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6800000029

第29章 我们才刚刚起步

2009年年初,扎克伯格打起了领带,以显示自己的正式。当别人问他时,他称,2009年对他来讲是严肃的一年,他这样做是为了显示他极为重视Facebook发展到高位时会面临的问题。当时公司定的目标是在2009年用户数达到2.75亿。

不过用户增长还不是扎克伯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的原因,也不是货币化的需要,而是因为公司面临推出交流平台的挑战。虽然这个平台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用户,但还必须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谁都想拥有更多的用户,但同时公司的灵活机动性也会受到限制。

扎克伯格并没有把Facebook看成是一个已经完善的项目,他认为Facebook其实才刚刚起步,还有相当多的事务要处理。2008年年底,有记者问扎克伯格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扎克伯格回答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导用户接受必须经历的持续改变,我们在发布任何主要的新产品时,总会遇到一些强烈的抵制。我们需要保证在强势地发布先进产品的同时,管理好这个巨大的用户基础。我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打破种种局限。”

Facebook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用户们已经体验到了很多变革。一个接一个新功能的涌现,比如照片功能、引进新闻订阅、通过很多应用平台及各自的翻译工具实现Facebook的扩张,这些功能都以其自身的强大属性改变了Facebook的产品,使它越来越丰富,也让用户有了不一样的体验。那时,扎克伯格和他的工程师们还在酝酿一场更大的变动,他不会放弃。在面对挑战时,扎克伯格总是更加有动力。

2008年下半年,扎克伯格坦言对Facebook的不断进步感到担忧,同时他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变,让用户们可以互相交流更多东西。那年9月,在公司庆祝用户达到1亿多的派对后仅仅两周,Facebook就调整了个人信息页面。与Facebook其他经历的事件一样,这次变革也引来了大量用户的抗议,而在公司内部,人们称这次变动为“FB95”,有点具有讽刺意味地指向Windows95,因为当时Windows95使得微软的Windows系统成了市场无可争议的老大,装有Windows系统的PC机也成了全球的垄断产品,他们用这个绰号,是希望Facebook也能主宰世界。

那次改版的目的也是分享,他们简化了网站的设计,让网站能更容易消化越来越大的信息量。最重大的调整是将个人资料页面中两个不同的部分合二为一了,这两个以前独立的部分是“墙”和“迷你订阅”。“墙”就是留言板。他们将这两个功能组合成了新的“墙”。用户和用户的朋友可以只看到与该用户有关的信息,该用户个人的一切动态都只在一处显示,这样可以创造更多的交流平台。因为个人信息页的顶部是一个叫“发布器”的发布框,可以发布任何种类的信息,任何的样式,而不仅仅是文本框。主页上也加入了更多的好友动态更新的内容。

为了让用户能适应新版面,他们在之前两个月推出了试用版。试用版有新版又有旧版,扎克伯格说:“公司最不困难的部分其实就是技术。”他管理Facebook,其实已经变成了对用户心理的管理。

但是用户似乎没有体验到扎克伯格的良苦用意,反对的人群依然存在,虽然没有动态新闻出现时的人群多,但也有几千人,甚至连迈克尔·戴尔这样的人物也加入了反对群组。

科技记者迈克尔·阿灵顿在见识到新版的个人页面时,撰文称这是“Facebook的Friendfeed化”。Friendfeed是几个原谷歌的工程师做的一个小网站,阿灵顿称Friendfeed非常专业地将Facebook首创的活动动态信息流和Twitter引领的微博潮流结合在了一起。而Facebook的改版则是在模仿Friendfeed,一边在延续自己的新闻订阅功能,一边又在推出好似Twitter的“推”的加强版,把两者结合在了一起。

新版看起来确实有点像Friendfeed,但其主要推动力还是来自Twitter,这是一个2006年创立的网站,主要供人发布微博,如果用户没有用过这两种服务,会觉得两者很像,因为它们都强调个体信息间的快速传递。但是,在Twitter上人们不能与其他人成为“好友”,不过注册以后可以跟随任何人发表的“推”。Twitter的使用者也不一定是个人真实身份,还包括化名或者公司。

但是两个网站的确存在共同之处,它们的核心功能都是状态更新,而且Twitter也在向其他程序开放。Twitter甚至比Facebook更加不盈利,它成立三年来,盈利几乎没有,增长才是他们的目标,而且的确获得了成功,这点理念也和Facebook差不多。当时有人预言Twitter会超过Facebook,不过现在看来,扎克伯格显然挺过了这一关。

扎克伯格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承认Twitter的服务很出色,并参加了并购Twitter的秘密谈判,但是交易并没有成功。

2008年年底,Facebook还经历了另一个重大的转型。当时扎克伯格已经准备把Facebook嵌入到互联网的基本架构中。他们推出了一种叫Facebook联谊会的服务,主旨是为了吸引应用者们用新的方式打造Facebook。联谊会能让用户在任意网站上用Facebook账号登录。这样用户不管在哪里登录互联网都能显示自己的身份,这些信息也能回馈给自己在Facebook上的好友,同时也能存入Facebook信息流。它使一个人的信息传递给许多朋友更加高效,其他网站也乐于启用这个功能,包括CNN、赫芬顿邮报等。使用Facebook联谊会的读者在加入的网站上发表评论时,会自动显示他们的Facebook头像照片和真实姓名。而在博客和新闻网站,有很多读者会匿名发布信息,但联谊会改变了这种情况,用户登录时,不会再肆意发布极端、有侮辱性的内容,而是变得文明起来。外部软件也能通过联谊会和Facebook链接,比如iPhone的应用程序和Xbox中的游戏,都能用来同Facebook的好友互动。

扎克伯格称Facebook联谊会是交流平台未来运作的方式,他认为未来的趋势并不是在Facebook里应用小程序,而是所有网站都使用Facebook的用户信息,以共享更多的信息。联谊会也有望成为发布广告的手段,分享在其他网站上投放这类广告的收益成为Facebook的重要业务。

2009年1月,Facebook内部也爆发了危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拉里·萨默斯邀请桑德伯格加入他的团队。幸好,桑德伯格选择了留下,她现在已经是扎克伯格离不开的人物。

2月时,Facebook法务部对“服务条款”做了一些改变,加入了一些法律措辞,以让公司能从容应对提起诉讼的不满用户,每个新用户注册时都必须表明自己已经阅读和同意了这个规定,就像很多网站做的一样。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定,后来开始有人以“Facebook新的服务条款:我们可以随意使用你的信息,永远都是”为题发布了一篇文章。文章发出警告,他们引用了Facebook的新条款“你将授权Facebook不可改变地、永久地、非独家地、可传递地、有偿地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复制、发布、传播、储存、保留等”,这些以前都有,但删掉了一个关键性的条款,就是用户在将个人内容从Facebook移除时,这个许可会失效。他们认为这改变了一切。他们说:“不要上传你觉得只是适合阶段性发布的信息,因为一旦它们发布,所有权就是Facebook的了。”

很多媒体转载了这篇文章,扎克伯格面临着压力,质疑者称扎克伯格没有权力拥有Facebook用户发布在上面的信息。扎克伯格回应称,Facebook的用户拥有管理自己的信息的权力,他不会以用户不希望的方式传播用户的信息。他解释说Facebook正在遭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

但这仍然未能平息抗议者的怒气,后来扎克伯格不得不妥协。他在Facebook的官方博客上宣称,说Facebook在没有决定未来的走向之前,会暂时启用原来的服务条款。以前扎克伯格也提到过,他认为服务条款中的语言有点过于正式,应该简化一些。为此,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公司群组,邀请用户加入其中,大家共同商讨服务条款应该怎么写,并且扎克伯格承诺,在制定新条款时会有很多用户参与。

接下来,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制作了两套新文件。一套是Facebook的基本原则,用来设计公司政策的“指导框架”,一套是“权责声明”,用来取代以前的服务条款。他邀请用户们来评论这些文件。扎克伯格对此举深感自豪,他称“历史告诉我们,当决策者和受决策影响者之间形成能够公开、透明的对话时,才能最公正地管理国家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经营公司。历史必将证明这一点,我会期待与你们一起走向这一趋势”。

再接着,Facebook一直信守承诺,真正邀请了用户参与评论他们的文件。扎克伯格宣布进行投票,如果有至少30%的用户参与,这个投票就具有约束力。不管怎么说,扎克伯格越来越顺从用户们的意愿。哈佛法学院教授乔纳森·兹特兰对扎克伯格的做法深表赞许,他称扎克伯格在鼓励Facebook的用户将自己视作公民,Facebook的公民。

后来,Facebook又冲着Twitter作了一系列改变,在刚登录Facebook显示的朋友信息的首页上,他们设置了一个与个人页面相似的发布框,提示口号也变成了更加响亮的“分享”。发布框之下,是Facebook所说的“社交信息流”,成为显示朋友们的更新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连续列表。在这个“信息流”中,用户订阅并成为“粉丝”的页面动态,也会显示在上面。这使得用户在Facebook上就跟在Twitter上跟随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一样了。

新的新闻订阅页面也作了改变,一是像Twitter一样实时更新,一是不再以计量为基础,用户完全能确定出现在眼前的东西。Facebook还在边框加入了过滤器的功能,让用户能够掌控自己信息流里出现的东西。

这次改版后不久,又一个仿Twitter的Facebook上线,即增加了新的隐私设置。它能让用户向Facebook上的所有人完全或者是部分地公开自己的信息,他们还计划让用户成为不止是公司的,也是个人的“粉丝”。帕克一直支持让Facebook的新闻订阅成为看上去更像Twitter的信息流,但扎克伯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这种改变,只是后来他面临的来自Twitter的竞争日趋加大,并在帕克的猛烈游说下,他才最终被说服。帕克说:“马克开始告诉我他不会这么做,但是马克典型的工作方式就是能听取各方的意见,然后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得出自己的结论。那是他要走的方向。”

对于Facebook的未来,帕克说:“当你在Facebook上与某个人成为好友时,你一般会做三件事情。你公开宣称你认识这个人,你默许你的朋友能看到你的一切动态,并且你自动订阅朋友的一切信息。以后Facebook可能会把这三者分开,形成更易于用户订制的服务。”

扎克伯格称Facebook上的“好友”让人们跨过了一系列障碍,它让人们习惯于在好友能看到的情况下分享自己的信息。将来网站会提供更巧妙的手段调整用户的人际关系。结交好友不再完全是双向选择,而且更加细化、更能准确地反映人们与别人不同层级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Facebook涉及的也将不仅仅是朋友关系,他们已经改变的是添加了“粉丝”页面,这些页面的更新和其他的个人信息更新一起融入了用户的新闻订阅中。“社交图表”仅是他们让人建立关系的第一步而已。他们为人们提供的工具或许能根据人们共同的兴趣或者行为来与别人建立关系。

在Facebook开始规划未来的时候,扎克伯格就敏感地觉得用户分享的信息流会越来越巨大。他说:“把这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流,这几乎包含了人类的所有意识和交流的信息流,我们的产品只是它那些不同的侧面。你的档案信息反映出你在这个信息流中的活动,而你订阅的新闻是你的朋友的动态中最有趣的。社交图表是个很有用的框架,但我认为,以汇聚个人信息而形成社交信息流这个概念同样重要。”

扎克伯格相信摩尔定律,即社交网络的信息流会出现指数增长,会每年翻倍,若干年后他们将远大于现在。扎克伯格称,要展示这些信息,就必须要开发多种形式的产品。人们将不得不随身带着能够自动分享信息的设备。

Facebook一直在驱使人们更多地把自己的动态和其他形式的更新公开发布,它也在试图让人们把自己的商业行为和与朋友的互动合在一起。未来很难预料,但至少可以想象,扎克伯格在赌博,赌的是人们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不重视自己的隐私,人们是否能够容忍自己的信息在网上不受限制地流传。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加入,Facebook可能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个人曝光实验。希望扎克伯格能够获得成功。

现在,估值达1000亿美元的Facebook的口号仍旧一致,他们公开宣称:“我们仅完成了1%的使命。也就是说,我们才刚刚开始。”

同类推荐
  • 为什么是毛泽东

    为什么是毛泽东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最终中国的领袖会是他,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 毛泽东读书治国

    毛泽东读书治国

    毛泽东的读书不同于经院式的读书,他灵活地读书,最重视学以致用,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读书,他一生经历无数,决策无数,从《毛泽东读书治国》中,你可以读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他的阅读之间的不为人知的关系,也可以读到他的思维方法,他的读书方法。无论对于一个管理者,还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无论对于一个成年人,还是对于青少年,任何人都可以从毛泽东身上汲取到宝贵的人生财富和无价的人生智慧。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6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6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我的人生:阔少·囚犯·摄影家

    我的人生:阔少·囚犯·摄影家

    《我的人生:阔少囚犯摄影家》的作者从晚年的视角,以跌宕起伏、大悲大喜的生命阅历谱写出精彩人生篇章。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轨迹,更是近代中国社会人生百态的一个缩影,可以给读者以深刻的生命感悟和人生启迪。人生如斯,在泥沙俱泻中唯有金砾能够沉淀,经过岁月的打磨,就能重新焕发光彩。从浪荡洋场到潦倒小镇,从豪门阔少到高墙囚犯,从苦力营生到光影人生,最终成为做客央视《东方时空》的“小巷馆主”。因怀真情,才见辞采。文中有深情的回忆,有细腻的描述,有冷静的反思,有深刻的剖析,更有对哲学命题的独特见解,可读可品,赏心悦目。
  • 黄金荣全传

    黄金荣全传

    黄金荣一生所经历的86年,正是中国由日渐瓦解的传统政体向新的体制过渡的时代。在那天翻地覆的时代,黄金荣先是依仗殖民者的势力,由一个地位卑下的瘪三流氓而成为租界警探,并由此起家,脚跨黑白两道,跃为法租界巡捕房的督察长。蒋介石、杜月笙曾拜他为师,他的一生主要经营黄、赌、毒、盗,大发不义之财。他以接纳过困境中的蒋介石为契机,以参与四一二事变为媒介,与国民党联姻从而飞黄腾达。他靠巧破宋教仁被刺案,除掉袁世凯的爪牙,拒绝日伪征招,成为民国社会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一个近代帮会的首领,他从现实利益出发,写下了长篇忏悔书,最终与新政权合作,平安地走完了人生历程。
热门推荐
  • 威震东北张作霖

    威震东北张作霖

    历史上的张作霖究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还是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将领?时至今日,恐怕我们都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因为历史人物就是这样,很难用一两个词语就概括其一生,尤其是在那段黑暗混乱的北洋时期,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合纵连横,生在那个时代,能活下去已经不易,还能活得风生水起叱咤风云的,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笔者不敢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只能在史海中拾取历史的碎片,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至于评价,留待后人吧!
  • 小青春,笑青春

    小青春,笑青春

    有人认为,她是人气校花,有人认为,她是霸气女汉子,有人认为,她是高冷御姐……曾经被伤的太深,她习惯性的这伪装自己。她把自己隐藏的很好,却只在他面前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有人认为,他是陌氏的继承人,有人认为,他是冷面阎王,有人认为,他杀伐果断……他不近人情,却只对她温柔。这一生,她注定逃不出他的温柔陷阱,无所谓,就让他们一起沉沦。(本文属于女强and言情,男主未出现的时候是女强文,之后就是腻歪的言情文,绝对够腻歪够逗)
  • 易烊千玺之你是我最美的四字情书

    易烊千玺之你是我最美的四字情书

    啊,我曾说过你是我最美的四字情书啊,你不会忘记了吧,我会等你,也请你不要放弃我,我会踏过层层险阻,成为你的唯一。
  • 狱之帝

    狱之帝

    苍茫大地间,人世间的一切沉浮,都是浮云,随风逝去,唯有那永恒的强者,方能笑傲天下,睥睨亿万芸芸众生。而在这,狱之世界,数亿纪元,弹指间便过,一个少年,用他的血与汗水,缔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岁月沉浮,他就是那不朽的狱帝······
  • 不要啊棺人

    不要啊棺人

    我一脸痘痘和雀斑,是公认的丑女。可在上班第一天就有人给我送礼示爱,第一天的礼物是戒指;第二天是婚纱礼服;第三天是一支黑玫瑰;第四天是一张我的婚纱照;第五天居然是骨灰盒!但到了第六天竟然是……
  • 异界重生之少女修仙

    异界重生之少女修仙

    母亲从地球穿越到这个世界,她却因为一双黑色的眼睛备受歧视,当命运女神刚刚对她露出笑脸,一本绝世秘籍又为她引来大祸,杀父仇人竟是青梅竹马的爱人之父,仇恨与爱,何去何从?十四岁的单纯女年逐渐成长,叱咤风云......
  • 古剑奇谭:古剑江湖

    古剑奇谭:古剑江湖

    《古剑奇谭》的后续小说,慕容旭尧,一个聪明过人、风流倜傥的男人,却不善言语,前世和紫胤真人有过些许师徒关系,一件件危及朋友性命的事不断发生,幕后主使竟是他父亲!!!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父子两人反目成仇……
  • 死神沙瓶

    死神沙瓶

    记载死生的沙瓶在不断地流动、流动,直到死去......
  • 俺从乡下来

    俺从乡下来

    乡土,乡人,乡情,其实都不复存在,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一个乡下娃的家世世代代秉承的中古古文化之情!这不是一部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伴随这新中国成长的史歌!
  • 危险首席:旧爱别玩火

    危险首席:旧爱别玩火

    父亲公司破产,家人陷入绝境,她被父母当做货品交易。再次相遇,昔日的情人早已经一跃成为E国际集团的总裁。厉南城居高临下的看着她,“穆笑颜,我说过从此以后,除了我,再也不许任何人伤害你,就是你的父母也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