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5700000010

第10章 崇宗祀祖的感恩

1919年,中国民俗学先驱周作人提出,远东各国都有祖先崇拜这一种风俗,而且认为这种祖先崇拜源于“报本返始”之说——“你试思身从何来?父母生了你,乃是昊天罔极之恩,你哪可不报答他?”众所周知,父母生子、子生孙子是人类的自然现象。可以说祖先为子孙而生存,然子孙并非为祖先而生存。因而,祖先崇拜这一种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随着科学的昌明,渐渐地由祖先崇拜演变为既感念祖先,又激励子孙的种种仪式。这些仪式固定于民间的四时八节之中,最为典型的是春秋祭祀,其他的崇宗祀祖仪式在民间又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规矩。

旧时的民间,“岁时有祭,忌日有祭”。一般情形是:富家有庙,家族建祠,贫家大多只是简设祭台,各种祭祀仪式所用的祭品大多是四季果糕,但品种与数量却是视各家的贫富而定。根据各地的民俗志书记载,民间最隆重的崇宗祀祖仪式是在清明、冬至、除夕,也有在七月半、重阳、十月朝等节举行的,甚至有在六月、八月中秋节举行的。然而,不管是哪月哪天,旧时的民间祭祀仪式,既蕴含着人们曾经的木本水源、慎终追远之思想,又蕴含了人们的慈风孝行等诸美德。也许正因如此,这些风俗才能够延续至今。

清明节

仲春与暮春之交有个节日,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即清明节。对于节日的冠名,《历书》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众所周知,此时告别了寒冬,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象,就农业生产而言,此时是种瓜点豆的季节,而民间则又把这一节气视为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人走出户门、走向野外为祖先或亲友扫墓。据传,清明扫墓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民间先仿效,后历代沿袭而成这一风俗。

清明节,古称“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因节俗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因而得这些别名。而寒食节这一名称既源于禁火的节俗,又是在纪念介子推。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约公元前650年),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陷害,与介子推等大臣一起流亡国外十九年。有一次,重耳饿得昏沉沉,介子推见状,悄悄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当晋文公大宴功臣、重赏加封时,介子推却选择了离开,面对晋文公的交心诚意,介子推说:“不求封赏,只愿作一介草民,回绵山尽孝侍母。”介子推回到家乡,一心一意侍奉母亲。他入深山采药医治老母双眼,日日夜夜端茶奉水尽孝。最终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母亲得以复明。不久后,晋文公率众臣亲临绵山,请介子推出山辅政,哪想介子推背着母亲躲入深山。于是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母子二人葬身火海。文公得知后痛哭,命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同时在介山设立了祠堂,以示纪念。同时,将放火烧山的日期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

数百年来,那“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历史不仅演变为“清明节”,还使山西省成为闻名遐迩的孝道之乡。在山西还流传着做“子推燕”的习俗,据说便是为纪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因为清明前一天是他的忌日,大家纷纷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称其为子推燕,并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以召唤他的灵魂。渐渐地,家家户户插“子推燕”又演变成在房前屋后插柳条,以示怀念。

旧时的清明节,人们大多不生火做饭,北方地区一般吃事先做好的枣饼、麦糕等;而南方地区则以吃青团和糯米糖藕为多。自然而然地,这一时节成了民间家祀祖先、官祀厉坛的纪念节日。

与所有的节日一样,各地清明节的祭祀先祖习俗并非千篇一律,而文化内涵却是一致的,即都蕴含着慈风孝行,如浙江德清地区扫新墓的乡风是一定要有粽子,而且供过后要将粽子挂在靠近新坟的树上,过路行人可以随意取食。安徽南陵等地的清明节,还有大家望族团祭于各族祠堂的习俗,期间族长向族子族孙讲解“孝、悌、忠、信”的道理。

中秋节

中秋节也是团圆的节日。明清时期,考察中心地区的民间有中秋之夜燃灯之习。中秋夜点的灯谓“宝塔灯”,这种灯是村童捡拾瓦砾搭成的宝塔形状的灯。江苏苏州乡间的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俗称“塔灯”。

中秋之夜,山东一些地区,选一空地,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这就是抛帕招亲习俗,似寓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意。

浙江江山等地的民间有中秋节摘瓜果祈子的习俗。中秋节这天,岳母以衣襟裹瓜果送到新出嫁的女儿家,前面有鼓吹彩灯作向导,俗称“送灯”,实是母亲祈盼女儿生子。

湖南衡阳地区也有“中秋送瓜”习俗,与江山市的民俗一样,送瓜并非为吃,而是为送子。在衡阳乡村,村民往往在中秋之夜给结婚没生育儿女的投缘人家送“冬瓜”,意讨“冬瓜多子”吉祥。如果接瓜者翌年生了小孩,那这小孩就拜送瓜者为“干爹”与“干妈”。在安徽歙县也有诗记载:“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此源于稚童偷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之习俗。

冬至节

冬至与清明一样是个传统的节日,民间俗称“冬节”“长至节”等。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宁波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节,明、清两朝历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效天”。很多地方的民间也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不过因地域不同,有祠庙祭、墓道祭之分。多以牲果飨祖祀神。

江浙两省有些地区,有冬至煮汤圆祭神祭祖的习俗,取团圆之意。

浙江余杭的冬至节,若是新丧之家,则亲朋邻居纷纷手持白烛向逝者拜灵,主人家则要设酒席招待,以示怀念与祭奠。

冬至节,还由祭祀祖先而引申出祭孔活动,武安县有释菜于先师,学校儿童醵金祭孔,午聚餐于校内的习俗。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是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一样,均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民间简称七月半,俗称鬼节。

所谓与宗教相关的节日,说的是此节一说源于佛教《大藏经》记载的“目连救母”,一说源于道教的“中元普渡”。据记,目连在阴间历经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可菜饭却被饿鬼夺走。他就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连按此经,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饥饿的母亲终于吃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界在每年的七月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与佛教记载不同,道教界则认为,七月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为避免被这些鬼魂伤害,人们便于七月十五日供奉食品并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此乃称“中元普渡”。

渐渐地,民间效仿佛、道两界的善男信女,纷纷认同中元节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浙江东部的民间做“七月半羹饭”的习俗一直延续于今。

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流行七月三十放河灯民俗。据说是纪念舍身为民除害的“小马生”。洪泽湖地区的中元节还称“敬孤节”,即此地家家户户除祭祀逝去的先人外,还争请乡村的孤寡老人到各家各户吃喝的风俗。

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除上述固定的日子祭祀先祖外,有的地方还有在农历二月的社日祭祀的习俗。社日,大凡设社的乡村,以社为一团体送社神于(轮)社的家中,祭完聚餐庆贺;同时,此地的官绅致祭忠义节孝等祠,各慈善家则捐施冥镪野祭孤魂,以保佑一邑百姓。

旧时,考察中心的乡间把埋葬过京官或富绅的山称为“风水山”,称大户人家祠堂前和庙宇前的大树为“风水树”。风水山上的一草一木不准乱砍,风水树更不允许随便砍伐。认为每逢节日要去祭祀,否则祖宗神灵要发怒,将大祸临头。浙江余姚的大岚山区,若欲砍伐“风水树”出售,必须经族长同意。时至20世纪40年代,宁波的“风水树”仍受法律保护。1944年,慈城周氏家族的祖墓荫木被盗,墓主子孙将偷盗者告上了法庭,结果偷盗者被罚200元银洋。

综上所述,崇宗祀祖在当今看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子孙追忆先祖以表感恩,二是以此来教育子弟该怀报恩之心。上述崇宗祀祖的种种礼仪,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慈风孝行。假如用当代的价值观来诠注的话,要报父母之恩,就要更加努力做人,使自己比父母更好,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同类推荐
  • 炎黄源流歌述

    炎黄源流歌述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数千年来朝代更迭,战争频繁,政治改革,农民起义,民族和战,经济兴衰,科技发展,文化繁荣,历史事件浩如烟海,出色人物比肩接踵。作为一个中国人岂能不知中国历史?我常想:诗歌的一大特点是易诵易背,有些学科的知识,因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所以容易掌握,如《濒湖脉学》、《药性赋》;农谚凭着口头传诵,使耕作要领得以流传。如果把中国历史以诗歌的形式写出,对于初学历史的人岂不很有帮助。
  • 经典超译本·道德情操论

    经典超译本·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挪威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挪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忍者

    忍者

    这是一部讲述忍者文化的发展及其相关内容的读物,通过大量的文字与图片,真实还原忍者的发展历程。全面解读忍者的诞生,发展的流派,兵器的使用以及忍术的秘籍。深度展现忍者隐秘与真实。本书还配有大量的珍贵图片与手绘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忍者这一特殊的族群。
热门推荐
  • 爷爷进城

    爷爷进城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穿越之相府长女

    穿越之相府长女

    穆芊月,21世纪江南首富穆家小女,聪慧异常,商业奇才。谁知道在结婚前一天,未婚夫将穆家财产全部暗中转移,这竟然有穆芊月大姐穆芊羽的帮助!丈夫是财狼,姐姐是小三,父母被气死,两个哥哥被华家派了人杀死!而那华超,还想坐拥齐人之福,厚颜无耻的让穆芊月当小三。危机时刻,穆芊月刺伤华超,可是自己也被子弹击中胸口,跌落下高楼!再次醒来,已经是丞相府的大小姐慕容芊月。慕容芊月,本来是丞相嫡长女,无奈丞相爹要娶长公主,于是嫡女变庶女,正妻变侍妾。更可恨亲娘的委曲求全换来的却是公主的心狠手辣和丞相爹的辣手无情。娘亲惨死,芊月被推下湖水中。再次醒来,已经是另一个灵魂!且看这穆芊月如何为母报仇,活出自己的精彩
  • 冰纷盛夏

    冰纷盛夏

    她是全国第一富豪的千金、全国第一强企业总裁的女儿;他,没有多大的身份背景,却为了她而创建了一个能与全国第一强企业比肩的高度。情路坎坷,悲欢离合,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本书是原版,如有雷同,就是她抄我的!
  • 下岗前后

    下岗前后

    此本小说写了一对夫妇在下岗前后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误会。经老人解说和夫妻互相谅解化解了矛盾。充分显示出他们面对下岗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小说人物性格表现突出鲜明。情节错综复杂婉转曲折,读后催人奋进。
  • 唐梦缱绻

    唐梦缱绻

    她啥命啊,一段不如意的出嫁,在回门时,冷漠的夫君竟然和自己的姐姐齐齐失踪。夜遇采花贼,却莫名的来到青楼。为了治疗残破不堪的身体,千里迢迢的赶往仙境山庄,却又莫名的遭遇囚禁……纳尼,倒霉的一切只因各色美男喜欢她?太坑爹了吧!
  • 镜子中的文明

    镜子中的文明

    看向镜面中的自己,如果“他”也和自己一样拥有生命会如何?事实上“他”早已拥有生命并且时刻想要杀死你。所以当某个文明迎接或者发现平行世界中的自己的时候,要么同盟,要么被消灭。因为当“镜子”中的自己到来的时候,也意味别的文明早已开始踏上毁灭你的征程。
  • 龙虎劫

    龙虎劫

    他们本是一对亲生兄弟,只因机缘巧合,让他们一个在正,一个在邪。且看他们面对世俗的礼法,在这乱世之中如何应对亲情,友情,爱情。龙虎劫,将给你答案!
  • 重生之诡影尸地

    重生之诡影尸地

    重临末世,血腥再现。文明崩坏,丧尽天良!重回野蛮时代,一切,凭拳头说话!
  • 西藏邂逅

    西藏邂逅

    西藏。蓝天,白云,阳光,月亮,雪山。触及心灵。在旅途中,发现自己。爱情,不期而遇。-----------大四那年,寒假,吴月独自踏上了去西藏的旅行。她去西藏,本是为了报答小时候的救命之恩,要去拉萨转经而已。她完成了大昭寺转经的心愿,还看到了冬日的纳木错,本以为已是不虚此行。谁知,机缘巧合下,她遇到一个人。那人竟然在一夜之间,带她来到了阿里地区,来到了茫茫雪山的深处……
  • 寸草不生

    寸草不生

    天有七星,地有八荒...从终年积雪的北地,到雷霆万钧的山巅,从骤雨坠落的丛林,到血染征袍的沙场,寸草不生,终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