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媒体上关于地震的报道越来越频繁。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关于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消息,许多职场人士产生了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因关注地震而产生的情绪被称为“地震情绪”。
关于“地震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专家认为是由于我们不断地关注与地震有关的消息,使我们的神经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从而内心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引发我们的恐惧心理,由于对恐惧无法预期,我们就会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等“地震情绪”。对于身处职场中的人士而言,如果任由“地震情绪”蔓延,会使自己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严重时还会削弱自己乐观向上的积极性,摧毁自己追求成功和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
由于“地震情绪”会给一个人的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士就应该时刻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当产生“地震情绪”时,能够通过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将悲伤情绪释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分散注意力,远离负面信息和悲伤的画面,通过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紧张焦虑的神经。
陈晓慧的“地震情绪”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全国人民心头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痕,地震时种种惨烈的景象,一再攀升的伤亡数据,深深地刺痛了每个人的心灵,远在上海打工的陈晓慧也不例外。
陈晓慧是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文职人员。在地震发生后,虽然没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利用上班前的一段时间关注地震的消息。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上一向是各种消息的汇集地,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负面报道和小道消息。随着对地震信息的持续关注,一幅幅血淋淋的场景开始在陈晓慧的脑中浮现,挥之不去。她脆弱的神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连几天,她都是寝食难安,内心忧郁、焦虑,惶恐不安,对于工作完全没心思,一看到手上的任务就心烦意乱。原来性格活泼开朗的她与同事间的话也越来越少了。
后来,在同事杨菲的帮助下,陈晓慧不再消极关注与地震有关的信息,而是和同事们积极行动起来做些对灾区有益的工作并通过旅游、运动来调节自己的身心。不久同事们就发现,陈晓慧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陈晓慧在工作中表现了强烈的“地震情绪”,因此长期陷入悲观与消沉之中,使自己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好在她后来通过正确的心理调节,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摆脱了“地震情绪”,才重新迎来了阳光与欢笑,工作状态也大大好转。
对于由地震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加以疏导,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深陷“地震情绪”的人往往采取以下两种做法:要么否认、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结果使自己在悲伤和痛苦中越陷越深;要么指责、嘲笑别人的负面情绪,结果使负面情绪在公司蔓延。这两种不当的做法都只会使“地震情绪”不断地加深和扩大,所以我们应该坚决杜绝。如果我们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将使我们消除焦虑、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的侵扰,成功地摆脱掉“地震情绪”:
1.参加默哀仪式
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是告别逝者珍惜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在短短的几分钟默哀中,我们内心的悲观思绪也将随之远去,我们忧虑的心境也将渐渐地得以平息,因地震而产生的所有不良情绪也都烟消云散。
2.积极捐款
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捐款活动。通过捐款,我们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证明自己的强大;通过捐款,我们可以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从一个需要他人同情的弱者变成一个照顾他人的强者;通过捐款,我们会重塑面对困难的勇气,坚信自己将来遭受失败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通过捐款,我们可以证明自我的价值,有助于战胜忧伤。
3.参加团体活动
心理学家建议,当员工焦虑的“地震情绪”足够严重时,积极参加团体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节方式。参加公司组织的旅游、拓展训练等活动,在活动中与同事互相扶持,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我们摆脱“地震情绪”的侵扰。
4.转移注意力
面对“地震情绪”的困扰,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担子,选择做一些平时喜欢做的事,如听音乐、看电影等,将注意力从悲伤和焦虑中转移出来,将一切的烦恼和忧郁抛到九霄云外,然后以全新的心情投入工作,相信你的效率会大为提高。
5.懂得倾诉
将内心的忧伤向朋友、同事倾诉,将烦恼说出来,可以有效地弥补心灵的创伤。同时,在倾诉中我们也容易得到同事和朋友的安慰以及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我们走出地震的阴影,清除“地震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