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从各地回收的宝特瓶,由环保志工辛勤分类,结合国际慈济人道援助会志工的纺织专业,再生制成一条条的环保毛毯,用在国际赈灾上;从2006年至今,发放出去的环保毛毯已有30万件以上。
早期慈济环保站回收的宝特瓶,均直接卖给回收业者,用来制作填充物、假发、拉炼锯齿、无纺布等用品。直到2006年,国际慈济人道援助会——简称人援会——的一群实业家志工,利用本身纺织业的专长,以PET宝特瓶再制成化纤原料的技术,研发生产数以万计的环保毛毯,投入慈济国际赈灾,让宝特瓶有了更高的回收价值。
宝特瓶回收再制的技术并不困难,业界行之有年,但为何很少做成衣服?因为源头的宝特瓶原料若不干净,抽纱时会断丝,只能拿来做玩具的填充物。
根据慈济基金会统计,环保志工每年回收各式宝特瓶,数量多在5000吨以上,其中只有约2000吨能作为纺织原料,大都是矿泉水瓶或饮料用瓶。
这2000吨的原料,都要经过很仔细的分类,回收时不仅要将非PET材质的瓶盖、瓶环去掉,还要排除装过食用油、酱油的瓶子,确保回收质量。慈济环保站的志工,每天就从回收资源中,挑出宝特瓶,依不同瓶色,细心分类,扭开瓶盖、取下瓶环、压扁瓶身。
经过环保志工严格把关回收过程,再加上国际慈济人道援助会志工提供专业,将宝特瓶洗净切片、熔融制成酯粒、抽纱织布,才制造出高质量的纺织品,百分之百的环保再生纤维,舒适排汗,高韧力。
从2006年至今,国际慈济人道援助会已制作超过30万条环保毛毯,提供国际赈灾及慈善救助使用,例如中国台湾、美国、菲律宾、澳洲、日本、中国大陆等地的冬令发放及社会救助。
为了积极推广宝特瓶回收再利用观念,同时也为了护持慈济的慈善及人文志业,“慈济国际人道援助会”的实业家志工,经证严法师同意,于2008年底共同集资正式成立以发展宝特瓶回收再利用的环保科技公司——大爱感恩科技公司。
这间公司规模不大,也没有自己的工厂,却是世上罕见的“营利之非营利企业”,所有盈余都回馈给慈济。在大爱感恩公司的员工,都穿着用宝特瓶再制抽丝做成的环保大爱衫。
一位资深环保志工说,环保回收让许多自嘲是等吃、等睡、等死“三等公民”的长者,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成为发挥良能的“上等公民”。志工手眼并用,剪除瓶环、脚踩宝特瓶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大地的生机加分。
目前大爱感恩公司也仿效有机农产品,为环保毛毯、衣服等制作“生产履历”,让消费者可以看见环保志工一步一脚印的草根足迹;而慈济的“爱心品牌”则随着全球慈济人的脚步,传播出去。
2003年成立的国际慈济人道援助会,由一群实业家志工组成,目的在规划紧急救援物资及全球仓储网,以因应防灾救灾紧急需要,提供实时抚慰,以安定人心。
人援会针对食品、衣着、住屋、行输、信息及智库等做编制,实业家就自身专业与长才,进行数据搜寻、研发、量产。其中,宝特瓶回收制成国际赈灾毛毯,最为著名。
慈济月刊报道,这些用宝特瓶做成的环保衣物,已获国际肯定。世足赛9支球队,都使用来自中国台湾的环保球衣。生产环保球衣的重要推手——世堡纺织公司,董事长罗忠佑非常感谢全球慈济志工对宝特瓶回收分类整理清洗的努力。
罗忠佑投入宝特瓶回收、布料开发,长达十多年。
1993年成衣产业外移潮,他不忍遗弃一同打拼多年的员工,决定根留中国台湾。他每天往返桃园工厂与台北公司,看到高速公路旁的垃圾山,脑筋动到这些垃圾上,进一步发现有大约两成的量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塑料瓶罐,正可以作衣服原料。
拥有纺织专业的罗忠佑,曾在1997年投入宝特瓶织品研发,但因宝特瓶回收过程没有彻底分类、清洗,研发工作一度中断。2000年,他到美国参加纺织展,结识身为慈济志工的同业黄华德;在黄华德介绍下,于2004年加入慈济人援会,重启再生织品开发工作。
2006年1月13日,他向证严法师报告用回收宝特瓶做衣服的理念,获得支持。如今大爱感恩科技制作的环保衣物,从宝特瓶的回收、分类到清洗制成,点点滴滴都是慈济环保志工爱的结晶。以慈济在2011年初,在中国台湾就5400多个环保站,7.2万多名志工投入的实力,回收分类做得很彻底,正好解决当年遇到的瓶颈。
慈济内湖联络处是制作毛毯的集中站,志工各司其职——拉布、裁剪、拷克、整烫,印上慈济标志,再用心折迭,小心装箱,等着装上货运,将这些集结无数爱心织成的环保毛毯,送到世界各地需要的角落。
环保毛毯自2006年初开发,年底进入量产。除提供中国台湾冬令发放,亦先后送达巴基斯坦、美国、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赈灾,给予受灾民众温暖。
宝特瓶变身环保毛毯,用于赈灾,真正是“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一条长约230公分、宽180公分、1公斤重的毛毯,约要用到78支宝特瓶制成。
除了毛毯和卫生衣,人援会衣物组也开发以宝特瓶再生制成的蓝天白云志工服、医院床单、医师袍与护士服等。
2009年“大爱感恩”公司参加中国国际时尚周,现场展出由回收宝特瓶制成的各式环保再生织品,大受青睐。回收宝特瓶节能又减碳,透过环保制程,呵护地球的行动大获肯定。
2009年11月8日,由法国记者俱乐部执行长Michel Ferent、路透社法国分社主任Regis Baron,以及Guidiplo综合导览杂志总编辑Marie Hourtoule女士组成的法国媒体参访团,由新闻局人士陪同参访花莲慈济基金会,他们对回收宝特瓶可以制成环保毛毯和围巾,啧啧称奇。
对于慈济的全球慈善义行,法国记者俱乐部执行长Michel Ferent说,在欧洲,要像慈济人如此用心付出,有这么多人做那么多的事,不但能助人还非常专业,真的是很罕见,感佩慈济人的大爱真心无私奉献。
慈济人援会的专业,还不止环保毛毯这一件。他们是慈济国际赈灾全球行动背后,一支坚实的后援团队。
1991年慈济展开国际赈灾,每次在灾区看见灾民和赈灾志工的食衣住行问题,就开始思考:如何在第一时间掌握时效,提供受灾民众与在前线赈灾的志工所需?
经过多年呼吁,终于有一群企业家发心投入。8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与产业的企业家志工,共同组织了“慈济国际人道救援会”,简称“人援会”(Tzu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TIHAA),2003年成军运作,规划紧急救援物资及全球仓储网,以因应防灾救灾紧急需要。慈济月刊对人援会的专访报道,介绍了人援会的分工,让人不禁要为他们的贡献竖起赞叹的大拇指。
人援会的成员依各自专业与长才,分成食品、衣着、住屋、行输、信息与智库六组。平时,他们思考灾区所需的物品,从事赈灾物资的开发、产制与储存,像是开发赈灾食品、衣物、简易屋等;灾难发生时,依实际需求进行支持,包括灾区需求物资的紧急生产、搜寻、过滤、调度、整合与运送等各项赈灾援助。目前已开发有:干燥饭、蔬菜调理包、饼干、香积面、环保毛毯、环保餐具、货柜型净水器、生活包、急救包、赈灾雨衣等。
2004年底,印度洋南亚大海啸重创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慈济志工前往赈灾之时,人援会志工就担起后勤支持的任务。“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设法张罗。”慈济人援会执行秘书、志工陈秀娟说。
在小组成员努力下,他们陆续送出粥品、米糕、泡面、调理包、饼干、糖果等至灾区;并经由衣物组及行输组的协助,分别送出帐篷与米粮,支持短中期的赈灾计划。
国际赈灾经验丰富的慈济基金会宗教处主任谢景贵表示,“灾难过后,不但粮食匮乏,连净水的取得都有困难,不用烹煮的即食食品,在灾区显得非常实用。”
在此原则下,人援会开发出罐装粥品与五谷杂粮饼干,打开即食;铝箔包装的米糕及糙米饭,可隔水加热;等到灾区有水有电时,不含防腐剂、能满足热量所需的香积面,就成为最佳的热食营养品。
开发食品时,他们会思考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发展出不同口味的赈灾食品。例如五谷杂粮饼有甜、咸两种口味,泡面有9种口味;为因应众多米食人口,他们也成功开发干燥饭,不但重量轻、易于携带,开水一冲,几分钟后即可食用。
除了温饱的食品,衣物小组努力开发连身防水雨衣雨鞋、装有基本生活用品的可背式生活包、紧急医疗用的急救背包等。
已进入量产的环保毛毯,支持全球冬令发放和各地灾区所需。以四川强震为例,共运送1万多个生活包与4万条环保毛毯,因应受灾民众所需。人援会总召集人黄华德说:“环保再生织物,是衣物小组主要开发工作之一。面对全球暖化和大自然日益脆弱,企业应有更多省思,并勇于承担回馈社会的责任。这不只是使命感,也是本分事。”
由中国台湾到全球,人援会要搭起紧密的救灾后援网。人援会行输组召集人李鼎铭表示,行输组横跨海、空、陆运,还有仓储、货柜,甚至保险等各项服务,“它不只是从甲地到乙地而已,而是一开始的起运,到最终抵达使用者之间的一切都算。”如何选择一条通畅无阻、成本较低的运输通道,是行输组的挑战。
为使各小组运作顺畅,人援会另设智库,负责收集赈灾物品种类与来源、取得管道等各项信息。李鼎铭表示,“以白米为例,从云嘉南运出,跟从北部运出,运输成本与时间大不相同。”把这些信息统筹清楚,做出适当规划,将可大幅提高效率。
食、衣、住、行与信息五个小组,加上智库组,平时按各自计划开发,定期再开会沟通、讨论,期许同步前进。
“灾难发生无法预知,且灾区所需物资又各不同;甲地需要的米,可能乙地较近,但它所需的医疗用品、简易屋等,可能又在另外一个地点制造……因此应考虑设立全球的虚拟仓库。”
陈秀娟说,近年来天灾人祸频传,为因应未来环境变化,人援会期待将运作经验从中国台湾扩及东南亚,结合各地企业家形成紧密的后援网,建构网络平台,记录物品的库存、拓展协力厂商;一旦灾难发生,便能就近取得、立即援助。
这些工作的推动,倚靠的不只是金钱和时间,更多的是专业与信念的坚持。
投入慈济20多年,现在担任人援会企业行输组召集人的李鼎铭表示,他以往响应慈济善行,多是捐款或募款,“印度洋海啸过后,我才发觉自己运输的本业,也能在赈灾行动中派上用场”。
“很多专业人士有心付出,却不知从何着手?人援会就是一个投入的管道。”李鼎铭表示,专业志工发心成就救援工作,可大幅节省人力与金钱;每人出一点力量,会合起来就能皆大欢喜。“我常思考,如何在赈灾行动中给予最大的协助、节省最多的费用”。每次有所突破时,他心中都会产生莫大欣慰。“真的很快乐!希望有更多企业家投入,在慈善志业中发挥更大力量”!
一位企业家志工回忆,2002年初,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红溪河沿岸发生大水患,大家前往赈灾时,在灾区亲眼目睹灾民饥困处境,心生不忍而开始思索:“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让受灾民众得到及时的温饱?”返台后,他们立刻着手进行赈灾食品的开发。
人援会食品开发小组召集人魏应充指出,方便面在中国台湾已是开发成熟的产品,便于携带、重量轻方便运输、保存期限长;克难时期只要有泡面,就能满足受灾民众与赈灾人员的一餐。
开发期间,小组成员搜集许多试吃者的反应——太咸、太淡;体积和环保碗不搭;面条冲泡的时间较长……。因为是为了赈灾需求开发的,因而不惜成本,内容物的分量都加大,希望吃下去有饱足感,并兼顾营养、热量及口感。
好比为东南亚国家开发的咖哩口味,每包装内容物超过100克,热量将近500大卡;粉料及蔬菜上也做了多样性诉求:由玉米、胡萝卜、海带及山药等食材干燥而成的调味包,分量比一般市售还大。
除了香积面外,团队还开发出以五谷杂粮为主要材料的营养饼干,以及铝箔包装的糙米黄豆饭、莲子桂圆米糕、糙米饭等,适合在灾区没水没电情况下,直接打开食用。
研发之路没有终点,只要普天下灾难未停,人间还有需要,慈济发心会不断开发出更多更营养、健康、轻便的赈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