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莫让心空,有事莫让心乱,遇事沉着冷静,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冷静使人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有助于发现和捕捉商机。这一点对于企业经营者最为重要。
在成为中国最大儿童运动鞋企业之一的基础上,陈锦波的七波辉鞋业提出了二次创业口号,致力于塑造“中国青少年运动装备第一品牌”。但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陈锦波保持着冷静的头脑,认真分析市场规律,稳扎稳行,步步前行,使七波辉顺利地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运动鞋品牌之一。
陈锦波后来谈到,从1988年到今天,七波辉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诱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七波辉多了一份冷静,少了一份冲动。七波辉尽管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儿童运动鞋品牌之一,但陈锦波认为,七波辉仍然还只是一只小蚂蚁。20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做外贸OEM利润丰厚。在利润面前,许多企业转型做外贸OEM,无形中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加工企业,而七波辉则执着于自有品牌的经营。当其他企业做外贸做得红红火火时,七波辉内销做得冷冷清清。但是,渐渐的情况发生了逆转,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调整,中国的加工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国内市场蓬勃兴起。这个时候,当初经营国内市场的企业基本上都已经远离了国内市场,而七波辉坚持留守国内市场业务所积累的人才,销售网络,最终成了七波辉占据行业高峰的“资本”。
21世纪初,童鞋行业又开始流行起价格战。一夜之间,七波辉突然身陷低价包围圈,产品出厂价比同行高了30%以上,一时间,各地鞋业整体大降价,以争夺市场。然而,七波辉领导层在经过冷静分析以后认为,消费者不会以价格差别来排斥七波鞋,因此,七波辉决不降价。果不其然,七波鞋不仅没有受到低价鞋的影响,反而销量有所增加。
七波辉通过对市场的冷静分析,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其实,七波辉鞋业的成功就是“亮剑精神”在企业战役层面应用的完美体现。
12.“亮剑精神”战术及细节层面应用
战术及细节层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企业而言,其战术及细节层面的应用对国家战略具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对国家战略而言则属于战术及细节层面。因此,企业的“亮剑精神”在战役及细节层面一定要与国家战略相配合,否则,企业必将无法发展壮大。反之,企业将会顺利发展。
也就是在1994年底,“娃哈哈”的第一个中西部生产型分公司在古代巴国重镇涪陵创办,并以年销售近3亿元的业绩迅速成长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不久前,投资2亿元的二期建设全面动工,1条非常可乐生产线、9条果奶生产线又将落户于此。
首战告捷于涪陵,“娃哈哈”投资西部自此大步流星,一发而不可收。
“我对西部的确有一份说不清的情感。但作为企业家,决不会因感情用事,一时冲动。”宗庆后认为,娃哈哈公司近些年来大规模西进,从大处讲是呼应中央西部开发的整体战略,同时,更是企业发展自身的急迫需求。
宗庆后扳着指头算了这样一笔账:饮料产品运量大、运费高,合理辐射半径约为500公里。目前,“娃哈哈”每天仅纯净水生产量1008万瓶、果奶钙奶2060万瓶,足足可以装满100多个火车车皮。如果全部在杭州生产,铁路部门根本无法承受,千里迢迢运输势必造成成本上涨,竞争力也必然减弱。在西部合理选点投资办厂,实行“销地产”,一年仅运输费就能节省数千万元,而且,这非常有利于使销售网延伸到最末端。无论地处如何偏僻的客户,一般当天要货,次日便可收到。以四川为例,原来年销售“娃哈哈”各类产品仅2000万元,设生产基地后,很快就突破了2亿元。
更为宗庆后看重的是,国家的总体战略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逐步发展西部经济,在此背景下,企业向西部投资建厂不仅会得到国家行政部门的欢迎和支持,还会得到当地政府的各种优惠措施,这对于企业而言,可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这样的话,企业必定可以得到大发展!可见,企业的经营战略如若与国家战略相合拍,那企业的前途将无限广阔。
四、创建敢于亮剑的企业发展强劲态势
《亮剑》英雄李云龙认为,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与楚云飞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时敌时友,平时惺惺相惜,战场上各为其主,是敌是友,皆以双方的利益集团为准。两人都有长远打算,在抗日战争行将结束时,楚云飞就调遣部队抢占有利位置,而李云龙更是联合其他军团共同挤占楚云飞的地盘,双方都着手准备将来强劲发展的态势,真可谓深谋远虑。
战场如此,市场更是如此。现如今,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一城一池的得与失,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眼光不能只盯在一个问题上,企业发展壮大靠的是企业的实力和态度。企业要以“亮剑精神”为基础,促进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以高昂的朝气和斗志提升企业实力,击败竞争对手,兼并弱小企业,联合其他企业,共享利益,从而把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很容易出现止步不前的状况,企业部分员工甚至高层只求安逸不愿意继续艰苦奋斗。鉴于此,企业领导人就必须通过“亮剑精神”来重新唤起他们的斗志,继续带动企业向前发展。
1.自力更生,自主未来
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企业亦然。在《亮剑》中,李云龙为“亮剑精神”写下的量化方法是:为了自身的持久生存,甘冒天大的伤亡危险与敌相拼。他通过一次次的反常规的战法,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同样,企业要想持久生存,不受制于人,自主未来,就要自力更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此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后劲。
长安集团董事长尹家绪看完《亮剑》后声言:“男儿当学李云龙,百年长安需“亮剑”。”
事实上,把控长安集团的8年时间里,尹家绪一直在“亮剑”,为此还“主动”卷入一场国际“纷争”。与尹家绪“对剑”的是日本铃木株式会社社长铃木修。
早年,铃木不舍得在中国投入新车型,相关费用居高不下,且不容讨价还价,矛盾由此孕育并致爆发。
2000年,尹家绪出访日本铃木,铃木修建议他长驻日本半年,手把手亲自传授技术。尹家绪一笑置之,他明白,核心技术的掌握不靠“施舍”。
当年人在日本的尹家绪很苦闷,打国际长途给副手,聊了好长时间,尹家绪下定决心两条腿走路:对外合资合作,对内独立研发,核心技术学不来也买不来。尹家绪言称:“创新长安、自主未来,长安的未来自己创造,自己做主,别人休想做我的主。”
中国汽车傲立世界必须拥有基于自主决策权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汽车的“魂”,一旦受制于人,后果堪忧。毛主席有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尹家绪把领袖的教诲稍微做了演绎:“没有知识产权的汽车厂商是没有未来的。”
2004年9月,长安第一款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都市多功能车CMB下线,铃木修专门派人买回日本解剖、分析。日本企业的情报研究工作让尹家绪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进则生,停则衰,退则亡。在自主研发上长安输不起,否则会让人看笑话。”
2006年,长安将有4款自主知识产权车面市。尹家绪坚持做自己的:“任何合资伙伴没有理由约束、限制我,你想主导我,那不可能。”正是在这种自主未来的“亮剑精神”下,长安走的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
中国现有企业自力更生能力较差:一缺资金就合资,一缺技术就引进,从没想到自己筹集资金和自主研发,这种依赖性的思想是会影响企业根本性发展的。
2.追求永恒的利益
在李云龙的眼里,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战场如此,市场更是如此。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和风细雨了,而是强风暴雨。因此,作为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的强风暴雨下生存发展,就要在道德和法律底线上追求永恒的利益,让利益至上,利益主宰一切。否则企业必将被市场淘汰。
“电影大王”邵逸夫认为,影片的重中之重就是剧本。因此,他对剧本的选择非常慎重。他刚在香港拍电影时,每天都在不停地审读剧本。
但是,不幸得很,几十个剧作家们自鸣得意的大作,统统被枪毙了,令他们大跌眼镜。其实,他们当中的某些剧本不乏艺术价值,有的创作手法还颇具先锋意识。
然而,邵逸夫是个商人,有自身的要求和标准。他不是开办文艺沙龙,更不是艺术至上的倡导者,他对这些当然不感兴趣……邵逸夫对什么感兴趣?很简单,他认为只有被平民大众接受的剧本才是好剧本。因为平民大众接受了,有人看电影了,他的利益就有保证了。对于他来说,他只追求永恒的利益,艺术与他无关,这就是邵逸夫的商业信条。
于是,一些剧作家按照邵老板的口味——也就是大众口味去炮制剧本,果然命中率大大提高。这样,邵氏就有了一批具有票房价值的剧本。邵氏即对传媒宣布:邵氏公司每年要生产20部国语片、12部粤语片。
邵老板想方设法把他的票房价值论,灌输于本公司的一切编导演职队员:“我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我要拍一套纯艺术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种戏会有多少人中意看!少人看的戏,少得益!所以我宁愿专门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着手!若拍艺术片,我宁愿捐钱给香港的艺术中心或支持艺术节。”
邵逸夫甚至直接说:“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就是票房毒药!”“拍电影就是为赚钱,就是做生意。”“要娱乐片,不要艺术片!”
邵逸夫兴趣于此,编导演职人员唯有投其所好。而邵逸夫所好,又是他认定的观众所好。唯此,即使不轰动,票房收入仍可确保。邵氏虽也热衷角逐大奖,但绝不会以牺牲票房为代价。在他看来,大奖得不得无所谓,只要有钱赚就行。
有人认为:邵氏能取得惊人的商业成就,是邵逸夫“票房毒药论”的成果。归根到底,创办企业的初衷就是获利。所以,追求永恒利益的企业才可在波涛汹涌的市场大潮中永立潮头不倒。
3.发展需要充满朝气和斗志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失去了朝气和斗志,就很难有所作为。李云龙的独立团能够在险象环生的晋西北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取决于李云龙的正确战术指挥;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独立团战士充满了朝气和斗志。“亮剑精神”不仅可以让部队所向披靡,还可以让企业永葆进取活力。目前,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萌生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念头。情况虽然不严重,但倾向值得企业经营者警惕。在这个激烈得有点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完胜,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勇于超越自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信心和战略。
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竞争,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人们所欣赏的那些天才人物都是通过竞争脱颖而出并成为各个领域佼佼者的,而竞争的思想基础就是要充满朝气和斗志。
维维集团总裁认为:现如今,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坐地自大的骄傲情况,盲目自大,不思进取,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他极力提倡维维集团要进行二次创业,而二次创业的前提,就是要使企业上下充满朝气和斗志,这样,企业才可继续发展。
2005年,湖北林枫集团在北京宣布了其“服务网点+持证推销员”的新商业模型,这是自《直销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后,首个公布其转轨方案的企业。此举令部分外资企业大感吃惊,没想到应该由安利等巨头企业来拔头筹的角色竟然被林枫公司抢了先机!而原来一直颇感困惑的众多内资企业,此时均感到扬眉吐气,将林枫视作民族直销业的代言人。为此,众多企业预测:“林枫,将引领直销业的转轨风暴。”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在为林枫高兴的同时,更为林枫集团及其领导人刘武彪先生表现的一种精神所深深折服,这种精神简单而明快,就是一种充满朝气和斗志的“亮剑精神”!
刘武彪及林枫集团在直销界的“亮剑”行动,再次浓墨重彩地佐证了“亮剑精神”的伟大,再一次引发了对中国直销业发展的深层次思索。
在中国直销业发展历程中,事实上一直存在着民族直销与外资直销的较量。当处于某个重要的关口,人们总习惯性地期待着“看外资怎么动作”。然而,关于中国直销业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其内在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即使是世界直销协会联盟的人士又岂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呢?因此2004年中国直销界从“外资先行论”到“内外一致论”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应该是民族企业自己“亮剑”争取的血汗成果。
林枫的“亮剑精神”是对自身实力无比了解和自信的体现。经过几年的拼搏,林枫由一个小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融房地产业、服饰产业、健康产业等在内的企业集团。
“亮剑精神”不要求你“亮剑”时处于什么地位或有什么优势,其唯一的要求就是你要具备这种意识和气魄!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充满朝气和斗志!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好多企业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具有这样思想的企业是根本无法在如今这个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一路狂奔的企业还常常被吃掉,何况是驻足不前的企业呢!所以,企业发展太需要充满朝气和斗志的“亮剑精神”了,如果企业失去了朝气和斗志,其发展当然就死气沉沉了。
4.企业要有市场意识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到理想的利润,就必须要象李云龙攻击敌军那样具有敏锐的目光。
十几年来,微软的比尔·盖茨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创造财富的奥秘在哪里呢?他毫不隐讳地说:“我的眼光好。”
在我国,有不少企业学会了用狼一样的眼光看待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华为集团、联想集团和希望集团都是因“眼光好”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的。
在1990~2000年间,中国GDP保持了7%~8%的高速增长。10年间,全国的GDP累计增长超过100%,而这三家企业所在行业的利润增长却超过了1000%。在中国市场上,这10年中,产生财富最多的是通信行业、PC行业、农业和房地产业,华为集团、联想集团和希望集团是这些行业中做得最优秀的几家企业,他们的市场眼光非常好,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结果企业和财富的增长就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