂。庄荣箴认为,小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华文教学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因此,为了让华文能够真正“学以致用”,从教以来,他一直用闽南语教学。身为校长后,他敢于打破常规,在自己的学校里推行一套独立的教学方法——用闽南话启蒙,借此推进普通话的教学。“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习闽南话,直到五年级,才开始涉足中文拼音和普通话。”

“语言的教学必须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庄荣箴说,学习普通话比学闽南话要容易很多。教孩子们说闽南话,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从读音到语义,能为下一步普通话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人说,我不用普通话教学,是不爱祖籍国。我认为,我是真正地爱国。”庄荣箴说,闽南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原汁原味,会讲闽南话一定更懂得热爱祖籍国。而且,在菲的华侨众多,且95%以上都是闽南人,他们当年下南洋的时候,普通话并未大面积普及,随后这一庞大人群使用的家乡方言,便构筑了当地的闽南语环境。

“还真得感谢父母,一开始就教我们闽南话。”现在厦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二儿子庄国庆说,小时候,父亲对孩子们严格要求,不说闽南话就不给零花钱,长大后觉得父亲是对的,因为高中毕业后,他来泉州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读大学,因为有闽南话基础,两个月就学会了普通话。毕业后回菲教书8年,如今,在厦门工作如鱼得水,普通话中还时不时带点“京腔”。

教学生用闽南语演唱《北京欢迎你》

除了用闽南语教课外,庄荣箴另一大特色,就是把课堂生活化、场景化,从而达到人性化。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不仅重视读和说,还经常与妻子制作各种服装道具,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角色,寓教于乐。

在庄荣箴的宿舍里,我们看到了夫妻俩手工制作的服装道具,各种彩纸剪贴而成的将军、士兵盔甲,以及蚊帐缝制的宫女华服,材料虽便宜,制作虽简约,却极精美。据介绍,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汉语进修团刚排演完《晏子使楚》,获得了厦门外国语学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父亲教课,经常用各种手段反复呈现课文的场景和内容,且特别强调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庄国庆说,父亲还会将华语歌曲翻译成闽南语,教学生演唱,比如他曾教学生用闽南语演唱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用家乡方言将中国的文化很好地传播。之所以反复演习,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会说闽南话,还要让他们明白其中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接纳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做人的道理。

“不过,也有学生说过我的不好。”庄荣箴笑着说,他在闽南语教学上十分严格,学生们一旦不认真学习往往会面临必要的惩戒,曾招致学生的怨言。在巴加连小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位菲律宾当地的男孩就因此被罚站,生气的男孩将他对庄荣箴的“怨恨”写在厕所的墙上,不料多年后男孩成为一名医生,还辗转找到他,向他吐露多年来的内疚并真诚道歉。

“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他还记得。”庄荣箴对此感触良多。因为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没有智愚之分,没有国籍之别,关键在于引导。身教是言教的出发点,无论学生们曾对他的严厉有过怎样的怨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是如何也改变不了的。

华生在流失,而菲本土学生爱上华校

爱之深则忧之切。庄荣箴说,现在,菲律宾的华校数量不足100家,他现在所执教的高仑那达中华学校,只有200个学生、8位华文老师,但在华校里,算是“有规模”的了。教师待遇低,年轻人大多不愿当老师,纷纷涌向生意场。华校华生流失严重,菲律宾不少本土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反而愿意来学习中文,因为学习闽南话可以和华侨做生意。这种“倒挂”现象,让庄荣箴深为忧虑。而侨校大多由华人商会出资兴办,许多商会发现来读华校的都是菲律宾人,便不想办学了,这样的观念极大地限制了华校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华文教育不成系统,有点‘各自为政’,有的只教普通话不教闽南话,学了普通话却没有用武之地,这就无形中浪费了不少教育资源。”

“此外,华文教育要进行到底,关键在于保证师资。”庄荣箴说,早在多年前,他就努力谋求挽救华文教育的良方,并带头践行。他祖籍南安的妻子雷罗玛也是华文教师,夫唱妻和了三四十年,他们的3个孩子也都当过华文教师。此外,两位从商的老校友蔡汉业、邱荣禧在他的感召下,共捐资100万菲币成立了“庄荣箴教育基金会”,用基金产生的利息,资助有意愿将来当华文教师的家境贫寒的小学生,送他们到菲律宾中学或者中国的大学去读中文。20年来,已经培养了近20名优秀华文教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庄荣箴这一师资培养方式,给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了一臂之力。

“现在,很多菲律宾本土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华文了。”庄荣箴介绍道,在菲律宾,由于英语是官方语言,许多华生读中学起就开始学习西方的英语教材,很快就被西化了,对中文失去了兴趣。反而不少本土家境贫寒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资助、学习华文未来就业前景好等原因,愿意到华校就读。在庄荣箴培养的教师和学生中,有许多是菲律宾人。他对菲律宾本土学生和华生一视同仁,还给菲律宾孩子取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的中文名。他践行的“公平无私、无国界、不分种族”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些非华裔生有的已经成为政界名流和社会贤达,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成为一股维系和推动华文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中菲文化交流、菲律宾各族和谐共处,具有积极作用。鉴于其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贡献,庄荣箴曾两次荣获全菲侨校优秀教师奖及校长奖。“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庄荣箴说。

对话

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和教材体系亟待完善

《晋江经济报》您认为近年来中国向菲律宾派遣的汉语教学志愿者,对菲律宾华文教育有何促进作用?

庄荣箴当然,由于中国政府重视支持,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最起码,祖籍国内地的教师专业性强,素质也一流,但是还需要完善。比如,部分支教的老师不懂闽南话,英语又讲得不大好,在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上比较困难,既然无沟通又何谈教中文呢?有时候,感觉个别志愿者反而是在学习和操练自己的英语水准,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所以,我认为,支教老师的选拔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尽量请闽南籍的老师,在确保沟通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教学,或者将选拔权交给华校本身,让学校根据自身需要选拔老师。

《晋江经济报》您觉得目前海外华文教育有什么亟待完善的地方?

庄荣箴应该是教材体系和师资。目前我们沿用的是中国内地使用的教材,不是很符合菲律宾当地的实际情况。我建议,菲律宾华教机构应与中国政府配合,编写一套适用海外华文环境和当地学生水准的教材,多听取一线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声音,集思广益,使教材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和更加易于教学与推广。

同类推荐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全书基本以一句(个)诗文典故为题分篇;在两句(个)以上诗文典故出现在一段话中,其意义又难以分述时,合为一篇,以“/”分隔。篇目排列,基本按诗文典故出现于作者著作中的时间顺序编次,见于原著两处以上者合并成文,按首次出现的时间为序列次。为便于读者查找,还将这些诗文典故按首字笔画顺序做出索引,附于书后。
  • 滴水禅思

    滴水禅思

    本书以散文随笔的笔调,诠释了关于人生的许多道理。收入的文章包括《圈内圈外》、《学会快乐》、《朋友》等。
  • 关于女人和男人

    关于女人和男人

    本书集冰心《关于女人》与《关于男人》两书之篇目,记录了许多冰心的亲人、朋友、文字清丽淳和、情感细腻动人,让读者与她笔下人物话的同时将中国过去近一个世界里的历史及文坛事件一一浏览。
  •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本书收录了2007年在中国兰州召开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几十篇论文。论文主要围绕“中外文化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就“生态与关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与西部文化发展”、“交流与过滤——中西文化镜像中的西部文学与异域文明”、“挑战与机遇——中国西部地域作家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格局”等议题进行了集中交流与深入研讨。主要关注: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生态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关怀、生态文学的文本分析、关于西部的文化关怀与生态关怀等问题。
  • 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

    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

    张贤亮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杂志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宁夏劳改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到宁夏文联任编辑,专业作家。重新执笔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有《张贤亮选集》四卷、《感隋的历程》四卷及《张贤亮作品精萃》七册等多种文集出版。代表作有《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河的子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青春期》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等。
热门推荐
  • 长庚

    长庚

    身世神秘的少年,困扰多年的梦境,为探索围绕在自身的谜团,少年走向了艰难的修仙之路,兄弟,女人,江湖恩怨,阴谋仇杀,前方或有天堑,我也要一力破天
  • 超级娱乐

    超级娱乐

    重生过了,达到了自己的愿望。但是却无法不再一次离开,离开自己的愿望。八年后又再一次回来,回到那个完成过愿望的所在地。但是。只有三年的时间,三年够他再一次完成他的愿望吗?
  • 吉祥起名一本通

    吉祥起名一本通

    一个美丽的名字,正如一首诗,会在一个人的周围洋溢出一片诗意,渲染出一片美丽的氛围,它不仅丰富了一个民族的语言,也点缀了人们的生活!总之,人名与人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名字作用很广泛。明白了人与名字的意义和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名字,并为孩子取个好名字。
  • 无垠世界

    无垠世界

    时间如白驹过隙,文明却止步不前。一场灾难,世界变得不堪一击。未来却好似从前。好不容易从泥泞中站起来的人类,是担负复兴之路,还是在人性虚伪中为世界画上句号?是劣根还是命运?路往何处?
  • 无良炼妖师

    无良炼妖师

    浑噩而繁华的大都市里,李子凡命中注定般的拥有成为炼妖师的能力,一个本来自卑的男孩慢慢脱变为一个沉稳的男人,友情,爱情,李子凡从此便开始他炼妖寻宝,除妖复仇之旅。
  • 想了一下就真了

    想了一下就真了

    闭上眼就会陷入另一个人世界。魑魅,妖魔,精怪都会成为梦里的主角。看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痛苦…每一个女人都那么执着,哪怕遍体鳞伤,哪怕最后得到的是不好的结局。她们却从未后悔过,活着不过是为了得到和失去,既然她们不想失去,必定要花更多的代价去得到。关于这些女人的故事,痛心或是许必不可少的…
  • 总裁的替身新娘

    总裁的替身新娘

    一张不属于自己的脸,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生,可是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就再也没有退路。那个人是颗毒药。
  • 办公室实用资治通鉴

    办公室实用资治通鉴

    本书以《资治通鉴》中具有借鉴意义的事件为素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润滑剂,将一部古典巨著打造成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用职场工具书。更为难得的是,通篇以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并穿插有精彩的职场案例,寥寥数语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让读者学到如何在职场人生中进退自如,获得成功。
  •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人真正生命的诞生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 穿越神行

    穿越神行

    一个普通到极点的极品,骚男,穿越到了神行大陆,天人云集,丹药膨胀,且看穿越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