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多年来我都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循规蹈矩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听话、守旧、克己、让人有安全感、不够聪明、没有创新、不会给人以惊喜,但是在家会是个好孩子,在校会是个好学生,在单位会是个好员工。循规蹈矩在生活上意味着按部就班……说到这里我多少有些绝望,但又有点不甘心。”
他这番话,充分说出了“循规蹈矩”给国人带来的困扰。一方面,循规蹈矩就意味着“听话”、“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循规蹈矩就是“不聪明”、“没有创新”的代名词。与创新相比,所谓的“听话”简直就是微不足道,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人还要循规蹈矩呢?
这要从中国一句俗语讲起,这句俗语,就叫“小心使得万年船”。划船当然要小心,但是,为什么要事事都如履薄冰地“小心”?道理说出来很简单,因为中国人善于使用“失败逆推法”来看待自己,凡事不是去想可行性,而是去想一旦失败会如何。用这种“失败逆推法”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很多的行动都会被当做有失败嫌疑,于是,“失败逆推法”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说,既然容易失败,那么不如朝着不容易失败的方向走,我们小心一些,小心使得万年船嘛。
这是一种缺乏创新精神的惰性思维,无论先作失败估计也好,采用逆推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好,都是一种畏惧错误,但求苟安的心态在作祟。
中国人的“失败逆推法”坏了很多事,而且每天都在扼杀着创新思维,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害怕失败,畏惧错误,导致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就裹足不前,连思想都无法活跃,行动就更不要说了。
可以想象,如果使用中国人这种“循规蹈矩”的思路,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日光灯和霓虹灯,因为,这两种发明,都是在撇开循规蹈矩的俗套之后,通过独立思考,进行的创新活动。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为人类的夜晚带来了光明。但是,白炽灯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电能只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被利用,其他的能量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浪费了。然而,白炽灯那种“靠电流加热,使热能转换为光能”的发光原理,则已经成为很多科学家的一种共识。如果要在这个原理下循规蹈矩,就只能浪费电能,让白炽灯多发热,少发光,很难进行改造和突破。
而西方的科学家们,恰恰是从怀疑爱迪生的这一原理出发,来进行照明设备的改革。他们认为,如果有适当的工艺,应该能够开辟一条利用电能减少浪费的新途径,因此,就有了水银灯的发明。然而因为紫外线辐射强度太大,水银灯不适合做照明工具。所以,科学家们又从“减少紫外线、改善照明”的角度去思考,进行了改进。
1910年,法国科学家注意到莫尔在1895年作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莫尔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充入少量的二氧化碳,然后给以高压,使它放电,结果灯管发出白光。克劳特根据莫尔的实验,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分别充入氖、氩、氦等惰性气体。他发现,充入氖气,灯管会发出红橙色的光;充入氖和氩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蓝色的光;充入氖和水银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绿色的光;充入氦气,灯管会发出金黄色的光。如果在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物质,灯光的色彩将更丰富。
克劳特根据这种灯光的特殊性能,制作了一幅宣传广告:红色的花朵,绿色的叶子,黄色的文字。他把这个广告挂在法国巴黎的闹市区。在夜晚,这张广告发出五彩缤纷的灯光,显得格外醒目。克劳特获得了霓虹灯的发明专利,并成立了“克劳特霓虹灯公司”,结果发了大财。
虽然霓虹灯亮度不够,不能作为照明用,只能用它丰富的灯光色彩作广告,但它再一次证明:不采用爱迪生的使电变为热,热再变为光的方法。也就是说,放弃对“爱迪生原理”循规蹈矩的执行,对水银灯的进一步研制、改进是大有前途的。这,给了科学家极大的信心。
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的研究人员伊曼,在1938年突破了启动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大关,制作了荧光灯。
这种荧光灯是在一根玻璃管内,充进一定量的水银,管的内壁涂有荧光粉,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做电极。通电后,水银蒸气放电,同时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管内壁的荧光物质而发出可见光。显然,荧光灯没有水银灯的弊端,它比白炽灯更亮,且电能利用率高,省电。因此,它一诞生,便很快进入了一般家庭。由于荧光的成分与日光相似,因此人们也叫它“日光灯”。
从白炽灯到日光灯,正是人类科技、思想发展的一个跃进,它不但在科技上有了进步,而且在思想上摆脱了循规蹈矩的习惯,不再把前人的理论当做金科玉律。与之相比,日本索尼公司的技术变革,也是摆脱“失败逆推法”思维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
索尼公司的工程师木原信敏1947年进入公司,不久以后,公司的社长就决定开发录音机磁带。他们找到一台钢丝录音机拆开检查。发现钢丝录音机的钢丝一旦断裂,就十分难修理,对磁头的磨损也大,噪音也十分大,录音效果不好。木原信敏就想,如果不采用传统的钢丝录音机模式,而是在纸带上涂上磁粉,也许会取代录音钢丝。他这种想法,是和当时的基本理论“钢丝录音”相悖的,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这种突破原有理论的做法,很容易失败,不应该坚持。但是,他没有考虑如果失败会怎样怎样,而是找来一些关于磁铁制作的书进行研读,把草酸二铁熔化之后粉碎,终于得到了氧化铁粉末。
接着,木原信敏和助手们把饭粒捣碎,与氧化铁粉末搅拌在一起,涂在纸带上。在录音机上试用之后发现,噪音太大,根本无法录音。如果这时候,木原信敏和他的助手们按照中国人思维中的“失败逆推法”习惯,认定这种做法是不能采用的,他们也许就会半途而废了。然而,木原信敏并没有气馁,而是改进工艺,用刷子把磁性粉末刷在纸带上,然后又把氧化铁粉末研磨得更加细。经过这些调试,新一代的录音机磁带终于研制成功了。
木原信敏的成功,不但在于他对科技十分钻研,也不只因为他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更在于他的思维中,没有那种循规蹈矩,沿用旧习惯的因素。假如他从一开始就循规蹈矩,那么就没有后面的一系列研究,假如他在研究中因为失败而放弃,就更不会有新产品的问世。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思维在这方面则拘束得多,不单是遇到失败就会埋怨,使用“失败逆推法”来批评思维上的解放,更是会在一开始就对不循规蹈矩的人进行指责,非要把创新的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不可。
要撇开这种“循规蹈矩”的做事方式,就要把“失败逆推法”这个思维原则抛弃,不然的话,我们在行动的时候就会畏首畏尾。试想,如果没有对循规蹈矩的突破,司马光又怎么会在一瞬间想出砸破水缸救出儿童的点子?套用一句广告词来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我们停留在循规蹈矩的状态,就会失去联想的能力,自然也就会成为一个惰性十足、不知进取的人了。所以,要创新,就要有突破常规的想法,要突破常规,就要先对“失败逆推法”的思维习惯进行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