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91300000010

第10章 七、残酷的人殉之俗

古代的有些帝王和贵族死后,每每要用活人殉葬,使其在阴间地府陪伴侍奉他们。这种以人为殉的葬俗,肇始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奴隶社会,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可谓源远流长。

人殉之俗发端于氏族社会末期。在甘肃境内的齐家文化墓地中,有一批异乎寻常的成人合葬墓:墓内葬有一男二女,男子仰卧居中,两名年轻的女性屈肢侧身依附于两旁,作侍奉男子状。她们无疑是作为男主人的殉葬品而被活活埋入墓中的。这些墓葬的时代为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距今在四千年以上,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殉人墓。

在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商代,人殉的恶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自商王,下至中小贵族,死后一般都要使用活人殉葬,少者一人,多者可达数百人之众。自本世纪以来,在殷墟发掘的大量的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葬中,其殉人的现象相当普遍。殉人的数量与墓主生前的地位成正比,地位愈高,殉人愈多。在十四座商王和高级贵族的大墓中及其附属的杀殉坑和车马坑里,殉人总数约三千九百人,其中殉人最多的是商王大墓,达三百六十人之多。普通中小贵族墓的殉人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大墓,多为一至数人。殷墟以外的商代贵族墓,殉人者亦比比皆是。

商代殉葬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被活埋在墓道、二层台或墓底腰坑里;有的被砍去头颅,身首异处地埋入墓内填土中;有的被斫杀在大墓附近的杀殉坑里。白骨累累,惨不忍睹!这些殉葬者的身份比较复杂,既有家内奴隶,也有墓主人的近臣、近亲和侍从。商王和贵族生前需要他们照料衣、食、住、行,死后也要把他们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

西周依然流行人殉,但已不如商代严重。现发现的西周殉人墓有八十余座,墓主多为诸侯王和高级贵族,共殉二百多人。殉葬者多是墓主的家内侍从,诸如宠幸的爱妾婢女,护卫的壮士,赶车的舆者,守门的杂役以及供贵族驱使的儿童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殉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据史书记载,春秋诸侯齐桓公、秦武公、秦穆公、晋景公、宋文公、楚灵王、邾庄公等,死后都曾以人为殉。在春秋列国中,秦国的人殉尤为突出。《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葬于雍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近年来发掘的雍城秦公一号大墓,殉人达一百六十四人之多。如此大规模地用人殉葬,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可视为秦国丧葬文化的一个特点。《墨子·节葬下》对战国时代的人殉之风有这样的描述: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汉人刘向说:“昔齐威王卒,从死七十二人”(《七国考》卷一〇引)。除文献记载外,战国殉人墓也多有发现,如著名的曾侯乙墓就殉有二十一人,均为青少年女性,当是这位三流诸侯国君的近幸侍妾或乐舞歌女。

用活人殉葬的野蛮习俗,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逐渐走向衰落。据《左传》文公六年记载,在为秦穆公殉葬的一百七十七人中,有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他们品行极好,颇受国人爱戴。秦国人民对他们的悲惨命运深为痛惜,赋《黄鸟》之诗三章哀悼子车三兄弟。这首悼念良人的《黄鸟》诗收录在《诗经·秦风》篇中,诗中首章写道:

交交黄鸟,(往来飞翔的黄鸟)

止于棘。(落在小枣树上)

谁从穆公?(谁为穆公殉葬呀)

子车奄息。(子车氏的奄息)

维此奄息,(这位奄息啊)

百夫之特。(真是百里挑一的贤人)

临其穴,(他走到墓穴边上)

惴惴其栗。(忍不住浑身颤抖)彼苍者天,(苍天啊)

歼我良人!(杀害了我们的贤人)

如可赎兮,(若能使他脱出死神之手)

人百其身。(我们宁愿用一百人去替代)

诗人用朴素悲愤的语言,描述了残忍的殉葬场面,表达了秦国人民对野蛮殉人的极端愤慨。

《左传》宣公十五年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晋国的卿大夫魏武子有一爱妾,美而无子。武子得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将爱妾改嫁出去。”病危之际又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嘱其子必以爱妾为殉。魏武子死后,魏颗认为父亲的临终遗嘱是胡言乱语,没有遵从父命,而是将这位爱妾改嫁了别人。类似的例子见于《礼记·檀弓下》:陈乾昔临终时,让兄弟和儿子为他做一具宽大的棺材,以便将两位爱妾殉葬其中。他死了以后其子并未照此办理,还用谴责的口吻说:“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使父亲爱妾同棺共葬的美梦化为泡影。

一些有识之士还用“死者之无知”的道理,极力劝阻贵族当权者不要用活人殉葬。《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在掌权期间,纳魏丑夫为面首,供其淫乐,宠幸无比。太后临终前发话:“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丑夫得知后极为恐慌,托庸芮为其在太后面前说情。庸芮对宣太后说:像您这样神灵的人,明知人死之后万事无知,为什么还要让您宠爱的魏子白白送死呢!如果死者有知的话,早逝的先王对您生前的暧昧行为已积怒日久,您赔罪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机会和魏子在阴间地府行鱼水之欢呢?听了这一番巧言相劝,太后颇觉在理,遂打消了原来的念头,给魏丑夫留了一条生路。

上述事例说明,当时人们已将殉人的恶习视为残暴、非礼和无知之举,并采取了谴责、抵制或劝阻的态度。迫于社会舆论,有的国家还明令禁止用人殉葬,如秦献公在即位的当年(前384)就明确宣布,“止从死”(《史记·秦本纪》),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人殉制度。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法令实施得并不彻底,人殉的现象禁而未绝,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普遍反对殉葬的时代潮流。

人殉之风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落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俑的出现。由于社会各阶层的群起反对和国家法令的禁止,贵族们已不便肆无忌惮地用大批活人殉葬,遂别出心裁地用陶土或木头做成人形俑,以代替活人殉葬。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陶俑出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一座齐墓中,与俑共存的还有殉人。陶俑的形象有男有女,姿态各异:或伸臂起舞,或张口说唱,或披甲执锐,或骑马戏耍,当是模仿墓主生前的伎乐和武士。这种陶俑和殉人同墓并存的现象,说明以俑代替生人殉葬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反映了人殉之俗的根深蒂固。湖南长沙一带的战国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木俑,有手执戈、剑的武士俑,击鼓弹瑟的奏乐俑,手持勺、铲的炊事俑,平手持物的侍奉俑等。这些偶人象征的就是过去用于殉葬的活人,通过它们的形象,可以了解到古代殉葬者的具体身份。

殉葬的习俗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衰落,到秦代却回光返照,秦始皇死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葬始皇于骊山,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为防止泄露陵内的秘密,二世还下令将营造地宫的全部工匠活埋于地宫之内。为始皇殉葬的嫔妃宫女和惨死的工匠究竟有多少人?西汉学者刘向在谏汉成帝厚葬的上疏中说:“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汉书·刘向传》)。刘向距秦末仅一百多年,博识多闻,其说应有所据。如果真像刘向所说的那样,始皇陵内的殉葬者当在万人以上!如此规模的殉葬,在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秦代以后,大规模的殉葬已不复存在,但人殉的现象并未绝迹。西汉宣帝时,赵缪王刘元胁迫供其寻欢作乐的奴婢十六人自杀殉葬,被朝廷以“暴虐无道”的罪名废除了封国。(《汉书·赵敬肃王传》)河南洛阳曾发现一座东汉末年的殉人墓,活埋十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陈武战死,孙权“命以其爱妾殉葬”(《三国志·吴书·陈武传》)。东晋史学家干宝之父有一侍婢,颇受宠幸,宝母大为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晋书·干宝传》),活埋殉葬。明代以前,汉族地区的人殉虽时有发生,但毕竟已是个别现象了。

到了明初,以人为殉的死灰再度复燃。从太祖朱元璋到宣宗朱瞻基,明初四位皇帝的山陵毫无例外地都用妃嫔殉葬,少者十余人,多则数十人。《朝鲜实录》记载了明成祖朱棣死后宫人殉葬的情景:

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飨之于庭,飨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自雉。据上文可知,从死的宫人是被缢杀后葬入山陵的。“哭声震殿阁”一语,道出了其场面的悲惨。天顺八年(1464),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前做了一件好事,“遗诏罢宫嫔殉葬”(《明会要》卷一七)。至此,明初以来皇帝升天后妃嫔从死的惨剧,才宣告收场。

清朝初期,皇室中也每每以人为殉。据《满洲实录》记载,中宫皇后死,“太祖深为悼惜,将四婢殉之”。一六二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驾崩,皇后“遂服礼服,尽以珠宝饰之”,自尽后与另外两个皇妃同时为太祖殉葬。一六六〇年,顺治皇帝的爱妃董鄂妃死,三十名太监和宫中女官被“赐死”后为之殉葬。清初人殉并不仅限于皇室,在八旗贵族中也较为流行,《清稗类钞·丧祭类》在记述八旗丧葬习俗时说:“其旧俗多以仆妾殉葬。”大约在顺治以后,由于朝廷下令禁止,以人为殉的现象逐渐消失。

除中原王朝外,人殉之俗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也非常盛行。战国、秦汉时期的匈奴,其首领单于死,“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史记·匈奴列传》)。汉、晋时期的夫余,“死者以生人殉葬”(《晋书·四夷列传》)。唐代的东女国,“国王将葬,其大臣亲属殉死者数十人”《(旧唐书·西南蛮传》)。宋代的女真族,“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大金国志》卷三九)。杜佑《通典》卷一九〇记载了唐代吐蕃殉葬的具体场面:

其君与臣自为友,号曰“其命人”,其数不过五人。君死之日,其命人皆日夜纵酒,葬日于脚下针,血尽乃死,便以殉葬。又有亲信人,用刀当脑缝锯,亦有将四尺木如指刺两肋下,死者十有四五,亦殉葬焉。

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死后,其臣僚和亲信往往以身殉葬,而且带有自愿从死的特点。上述事例说明,人殉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综观古代历史,人殉就像一个难以驱除的幽灵时隐时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游荡了数千年之久。那么,这种残酷而又根深蒂固的陋俗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认为,人殉的习俗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在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下,古人相信人死之后还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继续生活,只是挪动了一下地方而已。古代的帝王和达官贵人,生前妻妾成群,奴仆如云,衣、食、住、行无不有人侍奉,享尽荣华富贵。他们幻想在阴间地府还像生前一样过奢侈淫逸的生活,就将妻妾、奴仆、宠臣、亲信等带进坟墓,继续供其驱使。同时,古代的人殉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文明程度。愈是野蛮落后的社会,人殉的现象亦愈为严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人殉之俗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值得提及的是,在中国古代,与人殉有关的还有夫死妻从的所谓“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生是夫家人,死做夫家鬼”。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自东汉以后,妇女殉节的现象就常常见诸史籍,历代正史、野史和方志中的《列女传》,对烈女、节妇们为夫慷慨捐躯的“壮举”颇多记述,大肆渲染。明清时代,殉节之风极为盛行,据《清稗类钞·贞烈类》记载,有这样几位清代烈女殉节的典型事例:

李氏,康熙朝人,归安孙龙行之妻。龙行素有呕血之疾,婚后病情日笃,眼看不久人世。李氏归宁与母亲诀别:“孙郎病恐难治,儿将以身殉之矣。”龙行病危时,问李氏日后作何打算,李明确表示:“君若不讳,则惟随君地下耳。”龙行死后,李氏粒米勺饮不进,其母强灌以粥,李咬碎粥碗,绝食数日而死,时年十八岁。

袁素文,钱塘人,幼年许配如皋高氏之子。高家因其子患有恶疾,愿解除婚约,素文不允,曰;“女,从一者也。疾,我侍之;死,我守之。”遂嫁入高家。其夫系不肖之徒,脾性暴戾,对素文动辄拳脚相加,甚至以火炮烙之;且赌博成性,债台高筑,曾打算将素文卖掉以偿赌债。即使这样,素文亦不改初衷,低眉顺眼地侍奉其夫。后其夫病狂暴卒,她整日号哭不止,血泪交迸而死,当了恶鬼的殉葬品。

单氏,渑池人,永宁郝小车之妻。小车五短身材,英年谢顶,手挛足跛,目眇口吃,系远近闻名的“丑夫”。单氏姿色秀美,嫁与丑夫后常受邻里妇辈女流的嘲笑,单正色告之:“夫,天也。天可憎乎?且吾命也,勿复再言!”后乡邑大饥,其夫身亡,单氏静坐破窑之中,饿数日而死。

周氏,上元人,江都陈国财之妻。国财死后,周氏决意以身殉夫,自杀竟达四次:先是吞金五钱,不死;又食大黄若干,亦不死;无奈以手自勒脖颈,因秀手无力而未达目的;最后绝食二十余日,气衰而死,终遂其愿。

不难看出,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殉节和殉人虽有一定的差别,但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殉节属于变相的人殉,是人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另一表现形式。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的殉节,不知夺去了多少无辜女子的性命;更为可悲的是,那些以身殉夫的“烈女”们,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只是在封建礼教的“英烈谱”上留下了几滴淡淡的墨汁而已。

同类推荐
  • 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本书属于赏析性的通俗音乐读物,介绍评析了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九十多首优秀音乐作品,包括歌曲、小型器乐曲和交响乐作品等,按年代分为五个时段,并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作品结构和音乐风格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评介。本书文字通俗易懂,面向广大的专业和业余音乐爱好者。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书中还配有作曲家珍贵的生活照、手稿等大量图片。本书对了解20世纪中国音乐史大有裨益,亦可作为音乐评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范本使用。
  • 思想课堂-自然笔记

    思想课堂-自然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表明成都既是休闲的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成都也是一个文学的城市。阅读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阅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触摸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触摸这个城市的文化情怀;进入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内心世界。一个城市的文学也因此成为解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杆。
  •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作为一位文学教育家,周立波在文艺教育战线上是革命文学新人的良师,是从延安走向全国的大批青年革命文艺战士的辛勤培育者之一,是包括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内的延安鲁艺同学们永久怀念的授业之师,是学识渊博、深谙艺术真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教育家。正是在周立波同志的帮助与带动下,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文坛群星灿烂,佳作连连,出现了新中国文学流派——“茶子花派”享誉一时,至今绵延不绝。周立波由此被誉为当代湖南文学之父!
  • 故纸拾遗(第二卷)

    故纸拾遗(第二卷)

    本书收集了以洛阳地区为主,包括山西、陕西、云南、东北、甘肃等地在内的各种契约文书,时间从清康熙年间至解放初期,各类包括地契、房契、发票、借据、婚事文书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民俗、货币、度量等各方面的情况。
热门推荐
  • 片片枫叶情

    片片枫叶情

    青春情怀总是诗。多想执你之手,深情想望,和你谈一场浪漫的爱情……正因为心中有你,当风起的时候,不敢告诉你起风的方向……如果今生有缘,三年后,星桥鹊起时,枫叶飘零处,在温柔的月光中等你归来……农家少年寒冬冬和城里千金江枫叶俩人间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青春友情故事……展现了那个年代长江两岸普通大众生活的喜怒哀乐,讴歌了他们为生活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 无命天玄

    无命天玄

    她,花落肩头恍惚迷离;他,血海深仇前途渺茫;他,桀骜不驯漂泊不定却立誓给她一个安稳的未来;她,出身高贵天赋秉异却愿意陪他南征北战不离弃;乱世相遇,他愿为她颠沛流离,剑指天下。
  • 前路之死神篇

    前路之死神篇

    前路漫漫其修远?我们的路在何方!兄弟不同的路
  • 武宰青阳

    武宰青阳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少年孤注一掷,且看,他如何逆天改命,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主宰之路。
  • 阴约不断

    阴约不断

    在58看到个租房信息,不光房租低,还可以和房主美女爽歪歪。可住进去以后,我才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美好。长脚的梳子,停产的可乐,一切的惊悚向我扑面而来,当然还有碰不得的,女..房...东!
  • 搁浅的青春不孤单

    搁浅的青春不孤单

    青春不会遥远,它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扬帆起航,就像每个人的相遇也不会无期,它在岁月深处若隐若现。让我们给时间一个约定,让寂寞许久的风筝不在沉默。两大世敌家族的对决,继承人却相爱。他们最终的选择会是什么?是分开?还是坚持?慕寒风和凌月霜从来都不知道,他们的选择给家族带来了怎样的风波……他们能坚持下去吗?就算绝望如雨,倾盆而下,只要扬起头,就会看到雨后最绚烂的彩虹。
  • 蝴蝶结大革命

    蝴蝶结大革命

    她的心总是在迷路,她的恋爱总是空虚一场的梦幻。他的眼睛总是很冷漠,他的红心总是很火热温暖我的心。玻璃心碎了,玻璃哭泣了。玻璃慢慢的消失,真心在哪里?她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倒霉少女,可在这些年,她的生活却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被叫做“傻蛋”的她终于要开始革命啦!请大家看她由丑小鸭变身白天鹅吧!
  • 凤结良缘

    凤结良缘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入乡随俗,咱学这古代女子羞羞答答。咱只是个小人物,只求平安将生过,忙来事业成,闲来旅旅游。不料,一朝成为笼中凤。要宫斗?咱不奉陪!要夺权?咱不参与!要杀我?咱要跑路!要护我?咱要慎重!
  • 超自然居家清洁书

    超自然居家清洁书

    本书汇集了300种物品的天然清洁,大倒墙面、地板,小到家电、餐具,只要利用醋、酒精、小苏打等天然生活用品,就能有效地清洁空间。
  • 重门引(宫系列)

    重门引(宫系列)

    天子是天,围绕天子周遭的就是云。天上的云是漂浮的,虚散的,说不定一朝散去,就不复成形。世人皆知升平王朝皇宫三绝——云贵妃,绝世姿容,伴君身侧十数年,荣宠不衰;元帝膝下龙凤呈祥二人,深得元帝宠溺;天云宫茶花恨天高,双生比蒂,招摇怒放,不曾凋零。宫闱深处重重门,明争暗斗,血雨腥风,一旦卷入是非,脱身岂是容易之事?宝座只容一人独享,用尽心机谋算,步步为营,舍弃所有,除了君临天下,已无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