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12300000061

第61章 自卑和内向者的成功之道

问:一个从小严重口吃的人,长大后最不可能成为什么?

答:演讲家。

毫无疑问,这个回答对于99.99%的人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狄摩西尼来讲,这个回答却是100%的谬误。

狄摩西尼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在他7岁那年,狄摩西尼的父亲去世了。随着父亲的去世,不幸接踵而至,母亲改嫁,巨额的家产被监护人侵吞,一夜之间,他由一个大人物的掌上明珠,成为一个一贫如洗的孤儿。

狄摩西尼本来天生就口吃,加上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的口吃越发严重。后来,狄摩西尼了解到自己家庭的真相后,决心向法庭提出诉讼,讨还被夺取的家产。可是,由于他没有能力在法庭上清楚、流利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只好暂时放弃。

换了别人,可能会由此感到深深的自卑,向命运屈服。但狄摩西尼却选择了向命运挑战,向自己的生理缺陷挑战。据说,他为了战胜自己的口吃,每天要大声诵读100多页的文章,站在海边含着石子迎风练习辩术。最后,他居然战胜了自我,成了雅典著名的演讲家,使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他常在公民大会上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发表政治演讲,得到了人们热烈的拥护。作为雅典民主派的领袖,狄摩西尼领导雅典人民进行了近30年的反对马其顿侵略的斗争。在马其顿入侵希腊时,狄摩西尼发表了动人的演说,谴责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野心。他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演说家之一。

狄摩西尼故事的意义在于,当厄运快要扼住你喉咙的时候,你选择了自卑和屈服,就等于选择了100%的失败;你选择了自信和抗争,可能就争取到了那0.01%的希望。原来自信和自卑只有一步之遥。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对自我的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他们相信自己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价值,也相信自己一定会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人,他们尊重别人,也相信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

与自信正好相反,自卑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认识和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自卑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所面临的问题,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具有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和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对我们平日不以为然的“自卑”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讨和独创性的研究。阿德勒之所以对研究自卑感兴趣,与他童年的“自卑”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阿德勒于1870年2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他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裕,但与体格健壮、标致出众的哥哥相比,他长得既矮又丑。不幸的是,他还患了佝偻病,直到4岁才学会走路,眼看着别的孩子活蹦乱跳,自己却连简单的体育活动都不能进行。更要命的是,阿德勒5岁的时候又得了肺病,几乎丧命。

阿德勒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这样叙述道:“我所能回忆起的最早的往事是,由于得了佝偻病,我被绷带捆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就在我的对面。他能跑能跳,毫不费力地走来走去,然而对于我,动一下都十分费力。父母为我操尽了心,每一个人都在尽力帮我。”

尽管自认不幸,但是阿德勒仍然是一个对人充满爱、活泼的、善于交际的孩子。他一生都保持了这些品质。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他的一位老师曾挖苦地说:“阿德勒将来最适合做的工作就是鞋匠。”然而,阿德勒并没有朝着这位老师指引的方向发展,最后却成了班上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之一。

1895年阿德勒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从事精神病学研究,实现了他童年立志做一名医生的梦想。从1902年开始,阿德勒给弗洛伊德当助手。那时,他经常参加弗洛伊德星期三讨论会,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成员。1910年,阿德勒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成为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1911年,由于不满弗洛伊德的“泛性论”,阿德勒与他分道扬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学会,后来这个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引起全世界的注意。阿德勒在晚年移居美国,他的学术思想对美国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受阿德勒学术思想的启发,家庭治疗和婚姻咨询得以逐步开展,对精神病人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重新接受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尽管阿德勒取得了成功,但是小时候体弱多病、孤立无助的经历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仍然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但是自卑感是坏事吗?阿德勒并不那么认为,相反,他认为正是那种软弱、无能、绝望、自卑的情感,激发起了他由弱者成为强者的强烈愿望。

阿德勒认为,事实上,每一个人在幼儿时期都有过自卑的经历,因为他们不依赖成年人就无法生存,这种依赖总是建立在成人的强大与他们的弱小而形成的巨大反差上。但是,儿童并不永远自甘于这种依附的地位,正如阿德勒所言,“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儿童的想象力并诱发儿童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心理的自卑感。”

阿德勒称这种机制为心理补偿。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补偿”的例子。如双目失明的人会全力发展他的听觉和触觉,下肢残疾的人会全力发展他的上肢,聋哑人会全力发展他的肢体表达能力。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就会越敏感,个体寻求补偿的愿望也就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儿童往往比健全的儿童更好胜。

补偿的努力人人都有,但其程度和效果并不一样。有的人虽然也进行了补偿努力,但是不能持久,遇到困难便中途退缩,因而达不到补偿的目的;有的人则努力地达到补偿与“卑劣地位”的平衡;还有的人则会使补偿超出原来的“卑劣地位”――“超度补偿”,结果,原来的卑劣地位反而转化成了“优越地位”。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狄摩西尼,由一个口吃患者,变成了希腊第一大演讲家。还有我们熟知的保尔?柯察金,从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军人,成为一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还有吴振铎、张海迪等。

阿德勒进一步指出,自卑感甚至是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推动力。在人际链上,几乎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位,与上面的人相比,他感到自卑,于是,一种要求补偿的动力会推动他去奋斗。当他达到补偿与“卑劣地位”的平衡后,他又处于人际链的一个新的节点上,这时若与别人更大的成就相比,又会使他产生自卑感,从而又激发他去争取更大的成就。

这种不断要求补偿的动力,正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之所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是因为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潜藏着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追求优越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动机,它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这个方向前进;从‘低’到‘高’的欲求也永无休止”。它是“我们生命的基本事实”。正因为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着这样一种与生俱来并与生长过程并驾齐驱的基本动机,因而自卑感才成为个体不断弥补不足、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潜在动力。

阿德勒的真实表达应该是:自卑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关键是自卑向何处发展。如果自卑感在成人以后的生活中一直延续下去,逐步走向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甘于落后、自暴自弃,这时正常的自卑感就变成了“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对于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发展是一种障碍。但是,只要自卑感不变成自卑情结,那么,它就会推动个体去追求补偿,因而对于个体的发展就是一种激励因素。

由此可见,有自卑感并不可怕,只要个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自卑就会转化为自信。不然,自卑就会向自弃、自毁和自灭的方向发展。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对于那些具有深深的自卑感的人来说,有如一盏指路明灯,亦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因此,愈来愈多的人认为,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不仅如此,阿德勒理论的社会意义也颇为深刻。心理学家墨菲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同类推荐
  •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理幸福一生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理幸福一生

    幸福的人生应当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如果说“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病”可以理解,但因为过度追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的幸福,而让自己陷入心理疾病的泥潭,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幸福有很多种定义。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拥有甜蜜的爱情,是幸福;拥有美满的家庭,是幸福……幸福不仅仅是你拥有几幢豪华别墅,拥有几辆顶级名车,当这一切无人与你分享,或者你已经没有能力和精力去享受,你还会感觉到幸福吗?幸福也不是你中了500万之后的欣喜若狂,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早已不堪一击,这样的惊毒你或许无福消受。
  • 学会识人了解自己

    学会识人了解自己

    知就是知觉,知识,知己,知心;知就是入德之门。知,便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无知的,就如木头石块,与道无关。知虽重要,但并非表示心性道体无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体。不是“能”只是“所”只是由一个能知而所生起的一个最初作用而已。
  •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一本幽默的教育诗,辞藻和内容是非常淫艳的,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渊博的知识和精细的迟到是学。
  •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针对青少年朋友当中存在的厌学、耐挫力低、不适应集体生活、处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朋友走出困惑,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说“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热门推荐
  • 腹黑总裁之你,唯我独宠

    腹黑总裁之你,唯我独宠

    她是个玩世不恭的千金小姐他是个腹黑的霸道总裁有一天,她得知自己已经被父母卖了,卖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每天晚上,他要她在床上等他,半夜把她吃干抹净。。。。
  • 那年青春暖时光

    那年青春暖时光

    林夏刚上初一时,便遇见了一群人,(她)他们温暖了她的流年,也漏过了离殇,命运之轮让那些故事,从那时开始转动………温文尔雅却冷淡疏离的程瑾言,那是林夏最初青涩的喜欢,他们……花花公子却细腻如丝的苏瑾年,那是林夏最挚诚温暖的年华,他们……还有唐月洛,那个陪她度过唯美岁月的假小子,她……让盛世欢颜带你走进她(他)们的故事?
  • 何须执手问年华

    何须执手问年华

    夏子,夏子,从小到大,只有一个人会这样叫她。夏子,夏子,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发觉这称呼听起来像是“瞎子”?
  •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本人从事声乐工作四十余载,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歌声更美妙”。虽无甚成就,却有许多教训和体会。在几位好友的鼓励、鞭策下,将这些实际感受付诸文字,这对我十分艰巨,但很有意义。通过归纳整理,首先自己得到充实提高,同时也尽了一位声乐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 童兵自选集

    童兵自选集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 梦中穿越之萌萌小王妃

    梦中穿越之萌萌小王妃

    一个大学生因失恋蒙头大睡,醒来时却穿了,一个异界大陆,看她如何收服冰冷王爷,玩转古代
  • 公明先生嫁到

    公明先生嫁到

    他,是大名鼎鼎的财神爷;她,是大名鼎鼎的土包子;仅仅因为一块钱,他们扯上了一条红线,虐缘啊虐缘。
  • 抓住,别跑!

    抓住,别跑!

    包包格外羞涩地曰:相公,别这样~梁子腹黑无限地笑:娘子,哪里逃!兜兜转转很多年以后——梁子抓累了,仰天长啸:臭包子,你到底是从还是不从!!究竟是欢喜冤家,相约共赴河蟹?还是另寻新欢,绝不将错就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经商三绝

    经商三绝

    善于借力的经商狐道,敢于冒险的经商鹰道,放眼长远的经商人道。经商是一种搏钱游戏,成功者往往是那些集智慧,勇气,度量于一身的高明玩家。修练三绝功夫,就是将狐性、鹰性、人性中的最优势成分融合成一种无往不利的“商性”,成为纵横商场、做大做强的杀手锏。本书力图集二者之长,总结出这三条屡屡被验证但尚未被发掘的经商绝学。用心领会之,用心实践之,你会发现,经商并不深奥,成功可以复制。让我们勇敢地以“三绝”武装自己,去成功之顶接受财富光环的照耀吧。
  • 买来的情人不简单

    买来的情人不简单

    一个意外,她闯入他的视线;一句帮忙,让她的生活平地起波澜;一场交易,她告别了单身岁月;一纸契约,又让他们各自戴上盔甲。他们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自己的假面,却又忍不住去探索彼此不为人知的一面。他英俊,优秀,冷酷,却藏着一颗柔软的心,她单纯,安分,淡然,却有着他不曾预料到的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