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73800000011

第11章 真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1.追溯爱之源头

俗话说,“人无完人”,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我们也都是爱的能力有限的人,从未得到,又何谈付出?很多时候,我们也从心底里希望自己对他人能够有一颗恩慈宽恕的心。希望自己能多理解别人,体恤别人,关爱别人。可遗憾的是,许多时候,我们却往往无能为力。因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承受着现在和过去累积下来的伤害的影响。我们都曾经遭遇过数不清的违背诺言,不友善的言语以及被接受的渴望遭到残忍毁坏等等伤害。

古训曰:“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由不得我。”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语说:“好人有两个,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有出生。”因此,我们知道我们都是有缺陷的人,最根本的缺陷也许是——我们可能一生都没有接受过真爱。也可以说,因着我们生命中缺少了无条件的真爱,这世界上的愤怒、争斗才会如此之多,一代又一代,好像永无止境……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过这样的爱,而按照物理学的法则,人只能给出自己有的,我们无法给予别人我们所没有的爱。我们都倡导博爱,而我想我们所倡导的博爱应该是这样的:“我因为你,爱所有的人。我透过你,爱整个世界,也爱我自己。我以永远的爱,爱你。爱是永不止息的。”这样的爱才真正算得上博爱。显然,这样的爱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是给不出的,因为这样的爱是需要有榜样和源头!

基督教文化之所以两千多年来影响了无数的信徒,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希望自己能够为耶稣所吩咐的大使命——把爱传到地极而尽一份力,其根本原因无不是因为本身在信仰生命中真实领受了上帝的救赎,赦罪,无条件的接纳与真爱之后所做的回应和行动。在信徒心里,都明白这样一件事实:爱的源头——上帝之爱。“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利米书》31章3节)“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章19节)

学者欧文·辛格说:“只有基督教把爱作为所有信条中的支配原则。无论基督徒们对他人或对自己做什么,他们所做的只是信奉那上帝和爱在其中是同一的东西。两千年来的基督教神学和哲学就是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尝试构成的——试图去理解、顺从和崇拜那可能是上帝的一种爱。”他还划分出基督教爱的四个层次:爱欲(神秘的上升)、友爱(情谊和结合)、忠爱(服从上帝的意志)、神爱(神圣的赋予),这四层次的总旨归即是人通过信仰、皈依从而体验、传达上帝那纯粹而无限的至爱。对这样的爱如何进行审美表现,是西方古典绘画的一个重大课题。解答此课题的杰作能生动地传达基督教爱的启示,让受众的情感得到升华,激起他们热情的爱欲、诚挚的友爱、坚贞的忠爱;尽可能地开阔、提升他们的视野、胸怀,尽可能地净化他们的委屈、不平、伤痛。这样的观感体验能够融化易于凝为坚冰的自我,自我具有莫大的局限性,正由于其无法自足完满的本性,使其需要世俗之爱的等额甚至超额回报,而在消融自我的无边暖流中,则能随处盛开饱含普世情怀与终极关切的至爱之花。

2.告别爱之误区

给孩子他所需要的爱——在这本书中,我一直在阐述: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基本上都是有条件的爱。无可否认,父母都愿意为子女付出,尤其是中国的父母更是任劳任怨当牛做马。但大多数父母与师长并不清楚该怎样付出,怎样教育引导孩子。似乎只要付出了,孩子就该领情,就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教育孩子,首先应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及成长过程所需要的。前文提到有的父母请假陪孩子高考,这种行为看似一种爱,实际却是有条件的爱,那就是孩子必须考上父母所希望的大学。一旦孩子没有达成期望,父母就不免责骂,怨叹,认为孩子不争气。孰不知,正是自己陪读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实质上这种过分付出也是父母无视自己,不接纳自我的表现。

最近,我回国期间,在《人之初》杂志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引发母亲焦虑,祸首原是爱的饥渴”,文章说:

数起恶性校园血案后,政府、学校、警方、孩子都紧张起来,不过,最紧张的莫过家长们,郑元的母亲艾玲还因过度焦虑变得疯狂。她背后有何隐情呢?

今年9岁的郑元本来和邻居小孩一起,每天坐公交车上学、回家。自从一连发生几起校园血案后,他妈妈艾玲坚持要每天接送他,考虑公交车上挤满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凶手的目标,又改坐出租车。一天早上,出租车司机骂道:“这是什么社会,富人撑死,穷人饿死,还谈什么公平正义!”艾玲非常紧张,担心他随时做出疯狂举动,便将儿子抱紧,大叫:“停车!停车!”司机说:“这条路上不能停车!”艾玲跺着脚:“你不停车,我就开门跳下去!”之后,艾玲骑电动车接送儿子,耽误时间不说,她还担心凶手看到孩子起杀心,给孩子头上套一件衣服,孩子直喊难受,艾玲却对他说:“坚持!坚持!”孩子差点窒息。

将孩子送到学校后,艾玲一直在校门外守着,中午就蹲在大门口吃盒饭。她说要阻止凶手进入校园,或者,万一儿子有危险,她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他身边。她要求儿子每次下课都到校门口来,让她隔着栅栏看一看。有一次,儿子因为要赶作业,没有遵守约定,艾玲不顾保安的阻拦,强行闯入校园,冲到儿子的教室,一把抱住正在写作业的儿子,又哭又笑:“元元,你没事吧?没遇到坏人吧?”众目睽睽之下,儿子非常尴尬。

每天回到家,艾玲就要守着电视,看看哪里有出现校园血案,一看类似报道,就显得特别兴奋。当没有校园惨案报道时,她反而非常失落。喃喃自语:“怎么风平浪静了呢?”

在咨询心理医生时,艾玲吐露了真心:“我觉得一个母亲如果不能保护孩子的基本安全,那就是失职。以前,孩子不肯让我接送,我心里老是发慌。现在。每时每刻守着孩子,我觉得心里特别踏实。所以,我倒希望社会长期处于这种高度警戒的状态,一刻也不能松懈。”

显然,她是用掌控孩子来满足自我心理需求。家庭是艾玲唯一的精神寄托,她对周遭的一切有深深的无助感,常常一个人坐在屋子里想:我的男人在干什么?孩子在干什么?发现自己一无所知,感觉被这个世界抛弃。于是只好通过夸大孩子的问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再回顾成长过程,艾玲心理问题的脉络基本显现出来:一是对爱的饥渴;二是对家人的不满;三是对父亲的忠贞,种种经历使她在婚姻里将自己降成弱势,故意夸大自己被动、无助的状况,并放弃对夫妻关系的努力,将所有关爱放到儿子身上。在寻求了心理咨询后,艾玲得知,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不能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要在“我和孩子”之间画一条界线,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干扰孩子的成长空间。

诚然,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只是个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父母总以为有权问过和干涉孩子的一切,包括隐私。其实这样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孩子成长需要自由、信任、平等与尊重。在西方家庭,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民主决策,小小年纪就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发言权,也正因如此,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拥有更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更强大的创新意识。这样的做法,很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和借鉴。

做眼里揉得下沙子的父母——如果不容许孩子犯错,对于孩子的犯错行为不易接纳,就会造成孩子一旦犯错只能选择逃避和撒谎,无法面对事情的真相。久而久之,甚至导致逃避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愿望,压抑孩子个性化的潜力发展,也压制了其独立思考及反省能力。因为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以至于大部分人都随波逐流扼杀了天性,于是就培养了一系列标准模式下的所谓人才……

去年,我回国期间,结识了一位好友兼事业合作伙伴。今年,她因着信任将24岁的外甥马丁送来新加坡学习酒店管理。来之前,我听到了家长对马丁的某些担忧——颓废、赌六合彩、不上进……

马丁的父母有些困惑:为什么孩子这么不服管教?一点也体会不了父母亲人的苦心?可是,当我敞开心怀接纳了马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尊重他,和他一起探讨有关他自己的学业及生涯规划时,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马丁——他相当珍惜自己的留学机会,夜以继日狠命啃英语,一心弥补自己学习语言上的不足。格外让我吃惊的是,这孩子有着一颗体恤他人的心,善于把握与人相处的一切细节,几乎天生就是个管理人才。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成为父母长辈眼里让人操透心的孩子?

原来,马丁的父母平时忙于各自的事业,相对无暇顾及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也没有刻意用心建立孩子相应良好的生活态度及习惯。但父母又有着惯性的教育模式,这使得他们不知如何在孩子生活失序时和他深谈引导。于是,严厉的管教、斥责、批评就成了父母有限的时间里唯一能给予孩子的“礼物”。而伴随着这份“礼物”长大的孩子,他从内心里渴望早早挣脱家庭的牵绊,奔向自由的人生,离父母越远越好。可生活中撒谎、逃避、叛逆、忤逆的习惯却一再在牵绊着他的人生。

今年五月的一天,马丁和朋友小聚,喝醉了,在街头和警察起了争执。出差在外的我连夜赶回新加坡处理此事。自知犯了大错的马丁看着我忙进忙出,忍不住愧疚地哭了,我什么都没说,他已经都明白了。他自己主动向我保证,从此再不沾酒。姑姑知道了此事,认为必须挂电话教训下马丁,但我提醒她:尽量安慰提醒而避开指责批评。于是,姑姑就在电话里平和又随意地提起:“听说你丢了钱包,生活上的需要要跟家里人实话实说哦。”并亲切地叮咛:“相信你一定不是故意的,记得下次要注意啊。”

放下电话,马丁一脸震惊,姑姑的包容让他无地自容,眼泪再一次从眼眶滚落,小伙子捂着脸呜咽:“我真不是人,我一定要改变。”虽然在之后几个月的留学生涯里马丁偶尔依然会反复,时不时会犯下一些让周围关爱他的人深感困扰的错误。但他的努力、决定重新建立自己人生态度及生活习惯的坦荡心态在祝福自己的同时,也使得周围关爱他的人有机会和他一起成长和提升。作为时刻在关注着他生命各个层面成长状况的师长,我深切感受到了他生命的成长是确实和向上的。如今,在小伙子身上,我欣喜地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正在绽放!允许犯错,只需要一些些体恤包容、一点点鼓励及换位思考,可收获却远远大过了批评指责,更一步步在唤醒马丁生命中正面、坦荡及自律自省的力量。

在这本书刚刚完稿的时候,马丁就做了我的第一批读者。看完书,他写了这么一段文字,从中不难发现,这个孩子,不只学会自省,也学会反思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了: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并不陌生,但真爱对于许多人而言的确很陌生。看完慧汝老师的书稿后,结合自己切身的成长经历,发现传统教育下的爱许多时候确实不是真正的爱。好像只是单纯对“好与坏”,“美与丑”的衡量。你是好样的我就喜欢你,爱你。你是不好的、不能给我带来好处的、不能给我带来快乐的、可能成为我负担的,我就远离你甚至讨厌你。从小的教育以及后来社会上灌输所形成的价值观,基本上就是这种错爱的观念。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读了老师的作品后,让我真正的知道:真爱是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真正了解了何为真爱。

真爱是无论你面对什么样的人,无论对方是你所认为的好人与坏人,在面对困境,在需要帮助时,都需要周围人积极正面的伸出援手去爱护及帮助,而不是一味的落井下石,或让对方感觉自己没有前途没有盼望。世界上也许并没有出生以来就是所谓无可救药的坏人,有时只是在人生举棋不定的时候,困顿迷茫的时候,没有人给出正确的引导以及真正的关爱,所以往往最后导致出大家都不愿意看的结局。也因此出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所谓的坏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生命、对真爱一直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因此走了很多弯路,总是去逃避生命,做事情也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孰能改的态度。但是知道了慧汝老师的心路历程及看了这本书,我重拾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我相信这本书能调整许多迷途中人的生命态度,认清楚自己生命的价值及明白真爱的概念。通过一再阅读慧汝老师的这本书,发现里面所讲述的正是我们大家都需要知道的亲子教科书。

马丁的转变,不只带来了他的新生,也给他的家庭和爱他的亲人们带来了祝福。近期,马丁姑姑给我写来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曾经,侄儿是一个让哥嫂头痛万分,束手无策的问题少年。哥嫂忙于生意,疏于教育,聪明健壮的侄儿像脱缰的野马,打架、抽烟、喝酒、赌六合彩……全家人被拖入黑暗痛苦的深渊。哥嫂绝望的叹息,老师愤怒的无奈、我老妈到处求神拜佛。我心好痛,三年前,把侄儿接到身边。

知道慧汝老师是做青少年成长教育的老师,通过朋友找到她,请教如何拯救这个几乎不可救药的问题少年。沟通中,慧汝老师的责任感、安忍心、智慧,勇气和高贵的心灵,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感动。她是活生生的践行天使职责的人,我一次又一次从她身上汲取了积极的、永无止息的力量,不断坚定我一定要把侄儿教化成人的信心。慧汝老师以执著的热情展示着真爱的力量,以舍己的勇气呼唤着尊重与平等。一个让全家苦头吃尽的混世魔王,正在她循循善诱的启迪下,无条件的爱的接纳中,一步步走出泥泞,走向光明——

侄儿浪子回头的意义不仅仅救赎了他自己,也祝福了我们全家和社会。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细胞,如果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被带着病毒的细胞充斥,那一定是与灾难和痛苦相伴。我们欣喜地看着侄儿的蜕变,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我知道还有很多孩子在混沌中挣扎,很多家庭在痛苦中煎熬,很多不安定因素威胁着社会安全,所以,我们强烈要求慧汝老师,把她的体验、身体力行的心得和独特的教育视角写出来,惠及更多的人,祝福更多的生命。

我们已深深地体会到科技迅猛进步带来的便利,从未有过的丰富物资带来的益处,然而,我们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却成反比增长,事实证明再多的物质财富,都代替不了真爱的价值。当贪婪、指责、自私压制了人类智能中最好的慈悲和智慧,每天冷漠、暴力、犯罪、灾难就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带着恐惧、惶恐、抱怨走进了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间地狱,黑暗、冷漠、怖畏,没有依怙,没有安全,没有方向,无力自助、甚至无力同情。我们一边抱怨,是谁遮住了太阳的温暖和光辉?一边又在用自私与怨恨制造更大的黑暗和冷漠。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一直以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牢牢盘踞我们的心。

我敬佩沈博士、慧汝老师这样的仁人志士,在以强烈的责任心,爱心,使命感向误导我们走向真理的消极习惯呐喊,在探索真爱的真谛中积极行动,真爱,是通向光明和幸福的唯一的正确的路,也是社会和谐真正的原动力。

在教化侄儿改邪归正的过程中,我也被教育着,祝福着,成长着,受着爱的恩泽。真爱以其神奇的力量荡涤我挂满尘埃的心,摧毁了以自我幸福为出发点的丑陋。我发愿将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爱别人、利益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才能真正的高尚和美好;我们的道德才能经受住一切诱惑和考验;幸福和快乐才能永恒!我不断的反省自己曾经的过失和浑浑噩噩,为此猛烈的忏悔和真挚的祝愿,愿慈悲和智慧的力量永驻我心,沿着天使的足迹,把爱传下去。

让我们带着最普世的关怀和责任感,对这个脆弱的世界多一个微笑,多一句问候,多一下搀扶,多一份信任,多一眸关注,多一点给予,多一滴同情之泪吧……让我们在痛苦中学会反省和自洁,在前行中温暖和鼓力,在给予中快乐和感动吧!一个困顿了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疑问,突然间有了最明晰的答案——人类是为制造真爱而生,我们是为传递真爱而来。

我们全家曾为有侄儿这个混世魔王而羞愧,而今天,慧汝老师通过实践和引导让我明白:侄儿是上天披着黑色斗篷带给我的最深的祝福。因着他,我有幸认识了慧汝及沈博士他们这样的仁人志士,并因此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也深深的体会到:真爱是医治一切伤痛的唯一良药,只要你让真爱住进心里,化为生命前行的动力,迟早有一天,她会带给您很多副产品,比如快乐、智慧、财富、健康、幸福……

带上爱,上路!

柔音

感受到这样的感恩与收获,身为马丁的辅导老师,我真是由衷的欣慰。也正由此,我愿意背负许多不理解的眼光,放弃许多常人眼里的好机会和好收入,来完成这一本书。因为我坚信,它能帮助更多人打开心门,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令你不快乐、不满意、不骄傲、不得意的人和事,让你从“失去”中收获“得到”。也许,你身边也有一个“披着黑色斗篷”的小恶魔,而一旦你明白,“斗篷”下同样是一颗美好心灵的时候,你的生活也将由此改变。

3.触摸爱之真义

原生家庭、学校教育中的差别性和比较性教育,很容易从小就让孩子学会计较,嫉妒,纷争,比较,愤怒等负面的情绪和个性,影响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感情联系,以至于使其在人生的旅途倍感孤独。我曾和母亲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英国的“约翰卫斯理”这个家族现在为世人所熟悉,是因为这个家族当中的十多个孩子,除了约翰卫斯理外,其他孩子也大都在各自领域上有所贡献。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一个有着虔诚信仰且怀有伟大真爱的母亲。据说她生了将近二十个孩子,其中有一些夭折了。但她对待活下来的十多个孩子都给予了完全均等,无条件的爱。她说她对待每一个孩子所给予的爱,就如同对待独生孩子一样的对待。这样的爱,造就了她十几个孩子大都功成名就,学有所成,以世人为怀,造福世人。这位伟大的母亲至少印证了一点,那就是无条件真爱价值观的塑造,最好的环境就是原生家庭;最合适的时机就是青少年时期。

只有在无条件被接纳的真爱环境里,人才有办法全然敞开自己真实的一面而不怕被伤害;当有人能够完全地接纳我们,我们就能够做回真正的自己。无论看起来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当我们被全然接纳了,我们知道拥有了真爱,我们也便能够创造真爱。这样的爱能够完全击败所有的空虚和恐惧。我们也就无需拼命地去追求外在虚浮的自我价值之表象,也无须采用极端手段去获得他人认可。

生命之为生命,本该充满乐趣。但是很不幸,并非所有人都觉得生命很有乐趣。曾经有一个人问他的朋友:“你是否相信人死后会有生命?”他的朋友却反问:“人在死之前还有生命吗?”我们知道许多人对自己的生命品质很不满,甚至诅咒自己的生日,漠视自己的生命,我曾经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因为大部分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所以许多人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活出自己所期望中的平安,幸福,有意义的人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答案在哪里,也没有人给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也正因为我们没接触过这种无条件的真爱,所以中国人很难讲真话。在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孤独者,一种是超孤独者。而唯一的解药同样是无条件的真爱。对生命冷漠的社会环境及精神上的孤独是系列惨案发生的最大凶手。

威廉·退尔先生曾在博文《冷血动物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一文中为冷漠把过脉:对生命没有普遍敬畏的价值认同,必然将导致冷血动物大量出现;当人们把金钱、财富、权力当作狩猎的角逐对象时,他人的生命便自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了。

人类需要真爱,就如人渴了就需要喝水一样自然。若一个人长期饥渴,没有水喝,后果可想而知。

去年年末,著名歌手陈琳选择跳楼自杀。社会上同样纷纷扰扰在揣测她自杀的原因。其中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缺爱的人更容易走向毁灭,爱放弃了她,她便放弃了生命。”可见,就目前的社会而言,没有真诚的心灵上关爱,没有内心的力量,没有对生命之源头的敬畏心理。那么一个人的焦虑,挫折,失控等情绪很容易就变成毁灭性的力量。

这本书一直在谈论生命的价值。那么,究竟人的价值当如何理解和体现?记得唐崇荣博士讲过这么一段话:

一个人的一生,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一个人的心灵到底有多大的可用之处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有时想:一个有钱的人是怎么有钱的?一个人怎么做生意成功的?一个人发财是做什么用的?发财以后他整个生命的价值是等于什么呢?我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尽量把可抓的财都抓来,尽量把可赚的钱都赚来,尽量把可争的利都争来,到最后争完了,争到没有力气,他就放手死掉,这是世上部分有钱人的做法。另一种人,尽量不将外面的钱挣来,乃是将里面的可能发挥出去,生命里面还有什么东西都尽量发挥出来,头脑里面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想出来的,把所有最伟大的,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发挥。这些人可能物质生活不那么丰富,但是他们在历史中间一定被人纪念。

4.真爱四重奏

柏杨先生这样形容他写作的初衷:

我从小就喜欢打抱不平,特别爱管闲事,尤其是容不得人欺负人,见不得人的尊严受到践踏。比如年轻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一位父亲打他的孩子,我就上去制止,指责他不该打孩子,结果反被那个父亲打了一顿。后来再看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我就开始写文章批判那些丑恶的现象。

而看到的阴暗面多了,我就开始从我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层面去反思,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更多的人们,让他们共同来认识和反思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共同涤除那些不好的地方,发扬那些优良的传统,学习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方面,建设一个更加健康、文明、值得尊重的文化。

而我最终的愿望,是中国人能拥有真正的尊严,这种尊严不是别人施舍给你的,而是通过我们对别人的尊重和包容,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获得的。

而我在此想说的,想写的,以及我想做的,与他相似。我也希望自己能用一枝犀利的笔,撕开包裹在我们身上的迷茫与困惑,找到属于我们生命中真正的平安与喜乐……

今天,通过回顾个人这几十年的思考历程,同时把自己所实践和领受的关于爱的心得一一规整出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第一种爱:我们称之为舍己的爱,或是牺牲的爱。

这种爱之动机极其单纯。没有任何目的性,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社会上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式的爱。这种爱在为他人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生命时没有任何目的性,也不按人的高低贵贱而去付出,只仅仅出于对生命价值的认可及珍惜。一旦需要,便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拯救那些完全可能素不相识的人。这种爱,往往发生在重大天灾人祸发生时,比如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全球华人心系灾区,出钱出力驰援救灾,还有各种洪灾雪灾等灾难来临时,国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无条件人道主义的关爱与扶持。2008年6月6日,何新华曾于博文中描写过四川汶川震后的这一幕:这是人间最美丽、最凄凉的一份爱。5月13日,救援人员在一片废墟瓦砾中发现了一名遇难者,这名妇女双膝跪地,上身呈匍匐状,他确认这样的姿势一定有特殊的含义,于是又一次仔细地观察,这时候才发现这名妇女的身下,紧紧地护着一个才三、四个月大的婴儿。经过努力,婴儿得救了。因为母亲的呵护,这个婴儿毫发未损,在给孩子检查的时候,发现在他的襁褓当中,有一个手机,上面有一封没有发出的短信。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的话,你要记住:妈妈爱你。此时我们所有的人都给这位母亲发一封短信,如果天堂能够收到的话,我想告诉她: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像她一样,爱她的孩子。死者已如此之坚强,生者更要好好活下去。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佳明,因为家乡受灾,从海外回到国内,但母亲却不让他回家。他的妈妈说:不准回来,你要回来的话,你吃的那顿饭,喝的那瓶水,也许就可以救另外一个人。他的母亲现在每天都在家里一笼一笼地蒸馒头,送给有需要的人。李佳明的回答是:“妈,我不回来,我留在台里,无论什么痛苦挫折都能承受。”

是的,这样的爱,没有任何标签。不分大小,不按表现,不论身份。也因着没有标签,因此,它是没有伤害性的。因为我们认可并需要这样的行为,而这样的行动之所以让人动容,仰慕,正在于它是以单纯的人性关爱为动力的一种行动。

1938年,日本关东军纠合伪军对松花江下游展开“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第五军中,一群有丈夫有孩子、爱漂亮爱家庭的女人合编成一个妇女团。随主力西下。一天,因叛徒告密,抗联队伍被包围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她们将敌人引到江边,子弹打光后,她们毁掉枪支,挽臂走入乌斯浑河……这就是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故事。70年后,我们回顾这个故事,赫然发现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那个突围的师长大人,竟然不久就和日本人谈判投降了!

如花的八条生命,换来的竟是个叛徒的前程,你一定会问值得吗?是的,这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一个大学生跳下水救人,救起拾荒老人,自己却没能上来。值得不值得?一对贫寒夫妻收养的孩子患了白血病,千呼万唤亲生父母却不愿露面。他们倾家荡产举债坚持给孩子治病,值得不值得?

这是一个精于计算的年代,从购房、购物延伸到跳槽、离婚、交友,都要算一算性价比,值得不值得。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年代,舍己的爱,自我牺牲的爱更显得格外珍贵。那是人性深处闪光的钻石,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闪耀出动人心魄的光辉。第二种爱,我们称之为公义管教的爱。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理解,管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它让人反思,使人自省。因此,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有几个能够全然接纳自己,并且给自己无条件之爱的智者,朋友及长者,无疑是生命中最大的祝福!在自己的人生走弯路时,有人能够用督责、提醒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成长。且是基于真爱,而非自我中心式的动机与行为。那么我们只需正面理解它,我们的生命就将因此而得以成长。管教的爱,也往往体现在爱的一致性上。如果不能正面理解管教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时,那么教育者及受教者将容易陷入溺爱与被溺爱者的状态中,阻碍了生命的成长,对受教者反非好事。爱的一致性,也很容易让那些自己觉得不配被爱的人感到亏欠。并自动自发的渴望一心迁善,而犯错者,也更知道自己需要悔改和提升的地方究竟在哪儿,从而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改正、成长及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父母的育儿原则常在管教和纵容两极之间摇摆,给众多青少年留下性格创伤。心理学博士杜布森基于学术专业研究和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勇于管教》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即在美国父母中引起强烈反响,到20世纪末修改后再版,影响了众多美国家庭。杜博士倡导纯粹的爱与坚定的管教要联手和平衡,强调既不放弃父母的权威,又要对于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十分敏感。在纯粹的爱中坚持“勇于管教的五个原则”,也非常值得中国父母借鉴:(一)管教的首要原则是培育孩子对权威的尊重;

(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

(三)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

(四)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

(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

网友石头在新浪博客上解读这本书时谈到:

我们看看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只要打开电脑,各种诱惑扑面而来,而孩子们的分辨能力并不高,网络游戏天天想着让孩子们如何入迷。这样一个时代,不勇于管教,就是放弃了做父母、做老师的责任。

中国目前大部分都是‘六一’儿童,在6个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其如何教育在历史中鲜有经验可循。我们有时不是不愿管教孩子,而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这实在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敢打父母,长大后他必然会不尊重法制,我们不能培养出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下一代,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此情形下,重提勇于管教,意义非同寻常。专家们认为,杜布森博士40年来倡导的“勇于管教的五个原则”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杜布森博士认为,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孩子早期对父母权威的看法,将成为他以后对学校管理者、执法人员、雇主以及其他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的态度的基础。另一个方面,如果一个孩子在15岁之前,经常违抗父母、嘲弄父母的权威,那么,当孩子步入青春期时,他会对父母希望他接受的价值观和信仰嗤之以鼻。如果父母不值得尊重,那么,道德、国家、价值观和信仰都不值得尊重。

当然,尊重必须是双方的,父母应当小心保护孩子的自尊,永远不要贬低他们,嘲笑他们,或是令他们在朋友面前难堪。管教是以真爱为前提的,即便要施行体罚也必须在爱与管教的平衡间进行。第三种爱,我们称之为真诚的爱,也是一种超越传统文化的爱。

前文谈过我们往往情多爱少,很容易陷入各种关系网之中,不能自拔。有时候,不以关系为基础所建立的爱,更可能会是一种真爱。比如欧美人可能比较容易接纳、收养黑人孩子,而我们华人却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而真诚之爱同样要求爱的一致性。我母亲常常在看电视时对着屏幕里的“坏人”恨得咬牙切齿,当我问她:“如果那个干坏事的人是我或任何一个您自己的孩子时,您还会不会如此有正义感?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母亲立刻沉默不语。这就是爱的不一致性,正义感的不一致性。所以我们大部分人的正义感许多时候是有亲疏远近之分的。我们无法不承认这件事。也只有承认并面对,社会上不公不义的事情才可能减少。这样,爱才能发挥她最美的功效,给人带来真正的祝福。

这些年来,在从事青少年教育与培养时,我不仅希望能给孩子们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更祈望能够给予他们心灵的方向。我欣喜地发现,给予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孩子同样真诚、包容的爱,再“坏”和“另类”的孩子也能自我调整,而改变的孩子又会因此成为母亲甚至整个家庭的祝福。

两年多前,波比的母亲正在一场四个人的家庭战争中痛苦挣扎。作为前夫的遗腹子,波比从未接纳过继父和他同母异父的弟弟,这个十岁的少年总是满怀敌意地冷眼看着家里的每个人,每一件物品。新买来的沙发很值钱?好吧,他能一夜间让这个价值2万元的奢侈品沦为一堆废布;那张全家福真扎眼?容易,等母亲走来的时候,他平静地举起照片,从容撕碎,让那四张笑脸变成脚下的一张张碎片……

面对这样的孩子,母亲肝胆俱碎。她有成功的事业,不菲的身家,可是却在波比的责问面前心惊胆颤:“这个世界不好玩,你为什么生我?”“我没有父亲,我的爸爸在哪里?”……是的,她总是不自觉地关注却也苛刻地要求波比,她深切知道儿子心里的痛苦却又无能为力。

“哪个孩子不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长大的呢?”

“如果这样不对,那要怎样才对?”

母亲在无助中挣扎,孩子则在仇恨中成长,没有人能告诉她们母子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直到波比母亲对真爱的理解及生命价值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于是在和我深入探讨之后决定让孩子换一个环境学习生活。

我还清楚记得当年,站在我眼前的波比瘦削苍白,倔强的眼神里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来到新加坡后,在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中,他有时情绪上来,仍然会面无表情地打量着身边的伙伴,冷漠与敌意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但我明白,冷漠、敌意只不过是他保护自己的伪装。接近这个孩子,首先就要剥开他重重包裹的心防,只要接纳他,体恤他,就一定能再造他……

两年多时光倏忽而过,我惊喜地发现,波比渐渐坦露出了他那颗原本善良柔软的心。他对伙伴不再冷眼相对,在同伴们遇到难处时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难过落泪;他不再拒绝与母亲交流,每天一通国际长途成了他和母亲共同的享受;他也不再对继父大声喊叫:“我没有爸爸。”他说:“因为妈妈爱他,我也要学着接受他。”那份沉稳笃定让人难以置信。

这是奇迹吗?如果是,就是爱的力量创造了奇迹。

爱和信任,让波比心里的天使复活了,让爱与阳光重新回到了这个13岁少年的身上。而这份阳光,也融化了母亲生命中的寒冷,让母亲一同迎来了崭新的生活。而在这个让爱做主的生命再造历程中,我清楚明白了一件事情:医治受伤生命的唯一方法就是无条件的真爱和接纳。在波比生命成长过程中,我自己的生命也一次又一次的和他共同经历感动,一起经历医治,释放及成长。我和他们母子俩的生命也因爱联接得更为紧密和契合。

今天,当小小的波比与我一同谈论起真爱的话题时,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些都是中国人需要知道的。”我震惊并深深地感恩——仅仅只是给出了一份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就可以翻转一个孩子的人生,乃至影响一家人的幸福,这种力量之大,甚至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第四种爱,我们称之为爱加倍爱,也就是无私的爱。

这种爱的杰出代表,且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曾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丽莎修女。她一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那就是收养被遗弃的孤儿和被遗弃的临终之人。记得我在课程中听过沈师母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

有一天,特丽莎修女经办的孤儿院里完全断了粮食,孩子们当天中午没有午餐可吃。修女和孩子们一起向上帝做了祈求祝福的祈祷。之后,特丽莎修女就走到孤儿院对面的面包店,恳请面包店老板能施舍些面包给孩子们当午餐。无奈的是,当时老板并不打算做出这样的慷慨之举。但特丽莎修女并没轻易放弃,她一遍又一遍的恳求该老板能够施与援手,让孩子们有午餐吃。不胜其烦的面包店老板最后竟然吐了一口痰在修女的脸上,并且辱骂了特丽莎修女。但修女仍然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手抹去了脸上的痰,继续恳求,面包店的老板终于被感动了,不但供应了当天孩子们的需要,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成了孤儿院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你如果行善事,

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

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

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如果成功,

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

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

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

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

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

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

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

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

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

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

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

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这就是特蕾莎修女的名言。特丽莎修女一生都在付出这样无私的爱,这种爱来源于她支取了自己信仰中的爱之能量,之后,推己及人,因而对于人类有了如此深切的恩慈之心,关怀之爱,使得这种伴随她一生的无私的爱也被我们世人所敬仰和推崇着。

结语:生命不息真爱不止

一切的改变都很难,但不改变,人生将会更艰难!幸运的是,我们只要活着,就可以继续寻找直至找到真爱。可以为过去的伤口疗伤止痛,修整基础,然后创造我们一直想要的生活。

1.爱的真谛:

一直以来,我非常喜欢一首歌,歌名叫“爱的真谛”。歌词写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歌词看似简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其中所包含的真理和真正内涵,是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很难参透及达到的境界。许多时候,我们希望懂得更多的道理,掌握更多的知识,结果却看不明白事物的真相,更不了解人生的真谛。岂知,很多时候道理只是道理,人与人之间一旦发生问题,我们便带着各自的背景和思维模式,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试图说服对方,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不仅问题没能解决,反而越积越多。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唯一真理就是“真爱”!拥有真爱的人会明白:真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头!因为在真爱里,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的价值。真爱能建立人的生命,真爱能医治人的伤口,真爱带来尊严,真爱带来盼望,真爱带来宽恕,真爱胜过仇恨,真爱胜过恐惧,真爱带来和谐,真爱带来幸福,真爱能体现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接受无条件的真爱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它满足了我们最大,最重要的需求,同时化解了我们的畏惧。真爱是我们最有价值的礼物,值得我们用尽一生去争取。

2.践行真爱三步曲

庆幸的是,我们只要活着,就可以继续寻找直至找到真爱。可以为过去的伤口疗伤止痛,修整基础,然后创造我们一直想要的生活。

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很难找到这样的爱,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过浮躁和忙乱,极少去注意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大都只愿意做知道的事情,表象的事情,甚至是许多看似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只有到无可奈何时,才不得不换个角度来思考。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意识到人生需要改变,并渴望改变,因此而努力寻求真爱,认识真爱并付出信任。那么,获得真爱,拥有丰盛的人生也完全是可能实现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享受爱与被爱更快乐的。如果我们能持续遵守下面几个简单的步骤,那么,得到无条件的爱将是完全可能的。

第一步,强烈渴望改变

是的,一切的改变都很艰难,但不改变,人生将会更艰难!

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自己过往人生不快乐的缘由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寻求真爱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最近回国期间,我认识了范姐。从她身上,我再次看到了改变内在世界的神奇力量,看到了真爱是如此神奇而伟大。

范姐生于高干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学习工作婚姻都一帆风顺。十几年前,她开始创立自己的外贸进出口公司,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之后又有了自己的装饰品工厂,员工达到400人左右。在整个创业扩充过程中,范姐得到了家人尤其是丈夫的大力支持与爱。

大约三年前,范姐的先生也有了自己发展事业的机会和空间,而范姐的那时却因为金融危机正陷入事业瓶颈。于是,夫妻之前多年来达成的家庭模式平衡点被突然打破了。看到丈夫日益忙碌,无暇他顾,范姐理性上觉得自己能够理解,也支持先生,但她却慢慢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笑脸,无论是面对家人或面对员工,范姐都笑不起来了,觉得谁都欠她的,一点小事都能让她难过,生气或沮丧很久。不知不觉中,她成了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却又名副其实的“怨妇”。范姐虽然平时忙于事业却也是个非常重视家庭生活的女性,于是,在那段令她困惑迷茫的日子里,她一度觉得自己活的没有一点盼头。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范姐渴望改变的心促使她有机会参加了《生命增值TM》等系列课程,她忽然打开了桎梏的心门,意识到不快乐的原因并非来自于外界的因素,而是出自内在的自我因素。她渐渐明白,周围所有的人不可能都围着自己转,尤其是丈夫,他需要有自己的平台,空间及生命价值的体现方式。而之前之所以自己不快乐是因为自我中心的个性及习惯使然,没有利他精神,无法忍受他人的忽略尤其是来自丈夫无意中的冷落。

意识到这个原因之后,范姐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于是,无论是在丈夫孩子的面前,或是在公司的员工眼里,她都变了一个人,充满真诚的爱心、有了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而这仅仅是因为她转换了心念:凡事感恩利他,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就这么看是简单的一个心念转换,一切却已然改变,带给他人和自己的是无尽的释放和喜乐。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真爱的源泉,只是有时因为自我、因为自私、因为愚钝而不曾打开。但是,一旦我们认识到内心的力量,开掘出这脉真爱的宝藏,它喷涌而出的力量将改变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带给你的生活、事业、家庭以无尽的祝福,而这也正是真爱神奇而伟大之处。

当然,对于有些人来说,直面承认自己人生的痛苦或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我们的需要,只是不敢面对,害怕与众不同。但我们需要明白,即便我们的空虚来自于幼年时期,不是我们的错,但现在的所作所为我们还是有责任的,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负责。如果我们没有想要改变的强烈愿望,我们将不会做出改变,更不会突然之间变得更有智慧或得到真爱。

第二步,寻找智者及说出真相

真爱与发现真相是分不开的,一个智者的所有使命,就是两个词:爱和教练。每个能够真心实意付出真爱给他人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智者。许多时候,其实智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展现出真实的一面,智者往往就会出现。当我们学会信任并诚实地说出真实的自我时,我们不仅能发现对方是否为智者,甚至可以帮助对方成为智者。我们同时会发现,在生活中,将有智者成为我们的朋友、合作伙伴甚至成为我们的伴侣。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无法成为一个智者,那就给有需要的人找一个,也给自己找一个。真爱的秘诀是:想要什么,就先给什么。中国的先哲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智者曰:“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先要怎样对待别人。”这世界永远不会被拒绝的有两件事,就是真诚的微笑和无条件的爱。生活中有生命阅历,并能够给予他人无条件真爱的人都可成为智者。当智者知道一切关于你的真相,之后接受你并无条件的爱你、接纳你、帮助你成长时,你将一步步领受到真爱并开始学会爱,知道这世界并非全是爱批评及有条件爱别人的人。

智者提供了肥沃的泥土,当我们相信这样的改变是可能的,我们也将以爱及被爱取代畏惧,愤怒和操纵。

在我的生命中,第一次触摸到“真爱”的理念,就强烈颠覆了我前30余年的价值观,作为生命增值系列课程的创办者及推广者,沈洪顺博士无疑是我困顿生命中的的智者,他在课程中所倡导的无条件之爱,是对我曾经灰暗不屑冷漠之生命的一拳重击。记得2007年11月,我在马来西亚参加了《生命增值》课程,上完课程回新加坡后,我抵制不住内心澎湃的情感与震撼,连夜写了一封信给沈博士,对当时的心境与感受我是这样表达的:

既然我都不知道自己生来何为,一直以来不明白自己的价值何在?以为自己必须成为某种样子才配的被爱,以为自己必须有什么表现才能爱自己,但由于从未觉得自己有哪点配得,所以连自己都不爱,同时又一再给自己定罪,负疚,迷茫,困惑,沮丧再加上瘫痪后就是放弃自己了!因此,所谓人生“虚空的虚空”对我而言,被我活得淋漓尽致。所有我不曾拥有或曾经拥有过的人和物,骨子里都不曾真正渴望及珍惜过。如我在马来西亚回新加坡前跟你们所分享的:这世界上一切跟我都是没有关系的,连我自己跟自己都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把人生当面包一口吞,在短时间内用尽合宜不合宜的方式达成各种目标,然后再一一放弃成了我几十年来生命的主旋律。因为放弃和糟蹋生命已成了我潜意识行为。可在这当中最无辜又常常被影响到的,恰恰是那些爱我和我所挚爱的家人及至亲好友。但昨天以后相信一切将不再一样!这样贴切模拟人生的课程及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真相。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核心价值及今后生命的使命及方向。原来,一直以来,我身上带着太多来自原生家庭和成长的伤害与苦毒。几十年来虽然经历了无数煎熬、挣扎,也尝试过奋斗、忍耐……可我感受到的依然是心碎、孤僻、迷茫、忧伤、没有方向。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来源于我对真爱的陌生,认为自己没有也不需要真爱!同时也没有遵循真理而行,只一味凭己意行!而现在想来,其实我想尽办法,苦苦追求却遍寻而不得的就是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有意义真爱关系中的成功感。始终不快乐的源头就是缺乏真爱,偏离真理,导致自身生命价值无以体现。这就是我对生命不屑,对生活冷漠的根本原因。

在课程中所感悟到的生命真相——真爱。竭力创造一个真爱,感恩,盼望的文化使命也深深撼动、激活了我看似早已放弃的生命动力。是的,领受真爱是人类最重要的内在需求。为了得到真爱,我们可以忍受说不尽的困苦;一旦没有了真爱,山岭无法攀登,海洋无法横渡,沙漠无法忍受,而人生的困苦更是无力克服。出生于生活习俗特殊的环境使我从小就为自己的生存及尊严苦苦挣扎着,却也让我更加重视并不停探索思考生命的价值何在?只是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直到今天才明白,人类最大的恐惧就是缺乏真爱和精神孤独。而自己穷尽一生苦苦追寻的也就是真实有意义的真爱关系及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华人特殊文化中长大的我,显然就因为缺失了这样的真爱关系而挣扎及困惑着。社会上不停发生的自杀和杀人惨剧,追根究底,也无不是因为极端缺乏被认可被接纳的真爱关系,自身价值感的严重缺失。

而正如您所言,中国人并不缺善良淳朴有情有义的本质,缺的是真爱的榜样和理念。需要的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心灵引路人来激活它。课程使命所倡导的:爱是无条件接纳,宽恕及自爱,之后推己及人的爱人如己之理念也让我感同身受。

是的,人只能给出自己有的东西:学会爱自己,才能够爱他人。我渴望也愿意以这样的理念重新建造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把爱传出去,把心找回来。点滴分享与您共勉。

慧汝

2007.11.25也是因了这一封信,架起了沈博士与我生命沟通的桥梁,此后,在他的引领下,我一步步找回自我,重拾信心,以至后来加入他的团队,成为一名心灵教练,竭力在用生命祝福更多的生命。当然,因着习惯及固有的思维方式,在生命成长,学习真爱及分享真爱的过程中并不容易。但就如沈博士所定义的:成功是逐步实现有价值个人预定目标。对于我而言,领受真爱并成为爱的使者这一预定目标正日益清晰。

第三步,学会信任

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然而,你会发现,信任可以让我们自觉自愿地去体验我们过去所不知道的事情,改变我们脑海中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信念;这样的选择可能使我们面临危险,但也创造了新机会。只有信任,才能够让我们发现真爱和真正的快乐。这次我上北京期间,在《现代女报·社会周刊》看了这样一篇文章,《儿子婚姻破碎前,妈妈的信》编者还加了按语:这是一个母亲为了引导正遭遇婚姻问题的儿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而写的信。她希望以一种温和委婉的方式,向儿子讲述自己曾经的伤痛回忆,以此告诫对方:婚姻总会遇到问题,而如何成熟理智地支处理问题,才是一个家庭能否幸福的关键。

亲爱的儿子:

昨天当你在电话向我抱怨你糟糕的婚姻时,我并没有说太多的话,也许我的态度让你觉得冷淡,并更加恨我,作为母亲,我没有给你个完整的家,如今当你遇到困难时也一声不吭。

所以今天我给你写这封信,把我彻夜思考的结果告诉你。阿莲彻夜未归,作为一个已婚女子,或者说,作为一个有孩子的已婚女子,阿莲的行为让你很不高兴。你告诉找,你怀疑她在你之外又有了别的男人,甚至,你觉得你们的婚姻已经走向了尽头。站在你的角度看,我很理解你现在的痛苦和委屈。人生真是何其相似,你的痛苦让我看到三十年前的自己。

三十年前时你刚满三岁,总是开开心心,笑得很灿烂。但那个夏天,我怀疑你的父亲有了外遇。当我从他的衣领上看到那个粉红色的口红印时,我彻底崩溃了。当时的感觉在今天想来依旧清晰,就是天旋地转。我先是将衬衣摔在他的面前,然后又拿出一把剪刀。当着他的面把那件衬衣剪成了碎片。我剪那件衬衣时你就在我身边玩儿。可那时我的眼里只有这把剪子和衬衣上,我看不到其他,连你的哭声也没法让我从激动的情绪中清醒过来。

我想,这就是我在那场婚姻里犯的第一个大错。如果那个晚上,我能够冷静点克制点,我们的生活也许是另外一种情形。

所以,当你怀疑阿莲时,请不要像你的母亲那样冲动,请忍住伤心和怒火委婉地询问不回家的缘由。如果当年我这么做了,即使你的父亲不会告诉我实情,至少我已经表达了我的态度:警告与怀疑,也给了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

也许,你会说,她真的欺骗了我怎么办?其实,“欺骗”这个词在婚姻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婚姻不会让你们亲密无间到失去个人空间。对个人空间的保护不能算是欺骗。

所以,我当年应该将你父亲的欺骗认真分析。如果是善意的欺骗,那么,我们还有挽救的机会,因为他的善意是建立在对我、对这个家的感情的基础上。

这些都是我在此后近三十年的人生里总结出来的。可惜我知道得太晚了。从我剪碎衬衣的那一刻开始,平静和温馨就永远成为回忆。我和你的父亲持续冷战,不和他说话不听他任何解释。现在想想,口红印或许只是暧昧的开始,如果我能冷静下来,重新唤起我们沉睡的感情,你的父亲也许不会在外遇的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你的父亲有过补偿和回头,只是一次次被我的愤怒灼伤了耐心。我只记住了他的伤害,却忘记给回头的浪子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

冷战以后是争吵,起初只是偶尔的争吵,然后每天都会大吵大闹,砸盘子、掀桌子。我的理智完全被嫉妒掌控,只要我发现他一个人坐着,或者在客厅抽烟,我就会咬牙切齿地说:是不是又想她了。

后来我才知道自从我剪了你父亲的那件衬衣之后,他已经跟那个女人没有任何联系。可当时的我不相信,他的一切都被我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于是时间长了,你的父亲也懒得解释。我还记得你父亲离家出走那天的情境,我大声数落嘲讽他的毛病,他闷声不响走进卧室,再出来时手里拎着大袋子的衣服,然后他站在我面前,表情冷漠地说:我走了,你一个人吵吧。

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所以,我想,儿子,你也不希望看到有一天你和阿莲生活在歇斯底里的不信任和争吵中,最后不得不以一个人的离开宣告结束。

信任她,哪怕你觉得自己非常受伤,因为你的付出可以挽回她走远的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沿着妈妈的老路走下去。也许你会得到一个和妈妈完全不同的幸福的婚姻。在离家后,你的父亲偷偷回家过。他没有放弃这个家,但我不知道,我沉浸在提前对婚姻绝望的情绪里。

1980年7月,我和你父亲闹离婚。那时你得了严重的痢疾,我一个人带着你,又要上班又要跑医院给你打针,到最后我几乎要崩溃。离婚后,有人告诉我,你父亲曾经偷偷跑到幼儿园去看你,可是怕被我看见造成不愉快,只好悄悄地走了:他特别不希望我们当着你的面发生那些争执。他说他宁可背负坏爸爸的名声,也不愿在你面前听我的吵闹。

你父亲甚至为了挽回婚姻,为我做过一次饭。那一次,我把你送到医院,你因为惧怕打针大哭大闹。我忽然改了主意,背着你就朝你爸爸单位跑去。我去得太早,他还没有到单位,不过他的办公室已经开了,桌子上摆着一个不锈钢的饭盒。我认定那一定是狐狸精给他送来的。我把饭盒朝他的桌子上使劲砸下去,还不解恨,又把的东西掀翻在地。

我的行为和你的大哭声引来你父亲的同事们,所有人都知道了你父亲在外面有个狐狸精的事。

如果我克制住仇恨,如果我没有干出那么过激的事,也许我会听到你父亲说:这是我给你和豆豆做的饭,然后我们一家三口重归于好。

这世上没有如果,我能做的是把我的悔意告诉你,让你在重蹈覆辙前找回耐心和理性,哪怕一丁点也好。理智会告诉你:你看到的和你想象的,并不就是事实。

豆豆,一直到现在,我还对当时的场景感到触目惊心。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做,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伤害你。豆豆,成年之后你的性情中有几分懦弱,也许都是妈妈那时候不理智的方式造成的。可以说,我和你父亲之间混乱的结局扼杀了你心里的骄傲和幸福。

在这三十年里,我无数次想如果再给我次机会的话,我一定不会那样做。即便我和你父亲的婚姻走向了尽头,我也会选择更加平和冷静的方式分手。

我和你父亲的那段经历,是你最好的反面教材。接下来,妈妈要你擦亮眼睛,从你的继父那里看到一本正面教材。

我和你父亲的家已经不存在了,我带着你嫁给了朱伯伯。朱伯伯如此宽厚,他给了你一个父亲能给予的所有爱护。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理解、包容与信任,这是婚姻中的男女应该具有的品质。

所以,在面对阿莲这些天的彻夜不归,作为父亲和丈夫的你一定要冷静处理。妈妈的经历何其惨痛,你的童年何其苍白。这些都是妈妈一手造成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婚姻都是一个需要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事业。妈妈希望你能处理好随时遇到的每个问题。

祝好!

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还请代我问阿莲好。

爱你的妈妈

2010.03.25智慧者有句关于信心最贴切的表达:“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里所强调的信心乃是一种态度和行动,对那些未曾看见的深信不疑,真实的信心,能使我们穿越过“看得见”的世界,伸展到那看不见的世界里,不是凭着我们肉体感官的眼睛,乃是凭那心灵信心的眼睛。信任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来描述一下:信任就是,尽管有些疑惑,仍然相信这些是真实的,并且愿意去做。站在地上,相信特技跳伞是安全的很容易。但是,当我们身处几万米高空的飞机上仍然相信特技跳伞是安全的,这就是信任。

可以理解的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隐藏真正的自我。长久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别人发现我们所犯的错误和缺点,他们将残忍地批评和嫌弃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真实的信任和信心,失去这样的信任与信心,我们就不会冒险或努力说出实情,也就注定继续忍受不被爱和孤单。只有渴望改变,寻找到智者,说出所有有关我们的事实,才能创造被接受和被爱的机会。

一旦我们觉得自己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再去爱别人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当我们感受到爱,便不再因空虚和畏惧而迷茫,就可以把别人看得很清楚;当我们把别人当成了自己,接受他们就会变得十分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当我们接受了别人,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关心他们的快乐。这也就是“真爱”的意义。

3.建立真爱真理的新原生家庭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为下一代创造一个真理真爱的新家庭。

真爱真理

无条件付出永恒不变

不自我中心令人喜乐

正面令人专注

感受对方令人丰盛

放下令人成长

尊重令人相爱

赞赏令人同心

当我们的生活里没有真理真爱时,我们就会混杂——目标不清晰;混乱——问题没理清;混淆——烦恼没区分。于是我们:妥协——没维护;迁就——不争取;逃避——找借口。

若有人在真爱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一切都变成新的了。(真理箴言)

当生命中没有真爱时,我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对人强势,爱表现;伤害别人没自觉性;乐观过度,急功近利;干事吃力不讨好,无力实现可能性;无法控制情绪,固执;做事要讨人肯定,希望别人肯定,注重别人的看法;没有系统,行动慢;容易伤害和被伤害;自卑;被动。

当我们以真理真爱为中心时,我们就能够关注别人的感受;用心对人,真诚表现;对人更自觉避免伤害;适度乐观;干事逐步实现有价值预定个人目标;凡事都有可能性;对情绪有意识;理解,不刻意追求他人肯定与看法;系统化;马上行动,积极主动,坚持到底;正面心态;不易被伤害;自信。

《读者》曾转载一篇署名为梧桐听雨的《积攒温暖》的文章:

儿童福利院里,一个女孩正带着十几个小孩子做游戏,被子们似乎在向她报告什么。这个说昨天阿姨亲他了,那个说收到了一位小朋友送她的画。

我问她:“你们在玩什么?”她微笑着说:“我在教孩子们积攒温暖。”

“积攒温暖?”我很奇怪。

女孩子:“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抛弃,就是小小年纪成了孤儿。生活对他们而言就像冬天一样。他们能够得到的温暖太少了。所以我想教会他们积攒温暖。只要将平时人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的温暖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心里就会有一轮太阳,然后就不会觉得冷了。”

女孩的话让我颇为感动。慢慢地,我知道了女孩自己的故事。

她是个私生女。没有人知道她父亲是谁,母亲生下她后,把她丢给外公外婆,然后远嫁他乡。她在“野种”“私生子”的唾弃和白眼中慢慢地长大,然后上学。男孩欺负她,女孩子孤立她,她的亲人们,言语之间总是嫌她累赘,嫌她是整个家族的耻辱。

但是,女孩说得更多的,却是那些曾经温暖了她的人和事。

她说,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个调皮的男孩追着她喊“野种”。她无助地哭着。

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女子厉声呵斥走了那几个男孩。那位中年女子的目光非常温柔,和她想象中妈妈的目光一模一样。

同桌那个老是揪她辫子的男孩,有一次竟然在她衣兜里放了两颗大白兔奶糖。那是她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糖。

总是拿她当出气筒的舅舅去上海出差,带回来两条一模一样的漂亮裙子,一条是给表姐的;而另一条,竟然是给她的。

她的外公,那个爱面子的老人,一看到她就会黑下脸来,临终的时候殷殷嘱托家人的却是:一定要供她念大学。

说到动情处,她哽咽了。她说,她真的很感激生命里的这些温暖,是这些温暖让她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我沉默了。其实,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懂得过滤伤害。积攒温暖。

从幼年时同桌的大白兔奶糖、房东大姐的关照,她积攒了一路上所有细小的温暖。而这些细小的温暖,在她的心里攒成了一轮太阳,不仅温暖了她自己,还温暖了别人。看到她教孩子们积攒温暖,我的眼睛湿润了。

积攒温暖。我想,这应该是我听到的最美好的一句话。

其实真爱,就是带给我们温暖的源泉,人生这一路上,如果我们拥有真爱,那些原先你所以为的“误解”“伤害”“排斥”“敌对”也许都不过是细小的尘埃,只有“爱”能香甜如奶糖,灿烂如花裙,沉重似嘱托……在记忆里闪着温暖和煦的光。拥有这一切温暖的人,是幸福的。

4.真爱:无私,无疆,无论如何

中国有句俗语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道理听上去似乎天经地义,不容质疑。所幸人类历史的事实总是大于道理,否则人便注定了悲惨。记得余虹先生在有篇题为“关爱与敬畏”的博客里曾探讨过这主题:

雨果曾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宽宏大量,是唯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受主教之命绑架吉卜赛女郎的夸西莫多被人抓住,这个丑陋的畸形人被扒光了衣服,捆在烈日下暴晒。围观的民众像看把戏一样兴奋,他们向他扔石头、吐唾沫,狂热地呼喊着:“绞死他!绞死他!”焦渴无比的畸形人在忍耐了很长时间之后突然绝望地高叫:“水!水!”回应他的仍然是石头和唾沫。也许,对这个丑陋的绑架犯,人们的冷酷无情有一万个理由,但有一个人却不这样做,那就是受害者本人。这位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穿过暴怒的人群,走上公审台,从腰间取下水壶,将水慢慢喂进畸形人的口中,这可怜的畸形人一边喝着水一边流着泪,人群中的狂叫平息下来了。

是什么力量让受害者本人跨越了仇恨?是什么力量让暴怒的人群突然沉默?是伟大的怜悯、宽恕与关爱,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怀。因了这种情怀,人类才免于冤冤相报的宿命,也因了这种情怀,不幸而苦难的人生才有了温暖。托尔斯泰说:“以善报恶,宽容一切。”只有所有的人都来这样做的时候,恶才会从世上消失。也许你没有足够的力量这样做,但要知道,我们的希望只在于此,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也只在于此,因为这是把我们从为之痛苦的恶中拯救出来的唯一途径。

如果说对他人无条件的关爱与宽容使人超越一己之私而相互亲近,对自然与神圣的敬畏则使人超越人类的自大而与万物共在。人类曾经是敬畏上苍的,只是在某个时刻,人类有了一些知识和技术,便自以为可以彻底地认识自然、支配自然和征服自然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确,在浩邈的宇宙自然中,人是那么渺小。

而恩慈与同情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它甚至可以超越个人的勇敢,智慧,和善良。同情恩慈是什么?是对他所目睹的苦难的感同身受,有谁去认真感受他人正在发生或者正在承受的苦难是怎样的不堪?当各种社会不幸的悲剧发生之后,憎恨,不是解决问题,避免悲剧的根本。剥离阶级敌人式的外衣就有可能看到在犯了罪的人的内心,也有一个同样受到炙烤的灵魂。——每个人都有着不确定的明天,关爱别人也就是关爱自己。学会“爱”,将是最重要的自我进化,是我们毕生的沉重课题。这课题包括如何“自爱”与“爱他人”——真正的自爱,一定同时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了解,接纳与爱;而真正的“爱他人”,也必定有对自己更负责的爱。

有一首歌,大意是这样:“在真爱里面,没有边缘的人。在真爱里面,没有陌生的人,我们都有过伤痛,我们都有过过错。在真爱里面,没有孤儿,在真爱里面,没有不可救药的人。”如果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真正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有限、自己真实的内在需要,自己在真爱能力上的缺乏,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尽量不去给自己、给社会树立所谓的“阶级敌人”。要知道,当一个人在真正实施犯罪的那一刻之前,他仍然是我们社会中的一分子,是需要我们关爱的一分子。甚至是我们的亲人、邻里、朋友、同事等。也是政府部门需要帮助,需要扶持,需要和谐的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就如许许多多人所探讨的:我们能够把犯罪的可能性预防到位,给每一个公民未来生活的盼望,把潜在可能的犯罪或毁灭性行为泯灭在萌芽状态中。甚至转化为正面的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份子。这样的理念,这样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厦门民警心灵救赎的个案及台湾吕代豪自我救赎的个案,这都是在现代社会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值得我们雀跃的事例。是的,只有真诚的关爱能扶持人,只有真诚的关爱能抚平人类不安、烦躁、孤单及忧伤的心。拯救一个人的心灵,远远比对一个人进行肉体惩罚来得重要。这是另一种方式、一种更彻底的方式,给社会的和谐、给人类的幸福带来盼望的唯一出路。

真爱,从某种层面而言,其实是一种痛苦,但更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再造过程。真爱本是无本,是人与生俱来的。真爱使人有动力工作生活。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不应只是享受财富,享受物质只会令人更加虚空。创造财富应当是为了分享财富,享受真爱。而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把爱传出去,把心找回来,没有任何人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令人绝望的社会环境里。

——沈洪顺博士当有这么一天,我们能够承认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我们在评判他人时,能够不自以为拥有绝对的公义,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时,那么我们将给予我们所爱的家人、朋友、邻里、同伴、同学、同事以及我们认识不认识的每一个同类以一致性的恩慈之心,而非仇恨之意。

当有这么一天,我们的社会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和共识:从人情的社会转化为真爱的社会,从“情多爱少”转化为“爱多情少”;我们无论从社会文化、原生家庭及学校教育等方面,对爱的付出都不是因为……也无需如果……的时候,那么,爱就一定是无私、无疆、无论如何的。而余虹先生文中所提的我们中国人所陌生的爱——一种圣洁的爱,一种超越亲疏敌我、善恶是非、化恨为爱的爱——一种在正义的要求与实施中将爱贯彻到底的爱!对我们而言将不再陌生。用真爱终止中国几千年来爱恨情仇的文化,也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生活在这样国度里的人无疑是有福的!作为一个对中国,对华人社会始终存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海外华侨,我相信并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同类推荐
  • 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

    本书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根据不同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讨论了不同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及技巧,对应用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针对性强,具有可读性,并有利于实际操作。全书分为10章,前3章为“关于应用翻译”、“功能翻译理论概述”、“译品类型”,后7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别对法律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广告翻译、科技翻译、公示语翻译、经贸翻译等应用翻译体裁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本书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就当代中国最突出和重要的问题——城市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屋建瓴、独具匠心的谋略与筹划,尝试在邓小平城市化思想的研究领域展开初步探索。
  • 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教师要把自我教育作为一种神圣的职责,与其职业生命相伴始终,而这种职责又是崇高的,不容推卸的。
  •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国际传播受众理论、方法和实务的专门著作,也是一本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有三大特点:一、对中外国际传播受众的概念、特点、研究演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二、详细介绍定量与定性受众调研方法,并对互联网受众测量和调研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讨;三、总结归纳国际传播媒体受众工作的特点、原则和反馈等管理机制,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动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对于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受众研究、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国际传播研究或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遇邪记

    遇邪记

    灞驿镇,一个由古代好几个驿站合并而成的关中小镇,交通四通八达,地处关中要塞,文化源远流长,无论古今,无论神鬼,柔情,铁血,这里都是各类故事发生的集聚点。
  • 忆断续

    忆断续

    强行吐出孟婆汤,她不想抹去那些记忆,再次醒来她便是新生。零零碎碎的记忆挥之不去,几个重要的面孔完全记不清了,心里一直刻印着那三个名字。二世的她开始改造自己,一切都不同,故事仍会继续。“你……你是叫……王源?”她有些不确定的问道。“你怎么知道?嘻嘻,我就是王源。”他稚嫩的脸上挂着笑容,而她却一眼就认出来了。“我们,还真像一类人呢……”“我跟你永远不像。”千玺的语气很坚定,眼里好似含着对她的厌恶。“退休班长,以后还请多多指教。”她扬起十分豪爽的笑,可在王俊凯眼里却十分讽刺。新的一轮追逐赛谁先停下脚步?二世起航,尽请期待。
  • 气锁乾坤

    气锁乾坤

    一代鬼谷子发扬练气术,独创鬼谷吐纳术,著述《纵横策》、《本经阴符七术》。封尊玄微道君,声名传后世。二代鬼谷子阵道圣师,立九天十地弑魂大阵于西疆。护东方世界,御西方东征,美名千里扬。三代鬼谷子剑中称王,东方敬称剑圣,西方畏名剑魔,曾一剑西去,斩万名东征军,但因神秘事件遭东方修真界追杀,最后陨落于幽冥。林尧,第四代鬼谷子,传法于幽冥三代鬼谷子。面临诸世皆敌的他,如何创出自己的天地?如何扬鬼谷之光?一切尽在《气锁乾坤》!
  • 穷极一生,一场梦

    穷极一生,一场梦

    我终于明白世间有一种思绪无法用言语形容粗狂而忧伤回声的千结百绕而守候的是执着一如月光下的高原一抹淡淡痴痴的笑笑那轻轻颤动的百合在那清辉下亘古不变谁有那灼灼热烈的双眸在你的颔首中挺拔而上,遥远的忧伤爱情有千万种,这是他们的爱情。是命运,是宿命。
  • 洛英传奇

    洛英传奇

    这是一片奇幻的大陆,一个突如其来的传说打破了他的寂静,导致了人族和魔族之间展开了旷日之久的战争。而这背后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呢?传说中八位人类的英雄拯救了由神统治的世界,而这八位英雄又有过怎样的经历呢?这是一个屌丝经历种种磨难最后踏上英雄之路的故事……本书群号:151900310欢迎大家的加入
  • 仙侠奇缘花千骨之沧海桑田

    仙侠奇缘花千骨之沧海桑田

    如果一切重来一次。。。如果一切真的能够重来呢?在那个极北的小村庄,白子画找到转世的花千骨却是痴傻的。一个疯癫,一个痴傻,这样的结局太过凄惨。有没有一种爱,她美好却包容,她不是狭隘,不是占有,而是一种治愈,可能不轰轰烈烈,不感天动地,却潇洒自由,润物细无声。这是治愈之爱。神爱世人,让世人在她的神圣的光辉里疗伤。治愈你。。。因为爱。。。。
  • 看脸时代:丑女要翻身

    看脸时代:丑女要翻身

    斐珠是一个从小就受尽别人欺负的丑女,她又肥又丑,所有同学都把欺负她当做乐趣。偶然间,她满身伤痕,带着最后一丝可笑的希冀走进一家典当铺,遇到了那个神秘的男生,从此,她的生活彻底改变……一觉醒来,在她的床上出现两个自己。一个美若天仙,一个又肥又丑。一个万人追捧,一个受尽冷眼。她白天是完美无缺的万人迷,晚上是丑陋肥胖的丑八怪。但她深知,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她的人生,究竟会如何继续下去?
  • 闲池花开

    闲池花开

    刚走出失败婚姻的她,醉酒迷情,居然怀孕了。三年后,在儿子与好友施压下,她只能被迫相亲,却遇到了个无赖!儿子一上来就抱大腿喊爸爸,还要跟他一起走?什么情况,她这几年儿子白养了?她只能是怒吼:男银,放下儿子,让我来。
  • 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本书剖析了邓小平领导工作中,在决策、用人、管理、调研、协调、做思想政治工作、获取民心、进行人际交往和领导讲话等方面高超的方法和杰出的智慧。
  • 未来科学家之死

    未来科学家之死

    张微源,先天平凡,普通家庭,一直伴随他身边的奇特梦境。凭借他超凡的想像与独特的理解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注意随着科技文明发展逐渐成熟,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开始走向末路,平等、互助开始开始影响新一代的人类…国家、宗教、组织将不复存在,正处金字塔尖端的精英分子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当人类脚步正一步一步向宇宙深处蔓延的时候,伴随而来是未知科技,但更多的是疑问和质疑。越来越多的难以理解和未知一直困扰着世界尖端的科学家,越来越多的疾病与灾难跟我们过不去,越来越多的世界神秘与科技让我们目瞪口呆。连世界顶级头颅--霍金也感叹道:这还是我们当初所认识的世界吗?正当这个时候,前沿科学家却带来了震撼全人类的信息--UFO正在宇宙某处观察着人类…UFO的介入让整个世界之轮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是毁灭还是新生?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宇宙微小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