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成为创造者,更有可能是成功者,特别是当我们能够把困难转成机会之后。不过,追求成功的人需要拥有过人的魄力与胆识,在困境中能够自强不息,在追求目标时具有执着及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怀揣与普通人不同的创业理念。
1.我创造,我最需要
困难是成长的铸造机,尤其是当我们正处于创业的特殊时期。这是因为,任何创业的过程不但艰辛和困难重重,而且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稍有闪失,就会使原有的积累和成功荡然无存。
格林伍德第一次去溜冰的时候,因为天气寒冷,耳朵被风吹得刀割一样痛。当时才15岁的他不由得想,要是有一种专门能捂住耳朵的耳罩就好了。回去之后,他让妈妈照他的意思缝了双棉耳罩。以后带着耳罩出去溜冰,耳朵就不冷了。一些朋友见了,都觉得不错,纷纷找他要。
格林伍德回去跟妈妈一商量,决定开始做耳罩出售,还将祖母请过来帮忙,经过几番改进,耳罩越做越漂亮了,格林伍德把它取名为“绿林好汉式耳套”,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因为这项专利,格林伍德很快就成了百万富翁。
这正符合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有时候看似非常麻烦讨厌的问题,如果能够成功转化,恰恰可能成为难得的创造和成功的机遇。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被创造者和创业者们用得最平常、最具创意的形式,其核心只有一句话——“我销售出去的东西,是我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有个叫霍华德·海德的人天性爱玩,所有运动都很喜欢,但惟独害怕滑雪。主要原因是又长又笨重的滑板实在让他害怕。
在一次糟糕的滑雪之后,他下决心一辈子不去滑雪了。但就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心头一动:其实我很喜欢滑雪,但由于滑板问题,却不得不放弃这一很有意思的活动,为何我不能改善一下滑板呢?像我这样的人一定很多,假如我能发明一种轻巧方便的滑板,想必会很有市场。受这种想法的驱动,他花了几年时间来改进滑板,最后一举成功。
同时,霍华德·海德还酷爱网球,却总是打得很差,原因是网球拍用起来很不科学。有了一次成功的他转念一想:既然自己感觉不科学,为何不创新一番?
于是,他将网球拍进行了多项更新。正是他的这种创新,带来了极佳的效果,也使得经过他改革创新的网球拍久销不衰。《世界网坛》更是称这是“网球史上最重大的革新”,《体育画报》称这是“网球史上最成功的革新”。
综合来看,霍华德·海德的创造和成功,正是“我销售出去的东西,是我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思维方式的典范。仅拿“滑板”来分析,其基本思路可归纳如下:
问题(由于滑板那么差,再也不敢滑雪)—抱怨(花钱买罪受)—消极措施(那么多好玩的项目,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滑雪呢)—终止抱怨(思考值得创造的地方)—机会思考(觉得滑板不好,值得改进。如果推出改进了的滑板,必定很有市场)—结论(发现了一个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大市场)—积极措施(当仁不让,自己来进行创造)—效果(霍华德·海德成为了这一方面的领先创造者,并得到了最理想的创业良机)。
有了这种分析,我们就能够知道为何这样的思维法是一种人人都可成为创造者和成功者的思维了。
2.风险和机会就在转瞬间
风险和机会就在转瞬之间,有风险的地方才会有机会存在,风险越大机会就越大。实践表明,在任何事业中,把所有风险都消除掉的话,自然也把所有潜在的机会都丢掉了。
所以,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成功,我们必须明白,就象困难中孕育着机遇一样,风险中同样孕育着机会,敢于正视风险、敢于冒险,那无疑就更容易抓住成功的机会。
日本的大都不动产公司创始人渡边正雄曾是一个小商人,他发现不动产业是个有前途的行业,想去经营。可是,他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于是他决定去大藏不动产公司去工作,以便学习经验为自己创业打下基础。但是大藏公司不愿接受他,无奈之下,他自愿提出在大藏公司免薪打工一年。
渡边免薪打工之举,看起来好像不算什么,但对于十分贫穷的渡边来说,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就是在这一年中,渡边拼命工作,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正当大藏公司准备高薪聘用他时,他却离开了。不久,他千方百计筹得了一些资金,开始从事经营房地产生意。
创业之初,有人向渡边推荐土地,那是一块有几百万平方米、价格便宜的土地,当时人迹罕至,没有道路,没有公共设施,但这块土地却与日本皇家御用地邻近,能让人感觉好像与帝王生活在同一环境里,能提高个人的身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在这之前,这块地向所有的地产公司推销过,没人愿意买。渡边倾力筹借资金,先付部分押金果断地把地买了下来。同行们都嘲笑他是傻瓜,亲戚朋友也为他的冒险担心。渡边毫不介意,而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不放。
随着战后的日本经济不断恢复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大家逐步对城市的噪音和污染感到厌恶,对大自然满怀憧憬。渡边买下的那块山地正好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和宁静的景色,加上渡边乘势在报刊上大肆宣传那里的优美环境,招引一些富裕阶层前往订购别墅和果园,而一些经营耕作的庄稼人,也看到那里有民房出租和有耕地租用,大部分前来定居和从事种植蔬菜果树。
过了一年左右,渡边就把这块几百万平方米的山地卖掉了八成,他一下子就赚到了50亿日元。他利用赚来的钱投资修建道路、整地,并将剩下的二成土地盖成一栋栋别墅。又经过了3年时间,渡边的那块山地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别墅城市,渡边所赚的钱也达到了数百亿日元之多。看似有着巨大风险的一块山地让渡边成功了。
后来,渡边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我敢于冒险。我在选择一个投资项目时,如果别人都说可行,这就不是机会——别人都能看见的机会不是机会。我每次选择的都是别人说不行的项目,只有别人还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的机会才是黄金机会。尽管这样做冒险,但不冒险就没有赢,只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冒险。”
所以,我们才说,在现代公司里,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只有通过冒险,通过克服一道道难关才能锻炼和展现出来。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没有危机感的人、不愿参与竞争和拼搏的人,平庸和失败将是他唯一能得到的。
3.几乎成功等于不成功
风险意味着机会,不断地克服困难才能铸就成功。不过,有的人在看待成功时也会有如下的错误认识,即“几乎成功”就等于成功了。其实不然,真正追求成功的职场人,都深切地明白:几乎成功等于不成功。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很小,快乐与不快乐、胜利与平庸之间,其差别也就在一念之间,但是因此得到的收获却有天然之别。
让我们试着通过分析一个现实中的游戏,来直观地感受一下这种“一念之间”和“天然之别”吧:
我们可以先看看一个精妙的分析:伟大的赛马能在不到一小时中赢得百万美元,这匹马至少值百万美元。有人可能用百万美元买100匹1万美元的赛马,但是,他们并不能为自己再赢得一百万美元。多么简单而又精妙的数学问题。
再接着看:那么,百万美元的马比1万美元的马快100倍是对还是错呢?错了!那它只能快两倍,对还是错呢?又错了!那它仅能快25%又或者是10%或1%呢?答案是“都错了”。为什么呢?百万美元的马究竟比1万美元的马快多少呢?
我们来看看一个事实,有一年在阿灵顿的赛马中,获得第一跟第二的马的差异是10万美元。阿灵顿赛马的赛程距离是八分之一英里,亦即71280英寸,而第一跟第二之间的差异只有一英寸,这一英寸价值就是10万美元。
另一个事实:1974年,肯塔基大赛马中获胜的骑师得到2.7万美元,两秒钟后第四名到达终点,他却仅得到30美元。
不管是否公平,理性的分析是,这都是游戏。当我们无法改变游戏的规则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好规则,并尽最大的努力去玩好游戏。所以,前文中我们所说的“态度”,就成了看似“小”但造成的差异却极大的一个因素。
现实职场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芝麻小的事情而产生乐观或悲观、成功或失败、胜利或挫折感。这就象“如果时钟误差四小时是不会出问题的,因为人们都知道那时钟有问题而自动修正了”;可是“如果你的计时表差了四分钟——特别是慢了的情形——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了”。
说得再直观一些,如果你说你差点就做成一笔生意,那么结果是你就无法得到希望的佣金;你说你几乎就完成了一个能令自己和公司实现重大提升的计划,那么结果就象“行九十者半一百”一样无聊。
所以,我们说,在生命的游戏中,一个拥有失败者心理状态的人将会一直失败,而一个满足于“几乎成功”的人也永远不能获得成功。因为:“‘几乎’做出任何事情都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实际效果是由行动的结果——成功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