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41100000003

第3章 自我察觉与自我认识的迫切性

为什么“自我察觉与自我认识”这样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

其实,这与我们的改革开放和民主化进程是相对应的。

计划经济时代,人生的路只有那么几条,且其原则还是:“服从国家分配”。因此,我们只需要服从国家的指挥就足够了。那时如果有人敢说“因为我是××,我有自己的理想和特点,这个工作不适合我,那个工作才适合我”,除非他是特权阶层者,否则,等待他的只有一个可能:走投无路。

现在不然,人生的路已从十字到米字到网状到无穷多样,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我们就会在人生机会的海洋中淹没,且是咎由自取。

抽象地看,机会多一定比机会少好,但是,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机会越多,他的烦恼甚至痛苦就会越多,他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为无论一个人面临多少机会,多少道路,他在同一时间内真正能拥有的只能是一个机会,一条道路。拥有这个,就意味着失去了无数个其他,这已经让人有所不甘,若一段时间后还发现这个并非最适合自己,那时,悔不当初的失落感与挫败感,就有可能使人产生心理问题。

如果将缺少机会的痛苦和在大量机会前不知所措的痛苦量化,我想二者未必能分出高下。某种意义上,后一种痛苦可能比前一种痛苦的程度还深一点。

因为这还有一个社会比较的问题,在缺少机会的年代,由于绝大多数人都缺少机会,个人分摊到的痛苦相对就小些。而在当前,在周围存在大量机会的情况下,自己不知选择或选择失误所造成的痛苦就会很大,尤其在与成功的选择者进行比较之后。

此外就是人际关系问题。现在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改革开放导致的个性张扬,加上独生子女以及高考制度造成的现在的孩子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再有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合作的事越来越多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对人的人际关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我察觉力高的人,通常对他人感受也较为敏感,能够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因此与人合作时懂得体谅、理解、支持和合作。

总之,与己相处,与人相处,都牵涉到自我察觉和自我认识的问题。

人有自我察觉和认识,未必就能够做好,因为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知行往往很不容易统一。

但是,没有自我察觉和自我认识,则一定做不好,因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是需要以“知己” 为前提的。

写到这,想起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一本小说,书名就叫《你到底要什么?》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可知自己到底要什么?

你可知这个世界太大,而我们太小,以我们有限的存在,能拥为己有的就更少,为了能最好地拥有,我们就必须首先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底要什么?

一个人,只要认识了自己就可以更好地做自己。

做自己?

难道我们一直做着的不是自己?!

只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做着的是否是自己:

我正在做的事是我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吗?

我正在为之奋斗的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吗?

我正在过的生活是我自己真正想过的吗?

我正在做的让我自己拥有了可以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快乐吗?

做自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就是做能使我们的生命力得到充分表现的事情,就是做能让我们产生美好体验的事情。

做自己的人无论自己做着什么工作,无论自己是否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会感觉充实、幸福,感到生命充满了意义,感觉生命十分美好。

做自己的人是很少产生难以排解的困扰的。他们会遇到具体的问题,也会因此而感觉烦恼,但这种烦恼只是暂时的,会随着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消退。不仅如此,由于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因而每一次具体问题的解决都会成为他们总体规划中有意义的一环。

一个人能否做自己是需要内外条件共同作用的。

就当今世界而言,生活在中东地区的人,大概是很难有机会做自己的。

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别无选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存在较大冲突,做自己往往就意味着对集体利益的背叛,不仅会受到社会的惩罚,而且也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市场经济中,随着社会能提供的机会急剧增加,一个人只要不违背底线伦理和法律法规,他几乎可以有无穷多样的选择。

但是,社会制度具备让人做自己的条件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做自己。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社会潮流中保持信念、坚守自己。排除环境等因素对人的限制与束缚,这又牵涉到人的自我察觉和自我认识问题。

一个人,在不确知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的情况下,最安全、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从众,也就是跟着社会的潮流走。

在一个基本正常的社会(二战时的德国,“文革”时的中国社会都是不正常的社会),从众的好处是,因为一直跟着潮流走,至少可以保证晚年时的衣食无忧,而弊端则是,即使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不一定有快乐和满意感。

打个比方,本来你是一朵如果开放就可以灿烂许久的菊花,你却硬要跟着潮流做一朵虽然美丽但却稍纵即逝的昙花。

你没有实现做菊花的灿烂,怎么会有快乐?你最绚丽的时刻是做着模仿别人的时刻,怎么会有快乐?你的生命没有能够尽情地表现自己,又怎么会有快乐?!

做自己的标志是适得其所。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都一样,都是未能适得其所,因而都会引起紧张与不快的体验。

年轻时忙着追潮流,对上述负性体验的感受不会太深,人到中年后,有了成功,却没有快乐,此时惊觉当年选择的失误。虽然理论上说仍然可以重新开始,如法国画家高更,40多岁后开始做自己,但那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又有几人能够承担,更何况还有多种无法割舍的人际关系的羁绊?结果很多人只能是不了了之,给晚年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

有谁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体验存在于一个人最想做的事情中。

做自己最想做的,体验世界上最美好的;成败置之度外,唯有体验的过程长青,这不正与“第四次浪潮”所凸现的体验观相吻合吗?!

认识自己也是为了能引导自己,做自己的导师。

我们都有过对人生导师的幻想,那种热望,那种急切,那种寄托着巨大期望的憧憬;

我们都有过对人生导师的坚信,似乎只要找到了他,我们就有望提升自己,从此就踏上了通往成功的坦途;

我们也都有过对导师的神化,他比好老师更为杰出,他能指点我们的全部生活,他拥有有关成长问题的全部答案。

不仅仅由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导师原型”,而且也由于人需要引导,所以我们才能如此执著地去寻找那种“全能”导师。

人需要引导,引导使我们有方向感和安全感,好的引导可以使我们超越自己,使我们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但现实是,人遇到人生导师的几率很低,遇到那种全能导师的几率则几乎是零。

这个世界原不存在万能导师。如果有,他也只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尽管我们有时不如前辈和老师对我们自己了解得更多,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比我们更愿意了解我们自己;尽管比起前辈和老师我们还缺乏成长的经验与方法,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们更希望看到自己的成长;尽管我们的亲友都希望我们过最好的生活,但是,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渴望过属于我们自己的最好的生活。

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有道路。

如此强烈的认识和实现自己的愿望,使我们具备了成为自身导师的可能。更何况,我们降生之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已经拥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内在导师,有人称之为“真我”,有人称之为“自性”(自身的神性)。

这个内在的自我,深植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要你愿意并且足够努力,就能找到它并且拥有它。

而一旦我们认识自己,我们就可以自我引导,就可以带领自己过一种最适合自己因而也是最好的生活。

我们的内在自我会首先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是否有钱、是否有地位、是否有成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个人价值,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宝藏。

我们自身的导师还会帮我们认识到:我们是严谨的还是随意的,是爱思考的还是爱行动的,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是强壮的还是柔弱的,是有特殊兴趣的还是缺乏兴趣的,是开放的还是保守的,是爱交友的还是爱独处的,是有远大志向的还是只想过好小日子的……

了解这一切,我们在做“我将往何处去”的人生设计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引导自己以最小的代价过上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同类推荐
  • 我们都爱发神经

    我们都爱发神经

    本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发神经”现象,如间歇性抓狂、玩失踪、间歇性话痨、“报复式”暴饮暴食等,配有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并附作者独到分析,教你如何一眼看穿“发神经”的所有秘密和怪癖。
  • 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这里弗洛依德清楚地肯定了集体力量在文明中的作用,看到了社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在创造性的探索和活动中,即个人成功的最有前途的领域,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的两条腿。理性离不开非理性,非理性亦离不开理性。他们的相互作用,才是成功的保证,人类的活动一面是走向未来,一面是走进历史,我们在看到文明的未来的同时,也会看到我们对文明的不满。本书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从弗洛依德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编译而成,并参考了一些英译本。
  • 轻松掌控你的潜意识

    轻松掌控你的潜意识

    意识有显意识和潜意识之分,显意识相对于庞大的意识群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而人的大部分本能、思维、习惯均来自潜意识。潜意识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如果掌控了自己的潜意识,就能完成完美的自我升级。根据统计,一般人只用到了10%的潜意识力量,但事实上,潜意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领域,它可以在我们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角落被发现,同时我们也可以寻找到使用这种强大力量的方法。本书就是你“找到另一个更厉害的自己”的敲门砖。
  • 你体内的囤积欲

    你体内的囤积欲

    本书介绍如何在囤积分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以现在的方式生活,以及怎样运用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来改善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而过上更整洁、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 心灵暗礁

    心灵暗礁

    本书从人性弱点入手,用轻松的笔调,有趣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娓娓道来,揭示了人性中灰暗的心理奥秘,引导人们改造自我,塑造健全人格。
热门推荐
  • 殡葬学的那些诡异事

    殡葬学的那些诡异事

    我叫张恒,控尸术家族的继承者,进入某大学殡葬业专业。在这里我遇到了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等我去揭开谜底!
  • 人生,游戏也

    人生,游戏也

    在仙渡大陆上,人类为主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逐渐开发出了适合人体修炼的法门,有锻炼斗气的,有修炼元力的,有感悟时空的,有锤炼精神的。这构成了仙渡大陆上的四大修炼体系。陈天,偶然穿越,又获得逆天神器游戏系统,从此游戏人生。
  • 变异死神

    变异死神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世界第一杀手“恶魔之手”凯乐(killer)意外穿越到主位面,荆轲、扁鹊、华佗、项羽、孟浩然还有他的红颜知己貂蝉等历史名人以及六道之说一一出现在了他的人生当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凯乐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传说中的魔王斯巴达陨落,神秘的雪国风族还有死神界的那些强大死神等一一出现在他的认知范围之中,随之也扯出了他和银色小猫咪的神秘身世....现代位面的虚宗竟是正义者联盟,还有未知神秘且强大的存在---混沌空间。凯乐有太多的疑惑要去探寻。随着实力的增长,他感觉他所背负的责任也变的沉重起来。
  • 单行的轨道

    单行的轨道

    希沫第一次见到他,就不知怎的喜欢上了他但自从认识了他以后,希沫的人生轨道就被他带偏了
  • When God Laughs and Other Stories

    When God Laughs and Other 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男多女少之皇女也种田

    男多女少之皇女也种田

    末世之中被丧尸咬死的夏小暑重生到了一个非常迥异的时代。这里男尊女贵,这里男多女少,男女比例严重不协调,甚至允许一妻多夫。借尸还魂的夏小暑看着自己那四个女儿奴的爹就无比头疼,一皇帝三王爷外加一个手段狠辣的老太后,这一家子都能召唤神龙了,可是偏偏对她这么一个小布丁百依百顺,唯命是从。也许将来长大了找个看着顺眼的古代小哥嫁了也不错,不过看这架势以后肯定是要找赘了,本想做个米虫平淡一世,奈何自己为了应付老爹差事随便默了一篇孔子老先生的《大同世界》,就开始了黑暗的童年。什么琴棋书画,要通,诗词歌赋,要精,治国平天下之道,虾米,老爹,你没搞错吧,她学这搞毛啊!本想做个米虫,却无意中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 狂妃狠彪悍

    狂妃狠彪悍

    杀手之王穿越废物和亲公主,弱女重生,王者降临!入朝堂下战场,进青楼赢赌坊,身手凌厉心思缜密,嚣张狂妄狠辣无情。战神王爷侧目,这还是他不屑拜堂的妻吗?当她的强悍遭遇他的霸道,绝对火花四射,俾睨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夏有所竹

    夏有所竹

    当夏竹还只有20岁时,知道了自己不愿相信的事实,远走他乡8年,在闺蜜的强迫下,8年后重回C市。再见竹马,又会发生什么呢?而仅有20岁的夏竹一人去法国,又是为什么呢?
  •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 RM同人之你是我的太阳

    RM同人之你是我的太阳

    RM成员金钟国宋智孝两个人的恋爱本已久埋,可是偏偏加入的红一点是宋智孝,那,金钟国,他还有什么理由好放弃。他爱她,她也爱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