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在情绪不好的时候独自承受,而且总是把烦恼憋在心里面。在他们看来,越能承受烦恼,就是越成熟,而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对别人说。
当然,隐私问题,不能随便告诉别人,但是,为什么不试试情绪转移的办法,把自己的烦恼通过某种方式转移出去,让自己的胸怀变得轻松呢?
有一个中年人,年轻时追求的家庭和事业都有了基础,但是却觉得生命空虚,而且这种心绪日渐严重,最后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听完了他的陈述,说:“我开个处方给你试试!”于是开了4帖药放在药袋里,对他说:“你独自到海边去,不要带报纸杂志,不要听广播,到了海边,分别于上午9点、12点,下午3点和5点,依序各服用一帖药,你的病就可以治愈了。”
那位中年人半信半疑,但他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看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他的心情为之开朗。
9点整,他打开第一帖药,发现里面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他于是坐下来谛听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甚至听到自己的心跳的节拍与大自然的节奏合在一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安静地坐下来听了,因此感到身心十分放松。
12点,他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着“回忆”两个字。他开始从谛听外界的声音转回来,回想自己童年到少年的快乐无忧,想到青年时期创业的艰辛,想到父母的慈爱、朋友的友谊,生命的力量与热情重新在他的体内燃烧起来。
下午3点,他打开第三帖药,上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他仔细地想起早年创业的时候,是为了服务人群而热诚地工作。等到事业有成了,又只顾赚钱,失去了经营事业的喜悦,失去了对别人的关怀。想到这里,他已深有所悟。
到了黄昏的时候,他打开最后的处方,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他走到沙滩旁,写下“烦恼”两个字,海浪涌来,立即淹没了他的烦恼,洗得沙上一片平坦。
(青年文摘(上转载过一篇题为(七颗安定(的人生小说,事实上,可以当做“情绪转移”的经典案例:
去会那个女孩之前,他总会揣上七颗神秘的安定。
他第一次见她,就知道她失眠得厉害。脸色苍白,神情疲惫,这是失眠的主要特征。所以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也许你需要安定。”他用了“也许”,是因为他见过很多娇揉造作的女孩,明知道自己有病还不肯承认。他不能判断她会不会是其中的一个。
她不假思索地说:“是的,我需要。”语气干脆得让他吃惊。她已经从他露出的双手知道他是个外科医生,那双手白皙、修长、灵巧,典型的外科医生的手。
那只是一次普通的聚会,他的朋友和她的朋友将啤酒喝了一扎又一扎,喧闹得几乎要将屋顶掀开。他和她不约而同地走到阳台上,一人占着一角,从26楼俯瞰广州的万家灯火。毫无疑问,美丽的夜景比屋内那帮吃吃喝喝的朋友更让他们沉醉。天河新城就在脚下,扑面而来的风卷起她的裙和发,借着暗淡的灯光,他发现她的脸一下子变得异常生动,整个舒展如花。这是一个只在夜里开放的女孩,他想。
第二天,他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敲开她的小屋,递给她一个用处方纸包裹的小东西,展开,是一颗安定。她按照她的吩咐,换了深色的窗帘,扔了咖啡和茶,喝了一大杯牛奶,然后和着白开水吞下那一颗药片。柔和的灯光下,她打开一本闲书,一会儿,书从手中滑落,睡意袭来,她有史以来第一次在12点前陷入了温暖的睡眠。
翌日,她醒来,看着镜中自己饱满红润的脸,给他打电话:“我要一瓶安定。”他来了,却没有带一瓶,只有七颗,用一张处方纸裹着,他说:“一天一片,睡眠会自己来找你。”以后的每个周末,他都会准时出现,递给她一个小包裹。那里面是七颗安定,恒久不变。开始,他很快就离开,慢慢地,呆的时间会长一些。他帮她想办法对付厨房水管里的小飞虫,带她去街头拐角处的一间民房里买打游戏,到白云山顶去吹风,她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渐渐陷入他的爱中。
两年后,他们结婚了。蜜月旅行回来,她突然发现自己已有很多天没吃安定,但照样睡得很香。问他,他才说:给她的那些药片,除了第一颗是安定,其他的都是维生素C。只因每一颗他都做了手脚,她一直都没发现。他做的手脚就是先用小刀磨去“VC”再刻上“安定”。在直径3毫米的药片上动手术,这难不倒他这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她的泪突然的滑过他的臂弯,他为她刻写了七百多个“安定”而她竟然不知,为他给她的婚姻,为这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她幸福得只能用哭来表示。
这个故事里面,把维生素当作安定送给那个情绪不佳的女孩子服用,这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办法,通过一种心理暗示,帮助她走出了人生的不快,并且摆脱了烦恼情绪,这种特殊的疗法,事实上思维的基础就在于“情绪转移”,用关怀来转移对方的不快,用呵护去纾解对方的烦恼。
纾厄解困本有天然妙方,人人可用,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顾忌呢?
一位大学教授每次遇到生活压力及挫折过重,就撇开一切,去看场电影。他说:“我选择一部特别伤感的片子,大哭一场。”一位有三个小儿子的年轻母亲也采用同样的办法。每逢孩子吵得太凶,或者家用钱实在不够,不能再买一件孩子的冬衣时,她就把孩子们送到祖母家去玩一个下午。自己打开唱机,听听音乐,哭上一场。她说:“过半个钟头,我就又能应付一切了。”
你可能说这是好哭、脆弱、自怜。实际上,这些人找到了没有妨害而有效果的方法,借以发泄可能有伤身体的情绪。
许多人都以为眼泪一定是感情沉痛的表现,其实不然。一个人沮丧、懊恼、疲乏等表面的情绪累积久了,往往需要发泄,结果就是一哭。哭既然可以减轻情绪上的压力,自然也可以减轻身体上的压力。一个人因为悲伤不能一哭,予以发泄,身体上的某些疾病就会加重,这件事现在已有了证明。
有些精神分析专家相信,像神经性气喘这样的病,就与坚忍不哭有密切的关系。喘病发作时常有喘息的啜泣,很像欲哭无泪。同样,偏头痛及许多普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胀痛等,都似乎与过度抑制有关。
哭泣虽然是很自然的事,社会上的人却诸多禁忌,加以限制。男人除丧事外,不能哭泣。女人遇到丧事可以当众哭泣,遇到像结婚典礼这种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哭泣,失恋时可以躲起来哭,但一超出这些范围,就算失仪了。就连小孩子也只有在身体受了伤痛或极其恐惧的时候才可以哭;小孩子常常会因失望而大为生气,这时如果哭叫起来,就会挨骂了。
的确,有些民族比较宽大。意大利人在任何动人的场合都会大哭。许多中欧及拉丁美洲的人士认为,凡是爱国或英勇表现都值得一哭。
大多数人会哭,却不大肯承认。最有男子气概的人会在极度紧张或努力后流泪。足球员常在比赛完毕后,不管胜败,在更衣室中哭泣。一位飞机试飞员告诉我,他在试飞后,有时忍不住流泪,就坐在飞机驾驶舱中哭一场。
文明社会中人一定要在许多场合上强自矜持。应付子女、邻居、同事,要能镇静而有主张,危难当前而方寸不乱。但是累月经年地矜持不懈,并无必要。为了快乐和健康,我们应该学会当哭则哭,不失裁度,这是极关重要的。
上面所说的大学教授和年轻母亲都知道这件事的要诀。他们所哭的并非当时的情势。教授并非真因为银幕上伤感的情节而悲痛;年轻的母亲亦非有感于音乐而哭的情绪,哭上一场,无害于己,也不叫他人为难。
圣经说:“一哭有时。”如果我们能够善于择时,可能在教堂里,在音乐会中,也许在看电影时,或在室内无人处,就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安全活门,减轻情绪紧张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