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
沈文奎,字清远,会稽(今绍兴)人。年二十,为明诸生,北上游学。
天聪三年(1629年)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次年携还沈阳,被选人文馆,开始为满清人关出谋划策,并逐渐为皇太极看重。天聪六年(1632年)八月皇太极特地在内廷召见沈文奎等人,赐以肉食,还当面询问对明讲和等国政大事。次年上书皇上,提出了除科举取士外,还应广开才路。崇德元年(1636年)授宏文院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授保定巡抚。次年,擢淮阳漕运总督。四年(1647年)以擅免荒田税赋,被革职。次年,起补宏文馆学士,充实录馆副总裁。八年(1651年),复总督淮扬漕运。十一年(1654年)
秋,以催运稽迟,降三级调用,左迁陕西督粮道,卒于官。
相关链接“上疏皇太极”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亲自挂帅讨伐察哈尔,明朝的文武百官请求议和,皇太极遂退兵。八月丁卯,皇太极召集沈文奎等同在文馆任职的诸生,共同商讨是否应该议和。文奎等人都说明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中原的强盗团伙也日益增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建议皇太极广施仁义,用贤德来感化民众,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讨伐。文奎告退后,还上疏皇太极:“皇上用兵之初,势如破竹,名正言顺地统一了北方大片领土。但后来却多疑好杀,使老百姓离心。我知道皇上是个宽仁大度的人,请推心置腹地想一想,现在您长驱直入中原,何人能挡?只要您一句话就可以让战事停止。大威信已经树立了,现在您应该派遣使丞略逊其辞,以践张家口之约。夫不利人之危,仁也;不乘人之乱,勇也;不失旧约,信也:一举而三美归焉。”皇太极听后大为赞赏。沈文奎也逐渐被皇太极看重。
“荐举人才疏”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极兴兵入关,攻克遵化。在皇太极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正值战乱年代,加上后金偏居东北一隅,文化落后,故时人多以为人才难寻亦难得,皇太极本人也同样有这种顾虑。
为此,沈文奎于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二十二日特向皇太极上了一个《荐举人才奏》,详细阐述了他的用人之道:
为今之计,汗宜恳切出一明谕,不拘俗举,不限贵贱,不分新旧,令有才能者不妨自荐,有熟知者许令保举。自荐者先择智识之臣,委以从公抡选,而严申以挟私徇情之罚;保举者不须避父子、兄弟之嫌,但令书立保状记诸簿籍,异日考功,按罪约以宠辱俱同。盖一人之耳目有限,而收众人之耳目为聪明,则_为力易则收效多。然人心难测,固有善始而不善终者,则许令保主予首,则可无被累之虞。然后亲加省试,量才委用。实有技能者,更应超录,猥无才行者辄应责谴纵。奴隶、工商,片善必取;即显官贵戚,纤恶必惩。怀真心实意以招来之,悬高爵厚禄以欣劝之,设严刑重罚以驱绳之。诚若此,则好荣恶辱,人之同心,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虽不能拔十得五,于百千中得数人而已足为众法矣……此则名实俱全,而天下固无不可为之事矣。
这里,沈文奎提出了有关用人方面的几个原则问题。一是要拓宽眼界,这样才能发现人才;二是强调了自荐与保举的必要性;三是建议选拔人才不必论出身贵贱,哪怕是奴隶、工商,只要有才能照样任用。这是一个打破满族旧的传统和习惯势力而广招人才的政策,又是一个平等的用人政策。按照这一政策,“虽不能拔十得五,于百千中得数人而已足为众法矣”。皇太极很重视沈文奎的意见,在其选择人才,特别是重用汉人方面确实打破了许多旧框框,以致人才济济。后来的《清吏稿》较详细地补充了这一内容。沈文奎在用人之道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他的用人方针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后人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