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8700000047

第47章 情长意深

爸爸和不少为他“捧过哏”的伙伴关系密切。爸爸经常说:“捧逗二人,在台上如同夫妻一样。”解放前,在没有固定工资的时候,无论是撂地、茶社,还是剧场演出,他与哪位捧哏演员合作,一般情况下,都是五五分成,此举也曾被同行暗自称赞。

刘宝瑞先生是最早和爸爸搭档说相声的伙伴之一。刘先生是北京人,生于1915年,比爸爸小一岁。自幼也是家境贫寒,曾随崇寿峰先生学艺,后正式拜张寿臣先生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就来到天津,那年爸爸正被迫弃学从艺。俩人交往频繁,刘先生曾参加爸爸的拜师会。1932年爸爸十八岁,曾与刘先生搭档初次跑码头、去营口、烟台等地演出。在由营口去烟台的船上,刘先生一连两天没吃上东西,饿得虚脱了,爸爸也没有吃的,情急之下偷了老乡两个锅饼,刘先生吃了泡水的锅饼,才慢慢苏醒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三叔“变”来的两个锅饼,救我一命!至此二人关系更为密切。

刘宝瑞先生擅演《八扇屏》、《歪批三国》、《朱夫子》等“文哏”相声。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经常在江南及港澳地区演出单口相声。并在传统的相声使法基础上,吸取南方独角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加上吐字清楚、抑扬顿挫。表演中有独到之处。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爸爸很欣赏刘先生的才艺,刘先生更深知爸爸在相声上的造诣,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先生到天津来,必先到我家,爷儿俩有说有笑。一位高腔、一位低调,一谈就是半宿。

我最后见到刘先生是1965年冬的一天晚上,他围着大号毛围脖,兴冲冲地走进门来、微笑着喊:“三叔、三婶、三妹,一向可好。”爸爸问:“又是这么晚来,早干嘛去啦?”“小可,一向穷忙……”“行啦……行啦。吃饭了吗?”爸爸问。“没事,我午饭吃了,晚……”“还是没吃晚饭呀!”爸爸让他气笑了。“三儿,给他摊煎饼馃子去吧。”我扭头要走,刘先生冲我喊道:“三妹,那个……咱甭要带鸡子儿的……”爸爸说:“给他拿俩鸡蛋,还甭要带鸡子儿的……”

“文革”期间刘宝瑞先生下放到北京某农场劳动,1968年病故。走完了他五十三岁的历程。当时爸爸也身在“牛棚”,事后得知此信,爸爸痛惋不已。

从1937年开始至1957年,断断续续二十年,和爸爸搭伙时间最长的要数张庆森先生,他是关外人,生于1913年,比爸爸大一岁,我们都称他为张大爷。身高比爸爸稍矮、挺壮实。台上玩意儿瓷实,人性也好。虽然好酒贪杯,却没误过事。这些年二人合作,珠联璧合。能一连说七八十个段子不翻头。解放前一起上剧场、电台、茶社演出,1950年参加天津广播电台曲艺团,1952年一起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渡过鸭绿江,为志愿军演出。凯旋回国后,一起住过北京恭王府,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回天津后爸爸和张大爷,编演了不少创新相声和传统相声。1954年第一次演出《买猴儿》红遍京津,音传全国。1958年爸爸被错划右派,剥夺演出权利,下放劳动。张大爷视力开始下降,1961年爸爸被摘掉右派帽子,复出,张大爷已双目失明,不能参加演出,不久就去世了。爸爸为失去一位难得的伙伴十分心痛,经常怀念他俩合作的那些年代的往事。无论张大爷生前逝后,爸爸对他个人和家庭给予了帮助和援助,多年来张大爷总是表现出感激的心情。他们合作的好,感情更好。经常是形影不离。张大爷临终对爸爸还是念念不忘。

爸爸从1962年开始与赵佩茹先生合作,赵先生也是1914年生人,和爸爸同岁,艺名赵宝琛,曾拜相声名家焦少海为师。赵佩茹先生功底深厚、活路宽阔,是难得的捧哏高手,在与爸爸合作的三年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留下很多珍贵的录音资料,可惜爸爸在1964年3月被市曲艺团作为“四清运动重点”又被剥夺演出权利,去看仓库,“文革”期间进牛棚、1970年下放农村至1977年落实政策返回市里。1973年赵佩茹先生因病住院。侯宝林先生专程来天津看望他,并提出待他痊愈后,接他去北京为侯先生捧哏,后因病故,未能如愿。

爸爸得知赵佩茹先生去世消息后,他哭了,亲自回到市里吊唁。对失去这样一位既有天赋又勤奋的伙伴,表示十分惋惜。

从1977年开始爸爸与王凤山先生合作,王凤山先生生于1915年,比爸爸小一岁,是王派快板的创始人。文献记载1931年他拜享有盛名的数来宝艺人海凤为师,得以深造和提高。1935年在天桥撂地时,拜相声名家朱阁泉为师学习相声。艺名王宝山。

爸爸“文革”后复出已是六十三岁了。他在晚年能得到王凤山先生这样一位艺术上的伙伴,十分高兴、满意,甚至是满足。他评论王先生为他捧哏有三个特点:一是认真,二是准、三是不碍事。在他们合作的十四年中,演出大小节目三十余段,留下或者说“抢救”出不少珍贵的音像资料,对曲艺、相声,特别是对马氏相声的传承和研究,是一大幸事。

文献评论说:“马、王二位配合默契、精逗严捧、人艺合一,他们合作表演的每一段相声都是传世经典。”

1992年王凤山先生去世,爸爸痛心不已,寝食不安。王先生患病期间,爸爸多次探望、安慰。王先生无子女,在送走王先生后,爸爸多次让弟弟常去看望王先生的老伴,送钱、送物,念念不忘与王先生的友情,直至又送走了王先生的老伴,才慢慢安下心来。

爷爷久居北京,爸爸三岁时,爷爷带着全家来天津发展。相声名家侯宝林先生是天津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北京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文化艺术的交流。

爸爸和侯宝林先生可以说是情深意长,侯先生生于1918年,比爸爸小四岁,虽然说爸爸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子承父业,而侯先生是先学京戏,后学相声。但爸爸对侯先生的相声技艺和创新精神,很是赞赏。而侯先生非常礼貌,每逢到天津,必先来我家做客,张口闭口“三叔、三婶”。我们也必以家宴招待,犹如亲人团聚,热闹非常。有时,侯先生偕夫人王亚兰女士来家,更是和妈妈谈的投缘。

1986年爸爸七十二岁。曲协天津分会举办马氏传统相声专场,侯宝林先生由北京特地赶来,坐在舞台上场门侧幕后。还有几位相声演员,坐在他的周围。当爸爸的《开粥场》使到“放虱子”一节,“无论找谁往脖颈儿一放”。观众哄堂大笑。侯先生对周围的演员说:“学他要特别注意这些细小入微的语言和动作表演。”二十年过去了,我们仍感觉历历在目。

1993年七十五岁的侯宝林先生在北京逝世。爸爸知道后既难过,又感慨。那年爸爸七十九岁,他马上让弟弟去了北京,送送侯先生。

爸爸说,宝林走了。旧社会做艺的苦呀!他都多大了,还不知自己姓什么?本来他学唱戏,后来爱上相声,拜了朱阔泉,这就是跟相声有缘。他不少段儿相声都跟戏有连结,他努力了这么多年,对相声有功啊!

马季先生原名马树槐,1934年生于北京,他在十七八岁时,因爱好并参加业余表演相声,就表现出很大潜力。1956年他二十二岁时,被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师从侯宝林先生。

马季是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善于表演并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同时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他开创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

爸爸对马季先生很是器重,马季先生对爸爸十分尊敬。1986年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邀请爸爸演出,马季先生全程陪伴,照顾爸爸。

马季先生说:“我与马老共同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前后,马老先生完全服从晚会的总体安排,反复排练,一点没有额外要求,也没有‘大腕’的脾气。特别是演出结束后,其他演职员都忙活各自的工作去了,把老人给忽略了。但老人并没有在意,只是轻轻地问我,我们可以走了吧。直到这时工作人员才反应过来,表示非常抱歉,但老人并没说什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的襟怀。在相声界,他的艺术、人格、品德应该是在第一位的,让人感到可亲可敬。”

2001年12月5日,马季先生专程从北京来津,参加爸爸从艺八十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2003年2月25日,出席了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马三立艺术人生追思座谈会”,并在会上发了言。马季先生的过早去世,我们十分痛心,也是相声界不可挽回的损失。

小品表演名家黄宏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他的父亲黄枫先生,就没有那么多人了解了。黄枫先生是山东快书演员。早在1955年,一次在小新生茶社演出后,经鼓界大王林红玉引见与爸爸见面,爸爸很喜欢黄枫先生的表演,于是鼓王林红玉就从中牵线说:“那你就收小黄为徒吧!”爸爸当时就应承下来。那年爸爸才四十岁出头儿。算来他们有近五十年的师徒关系。

由于改变语言和风格不是一件易事,所以黄枫先生拜爸爸为师后并没改说相声,只是借鉴爸爸相声中的艺术内涵,丰富自己的表演。他说:“学艺是一方面,我从师父那里学到最多的是为人处事。”黄枫先生十分称赞爸爸对艺术的执著和做人的淡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爸爸刚摘掉右派帽子,到黑龙江演出。黄枫先生陪着爸爸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并四处设法买到羊肉罐头,给爸爸改善伙食,加强营养,爸爸心里十分感激。后来黄宏先生只要到天津就去看望爸爸,爸爸很欣赏黄宏先生的表演才能。谈话中也谈论到相声和小品不同的使活方法。

黄宏先生曾感慨地说:“1978年我随文工团到天津演出学习,第一次欣赏到马三立和王凤山合作的《拣行》,真正感受了他老人家的舞台风采,马老相声中的东西太多了,它除了相声技巧外,还有人物在里面闪光,也有灰色幽默的东西。我们搞一个作品花半年时间,一次晚会就曝光,然后就弃置不用了。而马老的作品是一生的积累,经过千锤百炼的,能够传几代人。”

姜昆先生1950年生于北京。从小酷爱文艺,能歌善舞,1975年起专攻相声。1976年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姜昆先生从师马季先生,后来相声名家李文华先生给他捧哏,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爸爸也很是欣赏李文华先生的捧哏技艺。

1978年姜昆先生创作的相声《如此照相》,一炮打响。以后又创作了许多段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相声。他的表演雅俗共赏,寓意新颖、内涵丰富。后因李文华先生的喉咙疾病,由唐杰忠先生为其捧哏,真是新搭档、新气象。

爸爸曾称赞唐杰忠先生表演,包袱使用恰当,不抢、不挡、不夺,既能脱出逗哏的,又能显示出捧哏的艺术性。

1982年姜昆先生的父亲,书法家姜祖禹先生,由于十分崇拜爸爸的相声艺术,欣然命笔写了幅横轴——妙趣横生。送给爸爸并合影留念。爸爸非常高兴,挂在里屋墙上,十分美观、醒目。来访之人尽皆观瞻,无不称赞。至今保存完好。

爸爸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相声艺术的传承者,不但盼望相声后继有人。而且寄希望于“后者居上”。姜昆先生凡来天津,一定去看爸爸,谈论的重点是相声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特别强调了相声传承中的“古为今用”。一致的看法是只要相声不脱离观众,观众就需要相声。

姜昆先生说,相声走到今天,许多人说它落入低俗,但大家又对它抱有希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与其孤立的寻求个中原因或寻找解决办法,不如就从马三立等老先生成功的艺术道路中去进行挖掘,去努力寻求他们在实践当中被证明已经成功的经验。

当报纸登出姜昆先生连续两次在北京无偿献血的消息后,爸爸说:“相声界需要有这样的年轻人,路是自己走的嘛。”

在以后的日子里,姜昆先生虽身兼多个行政职务,但他坚持创作坚持演出,致力于曲艺和相声的发展,他还主编了二百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又开辟了“中国相声”网络,要把“世界的笑引向中国,把中国的笑洒向世界”。我想这一切,爸爸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的。

同类推荐
  • 读懂胡适

    读懂胡适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徐志摩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徐志摩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

    精选了林肯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沈从文:湘西之蛊

    沈从文:湘西之蛊

    本书作者陶方宣追寻着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以细腻浪漫的文笔描绘湘西的奇异风情:神秘的赶尸与罡仙、痴情的苗女与水手、多情的却又杀人如麻的土匪——奇情异事与妩媚山水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沈从文曲折而又动荡的一生。
  •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描绘女主人公和三位罗马人交往的过程。这个让世界为之心动的女人不只是一段伟大爱情的完美化身。也是一位身兼多种角色——情人、母亲、战士和女王的不朽传奇。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希腊语意为“种族之光荣”,她比大多数女性更具有女人的气质。也比大多数男性更拥有力量和决心。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艳和智慧,保全埃及的独立,重现古老王朝的辉煌。由传记大师艾密尔·鲁特维克创作的这部传记。从古人质朴且细致入微的记录中探寻历史真相,并通过对与女王命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三个罗马男人——恺撒、安东尼和屋大维的描述与分析,厘清克娄巴特拉的生平轨迹。心理活动资料的缺失。
  • 战争教父李靖第1部:乱世将星

    战争教父李靖第1部:乱世将星

    躲得过战场刀剑无眼,却难躲官场人心无情:被隋炀帝钦点守边练兵,顶头上司王仁恭却将其精锐抽尽,只留给他一千老弱;满怀一腔报国热情,请朝廷派李渊抗击突厥,却被未来皇帝记恨在心;因告发李渊谋反,隋亡之际,差点被李渊斩首;幸得一命,却又在南方为唐朝征练新军时,遭到皇帝和太子的双重暗算……
热门推荐
  •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枫之诺

    枫之诺

    林若梦一直认为顾云飞就是她的未来,可是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是林若梦就开始逃避顾云飞,直到有一天顾云飞彻底崩溃了,然后就将那个不但无视自己,而且还一直躲避自己的人给抓回来。“林若梦,你就是一个白痴,你怎么能不相信我?怎么可以怀疑我对你的真心?”顾云飞很生气的控告林若梦。可是这个让他生气的白痴却说:你对我的真心是什么?我好像不清楚耶!但是你对我的承诺,我是很清楚的哦!”顾云飞既生气又高兴的给林若梦一个大大的拥抱。”嗯,别的都可以忘记,我会很大度的不去计较,但是你如果忘记我的话,那你就惨了。无论你逃到天涯海角,我都会把你抓回来,让你一遍又一遍的唱“征服”给我听”。
  • 虚无终点

    虚无终点

    家仇情恨深似海,为伊穷尽一生来。上缥缈,越断剑,吼苍穹,踏八荒。只为伊人心。
  • 皇后是猫妖

    皇后是猫妖

    路花花,一只修行千年的猫妖,好吃,嗜睡,懒惰,淘气,恶劣集所有缺点于一身的的捣蛋猫,却因意外成了菩提国的平民皇后。在这个不能随意使用妖法仙术,更不能暴露身份的地方,她是如何自保?在皇帝的眼里,她恐怕是天下最糟糕的皇后了,好吃懒做,贪玩嗜睡,邋遢笨拙。在众妃眼里,她是一只比凤凰命稍为好一点的乌鸦,但乌鸦就是乌鸦,永远不可能变成凤凰。在士兵眼里,她是一个清廉且体恤民情的好皇后,是一个值得万民敬仰的一国之母。
  • 我们忘了,爱在婚前

    我们忘了,爱在婚前

    詹小蒙的初恋以男方劈腿而告终,带着一身情伤的她无奈回到家乡。顶着剩女的“光环”,冲着有车有房,她最终下嫁追求自己多年的吕正。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如意,男方家庭更为吕正在房产证上加了小蒙的名字而产生极大的不满。遍布荆棘的婚姻,最终是否能持续下去?……
  • 如旧倾情

    如旧倾情

    喜欢一个人,该是卑微到骨子里的,她就好似四月吹来清爽的风,九月里湿润的雨。这是一个关于爱唠嗑的小王子和喜欢小猪佩琦的宋组长的故事。“你一直喜欢我好不好?”“好。”
  • 神界天下

    神界天下

    我叫陈翔,在一次意外,穿越了,不知道去了那个年代,但我的梦想是一样的,想拥有自己的天下,来到了这个世界,发现是五行的世界又是一个神界,有神界自然有人界、魔界,神界有五个家族相互战斗又和魔界对战,就是我阻止了五个家族战斗,灭掉了魔界成为了王,在我道路上,各种危险等着我……
  • 水熊虫历险记

    水熊虫历险记

    僵化的人类社会,主导历史进程的是掌握权力、支配资源的统治集团,为人民服务也好,还权于民也罢,只是一种口号,跟阿弥陀佛和上帝阿门一样,被愚弄、被欺骗的是那群愚昧无知、保持沉默的大多数,是被牵着鼻子走却不知道去哪的不明真相的群众。然而,大限将至,神谕降临,使徒来袭,“人类再造计划”启动,没人能置身其外,政府首脑、军事统帅、商界大佬、科技精英、学术大牛、中产阶级、平民百姓无一幸免,各方势力角逐,争夺重建世界新秩序的领导权,而“神”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正如在上一次人类新纪元开启后的“人类补完计划”中那样,只是这一次人类新纪元开启的主导者是“人”,而不是“神”,大浪淘尽,尸骸遍野,最后幸存下来的会是谁呢?
  • 谷风之什

    谷风之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焱曦之梦

    焱曦之梦

    她,沐家堂堂大小姐;他,雪影大陆的堂堂二王爷。“为何见面不过几次,我便对她如此念念不忘,难道我被那人下了药?”“嗯嗯,不错不错,长得倒是人模人样,只是你那36妾,着实想让人暴打一顿”。一次意外的穿越,一次意外的相遇,一次意外的香吻,一次意外的拥抱,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只是意外吗?难道不是命中注定?然而,在一切将要是圆满结局时,意外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