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01300000066

第66章 语际批评家身份的认同

美国汉学界在过去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用英语写成的或直率或含蓄地声称旨在对中国诗歌进行批评性研究的书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刘若愚在此书《引言》中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些写书的人是谁?他们写作为了什么?他们为谁写作?刘若愚自己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大概说来,用英语写有关中国诗歌论著的批评家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不管哪种方言),他们在中国出生接受教育,但现在居住在说英语的国度或至少在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学术机构中工作;第二种是以英语或其他欧洲语言为母语的人,他们将中文作为研究对象,以教学或研究中国文学为职业。

刘若愚自己显然是第一种身份的批评家,像宇文所安则是第二种身份的批评家。虽然也有些交叉情况,但大致仍可划分为两类人士:如有的人第一语言是某种中国方言,接受的教育却主要是英语;还有的人,他的母语是英语,但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上述这两种类型的学者都可以称为跨语际的中国文学批评家。

至于“为什么写”这个问题,刘若愚的回答是:愤世嫉俗的人也许认为实际上所有写有关中国诗歌论著的书的人都是学者。在他的想像中,学者的生计就是写作出版,否则只有毁灭。但是,除开实际动机,刘若愚认为大多数人真诚地希望他们有关中国诗歌论著的著作能够给他们自身和读者提供一些精神上有意义的东西,尽管他们这种目的一般很难清晰地确定。

关于“为谁写作”的问题,刘若愚认为,尽管可能为一种以上的读者写书,但如果是为不懂中文的西方读者写作,就有必要做一些简单的技术化调整,比如将专门讨论放到脚注里,把书目里的中文作品和那些用西方语言写的分开。

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体现了作为一位语际批评家对自己身份位置的反思与自觉性的思考。在确立了语际批评家身份的基础上,接下来的问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刘若愚说,他意识到有些西方学者认为用英文写有关中国诗歌论著的书应该局限于翻译和参考注释,不应尝试进行批评。这样的谦逊当然值得表扬,但不能完全把人们从共同承担具体批评的阐释和评价这些麻烦的责任中解脱出来,因为翻译是阐释的一种形式,尽管既不是必要的(除了在跨语际的情况下),也不是足够的,而且所翻译诗歌的选择暗示了一种优于其他的价值判断,即使这不是独立见解的而是从本土批评者中借鉴过来的。个人当然有权把自己局限于翻译和参考,但不能阻止他人想公开阐释和评价。

关于“怎么写”的问题,刘若愚主张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他首先批评生搬硬套西方文论术语的学风:

一些人无论承认还是不承认,实际上都是从这种或那种西方现代批评流派中借用术语、概念、方法和标准,他们使用像“原型”和“文本间性”这类词语却没有仔细审视它们精确的意义或考虑将之套用到中国诗歌的适用程度。相似的情况还有把最详细枯燥的符号分析套用到没有名气的中国诗歌最简单的类型上,并带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图表,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理解。

其次,刘若愚虽然不赞同把现代西方批评术语、概念、方法和标准不加区别地应用到中国诗歌上,但他也不同意走到另一个极端,坚持只能采用传统的中国方法来研究中国诗歌的观点。他提出如下四点理由:

第一,传统中国批评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包含着各种诗歌观念,这点刘若愚在其他地方已经说过。确实刘若愚强调中国传统关于文学的思想的多样性,在刘若愚看来那些希望描绘出“中国文学观”单一图画的人流露出了和制造出所有中国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样一个流行神话的人相同的心态。

第二,中国传统批评术语和概念在被用到英语以前本身就要求阐释。

第三,传统中国批评者所面对的是有共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知识精英读者群,所以觉得理所当然不需要说明他们使用的术语或指出参考注释对象,而用英文写作的批评者丝毫不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甚至今天用中文写作的人们也不假设读者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个传统。

第四,不管愿意与否,用英文写作这一事实本身使语际批评家成为比较主义者。只要人们一使用“诗歌”这个词,他就假设认为英语中的“poetry”和中文里的“诗”有共同之处。这儿我们已经陷入麻烦中,因为还有一些既可以又不可以被认为是“诗歌”的文学类型如“词”、“曲”、“赋”。采取比较方法确实有更积极的理由。如同乔治·斯坦纳(George S teiner)已经正确观察到的,“文学应该用比较的方法来教学和阐释”和“文学中没有沙文主义的容身之地”。

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习中国诗歌的学生意

识到他国诗歌和批评传统,使学习西方诗歌的学生意识到中国诗歌和诗学,有助于避免文化的沙文主义和狭隘主义。同时,这样一种方法也使人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文学,提供了对文学的新理解,因为人们常常通过比较意识到一种特定语言写成的诗歌如果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区别于其他的特征。例如对其他语言一无所知的中国批评者可能不会知道调式是中国诗歌的独特特征。

刘若愚本人的学术道路可以作为语际批评家身份的确立和对比较诗学方法的认同的一个绝佳的案例。

作为一位语际批评家,刘若愚很自然地受到中西许多作者的影响。当他在《中国诗学》一书中第一次勾勒出“诗歌是对‘境界’和‘语言’的双重探索”的理论架构时,这个理论就一部分源于他原来命名为妙悟主义者后来命名为形而上学者的某些传统中国批评家——严羽、王士祯、王国维,另一部分则来自如马拉美和艾略特的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者。而在对中国诗歌处理的方法逻辑层面上他受到了新批评家理查兹和燕卜荪的影响。最后他在《中国诗观再探》一文中进一步阐明和发展这个理论,其中他提到(不一定赞同)理查兹、韦勒克、威尔逊·奈克和温赛特等等。再后来,当他写《中国文学理论》时开始阅读现象学者像胡赛尔、梅洛-庞蒂、罗曼·英加登和杜夫海纳等人的作品,他为自己和英加登、杜夫海纳的某些文学观点的相似性感到万分惊讶。例如,当他写到:“每首诗歌都表现了自己的境界”,它是“诗人外在环境的折射和一种全部思想的表达”,或当他写到“当诗人想在诗歌中表现一个境界时他探索了语言的所有潜能;而读者跟着诗歌的文字结构重复这个过程再创了这个境界”时,他还不知道英加登和杜夫海纳在对文学作品艺术的描述中已经表达过相似的观点。而且当他写到“在他看来一首诗被写成时仅仅是一个有可能性的存在,要一直到人们读到它并进行具体化,在更多或更少的程度上根据读者的能力去重新创造这首诗歌,它才是现实的存在”时,他尚不知道到杜夫海纳不止一次地坚持说“一首诗歌只有当被读者感受和被这种感受神圣化时才能真正存在”。英加登虽然强烈反对心理主义,却肯定“(一部文学作品)的每个抽象化过程必然属于相应的主观体验,只有如果,而且仅仅如果体验存在它才会存在”。当他提出把诗歌结构描述为“复调式”比“层叠式”更合适时,他对英加登的文学作品层叠结构理论还没有直接了解,只是看过韦勒克的简短介绍,后来他才知道英加登本人认为韦勒克陈述有误;他也没有意识到英加登已经用过“复调式”这个词语,尽管它指的是“审美价值特质”而不是作品结构。

他认识到这些相似点不是全然巧合,而是(除了他感觉到的从这些理论家或影响他们的西方更早的西方思想家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外)源于这些西方理论家和某些中国批评家,尤其那些他以前称为直觉主义者现在更喜欢叫做持形而上学文学观的批评家的相似之处,他有意或无意从后者吸取养分形成自己的某些观点。这些相似之处其实来自作为基础的现象学与道家哲学的相似点,后者深刻影响了相关的中国批评家。

首先,中国认为“文学是宇宙之道的显现”这种形而上学观念可以和海德格尔所倡导,并由杜夫海纳详加阐释的那种认为“现象呈现缘于本体存在”的观点进行比拟。其次,有些中国批评者持形而上学文学观(即使他们仅仅排他性地坚持这种观点)声称“我、物一体”和“情、景不分”,正像一些现象学者所声称主客体一致,能思与所思不分。再次,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批评者和现象学家们都主张一种第二直觉,这种直觉只有把判断从现实上悬置后才能获得。最后,这些人都认识到语言的悖论本质,它是表达不可表达的内容和重新发现主客体没有区别之前意识、前观念和前语言的本质的一种不适当却又必需的工具。

除了上面提到的外,他毫不怀疑还接受过其他思想影响,但他更关心的是思想的融合而不是影响,更关心中西观念综合的可能性而不是他自己观念的单一性。身为一名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语际批评家,他经常想达到将中西批评观念、方法和标准综合起来的目标。他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最重要成果是一篇题为《中西文学理论的综合》的论文,这篇论文为他后续的讨论提供一个观念架构和理论基石。

林理彰评价刘若愚说:“由于他确实精通两国语言,他已经出版的将中国诗歌、散文翻译成英文的著作准确流畅,通常都是句法对等,恰如其分。他的批评方法一直在不断变化,开始同意理查兹、燕卜荪等新批评家的观点,后来转到现象学家像胡赛尔、梅洛—庞蒂、英加登、杜夫海纳等。象征主义者和后象征主义者诗学批评家如马拉美和艾略特对他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然而他从来没有仅仅采取西方批评家的观点和方法并全盘套用到中国文学上,相反的,他提出了融这些西方批评方法与中国传统内在方法于一体的批评理论实践体系。”

同类推荐
  •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项目——《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之一。按照历史地理内涵的要求,把宁夏的地理沿革、疆域变迁、政区演化,以及长城、雄关、重要地名的出现,还有山脉、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从宁夏远古地理环境和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写起,沿着王朝兴替设章分节逐一进行介绍,注重史料价值结合地方特色,还特别将宁夏省解放后一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及最近几年_的行政建置与区划变动一一做了记录。
  • 婚冠丧祭

    婚冠丧祭

    是一本关于中国婚丧习俗的图书,其中主要以汉族为主对婚姻、丧葬和祭祀的习俗进行了讲解,并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这些习俗在中国的古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婚冠丧祭:传统婚丧民俗解析》对这些习俗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有真实的例子,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氛围。习俗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有的文明。这些中华文明是华夏子孙智慧和他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晶。
  • 灯谜入门必读

    灯谜入门必读

    本书主要讲解怎样猜谜制谜、如何欣赏灯谜、怎样组织灯谜活动等灯谜的基本知识。并提供趣味灯谜作品,以供读者试猜或选作灯谜活动的题目。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是灯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是设谜解谜的好帮手。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全书以时代为经、作者为纬,精选从西周至明代的千古传世美文,不但兼顾各个时期、众多作者,而且内容绚丽多彩。虽然只是百余篇历代美文,却涵盖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简明发展历程、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精髓、历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与思想状态、文章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诸多方面。既有外交家的唇枪舌战,纵横家的巧舌如簧;又有帝王求贤问策的记述,臣子献计进忠的疏表;还有欢适惬意的宴饮,硝烟弥漫的战场与奢靡宏伟的宫室,落英缤纷的桃源;涵盖了中国古典散文和传统文化之精髓。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热门推荐
  • 欧阳修词集评

    欧阳修词集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炼器修罗

    炼器修罗

    一块奇异的石头,一个谜一样的少年,一段仙家法诀将他推至修仙之巅。在尔虞我诈中成长,在爱恨交织中锤炼,生死之际领悟修仙真谛,以一己之力捍卫人间平安。
  • 爱似火

    爱似火

    女主云橦,在伴随着痛苦、反思、纠结、思念和青涩的渴欲中,在不断的询问、自问、探索着初次的爱情。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作品。
  • 夜月传说

    夜月传说

    杀一人为贼,杀千万人则为雄!我本欲宁静致远,奈何现实摆在眼前。命运?注定?我只信自己的努力!我始终相信,在所谓的真神天空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只是,太多人的放弃让这些东西渐渐远去...使命的传承下,又会是怎样的秘闻呢?
  • 嫡本红颜

    嫡本红颜

    她是杀手界让人闻风丧胆的王,只要是她到过的地方都会有血光之灾,所以人都难逃一死。一次任务,刺杀黑白两道的石鹰之王,乔伊.奥里斯特。却因一个女人而放弃了追杀这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血影这个名字杀手界有谁人不知?更让人震惊的是,他居然爱上了一个大学生。一次任务,她与她多年的搭档金匙,为了得到风之魔戒而闯入古堡。却不想,这一次任务,她最爱的男人晨煋,她多年的搭档金匙,就连她最爱的妹妹也背叛了她。她绝望中死去她是将军府的嫡子,却被休夫,成为人人唾骂的草包。当她穿越过去变成她,她将再次风起天下,愿执子之手,与子皆老,这是他与她的誓言......
  • 凤逆九霄,紫瞳倾天下

    凤逆九霄,紫瞳倾天下

    她,二十一世纪天才异能女特工,一朝穿越。惊世紫眸,潋滟风华。神女现,风云突变。绝美腹黑,回眸一笑倾天下。却惹上了一个更腹黑的他。与谁携手并肩,共赏盛世繁华!此生,执子之手,钟情不悔。此世,与子皆老,此生不换。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每周日更新,QQ群附加人物图片】
  • 双生星球

    双生星球

    科技拐角遇见灵力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那漂浮在墓地周围一团团是会是什么东西。在星球的另一面会是什么让人类惊掉了下巴。
  • 放浪天堂..more

    放浪天堂..more

    生命应该是自由的以舒展蓬勃的姿态觉醒爱可以拯救平庸琐碎的生活。
  • 中学语文新课标必读:老人与海

    中学语文新课标必读: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在细节描写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现实主义手法之外,也还经常采用象征、寓意、拟人化等表现手法。圣地亚哥那双眼睛跟那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他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圣地亚哥犹如童话中的人物跟动物交往一样,把鸟儿、大鱼、鲨鱼等动物当成懂得人情世故的有理性的生物看待,不断同它们谈心,向它们倾吐自己的想法。他对鱼讲的话庄严、刚毅,表现出内心的自豪感和坚强的毅力。他对鸟儿说的话则比较柔和,表现出他那由于孤独而产生的痛苦以及寻求支援的心情。作品中多次提到圣地亚哥梦见狮子。狮子是力量的表现,是强者的象征。老渔夫一再梦见狮子,象征着他对力量的追求、对强者的向往。
  • 狐妖是红娘

    狐妖是红娘

    新婚当夜,表哥小叔华丽丽的来抢婚,寒魅雪:“表哥,求放过啊,小叔我一点儿也不幸福,“幸福?本少让你幸福。寒魅雪:”…”,几年后,小包子说:“妈妈他们谁是我爸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