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95600000008

第8章 报人生涯

!大陆沉沉亦可怜,众生无语哭苍天。

今番只合殉名死,半壁江山一墓田。

——示谈善吾

!于右任在复旦公学一面做马相伯校长的书记,一面继续学习法文,还兼授一点国文课。起初,学校创办伊始,各项工作较忙,他无暇考虑其他的事。等学校工作上了轨道后,心里便感到很苦闷了。因想当初南来的目的,为的是结交一些反清志士,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并非埋首课桌,这样学业虽能进步,但与自己的志向不符,长此下去,岂不违背了初衷?到后来,他一有空,就乘小火车到上海,一则与一些革命志士交往,再则可以听到一些新的信息,免却了局促吴淞一隅的僻塞。因为去的次数多,老师马相伯知道后,还特意劝他:“不要到处跑,多多读书。”

于右任在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期间,有一件事促使他以后成为记者和报人,这就是在横滨《新民丛报》的第十六号到十九号上,连载了江苏人钱基博写的一篇《中国舆地大势论》的长文。文中提出所谓“长江流域民族处置大河流域民族”的两种方法,这种挑拨南北方人民感情的谬论,使于右任非常愤慨,“始而惊,继而怒,终亦不知夫涕之何从也”。他一气之下,生平第一次写政论性的长文(全文五千字),对钱基博的“处置”谬论,痛加驳斥。

于右任说:“以为吾人日日唤同胞,不料同胞刻刻谋处置我,视我如异种,而贱我若奴隶也。”于右任是钱基博所说的大河流域的北方人,他担心钱氏南方人“处置”北方人的妄说,可能在”种族之争以外,又添以省分之争,省分之争之外,又生以南北之争。今日见之于学界者,一笔一舌;他日见之于政界者,一铁一血,又岂祖国之幸福而前途之佳征哉!”在外患频仍,内祸连年的现今,“使吾同种无兴南北之战,否则无使东家笑而西家哭,否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无使渔翁得利也。”

这篇政论文论据充分,说理性强,文笔晓畅,气势如虹。梁启超等人收到后,很快作了反应,除删去一二过激语外,基本上全文刊登,还公开表示道歉,认为“于君所言,字字敬佩”,承认《新民丛报》刊载钱的文章是有失检点,不敢辞责,并代钱基博感谢于右任的匡正。梁启超由衷敬佩于右任的胆识和欣赏他的文笔,致函邀于,热情设宴款待,从此,与比自己年轻六岁的于右任订交。

这篇文章投寄《新民丛报》时,他第一次用“于右任”三字署名(原名于伯循,字诱人,取《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之语,“右任”二字,既是“诱人”的谐音,也含反抗清廷之意,因我国古代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标志,故名“右任”,“任”从“衽”来)。文章一出,声名大噪,许多革命志士和读书人都知道陕西人于右任,本名于伯循反而鲜为人知了。此后58年间,除写文章使用关西余子、神州旧主、关中于氏、骚心、大风、剥果、于思、太平老人等笔名外,他一直使用“于右任”这个名字,直到去世。

由于有这样一次在报刊上著文的际遇和体验,于右任深感倡导舆论的重要,对关起门来读书和教学的生活颇不以为然,而在法文班里与比他小10岁左右的同学一起学习,更觉兴味索然。当时又没有人能说服他坐下来安心读书,以学报国。因而,他时时想摆脱学校生活,谋求发展革命舆论。加上《苏报》被封后,革命报刊在上海缄口结舌已二年,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又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报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他阅读上海某报社论,该报竟诬革命为叛逆,公然为清廷张目。于右任立即写了一篇评论时政的文章投寄该报,阐述自己的见解,驳斥该报社论。文章寄出后,如石沉大海,他天天翻阅该报,总不见自己的文章刊出,他这才感到报刊如果不掌握在革命者手里,就可能“任意传递歪曲之主张与不确之报告,以蛊惑人民视听”。这时,他决心自己办一份报纸,宣传革命的主张。他把这事与复旦公学的叶仲裕、邵仲辉(力子)、叶藻庭、金怀秋等几位同学一商量,他们也赞成自己报一张报纸,并为未来的这份报纸取名为《神州日报》,以期再造神州。

要在上海办一份报纸,谈何容易,第一要有资金,第二要有办报的人,第三要有经验和设备。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他想起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办了许多刊物,他们也不富有,是怎么办起来的?《民报》和《新民丛报》也都在日本出版,还有,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新的报刊如雨后春笋,它们又是怎么办起来的?想到这些,他决心到日本走一趟,学习办报的经验。

这时,他又看到许多革命党人纷纷到国外活动,如蔡元培、吴稚晖、张继等去了法国,更多的革命党人去了日本。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也是以日本作为它的重要活动基地,到日本去,兴许还能见到心仪已久的孙中山先生。他把去日本的事同复旦和中国公学的几位朋友一商量,他们都支持他到日本去募捐办报,还为他介绍一些留日学生和华侨以及他们的通讯地址,便于他开展募捐活动。

1906年9月,于右任怀着要办一张革命报纸的愿望,与邵力子等一道,从上海乘船来到日本。当他在马关登岸时,眼看海港繁忙兴旺的景象,回首《马关条约》的签订,思绪起伏,感慨万端,写了《马关》诗一首,既抒发伟大抱负,又感叹国事日非:

雨中山好青如黛,浪里开花白似绵。

活泼游鱼吞晓日,回翔饥鸟逐渔船。

舟人指点谈遗事,竖子声骄唱凯旋。

一水茫茫判天壤,神州再造更何年?

于右任在马关上岸后,坐火车到了东京,与陕西籍的同盟会会员康心孚、井勿幕见了面。那时康、井等人都在日本留学,对日本的情况很熟悉,他们带领他参观了《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报社,了解了一些办报的经验,还同一些爱国华侨见了面。

康心孚(宝忠)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他是陕西人中最早加入同盟会的一个,和同盟会中的骨干分子胡汉民等人都过从甚密,由于康心孚的介绍,于右任与胡汉民也有了往还。是年10月9日,孙中山由越南西贡抵达东京,胡汉民、康心孚向孙中山汇报了于右任的情况。孙对于右任因宣扬革命被清廷缉捕逃到上海一事,早有所闻,通过康心孚的引荐,于右任在东京会见了神交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孙中山非常高兴,与他做了终宵长谈,于趁机提出了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如平均地权的理论与实践,请孙予以解释。11月13日,于右任即正式加入同盟会,介绍人是康心孚,主盟人是胡汉民。从此,于右任成为孙中山麾下的一名忠实信徒。

于右任加入同盟会后,孙中山希望他把陕西、甘肃、河南和山西籍的留学生组织起来,建议成立一个学生会的组织。那时留日学生中的山西、陕西、河南籍的同盟会员,已经组织了明明社,于到东京为《神州日报》募集股金,明明社的社员们也从旁赞助,为于募集到二千多元的股金。这个社团的骨干分子是山西人谷慎思、景梅九和景耀月,代表性不广泛,影响也不大,后经康心孚、井勿幕等人的奔走联络,将四省留日学生联合起来,成立了四省留日同学同乡会,推于右任为第一任会长。于右任借着四省同乡同学的力量,为《神州日报》筹募到三万多元的股金,任务已基本完成,乃准备回国。临行前,孙中山又任命他为长江大都督,要他负责中国中部的革命重任,在上海相机行事,以推动革命。

于右任回到上海,与复旦和中国公学的同学经两个多月的奔走筹备,《神州日报》终于在1907年4月2日(农历丁未年2月20日)创刊。它的社址设在四马路老巡捕房对过群益社书店楼上,报头是请南通实业巨子、清末状元张謇题写的,倒也寓意良深。报上的纪元不用清帝年号,改用干支纪年,实际上是否认清朝的统治,尤其是它的报名,就隐含有反清的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州”是中国的古称,在旧诗文中,它往往和故国联系在一起,用它作报名,就是要唤起广大读者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感情。于右任自己也说:“顾名思义,就是以祖宗缔造之艰难和历史遗产之丰富,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的民族意识。”主笔政的多为复旦、中国公学两校的同学,还有就是于右任从东京请来的杨笃生(守仁)以及王无生、汪允中、李梦符等人。杨笃生是因为吴樾谋刺出洋考察五大臣后亡命日本的;王无生是扬州有名的才子,写得一手好骈文;李梦符是陕西被清廷革职的翰林。这些反清志士结合在一起,也正代表着《神州日报》的精神。所以,第一天的发刊词就是请杨、王、李三位合撰,经于右任参订润色后,用“三函”的集体笔名发表。

为了提高民族自尊心,他们在发刊词中,极力阐扬中国的历史文化,冀以振奋人心。同时,对当时新闻界的流弊,也不客气地指出了四点:一是无的放矢,黑白不分;二是传播谣言,不尚实际;三是铺张琐闻,虚占篇幅;四是党同伐异,私而忘公。给当时的上海舆论界以振聋发聩的猛喝。

自《苏报》被封后,清廷官吏与租界当局配合默契,合力取缔革命书报,故上海舆论界长期沉寂。《神州日报》为了能站稳脚跟,以旁敲侧击的方式针砭时政,不像后期《苏报》那样激烈。它以革命主张为“经”,以优美的文字为“纬”,持论公正;还开辟了学校动态与体育新闻等新的栏目,吸引着广大青年学子。发行未及一月,销路激增,与老牌的《申报》、《新闻报》同列于大报之林。

于右任在创办《神州日报》时,一无资金,二无设备,赤手空拳,居然创办了一张大报,又居然能在短期内与实力雄厚、执中国报界牛耳的《申报》、《新闻报》相颉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群策群力,不断创新。其登报集资的办法,就很值得企业家们参考借鉴。

缘起:为消除省界,扬厉国徽起见,开办日报于上海,定名华商神州日报。

股额:仿有限公司办法,集足资金十万元。分二万股,每股银五元,非本国人之股不收。

收股期:除由发起人承认六千股外,余额有愿认者,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朔日起,每股先收挂号金一元,七月望日起收第一期股洋二元,九月望日起全数归收。

官利:周年八厘,自收第一期股银元次日照数起算。

红利:每年进款,除应付股息及各项开支之外,盈余作为红利,分十二成算,二成作为公积,二成作为办事人员酬劳,八成照股分派。

红股:另设红股八百股,凡入股或代招至一百股以上,即酬四股,多则递加。

这份招股广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出,可见100年前于右任就注意用优惠的办法吸收社会游资创办企业,并照顾到股东、企业和职工各方面的利益。这种方式虽非首创,但也因时因事灵活运用,给人以启发,故将其广告备录于此,以窥其创办《神州日报》之艰辛。

《神州日报》创刊后,销路毋远弗届,业务蒸蒸日上。正是于右任大展宏图之时,不幸的事发生了:1908年3月26日晚上,邻居广智书局突然失火,大火熊熊,很快延烧到《神州日报》,正在报社写社论的杨笃生,动作稍一迟缓,大火烧及楼梯,只得翻越晒台缘电线杆而下,始免于难。

一场大火,把报社的编辑部、营业部和印刷厂全部烧掉,因机器被毁,翌日的报纸无法送交订户,为了维护报社的信誉,由于右任和报社的另一位擅长书法的编辑合作,将新闻择要手写,用石印印制出报。

以后,报社靠保险公司所付一万元保险金维持一切,报纸由商务印书馆代印。于右任振奋精神,准备再度筹款,重振《神州日报》。不料在困难的时刻,报社又发生人事纠葛,调解不成,于右任自动求去,杨笃生亦欲随于一同退出,于说:“留下你,等于我在报社。”故于右任退出后的初期,萧规曹随,《神州日报》还能保持于右任办报时的作风。后来报社由汪寿臣负责,汪因筹款不成,又交给于的好友叶仲裕。叶因筹款事,心力交瘁,又遭到其父(时任豫省道台)的责难,加上受清廷铁路收归国有、不许民办铁路的刺激,脑病发作,于返豫途中,在镇江附近投江自尽。此后的《神州日报》,虽然维持到1916年,但已另由他人主持,与于右任无涉了。

于右任退出《神州日报》后,上海道台蔡乃煌企图笼络他,重金邀请于担任他办的《舆论日报》的总主笔,蔡也想借办报控制上海舆论。于右任以政见分歧不就,另外筹备《民呼日报》去了。

为什么取名“民呼”?他于1908年8月27日(农历八月初一)在上海各报刊登的启事说:“鄙人去岁创办神州报,因火后不支而退,未竟初志,今特发起此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辟淫邪而振民气,亦初创神州之志也……”

在筹备《民呼日报》的过程中,于右任有了《神州日报》的经验,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周到。现将《民呼日报》在上海各大报刊登的广告转录于下,这既是一份难得的广告史料,读者又可以用它与《神州日报》的招股广告进行比较:

一、本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宗旨。

二、本报为纯全社会之事业,所有办法,是系完全股份公司,不受官款,不收外股。故对于内政外交,皆力持正论,无所瞻徇。

三、本报编辑总目,凡分三大部,曰言论之部,曰纪事之部,曰丛录之部。其余各子目凡二十余,如外论、佚史、吉光片羽录、陆沈小识诸门,其特色皆为本报所独有。

四、本报又欲引起国人世界观念,于世界各国各港新发生之重要事件,专电译文,登载独多。

五、本报自发起以来,组织备极艰辛,而内容益求精美,故取价不得不独高(全年九元,邮费在内,零买一分八厘)。

六、本报虽未出版而预定者已及数千份,恐赶印不及,故出版时,仅于本埠送阅一天。

七、本报除第一日送阅外,第二日特备福引券一千张,如有至本社购报三份以上者,均有赠彩。第三日除本报四大张外,附送世界社精印之六十名人画像一张。出版一月内,订阅本报全年者,特送六十名人一册(原价二元);半年者,送书券一张(值洋一元)。外埠展限一月。

八、本报提倡商务、学务起见,特送商学界告白十日。

九、本报博征内外名人各种著作,以收集思广益之效。

十、本报每日精印图画一大张,皆系请名手所绘,庄谐各极其妙,不另加费。如同人有以画片见惠者,并择优刊登,藉广流传。

看了上面的广告,可知《民呼日报》的内容与宗旨,持论较《神州日报》更为激烈,内容较《神州日报》更为丰富,开拓业务的方法也较《神州日报》更进一步。原来只是招股采用的一些优惠办法,现在发展到对读者、长期订户、刊登广告的厂商。

正当于右任紧锣密鼓,积极筹备出版,早一天“为民请命”的时候,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他父亲病危,在病榻上不时呼唤他的名字,希望见上最后一面。于右任已有4年未见父亲了,梦魂萦绕,时时惦记着他老人家,自己闯祸之后,害得父亲东躲西藏,最后重病缠身,才返回三原故里。想到这些,于右任再也按捺不住回陕省亲的决心,立刻收拾行装上路,虽明知清廷下的通缉令并未取消,作为人子,生不能待汤奉药,冒死见上父亲一面,纵斧钺加身,于心也甘。

从上海乘船到汉口,再搭火车到郑州,一路顺利。那时,陇海铁路虽已开始修建,但从郑州到西安这一段还没有火车,只能坐骡车,骑牲口,或步行。

于右任到达郑州,时值隆冬,天正下着大雪,他反复盘算用什么方式尽快走完这几百里路程?当时,于右任尚未蓄须,身着农民穿的黑色棉袄棉裤,加上他身板结实,用不着化装,外形活像一个卖菜的小贩。这时,小客栈天井里一棵腊梅正含苞欲放,香气四溢。旅途中孤身一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思潮如涌,百感丛生,回首往事,愧对受累的衰亲,瞻望前程,还需师友共同奋斗。他情不自禁地援笔题诗二首,曰《郑州感旧题壁》:

钩党声消事已陈,余生再到话悲辛。穷途仆御为知己,客路梅花亦故人。重叠云山连梓里,零丁涕泪累衰亲。鸡鸣雪霁长征感,迟暮于郎负此身。

亡命重来认旧踪,人歌人哭两相逢。

曾收断骨埋殇马(昔追余时,死二马于此),更祝中原起卧龙。

岁晚关前三日雪,月明笛外一声钟。

百年事业吾谁与?师友乾坤卖菜佣。

这一段路程共有十几个驿站,沿途山川河岳雄伟,独擅地形之胜,各处都有历朝胜迹,名世辈出,功业长久。所以,于右任每留宿一处,几乎都写诗抒发情怀。在河南巩县的杜甫故里,在洛阳道中,在杜甫赋《新安吏》的新安等地,都留下了咏古论今的诗章。省亲的这一段时间虽短,但留存在于右任早年的诗词中却是最多的。

在渑池县,于右任凭吊了“秦赵会盟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此会盟,他们名曰友好,实为勾心斗角,结果不欢而散。于右任联系自己旅途中的感受,写下《过渑池秦赵会盟处》一首:

游子思亲万里情,浑忘夷险重行行。

青山似我长途瘦,白发欺人壮岁生。

剽客相逢都揖让,黄河作伴不凄清。

会盟台畔萧萧月,笑汝归秦失旧盟。

由于离家渐近,在小客栈留宿时不断做梦,人未到,梦先回家。“梦中真个还乡乐,昨夜依稀扣板扉”(《过张茅》),“师友凋零心更苦,家山迢递梦先回”(《车过灵宝》)。在经过潼关时,感慨良多。这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多少亡命者在经过此关时丢了性命。在这世事艰难之时,自己还能生还,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了。于是他写下《入关》诗一首,以抒情愫:

虎口余生再入关,乌头未白竟生还。

垂青无几灞桥柳,鼓掌一人太华山。

慷慨歌谣灵气在,忧愁风雨鬓毛斑。

倚闾朝暮知何似?心苦莫论世网艰。

到达三原城郊时,因天色尚早,他逡巡不前,不敢回家,一直在城外磨蹭到天将黑,方才进城。一进城门,他三步并作两步,直趋家门,走进父亲卧室,一声“大大”刚出口,视线已迷糊,跪在床前,凝视着骨瘦如柴的老人。

于宝文虽病,但神志清醒,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一别4年流亡在外的儿子,竟出现在自己床前,这莫非是梦?他用干瘪的手抚摸着身躯高大的于右任,理智告诉他,这不是梦,是事实。在这重病罹身的时刻,老人多么盼望儿子能留在身边。但于宝文知书识理,他知道于右任在家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险。他深知他的儿子不是等闲之辈,不能把父子私情置于家国之上,因此,断然对儿子说:“汝归我喜,汝住我忧,盼汝明日即去。”

第二天一早,于右任辞别老父,准备上路。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于宝文懂得有国才有家,公而忘私,才是他做父亲的本分,绝不能拖儿子的后腿,他深情地对于右任说:“汝所事任汝为之,我如何颠沛亦不汝责。”还指着架上的书说:“我半生往返川陕道中,步行者几二十回,足跟重茧,所为汝换来者,不过几本书,望汝作世上一个读书人。”

于右任泣别父亲,返回上海。当他行到潼关时(阴历12月12日),于宝文在三原已辞世,终年55岁。但于右任当时并不知道这一噩耗,直到第二年的年初,方知父亲已经辞世。

按照前清陕地风俗,凡有子女的老人去世,如家道尚可,灵柩一般在家停搁一段时间再入土。因此第二年(1909)的12月,在于宝文安葬的前一天晚上,于右任再度赶回三原,亲执移灵之礼。第二天一早,以孤哀子的身份扶柩到祖茔安葬。当棺木下葬时,在襁褓中就失去了母亲的于右任,想到现在又失去了一直鼓励自己奋发向上,要做世上一个读书人的父亲,不由得伤心地扑向木棺,幸被人拉住。由于他是清廷的通缉犯,安葬完毕,即将白衣孝服委于殡宫,从荒野直接启程回上海。

由于回陕省亲,《民呼日报》创刊推迟了几个月。

除了回陕耽误了一些时间外,经济问题未能解决也是一原因。报社虽然招了一些股,但不敷之数甚巨,幸得同乡、朋友之助,困难才告解除。陕西财主柏小鲁,在上海经商,获得甚丰,慨然以巨资交于右任办报;此外,庞青城、张静江也鼎力相助。雄心勃勃的于右任,把馆址设在《申报》、《新闻报》附近之望平街160号。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民呼日报》终于在1909年3月26日(阳历5月15日)正式创刊。

《民呼日报》的言论,比《神州日报》更激烈,它的主笔阵容比《神州日报》更扩大,除了王无生、李梦符、范鸿仙等《神州日报》的旧人外,还增加了戴季陶、吴宗慈、朱少屏、谈善吾、杨千里、陈非卿等人。于右任的如椽大笔,更是桀骜不驯,夭矫不群,不出三个月,《民呼日报》的销路已雄踞上海各报之首。

《民呼日报》除批评时政,揭露清廷官吏昏庸颟顸外,对当时上海新闻界的同行甘心“作达宦之机关,为他人之奴隶”表示不满。一些报业同行眼见《民呼日报》后来居上,亦非常忌妒,时而造谣破坏它的声誉,时而对它革新版面进行攻讦,一时间形成某些同业对它围攻的态势。于右任不得不写文章公开应战:“今特正告天下,倘若辈再挟势相凌,使我忍无可忍,必堂堂正正作诛心之论,明雪连日之耻,使人知衅端不自我开,若辈实为祸首,我人春秋之作,不得已也。”于右任这样公开一表态,围攻之势才稍解。

《民呼日报》创刊时,适遇甘肃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为西北人的于右任,事关桑梓,对此格外关切,他用大量篇幅报道甘肃旱灾所带来的惨状,并倡议开展募捐救灾工作。于右任主动邀请旅沪陕甘同乡会的头面人物刘定荣、李岳瑞等,组织甘肃赈灾公所,办公地址就设在报社内。许多读者看了报道,十分同情灾民的遭遇,纷纷解囊。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募集了14万龙洋的巨款,于右任迅即将这些款项交给救灾机关,请他们寄往甘肃救灾。

《民呼日报》的宗旨是为民请命,对贪官污吏自然不会放过。秦陇高原饿殍遍野,陕甘大吏却花天酒地。6月11日,《民呼日报》发表了《论升督漠视灾荒之罪》,揭露陕甘总督升允只顾个人保官,不管人民死活,三年匿灾不报,以致田赋不能豁免,灾荒无所赈济,甘肃辖境赤地千里,树皮草根挖掘殆尽,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就是这个升允,5年前要把于右任置于死地,但被于逃脱,后来虽然知道于右任在上海,但因他住在租界,一时也奈何不得。这回于右任又在报纸上抨击他,他得知后怒火中烧,竟想了一条“侵吞赈款”的毒计,电告上海道台蔡乃煌,速将于右任关押查究。

于右任和报馆的另一位经办赈灾捐款事务的陈非卿被捕后,凡被《民呼日报》指责过的清吏,如安徽铁路公司候补道台朱云锦、已故上海道台蔡均的亲属蔡国桢、新军协统陈德龙等,皆趁机落井下石,群起而攻之,一时控告《民呼日报》“诽谤罪”的就多达14起,造成轰动中外的“民呼报案”。

1909年的8月4日(阴历六月十九日),于右任和陈非卿被押到租界里的会审公廨过堂,由中英官员联合审讯。主审人是上海县知县,陪审人是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出面告于右任的是上海道台蔡乃煌,以及曾被《民呼日报》揭发过的朱云锦、蔡国桢等人。

朱、蔡等人所控“诽谤罪”只不过是蔡乃煌要给于右任制造数罪俱发,把他的“罪行”渲染得很严重的一种手段。蔡乃煌明知“侵吞赈款”纯属虚构诬陷,但为了按照升允总督定的调子行事,也只得昧着良心去做。

开庭后,朱、蔡所陈于右任的“诽谤罪”,对于一份立场公正的民营报纸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罪”,旁听席上的听众也了解《民呼日报》一贯为民请命的立场,对朱云锦、蔡国桢这种拙劣的伎俩,纷纷嗤之以鼻。他们唯一关心的,倒是那条“侵吞赈款”究竟是怎么回事?

于右任的辩护律师费信惇对案情的来龙去脉早已了解清楚,知道本案纯属当道蓄意诬陷,是为搞垮《民呼日报》而制造出来的莫须有事件,因而在公堂上义正词严地替于右任辩护:“被告于右任等,实与侵吞赈款丝毫无涉,纯属误拿,经调查:甘肃赈款乃刘姓道员经办,因刘与于友善,故借报社开办,刘道员有账房二人,经手出入之款,均有账目收据,与于右任无干。于右任因赈济灾民公益善事,故赈济机关借住报馆,亦不收任何费用。如有不信,现有刘道员的账房、赈款所存的林丰号经理,以及经手解款的蔚丰厚钱庄经理等人,均在堂下,可以询讯。”

上海县知县明知费信惇律师所说的都是事实,但还是装模作样地问:“既云进出皆有收条,收条可在?”林丰号和蔚丰厚号经理立即将解款账本与清单呈上。上海县知县当堂看了,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费律师了解清吏通常有爱面子的积习,为了结束这场官司,给升允、蔡乃煌等清吏一个下台的台阶,就说:“上海距陕西路途遥远,赈款解往,沿途滞迟,时有发生。所以陕甘总督以为日久未到,误认为是侵吞。”

费信惇律师还在公堂上指出:这场官司,原告应是陕甘总督,他是封疆大臣,不能前来公堂对簿,乃委托上海蔡乃煌道台,蔡又未见出庭,这种做法不符合文明国家的法律(因在租界会审公廨审理,费律师也利用英领事与地方官之间的矛盾),建议改期审讯。被告于右任可交保在外,听候传迅。

升允与蔡乃煌整垮《民呼日报》和严惩于右任的目的未达到,当然不会轻易放了于右任。上海县知县与英国驻沪副领事一合议,决定放了陈非卿,于右任仍带回巡捕房关押候审。

就这样,于右任在狱中关押了25天(会审公廨的堂谕告示上写的是一个月零七天,实际上只关了25天),连续审讯了七次,案子还未了结。《民呼日报》的同仁很清楚,报社一天不关门,于总理就一天得不到释放。因此,他们集体决定:报纸自即日起停刊。虽然这样做违背了社长的意愿,但没有别的办法,救人要紧。于是,在1909年8月13日的《民呼日报》上,出现了这样一条启事:

……报纸一日不停,讼案一日不了,加以酷暑如焚,总理于右任被系于狱中,备受苦楚,同仁委屈求全,不得不重违于君之意,自行停刊。

自“民呼报案”发生后,广大读者关心《民呼日报》,支持《民呼日报》,报纸销数直线上升,使老牌的《申》、《新》两报望尘莫及。报社同仁为了营救于右任出狱,8月14日,该报发表“辞世之言”,宣布被迫自行停刊。从5月15日创刊起,到8月14日宣布停刊为止,这张报纸共计出版了92天。

《民呼日报》一停刊,会审公廨也准备放人。8月27日,于案进行第八次复审,略一讯问,便当堂宣布将于右任驱逐出英租界,一场腾笑中外的闹剧,就此结束。

《民呼日报》停刊未及一月,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刊登了该报的启事:“呜呼,本报自停刊招盘,业经多日,近将机器生财等,过盘与《民吁日报》社承接。所有一切应收应付款项,以后概归《民吁日报》社经理,快事亦痛事也。”

从这一则启事中,读者不难看出,一份《民呼日报》的姐妹报——《民吁日报》——将要诞生了。

果然,两天以后,在上海的报刊上,用特号大字刊登的《民吁日报》广告,第一次与读者见面了。它在广告中说:“本社近将《民呼日报》机器生财等一律过盘,改名《民吁日报》。以提倡国民精神,痛陈民生利病,保存国粹,讲求实学为宗旨,仍设上海望平街160号内,即日出版。”为什么改为“民吁”?有这样一个传说:宣统元年,于创民呼报,痛斥清政府腐败,对摄政王载沣攻击尤不遗余力,载沣每读于所作评论,辄拍案大怒,曾对左右说:有朝一日拿获于,我必挖于某双目。载沣此语,辗转传入于耳,因此,当《民呼日报》停刊时,又出了《民吁日报》,于右任对编辑部的同仁说:现在“民呼”挖了双目,载沣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传说终究是传说,难以为据。三十年后,于右任在他写的文章中说:至“民吁”之名的由来,则以吁之与呼,字形相近,用以表示人民愁苦阴惨之声;而分析“吁”字,又适为“于某之口”,于沉痛中,尤含有幽默的意味。这便是于右任有据可查的解释。

由于会审公廨明令将于右任驱逐出英租界,于右任不便自己出面办报,乃请朱少屏担任发行人,范鸿仙为社长,执笔撰写社论者,有谈善吾、景耀月、王无生等,阵容仍非常壮大。

1909年10月3日,《民吁日报》正式发行,虽然其间于右任一度去日本,但负实际责任的仍是于右任。

这时,乌云笼罩着东亚上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侵朝更为变本加厉,在这种形势下,《民吁日报》除继续关注民生疾苦外,乃将其评论重点,逐步移到国际问题上,借以引起国人对亡国灭种危险的重视。

《民吁日报》问世不久,就发表了《论中国之危机》、《锦齐铁路与远东和平》等社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欲壑难填,在中国要求种种特权。又撰写《买日货者看看》的报道,揭露日货倾销我国的害处。日本驻上海领事松冈看到这些文章,大为恼怒,但苦无机会发作,只得等待时机制造事端。

10月26日,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死极力主张并吞朝鲜的日本前驻朝统监,也就是当年胁迫清廷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当时,上海报纸多达数十家,但都缄默不语,唯恐刺激日本。只有《民吁日报》在于右任的“发扬蹈历见长”的主旨之下,用显著的版面刊登了这条大快人心的消息,把伊藤博文称为“土匪流氓头子”、“大浑蛋”、“可怜儿”,认为他死有余辜。《民吁日报》不但刊登了消息,还发了社论,对朝鲜志士的爱国举动表示声援,同时也正确指出,个人暗杀活动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伊藤的死不可能改变日本军国主义既定的侵略政策,“伊藤死而满洲之风云恐更急,因日本有无数伊藤盾其后也”(《伊藤流血后之满洲》),“其死亦且无缓和中国之亡,矧后起者其政策之激烈复有甚于伊藤,此我中国外交之前途所为愈危惧者也”(中国外交危机之愈迫》)。

《民吁日报》这种立场,广大读者无不称赞,而日本驻上海领事对此则暴跳如雷,立即向租界当局提出严重抗议,还向会审公廨提出诉讼,并先后向租界当局及会审公廨致函。其第一函曰:“民吁连日所登论说不妥,有伤中日两国感情。”其第二函则谓:“民吁所登《买日货者看看》,及《论中国之危机》、《锦齐铁路与远东和平》等事,任意怒骂日人,似属有意造谣,着即发封传讯。”同时,又持函向苏松太道蔡乃煌进行交涉,要求道台会同租界当局查禁《民吁日报》。

11月9日(农历十月初七),会审公廨在日本领事的胁迫和苏松太道蔡乃煌的要求下,开堂审理此案。既然日方为原告,按章则无权派陪审员公审,而日方竟派两名陪审员参与审理,并提出封闭报馆。连被称为“英帝国在远东之喉舌”的《字林西报》在会审后也著文表示不平,该报的评论说:“上星期六,本埠华字报名《民吁日报》者,该报平日言议论,颇为明达,徒以持论触怒日本人心,因而被控。……讯时,据公堂报告,虽称由英日两陪审员公审,实则英员未到,两陪审者皆为日人,故华人对此案,纷纷议论,……咸以为此案原告,既为日本政府,则日本陪审员即不应坐审此案。……况沪租界会审约章,刑事诉讼,当归英、美、德三国陪审员会讯。近已有人联名公禀各国领事及工部局,务请以此案归英国或他国陪审员讯问云。今有一精当不易之理于此,无论何国,不能无故贸然要求他国政府,封闭其报馆,或停止出版权。诚以此等办法,既不合公正之裁判,且亦中国报律之所无也。”

会审公廨完全屈从了日方的要求,立即查封了《民吁日报》。所以,《民吁日报》从问世到被封,实际只存在了48天。12月29日,会审公廨又开堂对此案作最后终审,日本领事、租界当局和苏松太道,唯恐《民吁日报》被封后又会卷土重来,故判决《民吁日报》永远不准出版,机器不准作印刷报纸之用。

当《民吁日报》被迫停刊之日,据上海《时报》11月22日的报道:“《民吁日报》自前日被封后,关心此案之人,连日多以吊词贴于该报门前。前晚九时,竟有燃香烛痛哭者。又城内及南市各大街口,昨前两日竟有人黏贴揭帖,痛言《民吁日报》被封无缘由及指导之人云云。”由于广大读者的不满,上海道蔡乃煌还专为此事发布告示,内称:“《民吁日报》被封之后,又复百出其技,鼓动多人胁制本道启封。”可见《民吁日报》为民请命,深得人心。

在这一段时间内,苏松太道蔡乃煌知道于右任仍呆在租界里,乃不断敦促租界当局搜捕他。于右任四处躲避,处境非常困难和危险。过了若干年后,他同黄季陆谈起这一时期的处境时,心情激动,不能自抑。

在民国纪元前三年,民吁报被查封后,清吏蔡乃煌正四处捉拿我,我困守在一间小旅馆里,和孔子“在陈绝粮”一样无计可施。有一位同志很同情我,但是他和我一样的穷,真是爱莫能助。当他经过马路旁一间烧饼铺,乘主人不注意时,取了几个烧饼放入怀里,拔腿便跑。不幸被店主发觉,一面大喊捉贼,一面穷追不舍,终于把那位同志捉住,路人和邻居数人将他围着饱以老拳,打得他满面是血。后来看他相貌斯文,不像是作贼的模样,又怕打得太厉害,打出岔子来,因此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犯法的事。这位同志据实以告,是为了救济在旅馆饥饿的朋友才出此下策。这位主人倒很开明,不但不再追究,而且还自动送了几个烧饼给他。当我们二人在旅馆中享受这几个烧饼时,禁不住抱头痛哭起来。

由于处境险恶,在上海实在呆不下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第二次到了日本。在《舟入马关》的诗中,写下了“痛定行人血,羞开壮士颜。况兼亡国恨,触处泪潸潸”的诗句。

1910年年初,复旦公学高凤谦校长辞职,师生们欢迎马相伯重新担任校长。当时马相伯年已古稀,学校许多行政工作还须有人相助,特聘他的得意高足于右任担任国文教员兼兵学教员(上军事课和教兵式体操)。

每当上兵式操时,复旦学生排列整齐,精神抖擞,动作划一地进行操练,作为军事教员的于右任,看到青年学生,精神为之振奋,遐想联翩:如果一旦有事,只要发给他们枪支,不就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革命军么!所以,他在《民立报》的“上海春秋”专栏里,有感而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吾有大愿,吾愿上海三年后,所有男女学堂,悉变为武装国民!”

从上述情况看,于右任这一时期创办的《神州》、《民呼》和《民吁》三报,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但其影响,一个比一个大,在拥有大报小报数十家、被称为新闻中心城市的上海,它们能异军突起,名扬遐迩,这的确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一大奇迹。论资格,《申报》创办于1872年,《新闻报》创办于1893年,都早于它们十几年乃至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办报经验;论名气,在三报创刊前,它们早以行销万份以上,在海外,它们被视为上海舆论界的代表,知名度很高;论资金,三报系集零星小股而创办,靠人资助而维持,因此,财力远逊于《申》、《新》两报。但曾几何时《神州》、《民呼》和《民吁》接踵问世,《申》、《新》两报的名声几为其所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三报的影响超过了报坛霸主,使《申》、《新》两报黯然失色呢?于右任作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报人、元老记者,他从未向人们披露过这一“秘诀”。但笔者从他有关办报的论述中,把他成功的秘诀归结为下列几点:

其一是旗帜鲜明。从对三报的命名来看,“神州”唤起读者故国之情;“民呼”是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民吁”则与民呼字形相近,“用以表示人民愁苦阴惨之声”。报头不用清帝年号,改用干支纪年,亦旗帜鲜明。

其二是物色学有专长的人才撰稿。如“担任写社评的,都是第一流作家”,有的“长于小学,熟谙国史”,有的“精研名理,兼通佛乘”,有的是“沉博绝丽的骈文学家”,有的“精研舆地,熟于国际形胜”,有的爱“谈兵”,有的具有“政治法律的专家素养”。有这么一批既有专长,又血性过人的撰稿人,无怪三报名重一时。

其三是报道人民关心的问题。当时人民普遍对清廷和贪官污吏不满,三报就从揭露清吏贪污腐败、鱼肉人民等种种事实入手,三报的任务:“一面在揭发清政府之鸩毒,唤起民众;一面在研讨实际问题,作建国准备。”所以使读者振奋,耳目一新。

1962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二十日),是于右任84岁寿诞日,台湾“邮政总局”发行了一枚“元老记者于右任”的邮票(上面有于的亲笔题字“为万世开太平”),以示崇敬。5月23日,当“邮局”向他赠送这枚邮票时,他借致答词的机会,谈了他对早年当记者最为怀念的感受:“在我生活的历程当中,最使我难忘也最使我怀念的还是从事新闻记者时期,尤其是当时的记者同仁,他们有的是壮烈殉国,有的以劳瘁而早逝,而他们英勇奋斗的精神,则始终照耀着我们的新闻天地。”

继《福州》、《民呼》、《民吁》后创办的《民立报》,继承了三报的优秀传统,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三报不曾有过的巨大作用。

同类推荐
  • 千古枭雄朱元璋

    千古枭雄朱元璋

    少年贫寒,徘徊在死亡边缘;中年称王,终创建千秋霸业;千古枭雄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他,做过和尚,做过乞丐,终君临天下,成为九王至尊;后人评说,他是明君,惩治贪官毫不留情;后人评说,他是暴君,兔死狗烹杀人如麻,他,被人称为千古枭雄——朱元璋。
  • 诗人哲学家——叔本华

    诗人哲学家——叔本华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叔本华,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 中国大艺术家的故事

    中国大艺术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 黄金荣全传

    黄金荣全传

    《黄金荣全传》他从未拜过老头子,也未开过香堂,却成为了旧上海青帮的头号大亨。自誉为“天字辈”;他把持法租界巡捕房华探督察长一职长达20余年。与人称“桂生姐”的妻子,一明一暗,干着偷盗、抢劫、开烟馆、设赌场的勾当,疯狂敛财;他从未“出将入相”。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要。甚至连蒋介石都不得不对他俯首帖耳,尊一声“黄老板”;他身为流氓大亨,但在国家和民族大义之前,他对日伪的利诱不动心。威逼不动色。《黄金荣全传》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他罪恶滔天,却能坦然承认自己的罪过,积极改造自己。他便是民国帮会的“天字号”人物——黄金荣。
热门推荐
  • 残情搁浅

    残情搁浅

    一次次与真爱擦肩而过,一次次的伤的深沉。沐永捷与林郡晨的政治联姻导致宁羽凉差点失去了生命,好不容易挽救回宁羽凉的生命,却得知林郡晨因为沐永捷的逃婚而悲伤绝望跳海,但自杀未遂。无奈间沐永捷答应还林郡晨一个完整的婚礼,但却被公司的老对头搞砸,上天注定,有情人终成眷属!
  • 神医弃妃:逆天大小姐

    神医弃妃:逆天大小姐

    她看着闺蜜为了自己死去,空有一身医术却救不了她。这一世林晚发誓必让这天下人臣服于脚下,只为还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天下我要定了!且看林晚在这乱世中如何崛起.............
  • 左手甜右手咸

    左手甜右手咸

    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哪里有躁动的篮球场,静谧的宣传栏,还有一群在太阳下奔跑的孩子,她在这里经历着一切,无奈、沉默、快乐,她的生活因此而被再次引爆……
  • 轮回摆渡

    轮回摆渡

    红色杯中血,影诉尘世情。灵离怜眼泪,渡婚红丝舟。一位叱喝风云的引渡者,一个俗世红尘中的失败者,执掌宿业轮回,呵斥魍魉鬼魅,却为了握住凡尘的一丝红绸,挣扎徘徊,成长。
  • 孩子喜欢问的456个问题

    孩子喜欢问的456个问题

    《孩子喜欢问的456个问题》编著者郭家宝。《孩子喜欢问的456个问题》收录了几百个儿童感兴趣的问题,无论是动物的、植物的、天文的、地理的、科技的,还是人体的,都能满足天下父母应对孩子的“刁难”。
  • 轮回镜缘

    轮回镜缘

    神劫将至,而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讲诉一些人:肩负家族使命忍辱负重三百年却功亏一篑的青帝!纵横妖界横扫冥王殿的帝级妖兽黎凡!单纯善良却被仇恨缠身火凰传人的上官燕!同父异母却走上相反道路的君辰与君钰!以及风华绝代,手摘星辰的星帝!…………总之,这是一段有关爱的故事,也是一段天地人三界共抗神劫的热血故事。
  • 一世惊喜,妃倾天下

    一世惊喜,妃倾天下

    她,在一次执行任务中消失在了自己原本生活的世界。醒来以后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女童。他,一个痴傻的王爷受尽众人的欺负,一脸戒备。他们的命运究竟走向何方?
  • 笛人部落

    笛人部落

    魔鹰兽是魔和兽的后代,他们拥有鹰的很多特征:凶猛、迅速、狠毒、无情。。。最大的优势还是他们的飞行能力和攻击能力都超强,这个巨大的优势成为了他们称霸世界的强大力量!!所有生存下来的生物几乎都成了魔鹰兽的奴隶,这个时候所有的生物都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人类的生存异常艰难!唯一有潜能与魔鹰兽对抗的就是笛人族,笛人族是生存下来的一小部分人类,但是不是笛人族中的所有的人都有超常的法力,只有真正的笛人才能够有能力和魔鹰兽正面对战,若不是真正的笛人,就和普通的人类也没有什么两样。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笛人?笛人和魔鹰兽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之间的斗争到底能有多精彩???在这本书——《笛人部落之魔鹰兽》中将会全部解答。希望大家多多点击,多多支持!!
  • 啸龙吟

    啸龙吟

    “我一定要成就天仙。”龙昊辰在心中呐喊。为了他的父亲,为了他的师傅,为了能够在此生再与他们相遇。他凭借一颗恒心,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境界冲刺,在生死之间的磨砺,让的他的实力越来越强。但最终,是天随人愿呢还是天妒英才呢?一切都是个未知之数。
  • 梦闻碧荒

    梦闻碧荒

    活着,总要有个方向,不论万众瞩目还是千夫所指。你见过天的声音吗?你听过风的颜色吗?你梦到过真实吗?天空说,风今天的围巾颜色像梦一样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