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垮掉的一代”
我们不认可“中国‘8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说法。
我们同样不认可对中国“90后”的类似判断。
我们不是没有看到他们成长中的问题,而是看到其问题的由来——难道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吗?显然,比他们年长的几代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指责他们,而有义务相互理解,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除此以外,难道还有任何其他的选择吗?
更重要的是:这个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我们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土地上的梦
我们所生长的这个叫“中国”的土地上的梦,有历史,有现实,有未来,它们都非常重要,而未来无疑更重要。
在历史的纵线上,我们已知甚多,譬如一个指标:人均预期寿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以至到1949年,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长寿则是想也不敢去想的命题,即使想,那也是遥不可及的梦。千百年来,长寿的标准是70岁,所谓“人生70古来稀”。可是,到2010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岁,普遍超过当年的梦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百岁人瑞也不再稀奇。
长寿,是文明的结果。它是基因参与身体的保养和修复,是身心健康状况在改善,是身体在进化,是人的生命力、生产力、思维力在更长时间地持续。深刻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长寿的睿智人口,有力影响和引导着这个社会认识并自觉地遵循必然,走向自由,收获长寿所带来的福祉。这个从秦皇汉武以前就开始的梦想,正在这片土地上渐被实现,而今长寿的标准已然超过百岁。
在现实的横线上,同样成果丰硕。“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开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7位,而当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中国的人均收入在1978年至2003年间以每年6.6%的速度增长,超过其他任何亚洲国家,大大快于欧美国家每年1.8%,是世界平均速度的4倍。
关于未来向度,人们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人均GDP何时能够赶上美国。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相应的研究还包括中国的科技水平何时赶上美国等。最乐观的说法是在2017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比较客观的研究成果是由安格斯·麦迪森按购买力平价法做出的——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到2030年时可能会增加到23%(1978年时还不到5%),人均GDP达到西欧和日本大约在1990年时的水平;最悲观的则是“中国崩溃论”,当然,我们绝不会让它发生。
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经济总量赶上美国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展能不能持续,中国的新一代能不能比上一代强。不论我们今天的成就多么辉煌,我们的希望在明天,在80后、90后,乃至00后。只有一代比一代强,中国才有希望。最重要的对比在于青少年,而培育他们的关键是文化,是文化的环境。
这片土地的文化越来越被世界看重。之所以看重,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世界上悠久的古代文明,尽管它是世界古典文化系列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也不仅仅是它在改革开放35年中大规模学习与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尽管它已经形成中国式的开放文化;更不仅仅是在世界社会主义陷于曲折和低潮中都没有倾覆的革命文化,尽管它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已经焕发出容颜。今天的中国文化,之所以被看重,因为它是海纳百川而又与时俱进的,是和谐共赢与包容的,是历久弥新的!
梦想、幻想、理想和空想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但有梦想容易,实现梦想却很难。有些人把梦想当作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却将梦想变成了幻想和空想,碌碌无为,虚度一生。
要梦想成真,首先要把梦想变成理想。理想是已经有了明确的行动方案。没有行动方案,那还是在梦想;有行动方案,这就是理想。当然,光有理想也不行,还要有好的方法与必要的能量,这个方法与能量还必须与理想相匹配。比如,火可以把水烧开,但用一个普通打火机肯定无法办到。原因就在于目标(理想)和能量不匹配。当各种因素不匹配的时候,人的理想就会变成空想。
要梦想成真,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明确成功是什么?第二,知晓如何走向成功?本书将对此一一予以解答。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的梦想才不会变成幻想,我们的理想也才不会变成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