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行为逻辑受思维方式左右。中国人的守旧思维,禁锢了这个民族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多的不理性和不道德,往往出自思维传统。
从前,有兄弟俩去打猎。一只大雁飞了过来,兄弟俩同时拉弓搭箭瞄准。
哥哥说:“我把它射下来煮着吃。”
弟弟说:“鸭子是煮着好吃,但大雁还是烤着吃更香。”
“煮的好吃!”
“烤的好吃!”
两人争论不休,就回去找父亲评理。
父亲告诉他们,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兄弟俩觉得很有道理,就回去找那只大雁,但大雁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但是这其中的含义,又有多少人能够细细品味呢?
中国人经常讲,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过,就像这个故事一样,三思之后,往往不能“后行”,而是“不行”了。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机会来临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过多的去追求一套完美的解决办法,或者力争达到统一认识,但等制订了一个完美方案或统一了认识后,机会已经错过了。
然而,遇到事情就要“三思”的中国人,却抱着“求全思维”不放,以为只要在大脑里面把最好的方案制订出来,实施起来就能成功了。
实际上呢?计划制订好了,可能机会就从眼前溜走了;可能机会不会从眼前溜走,但是事情本身发生了变化,这就叫“计划没有变化快”。当变化出现了,计划不能用了,他们往往要继续“三思”,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这就是中国人传统思维的误区,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不需要有太过详细周密的计划,只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可以行动了,因为机会不等人,事态也不等人。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只不过是一种犹豫不决的强迫症而已。
你是否在作决定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决定时,也会感到非常困难?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你就有许多像你一样的同伴。许多人都会因为害怕作出决定而痛苦——这就如同我们日常所说的犹豫不决,但过分的犹豫不决却会使人经受巨大的压力和迷惘。
我们应当区别开正常的犹豫不决和病态的犹豫不决。正常的犹豫不决发生在对难以估计的几个选择的重要性的时候,选择者对最后的选择结果有一个真实的评价。而病态的犹豫不决发生在扭曲的和非理性的选择中,选择结果的重要性常常被过分夸大。
与犹豫不决的主要症状相关的还有其他一些伴随的生理、心理症状,具体如下:
陷入精神恶性循环,在作决定时总是瞻前顾后,过分担心作错决定的后果,收集大量的信息,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事情缺乏直觉,不愿意有意料之外的因素或任何小的改变影响决定的结果,开始决定后的短路行为,强迫自己寻求他人的建议。
有犹豫不决症状的人常常有强迫人格。他们希望指挥、组织或者计划一切。他们这么做以缓解心中的焦虑或者使事情看起来更“安全”。这是一种弄巧成拙的模式,他的工作效率往往是很低的。
过多的信息会加重犹豫不决的症状。当原本为帮助自己作出决定而收集的信息和情报超出需要时,决定者就会陷入信息的海洋,他会被一大堆信息整得眼花缭乱,就好像屋子里到处都是镜子一样。他不得不费很大的劲来整理这些信息,好从中找出哪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作出决定,哪些信息是无关紧要的。
有病态犹豫不决症状的人很在意别人的态度,他们往往担心自己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喜欢社交的人也会常常过于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这些人不仅仅在意被其他人当众嘲笑或者被人称为“傻瓜”或“白痴”,还会对他们想象中的情景作出反应——他们会想象别人会在他背后说些什么,并且为此苦恼。
引起犹豫不决的另一个原因是决定者认为决定是不能挽回的错误想法,他们认为决定一旦付诸实践,就不会再有退路。实际上,这种没有退路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即便是在最苦难的情况下,也还是有办法的。在夫妻离异,屋主卖掉他不再喜欢的房子,大学专业改变等等事件中,你也许会认为转机很少,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没有转机。不论什么决定,除非你决定永远不再更改,很少有不能改变的决定。
犹豫不决的一个潜在性因素是父母有强迫、僵化以及总体组织的行为方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或者青少年会形成非理性的想法:“一切东西,包括选择和决定,都应该是完美和正确的。”父母的这种价值观成为父母亲的自我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价值观即使是在明显不合时宜的时候也很难动摇。
常识告诉我们,害怕失败的心理能够导致犹豫不决。这种常识显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令一般人感到奇怪的是,对成功的担心也会造成病态的犹豫不决。成功会带来一系列的责任、机会和新的风险。
对于那种犹豫不决的人来说,以下几方面的应对策略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要认识到接近-回避冲突是心理上的、不是实际上的冲突。虽然它们常常会被人误认为来自客观世界,但是事实上它们来自你的感觉的价值观。一个人常常被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和作决定时的自我安慰所“迷惑”。所以,重要的一步就是自己要认识到冲突并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来源于自身的精神创造。它由非理性的思维产生并且干扰了你的清晰的、理性的思维。
其次,问问自己有没有强迫人格。你是否想从头到尾地组织自己的生活?你要当心,这种行为会导致犹豫不决,而且最终会导致低效率和不利于你的设想。
再次,停止收集过多的信息。你应该收集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最好限制它们的数量。收集过多的信息,需要很多时间,搞得人筋疲力尽,而且会使人迷惑。不要过多担心其他人会怎么想。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与你自己的日常决定没有联系。不要想象别人会嘲笑你或者在你的背后议论你,就算他们真的这么做了,你应该认识到是你在判断你自己,而不是他们在判断你。
第四,勇敢地承担那些你作为成年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既然你最终还是不得不承担这些责任,那么为什么要回避呢?承担生活给你的重担需要勇气,但是,一旦你鼓足勇气果断地承担它,对自己的感觉会更好。
第五,要记住只有少数决定是不可挽回的。你没有必要为一个错误的决定付出一辈子的代价。我们有时的确需要为错误的决定付出代价,但是你不作决定又能怎么样呢?你只能向前进并且尽力做得最好。
第六,不要过分模仿你的父母。记住,他们是他们,你是你。如果他们在作决定的时候过于僵化或者有强迫现象,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并不一定适合你。不要让你父母的自我去支配你的生活,用你自己的成人自我作出决定。
第七,如果你是思想型的人,尽量运用自己人格中的直觉的一面,这会让你在作决定时更加轻松和自信。
第八,要意识到对成功的担心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从成功中得到的要多于你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