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局工作的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与娟相识并不是在我寂寞的时候,正好相反,我的事业处于高峰期……
我记得当时是一个职员给我提过她,美女人人爱嘛,你们说是不是啊?跟她见面是在一次饭局里面,当时她想从部队转业到处在找关系,当我看见饭桌上的那一群“色狼”对她虎视眈眈时,我有点不忍心了,就对她说“你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了,不就想进公安局吗?小事情!”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经常通电话,还有信息比较多点,虽然她没有催过,可我却是一言九鼎的人,在交往一月以后,有天晚上,她说她现在好累,各方面都累,我就说“那你别做事了啊,先玩段时间再说”。她说,“我不上班你养我啊?现在消费又高……”我以为她开玩笑,就说“好啊,反正一个人也是吃,多个人无所谓,至少你我还养得起的……”这件事说过就忘了,没想到几天后她问我是不是真的,人都要面子嘛。我就说是真的,她就说让我每个月给她3000元的生活费,我居然答应了……哈哈……我现在为我的一时冲动负责,可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又拿不下这个面子……
随意透支友情会损伤或粉碎朋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谊。朋友这种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而决不能透支使用。有许多人可能持有这种观念,所谓朋友就是志同道合,如兄弟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只要有事便求助于朋友,特别是在金钱或办事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朋友厌烦,无形中便会失掉朋友,甚至反目成仇。因为朋友是一种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而不能透支使用。
需要别人帮忙是难免的,但谁又能帮别人一辈子,谁又能一辈子都靠别人帮忙过活呢?最好在自己特别困难的时候才向朋友求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没有马高凳短的时候”,人活在世上,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所以,聪明人不会事事都求朋友帮忙,如果事事都向朋友求助,不仅会养成自己依赖别人的习惯,也会使朋友感到你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
许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好像求朋友办事天经地义,觉得求你是给你面子,拿你当朋友才求你的,不帮忙就不够朋友,因此,大事小事都求助别人。他们从未想过朋友这种资源,应在最需要的时候用,就是俗话所说的“救急不救穷”。
张强是一个私营印刷厂的老板,有钱,人也特别好。李文和张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同学,是好朋友。两人的情况却相差悬殊,李文只是县城中学的一名教师。李文的妻子是个下岗女工,儿子力力今年八岁,正上小学,花费颇大,仅靠李文每月5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十分艰难。
张强经常给李文说:“你如果困难就给我打声招呼,咱们之间可不用客气什么的。”李文却没因此而向张强开口借钱,一是因为平时的生活用费只是一笔小钱,不值得向张强开口;二是借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个月借了,下个月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难道不断地借下去吗?而且,李文的经济情况也不是一时就会转好的,如果借了钱何时才能还呢?可不幸的是,力力出了车祸,手术的费用得4万元左右。这时候,李文没有选择,只好向张强借钱了,张强立即给了他4万元。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透支友情之后,原有的一些朋友关系就会发生一些特别微妙的变化。就故事来看,如果李文经常向张强借钱,张强可能就会因为李文多次借钱而心存不满,自己的钱也不是大街上捡的,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何况就李文那点工资猴年马月也还不上,等于打水漂了。就李文来讲,零星借来的钱很快会被用掉,其实没有这笔钱也可以过得去,少吃几次肉,少买件衣服就可以了。张强的钱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但一旦借了这些钱,不仅加重李文心理上的负担,而且张强也不乐意去填无底洞,先前的都没还的指望,更何况4万元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也不可事事都向朋友求助,从而把朋友资源都零零星星、琐琐碎碎地“透支”掉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因为淡所以才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有一句箴言是这么说的:“你的脚要少走邻舍的家,恐怕他厌烦你,恨恶你。”为人处世中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