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死了之后,赵国的军事活动仍然要进行,于是赵王便大胆起用了另一员大将——李牧。
李牧一上任,就很给赵王面子,率军成功攻击了燕国,并占领了燕国的武遂、方城两个城市。
李牧到底有什么能力吸引赵王,能够在廉颇离开后迅速填补了他的权力空缺呢?
首先,说一点题外话。历史上一直有一个“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秦、赵各占一半。秦国的两位分别是前面已经讲过的白起和后面会隆重出场的王翦,赵国的两位分别是刚刚死掉的廉颇和眼前这位李牧。
既然能够进入四大名将,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李牧在取
代廉颇之前与匈奴正面PK的一个军事案例。
当时,李牧是赵国防守北部边疆的将领,常年驻扎在边关,防御匈奴。
此时李牧的能量非常大,他除了具备一般大将的全部军事实权之外,还握有当地的行政权,可以不用跟中央打招呼就能自行任免官吏。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厉害的是,当地的税收直接归李牧收缴,李牧可以随意支取税收用于扩充军备。
所以,李牧是实实在在的赵国北部的一把手,而且具备实权,中央基本不进行任何遥控和干预。
因为李牧可以自行控制本地经济的缘故,他的军队粮草充足,当兵的生活水平也不错。
李牧作为一代名将,自然爱兵、疼兵,他命人每天宰杀好几头牛给将士们改善生活,军营的伙食水平相当高。
他在训练上也不含糊,士兵吃饱了之后,会在李牧的亲自指挥下进行射箭和骑马训练,以适应与匈奴的作战。
当时匈奴兵喜欢入侵赵国的边境,掠夺人马、牛羊等战略物资,气焰非常嚣张。
面对匈奴的挑衅,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李牧下达了一条最高指示:如果匈奴兵入侵我国掠夺,我军应立即收拾人马、牛羊、物资,快速撤回堡垒中坚守不出。如果有擅自反击并捕捉匈奴兵者,一律斩首!
随着时间推移,匈奴兵发现每次过去抢东西,赵国的军队都像缩头乌龟一样收拾了东西就躲回去,一次都不敢反击。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多年。
李牧这样做,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赵国这些年基本上没有损失什么战略物资,匈奴这些年也没抢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第二个结果,匈奴人觉得李牧是个胆小鬼,李牧手下的边防官兵也都一致认为李牧是个过于谨慎、没啥能耐的胆小鬼。
慢慢地,大家对李牧的这些看法传到了中央,赵王为此批评了李牧,但李牧仍然维持老样子,不作改变。
赵王家的老少爷们儿一向喜欢冲动,发现李牧不听话,赵王便怒不可
遏,直接罢免了李牧的将军一职,派其他人取代李牧驻守边防。
新任将领上任后,遵循了赵王的指示,积极贯彻中央精神,由之前的守而不战改成了主动出击,多次率军主动迎击匈奴,结果却都打了败仗,损失惨重,而且导致匈奴的骚扰愈演愈烈,老百姓无法正常地耕作和放牧,甚至经济上也陷入了困境。
赵王这才意识到当初罢免李牧是错误的,不得已又派人请李牧出山。
李牧做出了和当年秦国的白起一样的决定:以生病为由婉拒。
作为男人的赵王,身上有两样东西不如同样作为男人的秦王的东西大:赵王的脾气不如秦王大,赵王的志气也不如秦王大。
赵王确实是没辙了,便死皮赖脸求着李牧非出马不可。
难能可贵的是,李牧和白起又有所不同,李牧不会像白起一样负气到底,他让赵王意识到我李牧不是你赵王随随便便想用就用、想撤就撤之后,决定答应赵王重新出山。
之所以说李牧比白起聪明,突出表现在李牧后面的做法上。
李牧答应赵王的同时,给赵王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重新起用我没问题,但是必须允许我按照从前的思路来搞,否则免谈。”
赵王除了答应还是答应。
李牧即刻重返边境,继续实行以往坚守不出的策略。
就这样,匈奴又回归到了曾经掠夺不着东西的境遇,但是匈奴方面却很高兴,因为他知道赵国是被他们搞怕了,毕竟打仗打的就是一个士气。
守边的将士们每天吃喝拉撒睡,却不允许出去杀几个匈奴过过瘾,大家都很憋闷。
经过罢免事件的李牧意识到,他需要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李牧是能够打赢匈奴的,之所以不打,并不是不敢,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不能打。
在李牧看来,和匈奴进行不断的拉锯战,丝毫不能解决彻底消灭匈奴的问题,而且还会损失大量的人员和物资,与其这样,倒不如原地坚守,反正匈奴从赵国这里掠夺不到什么东西,赵国也没什么损失。
李牧的战略眼光是长远的,只不过赵王以及军队中的大部分将士并不
能够达到跟他一样的水平而已。
但是此时的李牧经历过罢免事件之后,意识到了自己在前线卖命,而朝廷内人言可畏,随时可能被“胆小鬼”的诬告消灭在没有硝烟的政治战争中,所以他要打一仗,让大家知道他敢打而且能打,只是故意不打。
李牧下令备齐精锐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战马一万三千匹,挑选曾获过奖赏的勇士五万人和擅长射击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集中作战演习。
演习结束后,李牧大力组织放牧,使士兵装扮成牧人遍布在边境的广阔田野之中。
直到有一天,匈奴人又来入侵了。
李牧命令一小部分部队正面出击,在与匈奴交手不久,便假装被打败,并且让几十个士兵故意被匈奴抓为俘虏。
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意识到李牧终于打开营门出来作战了。
要知道,匈奴人等这个机会已经很多年了,于是匈奴单于命令全军将士全部出动,乘着胜势打入赵国大营,一举歼灭驻扎多年从不敢轻易出动的赵军。
李牧的部队之前已经四散在军营外的田野中,待匈奴兵靠近之后,便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于是匈奴大军一个不剩地进入了李牧的包围圈。
一番激战过后,匈奴死了十多万人马。
此时的李牧一改往日坚守不击的作风,命令全军乘胜出击,又灭掉了更北面的詹褴、东胡、林胡三个匈奴的部族。
匈奴单于最后只领了几个残兵逃跑了,此后十多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的边境。
在与匈奴进行交战中的李牧非常类似于后面会出场的与诸葛亮互动的司马懿。
从战术上来看,似乎就是没什么作为,也不敢打,但是从战略上来,李牧实现了以最小的损失抵挡了匈奴的进犯,这是非常高明的举动,而司马懿则实现了以最小的代价把牛叉哄哄的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梦给粉碎了,最后硬生生把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岂不知,诸葛亮去世后的时代,更是
司马懿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代。
懂得跟你的对手耗,活过你的对手,也不失为一种战胜对手的策略。
善于坚守和自我保护,静静等待对手的破绽和疏漏,一旦发现机会,直接给对方要害处予以致命一击,也就战胜了对方,而且这个过程你不会有什么损失。
如果你的对手在你坚定地自我防御、充当忍者神龟的过程中就是不漏破绽,那你就和他比谁活得长,谁更能坚持,谁更能耗。
有句话说得好:“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切正面的攻击、反击都属于阳,一切坚守自我、耐得住寂寞的防御都属于阴,阴和阳都是不可或缺的战胜对手的手段和策略。
从心理角度来讲,你慢慢耗死对方,要比你快刀斩乱麻杀死对方更能够让对方感受到痛苦。
你想过没有,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来羞辱他,他都不出战,眼见着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而对面军营里面那个老爷子却心情爽朗、没脸没皮、没羞没臊地快乐生活着,自己心里多郁闷?!
诸葛亮死的时候,心里肯定明白,就算是司马懿能力比自己差,可自己一旦死了,他司马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自己只能在天上看着生气,却没有任何的反击之力。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明确地理解这种做人的策略,打一个略微极端的比方:一个人和他的敌人,不管是势均力敌还是一方明显不如另外一方,只要有一个先死了,活着的那个就有机会去挖先死的那位的坟,挫骨扬灰,还可以造谣抹黑他,而死了的那个则永远活在后世的非议中,永远没有反击的机会。
例如在职场中,有一个人和你一直是某高管职位的潜在竞争者,你俩私下里关系也不是特别好,没办法,势均力敌嘛,都想能够晋升到那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那个位置不仅仅意味着升职,还意味着你俩将来有一个人要直接接受另外一个人的领导——到时候不管你多么的不情愿、不服气,一旦对方到了那个职位上,你就必须乖乖地配合,因为这是单位的制度,你可以不服任何一个人,但是你绝对不敢肆意践踏最高领导制定的制度。
不幸的是,你的对手最终获得了那个职位,你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他的属下,接受他的领导。
这种情况下,处在你这个位置上的人最可能做的事情也是最不应该做的事情:要么心理失衡和抑郁,要么不服气,进行消极抵抗。
最科学的做法还是要积极配合“新领导”的工作,让自己忍耐下去。
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出错的人,短期内你不如对方,时间稍微放长,他还真不一定能坐得住那个位置。
如果真的有机会,对方离开了这个位置或者离开了你们单位,你肯定就是这个岗位的不二人选,最重要的,你对你的前任领导的失误、缺点等怎么进行评判,那就是你说了算了,因为他已经完蛋了。
当然以上做法是不道德的,有提倡阴谋论的嫌疑。在此,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从人生跌宕起伏无定数的角度来更加宏观、更加俯视地看待职场中暂时的不如意。
最后,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一点: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永远没有缺点、永远不会失败的人——即使是那些比你强很多的人。
公元前234年,秦国派大将桓齮(念“椅”音)征讨赵国,在平阳击败了赵将扈辄的军队,斩杀赵军十万人,扈辄自己也把命丢了。
赵国国君再次任命李牧为大将军,领兵与秦军再战。李牧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大败秦军,桓齮逃跑回了秦国。赵王封了李牧一个“武安君”的称号。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亲自派秦国的王牌军进攻赵国,快速攻克了赵国的狼孟、番吾。后来李牧统领赵军前来应战,秦军又被打回了老家。
公元前229年,秦国派出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率领部队进攻赵国,这次赵国派出的当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双方都是天才级的军事将领,秦琼战关公的结果就是,双方势均力敌,战争陷入不分胜负的胶着状态。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自己都能想象得到,每次历史上出现这种强攻不下的情况,智取的谋略就要派上用场了。
大家还记得当年廉颇是被谁给阴掉的吗?是一个叫郭开的人自掏腰包
收买了探访廉颇的使者,让使者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导致廉颇失去了唯一一次可以返回赵国的机会,最终郁郁寡欢地客死他乡。
这时,秦国又想到了郭开这个人才,只不过这次不是郭开自己掏钱出来要干点什么坏事,而是秦国给郭开送钱,希望郭先生为秦国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郭开很痛快地接受了秦国送过来的重金,不负秦王嬴政的厚望,跑到赵王面前开始诋毁李牧:李牧企图兴兵造反、脱离赵国。
如果说造谣者是任何时候都不能避免的,那么作为最高领导则有权利和义务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和过滤。
赵王偏偏觉得郭开说什么都对自己好,于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便派另外一个叫赵葱的不知道算哪根葱的哥们儿取代了李牧。
大敌当前,李牧认为赵葱不足以成为王翦的对手,便秉承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的原则,拒绝交出军权。
赵王一看,果然还是郭开看人比较准,李牧分明就是要造反,索性快刀斩乱麻,派人直接过去把在前线的李牧抓住杀掉了。
就这样,一代名将李牧死在了自己为之卖命的赵王手里。
前面说了,“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个——廉颇和李牧都属于赵王所有,可见上天给赵国起手的是一把好牌,可惜被赵王以这种方式给打出去了。
沙场上千军万马都不能摧之的廉颇和李牧,就这样被一个小小的郭开的几句话轻轻地摁死了。
大家知道领导身边的红人是多么的厉害了吧?
在职场中,犯了重大错误很可怕,单位的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也很可怕,但是这与单位聚会时你借着酒劲儿摸了老板秘书的手比起来,那真的没什么可怕的了。
李牧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军对赵军进行了战略反击,很轻松地打败了赵军,杀死了代替李牧的赵国大将赵葱,一口气攻陷了赵国的首都邯郸。
王翦最狠的一点,是直接活捉了赵王。
大家都知道,秦王嬴政的父亲嬴异人同志年轻时曾经在赵国当过人
质,也正是那段日子他认识了吕不韦并且娶了吕不韦的二奶赵姬。
所以,赵国对于秦王嬴政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不仅仅是一个想要讨伐的国家,更多的代表了自己过去的一段耻辱。
得到王翦汇报已经攻下赵国首都邯郸的消息后,秦王嬴政回复王翦:
不要轻举妄动,等我亲自过去看一下再说。
王翦在邯郸原地待命,迎接秦王嬴政御驾到来。
秦王嬴政亲自摆驾来到了邯郸城,到了之后立即下令,把过去和他母亲赵姬有仇的人全部集中在一起杀掉。
看完屠杀表演之后,秦王嬴政又迅速摆驾回了自己的老巢咸阳——那里有大量的国事等他处理,这次确实是忙里偷闲挤时间出来解决这个重要问题的。
就这样,赵国亡国了。
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同情赵王的遭遇,大家都会同情廉颇和李牧。
其实大家想过没有,同情他们对我们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思考一下廉颇和李牧的遭遇,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才是最务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