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形容高考有一个比喻,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提前到了初中升高中、甚至小学升初中的阶段。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每年面向全市招生的录取率仅仅只有3%,不知道要比高考录取难度增加多少。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指引得学校和学生昏头转向。
为了提高入学率,很多学校就使出了杀手锏——分流。
所谓“分流”,是指正在忙着迎接升学考试的一部分同学中,由于成绩相对较差、升学希望不大,而被学校“分流”出去。这样“分流”后剩下的学生,升学率自然就“升高”了。
本来初中毕业要到7月份,可是有的学校在3月份就开始搞分流了。课程早就上完了,他们到时候只要参加一个很简单的毕业考试,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虽然早就分流出去,可是这桩事情做得非常“周到”。分流出去的学生,大多数被“赶往”和学校对口“挂钩”、不用考试光是交钱就可以上学的职业学校去。这已经是一个多年来的公开秘密。
应当说,在高中教育还不能普及的今天,“分流”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但问题在于“分流”的出发点是什么?分流出去的这部分学生还能否受到相应的教育?他们的受教育权有没有受到侵害?他们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学习权利?
虽然目前“分流”是一项“合法”政策,可是谈到这个话题时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意正面回答。
学校对此的解释一般是,学生的初中课程已经教完,对他们同样是允许参加毕业考试的,并没有剥夺他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如果他们愿意参加升学考试,学校肯定不会反对,但是他们现在愿意分流。再说了,现在一些技校、职业高中实行的是提前招生。这些分流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学校有更多的精力抓紧其他学生的复习,考试成绩必然会有一个提高。
作为学校我们非常矛盾,这些学生学习的确很困难,有的学生几门功课加起来就考100多分,上高中是绝对没希望。事实上,他们中有不少人早就想离开学校了,分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有些同学虽然文化课分数不高,但是动手能力很强,非常适合于学习职业技术,到了职业学校如鱼得水,整个就是变了一个人。而社会也非常需要这类人才,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搞理论研究。
作为老师,对分流也是酸甜苦辣什么样的滋味都有。很多学校老师上岗是差额制的,如果你带的毕业班成绩比人家差,下个学期就要下岗,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自己在辛辛苦苦地给学生复习,却总有几个学生在那里调皮捣蛋,从内心来讲,老师也是希望他们早一点分流出去的。他们分流出去后,不要说升学考试班级里的平均成绩提高了,就是没有升学压力,老师为了面子也会这么做。
有的老师更是利用各种手段把成绩差的学生“赶走”,软硬兼施地动员家长和孩子。如果你坚持不走,就会完全放弃你,不给你改作业,不给你辅导复习,让你得“0”分,最后是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而且越是晚走越被动、越尴尬。
平心而论,对于成绩特别差、升高中根本无望的学生来说,分流也就罢了。可是对于一些属于能上不能上的学生来说,如果把他们分流出去,学校固然能够“甩了包袱、轻装前进”。但是对于他们个人来说,对他们的前途就是一种损害。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二流”,但是他们非常想通过复习考上高中。面对学校和老师的劝退,他们哭哭啼啼的,没有毕业仪式、也没有欢送目光,在众目睽睽之下灰溜溜地走出校门。同学的鄙视,家长的呵斥,很可能从此就毁掉了他的一生。
学生们把“分流”形容为“倒垃圾”。
有的平时就听老师教训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叫你去××(一所职业中学的校名),那里是小痞子的‘集中营’。”在班级里,学校把学习好的同学位置排在前面,成绩较差的同学位置坐着后面,而不管你眼睛近视不近视、看得见看不见,反正坐在后面就表示不管你了,那里是一个“分流”特区。他们早就受够了这种歧视,早就想走了。某班有一位坐在“分流”特区的同学,老师反复动员他和家长,叫他分流,他不愿意,非常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高中。就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挖苦声中,他们一边暗暗流泪一边抓紧复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说,他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老师竟然不肯拉他一把!
被分流学生的家长同样是感慨万千。
他们也明白学校的意图,但是又不愿和学校争来争去,担心到时候连毕业证书都拿不到。既然早晚都得走,又何必面红耳赤呢?怪只怪自家的孩子不争气,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早作准备,花一点钱找个不太讲究分数的学校把他弄过去吧。
对于被分流出去的孩子,家长一般非常悲观:这些孩子都分流到一块,别学坏就不错了。事实上,一些职业高中和技校的风气非常不好,早恋的、逃学的、抽烟的,很多孩子在那种环境中就是为了混个文凭好找工作,根本没有学习动力。有的学校还拼命地压缩在校学习时间,名为“社会实践”和“上岗实习”。据2000年4月《南京晨报》报导,江苏淮阴农校水产专业99级班的学生,1999年9月入学时一次性交清了3年的费用后,就回家等毕业,而毕业证书要到2001年7月才能颁发!
唉,一言难尽的中考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