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07100000010

第10章 富有人情味的北京人

作为一个外来者,对北京最鲜明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北京话的与众不同了。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北京话虽与普通话相差不多,但由于这三个原因,从店员、服务小姐嘴里甩出来的一串串北京话,往往还是令外来客感到费解。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北京话的美感,字正腔圆、间或滑出几个儿化音。北京话,从小姑娘嘴里说出来清脆动人,从老大爷嘴里说出来则诚恳、热情,让人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亲切和舒服。

北京话天生就有一种调侃、轻松的味道。一个普普通通的笑话,用北京话讲出来那可真是回味无穷。难怪相声艺术如此受到青睐,想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沾了北京话的光吧。北京话有一些方言土话也很有意思。比方说,当你找不到方向时,别人会说你“晕菜”了;你吹牛吹大了,别人会让你“歇菜”。这颇令外来者迷惑:这些事和菜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生气叫“撮火”,出丑丢人叫“露怯”,强词夺理是“穷矫情”,性格怪异、难于相处叫“个色”,最形象的是,停车叫做“睬一脚”……更有一大堆富有特色的词句,真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要想把它们的意思都琢磨透了,用句北京话说:“用”学呢!

北京话好听,北京人的为人外世,也充满人情味。许多时候,这种人情味,通过语言表达。

“多谢您了,回见您哪,多穿件衣服看着了凉您哪。”这一类的话语,带着敬词,语调委婉,显示出对人的尊敬亲热和关心。

亲京人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人情味”的,他们世世代代都遵循着中国传统观念中“礼之用,和为贵”和“中庸之道”的准则,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至社会和谐。

亲切而又适度,才合于礼。这是北京人人情味的特征,在这一点上不同于乡俗人情。这里有一个分寸问题。热情又不失分寸,这是北京人的人情味。

北京人的人情味,源自于他们习惯的居所——四合院和胡同。

北京的四合院,是爱好和平,喜爱和谐的北京人的文化创造。是他们创造的生存文化环境。这创造物又参与创造,与北京人共同创造文化。“人情味儿”即是其中之一。四合院确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全、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相互没有血亲关系的几个家庭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关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一种非常友谊和睦的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产生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世代相传,逐渐积淀下来,形成一种稳固的文化特征。现在,北京人虽然用高楼大厦代替了古老的四合院,然而这种广化特征却一直延续下来,并不断增添新内容。

四合院(其间也有杂院)的连属,即胡同。胡同自然构成传统式的“社会”(这一概念系借用)。胡同造成了古旧城市最为基本的地缘关系:街坊。“街坊”远可指同一胡同(“社会”)的居民,近则指相邻数家。上述生态环境是以“家”为中心的辐射状人际关系的依据。通常情况下,胡同间人际、家际关系也由居住远近决定。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空间相对关系“转化”为情感关系。邻居归属感,是对宗法式家庭内向封闭状态的最重要的补充。邻居关系是胡同人家家族亲缘关系外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西方现代社会,中国近几年骤富的东南沿海城市,以至北京新兴公寓区邻居意识的淡薄,是以其他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形式的发达与复杂化为条件的;老派市民的基本生活世界则是单纯的家庭—街坊世界,其间关系层次一目了然。

街坊这一种关系中有天然的文化平等感,这平等感又建基在生活方式的趋同,而非经济生活的无差别性,或其他实际利益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街坊意识”大于阶级意识。说“大于”也未必恰切,因后一种意识在市民中一向淡薄。标准如不严格,街坊间的组合也可算作一种“群”,准“文化共同体”。街坊关系与家庭内部关系,共同构造着胡同世界的秩序。街坊平等感固不全赖经济上的平等,胡同中和谐的造成却又多少由于市民生活水准的相对均衡。

胡同毕竟不同于村落。同属于乡土中国,北京市民社会不同于乡村社会。像村落一样,胡同居民也个体生存,也在有限范围内依赖于群,也注重和洽、亲密的人际关系,甚至也不尊重隐私权,缺少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间的界限感(不与闻别人的私事只是一种个人修养、世故),胡同仍然并不因此而与村落相像,给予人的文化感受也极为不同。最根本的,是胡同没有村落式的血缘亲族关系。村落通常缘此而形成,街坊关系的缔结却多出于偶然遇合。一个村落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大家族,关系再亲密的胡同也绝不像大家庭。因没有上述宗法制关系的直接背景,也就没有那样的利害相关性。只是在这种条件下,老派市民才能保有一份矜持,把握住人际交往的严格尺寸,从而体现出古城的礼仪文明和北京人之为北京人的文化风度。

以此为基点,又加入了新的因素——满人即旗族人的因素。

旗人多礼,人际交往中有许多的规矩路数。而旗人因其地位的特殊,一代代的养尊处优,形成了一种贵族的优雅,性情上的率真、热情,这些特征潜移潜化地与四合院的和谐、安分、平和揉和到一起,便构成了北京人那种浓郁的人情味儿。

这份人情味里还有礼的成份。

费孝通先生考证,中国的礼字“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的繁写体为,分开为礻和。“是一种祭器,礻是指一种仪式。”仪式一旦娴熟,自然会成为行为规范,最后发展为自觉的行为,自然的行为。

外在的行为规范势必影响到普遍心态。经由不断调整,渐次达到内外一致,表里相谐,交互作用的结果,逐渐造成一种人格,一种人生境界。

可以这么说,北京人的人情味儿,是由居住环境,自身对人际关系和谐的要求,异族文化的优雅成份,本土传统的礼仪文明几者结构而成的。

这种人情味儿和这种味儿所代表的文明礼貌,曾在五十年代使北京获得“世界上最干净最文明的首都”这一赞誉。

这种文明遗风犹在,在北京街上向上点岁数的人问路,多半会给一个热情满意的答复,这也是富于人情味的表现。

在现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维护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处处为对方着想。

在吃饭问题上,几个生意人一起去饭店吃饭,大家总会争着付钱,常常出现相互之间各不相让、都要交钱的情况,以至于饭店收款人不知收谁的钱好。

如果出门,人们也总是争着全部包揽大家吃的用的东西,即使自己带的东西少也会拿出来给别人吃。

北京人中你我界限极不分明,在集体活动中很少能见到大家平均摊钱买东西或自食自用的情况。在他们看来,如果彼此之间利益划分太清楚,尤其是斤斤计较,那简直就是小气和自私,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计较个人利益而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一旦有人破坏了这种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那就会被视为“见外”,或者“不怎么样”,是一种不懂友情,不会做人的表现。

北京人在交游过程中,非常看重友情,他们认为友情相互渗透、彼此交流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他们和朋友交往,宁肯自己吃亏,也不愿损害对方,有一种“患难之交难逢”的意识。

在生意场上,北京人恪守一条格言:“骗朋友仅是一次,害自己却是终身。”因此,他们为人心肠古道,急人所难,乐于助人,处处替别人着想,无微不至地关心朋友,而且不图回报。

只要到北京人家里做客,主人都会非常热情地款待,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甚至把自己的那一份也推给客人吃。在丰盛的菜肴面前,客人可以放量饱餐,如果过分谦让,推三阻四,就会被认为不爽快。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是高兴。

北京人中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把菜吃光是对厨师最好的夸奖。”至于餐桌上的酒,那更是不可缺少的,豪饮被视为北京人性情爽朗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一醉方休,才能体现出主人殷勤好客,同时也达到了主客之间关系融洽的目的。北京人热情好客在全国之中是比较突出的。

北京人直爽豪放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们不愿片面接受别人的恩惠,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也非常注重“礼尚往来”的交往方式。

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这种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北京人身上仍然存留着。虽然现代化都市生活中高楼独居限制了邻里之间的交往,再不可能像老北京四合院中那样朝夕相处,人与人之间关系较前相对冷漠,有些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北京人仍在竭力维持朋友、邻居的友好关系,只要有困难,邻居们会帮助你排忧解难,远亲不如近邻嘛!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的人一向为北京人所不齿。

但是,据说,这种人情味,在新一代北京人身上逐渐淡化了。

日渐增多的高楼,独家独户的房型,将人们分隔开来,从前四合院里的那种温情,那种有限度的依存已无存在的必要了。传统文化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让位给工业文明了。

几年前曾来北京一趟,有事要求朋友的朋友给帮忙,结果,他提出的是一笔交易。

倒是另外几个北京人,以前素不相识,因为投缘,便出手把忙给帮了。

这就是北京人,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有人说过,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不如是不足为京师。也就是现在说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信哉此言。

见过一本批判北京人的书。作者说他常去作客的那位北京朋友,迎接客人时热情异常,打躬作揖一个劲寒喧。当客人起身告辞,他总要握着客人的手将其送出门,并站于门口目送客人下楼。但等人客人身影消失,他却一定会啐上一口,返身关门时还骂一句“傻×!”不知说的可是真事?

不愿意相信是真事的原因是因为,新结识的北京人,绝大部份都挺不错,都堂堂正正,都是值得交的朋友。

但心里也明白,随着工业化,后工业化的进程,乡土文化气息的人情味,迟早会消亡。到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是另一种样子。

在英国住过三年的老舍先生,曾以北京人为参照物比较英国人,他既肯定英国人人与人之间,公与私之间关系的严肃不苟,既欣赏英国人人际关系的保持距离,又赞同北京胡同人情的深厚与亲密。

人之所以是矛盾的,是因为事有利亦有弊,并且这利和弊往往分不出大小轻重。

老舍先生尚且如此,其他人未必不如此。

北京人的人情味,还能留存到几时?

当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出现时,这种旧存的东西能适应吗?

北京正进入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意味着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理性化,这势必将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它必将使我们旧有的一些观念受到冲击。对我们来说,这就有了一个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合理继承我们传统的问题。

浓郁的人情味儿,使许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变了味,是非、善恶标准也就错了位。当年,老舍先生为此困惑过,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为是,今天,我们还能碰到这样的事情。

前几年,一位外国朋友在回忆北京生活时写道:“今天在街上跟一个路边的小贩买东西红柿,他说是四斤,我怀疑这几个西红柿不到四斤,就去附近的国营商场称了一下,结果居然不到三斤。我气极了,回去找那小贩,他不但不道歉,还说这个老外真小气,竟跟一个小贩计较几个西红柿。后来旁边围了一群人好像也同意这小贩的说法,反而怪我这个老外不给面子。这件事让我非常不愉快,好像中国人有些地方只讲面子,不讲是非。”在外国人眼中,北京人、中国人的是非观就是这样。

不给面子,实际是不讲人情。老外讲的是原则,围观者给予一致对外的心理,讲的是中国人的人情。浓郁的人情味儿此刻在牺牲老外的权利,牺牲交易中必须恪守的规则。

在这样的人情味儿之下,法制建设都要滞后了。

作为全国的中心,北京的建设规划中将法制建设作了重点关注,这无疑会给首都的社会带来更大的理智色彩,但法制意识并不只表现在遵守社会治安管理条例、遵守交通规则等表面的“守法”上,它更表现在人们法的观念的建立,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法律的关系,学会、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表现在人们生活在法律环境中的主动性,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法律不只是“管”别人的,也是“管”自己的,是对每个社会个体的具体约束,从而使每个人都遵从法律的约束,保证社会生活在一个更加理性的秩序中。遗憾的是,作为全国“天下首善之区”的北京,人们这种深层的法律意识仍很淡漠。许多该从法律角度解决的民事纠纷,却不了了之;人们总有一种“上法院丢人”的观念,不是要弄个清清白白、水落石出,而是寻求更“合情”的结果。

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北方,传统的乡土文化气息好像格外浓郁。这且不说,也许是许多学者曾论述过的,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保守的原因吧,北方人对传统好像有一种特别的执着,要么死拖着不放,因跟不上时代发展使其显得变味,要么则是赌气似的来个全盘否定,如前文所说的骂客人“傻×”的北京朋友。许多事情上,他们表现得好像不懂“扬弃”,不懂“取其精华,去其精粕”。

韩国的刊物在比较了中国各地人的作风特征后认为:在北京没有人际关系很难办成事。

这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北京人。

前文曾说过,几年前来北京,该帮忙的人不给帮,不相干的几个困投缘而交的新朋友倒伸手给帮了忙。

北京人真的让人说不清楚了。

同类推荐
  • 青春韵语--又是一季花开时

    青春韵语--又是一季花开时

    本书为散文集。分为悠悠思乡情、青春理想梦、青春悟人生、追忆似水流年、心情文件夹、摆渡人生心境、春风拂过八部分内容。
  • 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

    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写了看电影……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发现了隐匿已久的生命真相。他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 从《新青年》到决澜社

    从《新青年》到决澜社

    本书借鉴主要先锋派文艺理论,聚焦我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至1935年抗战爆发前夕新文学与新美术两大领域间的交叉区域,以人事活动为中心,历时性地撷取和考察活跃其间的先锋文艺运动代表人物、社团和事件。
  • 情似菩提爱如佛

    情似菩提爱如佛

    《成长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由幸福开花;月亮的味道;用我的安分等着你;幸福不是单选题;幸福的结局;幸福就是将错就错六辑构成。主要包括:幸福开花;甜蜜的拖累;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抱你走过红地毯;找回我们的幸福;那个一直被嫌弃的人去了;幸福的爱没有终点;结婚十一年等构成。
  •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无疑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唐诗内容博大精深,将我国古典诗歌中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以独有的方式见证着两宋王朝的悲喜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文人情怀,或委婉含蓄。或奔放豪迈;元曲将典雅的诗词艺术与民歌、俗语等杂糅在一起,诙谐、洒脱,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
热门推荐
  • 爆笑穿越:逃爱太子妃

    爆笑穿越:逃爱太子妃

    一穿过去,皇宫里就搞起了飞机,皇后非要太子纳妃,太子非要她嫁给自己……这飞机搞大了,太子=未来的皇上=后宫佳丽三千,娘哦,怎么算都觉得自己亏大了。还没有来得及像古代侠女一样闯荡江湖,就要被锁定深宫,还要跟那么多女人分享一个男人,虽然说,这个男人也挺帅滴,但是……嗷!不要啊!好吧,为了保命,只能这样了,但是那个谁,要听好了,不能逼着自己学宫里一些烂规矩,不能再娶妻!嗷!不会吧,这都答应,难道断袖的传闻是真滴?
  •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切入点,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达的唯物史观进行全面研究,包括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的形成,李达对中国经济问题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等等。
  • 泪似桃花,心似刀

    泪似桃花,心似刀

    她,是安冷言。天之骄子,不管谁惹她,一个字,死
  • 星之旅

    星之旅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陈星星的一次人品大爆发中了大奖,得到了可以跟最近很火红的韩国组合“EXO”同住两个月。但陈星星整一个明星绝缘体,无论什么明星她都不认识。且看陈星星如何在这两个月与红火的EXO组合相处,是欢乐逗比的快乐生活呢还是充满爱情浪漫气息的情趣生活呢?两个月后陈星星又该何去何从?
  • 王俊凯之我愿化作星辰守护你

    王俊凯之我愿化作星辰守护你

    付萌萌在酒吧阴差阳错的遇见了王俊凯,结果第二天开学又遇见了他,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 前世今生的爱情

    前世今生的爱情

    一吻告别的经典一幕让我所有人觉得至尊宝和紫霞的爱情凄凉,并且总有些话似乎被结尾了了结束,其实他们的爱情还在继续,只是前世今生的爱情能否百转千回的在一起,竟在大话西游后传。
  • 都是魔法惹得“祸”

    都是魔法惹得“祸”

    这是一部关于前世今生的魔法小说,两块相似的吊坠,一段指腹为婚的渊源,这将揭开怎样的前世奇缘。因魔法而起,因魔法而结,有所有玛丽苏小说都有的帅帅的多金大少爷男主、以及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主,还有众多无厘头剧情,敬请期待!前几天从柜子里翻到的文稿纸,写作时间真是无从考究了,总之文笔都可以说是比较幼稚了,后面几章都是现在的作品,文风有变请谅解哦~因为感觉梗还不错,枯菡就厚颜无耻的发上来啦,哈哈!
  • 薰衣草的眼泪

    薰衣草的眼泪

    每个女孩都有属于自己的骑士和王子,骑士可以有多个,可是王子永远只有一个。爱情是自私的,自私到背叛所有骑士。
  • 产后体形恢复与健康

    产后体形恢复与健康

    《产后体形恢复有妙招》共分为九部分,分别从孕妇产后的身体变化、产后体型恢复的日常保养、产后体型恢复的运动锻炼、产后体型恢复的饮食营养、产后体型恢复的按摩保健、产后体形恢复的排毒瘦身、产后体形恢复的美容护肤、产后体形恢复的疾病护理、产后体形恢复的服饰打扮等方面,围绕产后美丽身材这个中心,进行不同侧重的介绍。本书是一本具有现查现用,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实用性强的生活图书,它能帮助产后女性恢复健康、靓丽的身材,也能帮助产后女性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生活当中。相信本书能够让产后女性全方位地靓丽起来。
  • 斩乱

    斩乱

    命运就是相遇。无法修炼的少年遇上天赋残缺的妖灵,于是,将要大乱的天下之中多出了一个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