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生年过而立仍然没有结婚。人到了一定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会被问道:“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喝你的喜酒啊?”被问多了,问烦了,没结婚的郑先生只能回答:“我的事我自己会考虑,你不用操心。”然而,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害得郑先生的父母也问他,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
最近问他“怎么还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他烦了,只好回答他们:“因为我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你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那跟你不结婚有什么关系?”他说:“是啊,那我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郑先生非常苦恼: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爱管闲事,管人家爱不爱结婚这种私事呢?
西方人说:“与人交谈,犹如弹琴一般,当别人感到乏味时,便要把弦按住,使它停止振动、发声。”
人们日常交谈,处理“问”与“不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维护自己内心秘密的情绪,遇到别人不得体的询问,就可能自然发生逆反心理。这就造成一种局面:提问者尚不经意,被问者常常不由得心生厌烦,厌烦这种交际方法,甚至厌烦这个问话的人(尽管也许此人并不坏)。如再遇到那种事事在意、处处留神的“查户口专家”,被问者的厌烦之情会更加强烈。
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态度,其实他们自己的婚姻也未必就好到哪里去。古人云:“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尤其是在别人“结婚不结婚”的私事上,过分的关心、多言,总不是令人愉悦的事。
这种问题伤及了他人的自尊,往往会被毫不客气地驳斥回来。
这类不该问的问题还包括女性的年龄和婚姻,“青春永驻”是每个女人的梦想,女人最忌讳别人问她的年龄。在西方,这被视为不尊重女性、不懂得礼貌的表现。
无事不问会使自己变得浅薄庸俗,试想,一个喋喋不休好探问别人私事的人,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朋友?
私人空间就像闷葫芦一样,让人看不见更猜不透,里面装的是什么药只有自己清楚。所以,在交往中,双方能够自觉地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朋友讲述自己与妻子长久恩爱的秘诀:我和妻子已结婚16年了,我们都很注意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家里的电话响了,来电话的人是找妻子的,无论是男是女,妻子在,将电话听筒递给妻子;妻子不在,告诉对方妻子的去向,然后让对方以后再来电话。从不询问对方是谁,找我妻子干什么,我觉得,那是妻子私人空间里的内容,与我无关,最好不去询问。如果需要我知道,妻子会主动告诉我。另外,妻子的东西,我从不翻动。别人寄给妻子的任何书信、贺卡等,我也从不翻动或偷看。同样,这是她的私人空间,尊重就是不做任何会引起妻子反感、不悦的事。当然,尊重是相互间的,妻子同样非常尊重我的私人空间,凡是我能够做到的“方面”,她也同样表现出色。
与别人交往时,总离不开“问”。明知故问,就是明明知道也要问。有种明知故问,会令对方高兴。有时候该问的,要明知故问,比如:“你的钻石戒指很贵吧?”“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一定很畅销吧?”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故意明知故问,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很有好感。他可能会接着你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并且有可能说得心花怒放。这样,你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打开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双方的心彼此更亲近。
但日常交际中,有些不该问的东西,即使你想问,也不要去问,诸如:“你今年多大啦?”“为什么还不结婚呀?”等等。这些话题,有时对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地对你的问话很反感,会因此而讨厌你,对你敬而远之。
有些人是无事不问,他们最喜欢探问别人的私事及秘密新闻。有时为了增加他闲谈的资料,有时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即使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然喜欢追问到底。如果是对方适当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则十分令人厌烦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
在你打算问对方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到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意接受你,还会因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产生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城”或说“在香港”,那你就不宜追问下去。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地说出,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在交际中,不该问的,即使你想问也不要问。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要时刻记住,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那么,你的提问技巧就非比寻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