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我向来不大自信,甚至有点自卑。虽然工作在新闻单位,整天与文字打交道,时间也不算短了,但新闻讲求的是信息传播,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和文学是两码事。外人总以为记者、编辑均善写作,其实不然,语句不通的大有人在,我自不例外。因此,当青岛薛原兄说要帮我出版这本小书时,复杂心情之中颇多感激。
时下,出版业看起来繁荣,可普通人想要出一本书,并不容易。两年前,我曾把过去几年写的几十篇和读书有关的文章汇编成集,四处投稿,都石沉大海。这当然和我的水平有关,但和所谓的市场也不无关系。此番经历,促使我反思自己的写作,另起炉灶。这本小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我近一年来新写的。虽然难免还有书话的味道,甚至其中一辑都可以列入书话的范畴,但总体而言,基本是人物小传,意在钩沉史料,希望能发现一些新线索,写出传主不为人知的一面,而非旧资料的堆砌。民国话题日趋热门,可我非科班出身,相比鲁迅、胡适等大人物的研究,一无新意,二无心得,只好写点小人物的事迹,具体而言是从温州这个小地方走出来的文化人的故事,权当民国人物事略的一点索引。
顺便多讲一句,温州是个被误解的城市,商名之下,似乎一片文化沙漠。其实,走出温州的不仅是商人,还有文化人。民国是温州继东晋、南宋之后又一个人文鼎盛、开风气之先的时期。这本小书所展示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某种程度来说,正证明了那是个群星闪耀的时代。
这本小书得以顺利出版,除了薛原兄费心编辑之外,与瞿炜、沈迦、谢敏诸兄的鼓励和帮助分不开。瞿炜兄在我读书路上多有提携,常以他狂放不羁的诗人个性驳斥一些人对我文章所提的批评,给予我肯定;沈迦兄一直提醒我要烧开人生的第一壶水,与他同处,屡有所得;谢敏兄尤重文字运用,而我对文章不计小处,每示拙文,总一一订正。瞿、沈、谢三兄对这本小书提出了考据有余、立意不足、文字粗糙等意见,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解决和突破的。
要对瞿光辉、卢礼阳先生说声谢谢,拙文幸得他们从史料和文字角度把关,减少了不少差错。他们严谨的态度,使我获益良多。
近年来,我在《读书》《现代中文学刊》《闲话》《文汇读书周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温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部分已收录在本书,在此向刊发拙文的编辑表示由衷的谢意,特别感谢陈子善教授、臧杰先生及方绪晓、姚峥华、金丹霞、陈发赐等好友对我的支持。
这本小书是我的第一部习作集。我要把它献给我的家人,父母、妻女、兄弟姐妹。我的父母是普通工人,读书不多,但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如果没有他们放任我读书,就没有今天这本书。而今,他们日益老去,依然在为我们操劳,每思至此,惭愧不已。我每月买书花费不少,成家后还是如此,常有人当着我妻子的面替她抱不平,她总报以一笑,令我备感欣慰。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于温州
采集文明传播智慧
以智慧、慈爱、勇敢之心,做弘扬正见、培育人才、福利社会、净化人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