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成语“内外有别”,其含义是:对自己人和对外人给予不同的待遇,要给自己人特别的优待和关照。
外国人听了此话有点愤愤不平:“难怪中国的宾馆、风景点对外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中国人对自己人和外人区别对待,这不是搞民族歧视吗?”
内外有别这个词直接翻译成外文,字面上确有歧视外人的意思,但“内外有别”的真正含义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其思维根源,就是中国人思维中的“家族本位”意识。这个“家族本位”的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处在血缘亲族社会里面的身份认同,觉得只有自家人才可靠,所以就要给予优待,而不是自家人,就要公事公办,有时候还不为“外人”办事。这种观念扩展开来,就是对自己的亲属、朋友予以优待,而对其他人则“横眉冷对”。
了解“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生活中的例子最为明显。在上大学的时候,学生们都会在食堂吃饭,学生食堂卖饭的光景是,学生递上饭碗和菜盆,售饭员用一个大勺往碗里盛饭装菜,盛装多少完全由售饭员掌握,这就是售饭员的一点小小的权力。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一位同学的亲戚是食堂的售饭员,他每次去亲戚的那个窗口买饭,买来的饭菜总要比其他同学多出一倍。那个同学的饭菜每次多得吃不了,而和他一起吃饭的同学则不够吃,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些和食堂售饭员的亲戚一起吃饭的学生,还能分到一些饭菜吃,一些同学甚至还把自己的饭盆交给那位同学,请他到亲戚的窗口,为自己也打一份超分量的饭菜。
在西方人看来,售饭员对自己的亲戚多给饭菜,显然违背了道德良心,更有违公平。不过中国人不这么看,中国人认为“公平”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对“朋友”是一个标准,对“外人”又是一个标准。西方人把“公平”极端到“对朋友和对敌人一样公平”的做法,在中国人看来反而不公平。如果对朋友的待遇和一般人一样,那么朋友和一般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在建国初期,中国市面上商品十分短缺,当时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常用语“走后门”。到肉店去买肉,卖肉的遇到熟人就切瘦肉嫩肉,遇到生人就切肥肉老肉;去电影院看电影,卖票的遇到熟人就给中间座位,遇到生人就给边角座位……几乎每一个有一点权力的人,都要滥用自己的职权搞“走后门”。现在商品丰富了,以往那样露骨的“走后门”事件减少了,但是各种变相的走后门现象依旧存在。
有人把走后门现象简单归因于“以权谋私”,认为搞“走后门”不正之风的人是因为个人品德不好。但是事情远非这么简单。按照现在流行的换位思考概念,我们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卖肉的,遇到了朋友和熟人,也和陌生人一样对待,也给他切一块老肥肉,结果会怎么样?几乎可以肯定,你这样做一定会把亲戚朋友都得罪光了。朋友愤愤地说:“我专门大老远跑去找他买肉,他居然给我切一块和别人一样的老肥肉,这小子太不够朋友了。”亲戚更是找上门来:“我一直对你那么好,你就好意思给我这样的肉?”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可是西方的×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滋味,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的平等,而是主张相对的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如果一个中国人违背了“内外有别”的原则,对亲朋好友与陌生人一视同仁对待,没有“摆平”人际关系,就要遭到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有一位民营企业家,就因为不遵守这个“内外有别”的思维传统,便落下了很多抱怨。他开了一家民营公司,最让他头疼的事情,就是那些失业下岗的亲戚朋友,纷纷来找他解决工作问题。他说:“我是民营公司,是自负盈亏的,他们根本不理会,他们认为我帮助朋友亏损一点也是应该的,不是说朋友之间有福同享吗?”他由于没有接纳他的亲友进公司工作,结果得罪了一大批人,最后连他的亲弟弟也和他闹翻了。原来他只给亲弟弟在公司里安排做一个普通职工,而他弟弟认为他们之间是兄弟骨肉关系,至少应该给他安排一个高级管理职位。该朋友拒绝弟弟的要求后,两人就反目成仇了。
在西方人的概念中,亲人只不过是一种血缘和家庭关系,朋友不过是可以谈得来、玩得来的伙伴而已。在西方国家,一个人做生意赔了钱,不指望会有亲朋好友站出来慷慨地借钱帮他还债;一个人犯了罪,也不指望会有亲朋好友站出来仗义帮他作伪证开脱。但是在中国,这些都是可能的,这也是中国人把“朋友”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一个人可以看着一个陌生人因为无钱看病死在自己身边而无动于衷,可是同样一个人,为了帮助朋友看病却舍得拿出毕生的积蓄。尽管这是一个“内外有别”的极端例子,但在中国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子,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有一句座右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中国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太少,那真是寸步难行。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思维方式,是中式思维的一个很大特点。不能否认这种思维方式有好的一面,但不好的一面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其负面的危害远远大于其正面的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按照“内外有别”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使中国很难实现西方那样的“公平”社会。我们每个人不是平等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人,而是根据其亲疏远近关系来区别对待,这样的社会又怎么会有公平和公正?
中国的朋友还有一个问题:朋友很容易骤然转变成仇人。中国经常听到有人恨恨地说:“某某真没良心!我以前对他那么好,他现在居然这样对我。”我们在做事时,没有摆平朋友之间的关系,没有周全朋友的情面,就很容易得罪朋友,而在中国得罪了人往往是要遭到报复的。朋友不成就成仇人,这也是中国人要特别慎重处理人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人在社会上寻找公平,追求平等,中国人则是在社会上寻找关系,追求特殊待遇。中国人非常习惯对每个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区别待遇,就是因为中国人那种浓厚的“家族本位”意识。如果要根除这种意识的影响,就必须强调“生人和熟人一视同仁,朋友和陌路一律平等”,简言之,就是一视同仁,不以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远近有所区别。树立起这种“平等”的观念,那些因人而异、看人下菜碟的社会弊病才会彻底被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