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周休息二天的制度尚未普及之前,某公司每到星期六时,很多年轻人上班都不打领带。因为星期六只上半天班,他们准备下班后出游。这种表现会给一些做事勤恳的中年管理职员们留下好的印象。然而当时这个公司的部长,在某个星期六突然脱下西装,也穿着令年轻人都感到惊讶的服装上班。从这一天以后,原本对他敬而远之的年轻人,都愿意亲近他了。据他说以往和这些年轻职员们很难打成一片,彼此不太能沟通。于是他就想先从服装上配合年轻人,所以下定决心星期六改变成另一种形象。借着此次的改变,年轻人对部长也都产生一种共同的意识,慢慢地对他敞开心扉。
服装可说是一种自我的表现。例如前美国总统卡特有一阵子很喜欢穿斜纹布牛仔装,甚至出席白宫部长级会议时,也都以牛仔装打扮出现。牛仔装可以说是一种超越性别、年龄、阶层、职业的服装。卡特的原意或许是想以牛仔装来表示美国总统与所有人都是朋友。这恐怕也受了身体语言的影响。不过,在探心术中,也可视这种情况为表面上试图消除自己为特殊人物,但在实际上却具有某种政治意图,同时也显示了此人很自信。在其心底深处,蕴藏着强烈的信心。里根总统经常利用假日穿着舒适的服装到牧场上,借着大众传播的报道,让国民认为他的生活方式与一般人并无很大差别。希特勒和三岛由纪夫,为了表现出他们的威严,就常常穿着军装出现在众人面前。
卡耐基指出:人类的服装会给予人们深刻的印象,因为服装有一种自我核心表现的“延长自我”的功能。盛装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也可说是一个人的个性表达。因此,如果你穿着与对方同样的服装,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和他的感觉与想法是相似的,对方也就会对你产生好感。
如果能够利用服装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那么穿着与对方同样的服装,就会让从觉得你和他是属于同一步调。同样的,每当季节更换时,许多年轻人都穿着同样流行的服装在街上穿梭,到公司去拜访的大学生们,他们的打扮是一样的;也许在他们本身感觉不好,但是借着服装,就会强调一种和薪水阶级社会的适应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诈骗的心理术。再比如说,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末欧洲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备尝艰辛,他曾在博里纳日做过一段时间的牧师。
博里纳日是个产煤的矿区。在这个地区,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下矿井。他们在不断发生事故的危险中干活儿,但工资却低得难以糊口;他们住的是破烂的棚屋,他们的妻子儿女几乎一年到头都在里面忍受着寒冷、热病和饥饿的煎熬。
这里的人都是“煤黑子”,肥皂在博里纳日人的心目中简直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品。
温森特被临时任命为该地的福音传教士时,他找了峡谷的最下头的一所挺大的房子,并和村民一起拿麻袋去装了很多煤渣,在房子里烧起了炉子,以免房子里太寒冷。
温森特登上讲坛,他的讲道是那样诚挚而又充满信心,竞使得这些博里纳日人脸上的忧郁神情渐渐消退了,从他此次布道所受的欢迎来看,博里纳日的人民对他的态度已经没有任何保留了,他们终于相信了他。他作为上帝的牧师,现在已经得到了这些满脸煤黑的人们的充分认可。
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不会是由于他有了一座新教堂,因为这对于矿工们来讲压根儿不算什么。他们不会知道关于对他的传教士职务的任命,因为他并没有告诉他们在原先那个地方他是没有正式任命的。而且虽然他刚才讲道时热情洋溢,措辞优美,但在原来那间简陋的小棚屋里和那座弃置不用的马厩里,他也是这样讲的啊!
温森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回到自己的住处,准备用从布鲁塞尔带来的肥皂洗脸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跑到镜子前面端详着自己,看见前额的皱纹里、眼皮上、面颊两边和圆圆的大下巴上,都沾着万千石山上的黑煤灰。
“当然!”他大声说,“这就是他们对我认可的原因所在,我终于成了他们的自己人了!”
他把手在水里涮了涮,脸连碰都没碰就去睡了。留在博里纳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往脸上涂煤灰,从而使自己看上去和其他人没有两样。
通过这个故事,卡耐基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得到对方的认可与接纳,你必须使自己在某一方面与他们相似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