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新浪网新闻消息: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全球富豪榜,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荣登世界十大富豪榜。在香港富豪榜内,李嘉诚则荣登榜首。另外,《亚洲新闻》列出亚洲50个最具权力的人中,李嘉诚排名第九。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正是李嘉诚成功之路的最好写照。
李嘉诚出身寒微。父亲是小学校长,家境清贫,在他11岁那年,日寇的铁蹄侵入中国的大地,践踏了他的家乡广东省潮安县,父亲携带全家逃难到了香港。李嘉诚14岁时,父亲因贫困而病逝。身为长子的他毅然担负起照顾母亲、抚养弟弟妹妹的家庭重担。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玩具厂当最低一级的推销员,尽管每天16小时的劳累奔波,已使他疲惫不堪,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从此他日间作工,夜间学习,始终不辗,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后,都在晚上自修、进修,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他刻苦学习的劲头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就拿学习英语采说,要达到会阅读还不算太难,但要会话就不容易了。何况李嘉诚的学习时间既少,在学校里又从来没有学习过英语,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经过长期不懈地刻苦学习,现在他无论是在记者招待会上,还是在洽谈业务时,均可以对英谱运用自如。由此可知,他的学习是多么的刻苦努力。正是他勤学不辗,才使他始终保持视野开阔,头脑清醒,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世界里审时度势,驾驭自如,以非凡的本领筹划运营,不断开拓新的局面。
1950年,李嘉诚经过8年努力,终于积攒了一笔钱,加上向亲友的借贷,投资5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随着工厂的发展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公司。他将工厂起名为长江,代表了他奋进不息的鸿鹄之志,寓意其事业如浩浩长江、不择细流,永远奔腾向大海。
正是立志高远和勤学不辍使李嘉诚在商海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跨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终成今日之伟业。请看他的跨越史:
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拉开了创业的序幕。通过奋斗使其工厂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为其带来了数千万港币的收益。在50年代后期,他又抓住香港经济起飞的时机,以塑胶工厂的收益进军地产业获得成功。
1972年,李嘉诚将长江实业集团股票的25%公开上市发售,使长江实业在香港拥有更广泛的市民支持,到1976年有50%的股票为香港市民持有,使长江实业的资产更加深广庞大,成为香港华资地产集团的首领。
1976年,李嘉诚不惜用巨资从地下铁路公司取得环球大厦及海富中心的发展权。当时,由于经过1973年石油禁运和股市崩溃,香港的地产业仍没有从低潮中恢复过来。甚至连在港实力最雄厚的地产发展公司——置地公司都不敢对地产业的发展抱乐观看法。但李嘉诚统览全局,分析各方面的因素,认为地产物业市场马上会复苏。于是他当机立断,调动足够的资金,即使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也在所不惜,终于力挫群雄,击败竞争对手,争得了环球大厦及海富中心的发展权。一年后,形势正如李嘉诚的预见,香港掀起排队买楼的浪潮,环球大厦及海富中心为长江实业赢得了巨大的利润。
1979年9月25日,长江集团从汇丰银行手中购得英资“和记黄埔公司”22.4%的股权,使长江集团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能控制英资财团的华资集团。这次收购的股票达6.3亿元港币,轰动香港。到1981年,李嘉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华人主持英资银行工作,在香港历史上罕见。到1984年,他拥有“和记黄埔公司”的控股权已增到40%。
1982年李嘉诚领导的“和记黄埔公司”毅然以29亿港币从置地公司购入港灯的34%股权,将其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1999年10月,李嘉诚在香港宣布,和记黄埔同意德国工业界巨头Mannesmann有条件收购其所持有44.8%的Orange股份,此次收购涉及到的资金总额高达1130亿港元(146亿美元),以现金、票据及Mannesmann股票支付。这是一项被称为“有关各方皆蒙其利”的巨额交易。交易完成后,Mannesmann不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讯公司,市值7 000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为该集团电讯业务提供了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对和记黄埔股东而言,除了28亿美元现金及为期3年的28亿美元票据的进账之外,还获得Mannesmann扩大股本后10%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单一股东,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大的GSM电讯经营商。这又标志着李嘉诚的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50年间,李嘉诚就是凭着他的鸿鹄之志,勤学不辍畅游于香港的商海,从经营塑胶业、地产业到掌握多元化国际化的集团业务,成为香港经济界的一条“猛龙”,形成了香港工商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