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命运似乎有意在和林绍良和他的私塾先生开着玩笑。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者将中国人推入了苦难的深渊。
就在这一年,勤学好问、在同龄人中成绩一流的林绍良离开了他爱的私塾,回到了家中。
此时,林绍良年仅十五岁。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是林绍良家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读下去了。水田的收入菲薄,难以维持众多的嘴吃饭;乐善好施的父母又不善为家境算计,加上,父亲年岁渐长,老态渐萌,身体也不太好。八年私塾下来,虽然学到了很多的学问,但也花费了林家不少的钱财,接下去的“节目”就应该像无数读书人那样走“科举”的路子了。可是,时局动荡,家境贫寒,升学自然无望。
鉴于这种情况,林绍良不顾同窗们的劝阻和私塾先生的惋惜,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私塾。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抉择。这是书中的古人告诉他的,是卧冰求鲤的王祥告诉他的,是埋儿养母的郭巨告诉他的,是跪乳的山羊和反哺的乌鸦告诉他的。因为他觉得,家里需要他!他认为,对于现时的家庭而言,是他回家,挺起肩膀为家里挣钱的时候了。
因此,短时间内,我们暂时看不出来林绍良如何不是池中之物,当然也无从验证先生的眼光。总之,林绍良成了牛宅村里一个无业又无事的“后生”。
我们应当承认的是,私塾的读书生涯,使林绍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教育,尊师重道,孝敬长辈,温良恭俭让的观念深入到骨髓,融入他的血液。这为他日后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前提。
见儿子执意回来,八头牛都拉不回私塾了,让儿子通过读书走上仕途的梦想像肥皂泡一般地破灭,林元载不由长叹一声。
深感儿子的孝心,林元载只得作罢。
“阿良,你不读私塾回家干什么呢?”虽然知道儿子回来是为了帮家里渡过难关的,但做父母的还是想问个明白。
“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开一个店!”林绍良胸有成竹。
“开店?”一向老实本分的林元载夫妻一愣。他们一家世代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啊。
儿子那么小,开店能行吗?
“对,开店。我想开个面店。我已经看好了一间小屋!”林绍良态度非常坚决。
“在哪儿?”
“不远,就在村东头。”
见儿子如此,一向疼爱儿子的林元载但决定支持儿子的决定。行不行,让他试试呗!
于是,在牛宅村东头,林元载租了小屋,供儿子开店所用。
小屋在路边,人们来来往往必经的地方。从未做过生意的林绍良是具备了极高的商业智商的:首先,林绍良选择的经营方向是对的,面,属于生活必需品,成本小,顾客多;其次,小店的选址也非常重要,林绍良选在了行人必由的路边,让人人都绕不过。
事实也是这样,面店的生意非常好。年少的林绍良初生牛犊,展示了他非同寻常的经商天才。他头脑灵活,经营活络,服务热情,考虑周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很多便顾客盈门,不到半年时间,不仅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危机,还竟然赚了不少钱。
牛刀小试,初见锋芒,林绍良充满了自信。
四年之后,到了1935年,林家发生了变故,这个变故让林绍良措手不及。
这一年,林家的精神领袖——林绍良的父亲林元载因病去世,他的撒手人寰把痛苦留给了原本刚刚过上不太紧巴日子的林家孤儿寡母。
所有的人都被这变故给击垮了!
林绍良的母亲陈桂荣痛不欲生,携手同行的那个人说走就走了,怎么不令人万念俱灰。然而,想到自己的儿女,想到他们需要母亲,想到他们的人生之路同样需要母亲的牵手,她又收拾起了欲追随丈夫而去的心思。
人生就是这样,既有让人难以主控的意外,更有攥在自己手里的“意中”。
父亲的去世,更加坚定了林绍良的决心——他要与母亲一起,把林家支撑下去!
一家人拧成一股绳,面店继续开,日子照常过。他们把去世的亲人放在梦里,把远去南洋的亲人放在心里,向着前面不可知的路前进。
他们坚信,只要不怕苦,就一定会换得甘甜的到来。
然而,生活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七七事变,中国人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
林家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怎么办?一个大大的问号摆在林家所有人的面前。
是该抉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