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13000000004

第4章  巧妙圆融,灵活变通

为人处世给自己留有余地

凡事留有余地,乃为人处世的一项准则。曾国藩说:“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做人做事,应该灵活一点,千万不要使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走入极端。如果把话说得太满,把事做得过绝,将来情况一旦发生了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因此,凡事当三思而行,话不可说得太死,事不可做得太绝,这样做人才能进退自如。

曾国藩对于这一番道理了解得很透彻,因此,他为人处世很灵活,总会给自己留下后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曾国藩就特别注意留有余地,既不让自己违反大原则,也不完全拒绝对方的要求。

曾国藩劝父教弟,不要干预地方的事务。可是,有时,总有些亲朋好友会因难解之事而有求于他,其中不乏确实有冤屈之事。这时,如果直接拒绝对方,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如果帮助对方,又可能有干预地方公务或以势凌人之嫌。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通常会采取曲意相助的办法,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衡阳有个忠厚老实的老农民,一生勤劳,生活安稳。不料,在同治某年清明节上山扫墓时,他与人发生了纠纷。原来对方硬将一坟迁到老农的祖坟处。老农很气愤,便找他理论。可是对方不讲理,最后把这件事闹上了衙门。

由于对方有钱有势,官司由衡阳县打到了衡州府,老农始终处于下风,但老农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总想讨回公道。然而,官府一直压着这个官司,老农眼看官司无望,便生出了一死了之之心。

这时,有个邻居提醒他:“你不是有个干儿子吗?听说他现在在南京做两江总督。你只要求他写个二指宽的条子,你这场官司保证就打赢了。”

“是啊!”老农一拍脑袋,说,“我怎么没有想到宽一呢。”

打定主意后,老农便凑足盘缠,背上包袱、雨伞,直往南京而去。

经过艰苦的跋涉,老农赶到了南京两江总督衙门,可是衙役不让他进。

老农只好在外面守着。

一会儿,一顶轿子出门了。老农一眼就看到轿中坐的人正是曾国藩。

“宽一!”老农操着家乡口音喊。曾国藩闻声一愣,连忙叫轿夫停住,下轿后仔细打量老农,认清楚后又惊又喜:“这不是干爹吗?您老人家怎么到了这里?”

于是,曾国藩便把老农请到府里。曾国藩夫妇设下酒宴招待老农,并问了一大堆家长里短。

吃完饭后,老农说出了来意。

曾国藩叫来一个同乡衙役,对老农说:“干儿子公务在身,这几天不能陪干爹,就请他陪同您吧,到南京的各处名胜及热闹的地方去看看。”

仅玩了三天,老农就按捺不住了。他求干儿媳欧阳夫人向宽一说两句话,给衡州府下个条子。

曾国藩听了夫人的话后叹了一口气说:“这怎么行呀?我多次给弟弟们写信,要求他们不要干预地方官的公事,如今自己反倒干预起来,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件事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第二天,曾国藩接到奉谕升官,南京的文武官员都来贺喜。曾国藩设宴招待,把老农尊为上席。敬酒时,曾国藩先向大家介绍,表示首席是他的干爹。

文武官员听了,一齐起身致敬,老农哪见过这种场面,觉得很不好意思。

接着,曾国藩便把老农推崇了一番,说他一生勤劳,为人忠厚。说着,拿出一个用红绫包着的小盒子,打开后拿出一把折扇,曾国藩说:“干爹他老人家不愿意在南京多待,执意回乡,我准备送他一个小礼物,列位看得起的话,也请在扇上题留芳名,作个永久纪念吧。”

大家接过这把折扇一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字,上款是“如父大人侍右”,下款是“如男曾国藩敬献”。

于是,官员们也一个个在扇上签起名来。不到半个时辰,折扇两面都写得满满的。曾国藩把折扇收起,仍用红绫包好,双手奉送给了干爹。

席终客散。欧阳夫人对干爹说:“干爹呀,您这扇子可比条子宝贵呀,拿回去后随身带着,能逢凶化吉呢!”

老农听了,恍然大悟,会意地笑了。

老农拿着那把纸扇回到了衡州府衙,果然讨回了公道。

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把折扇表面是在显示亲情,实则相助。这把折扇给足了亲人面子,又使曾国藩免于干涉地方公务之嫌。曾国藩对来求者的“道是无情却有情”、“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曲意相助之举实在高明。

由此可见,做事给自己留有余地是为人处世应遵守的一条准则,它能让你在人生道路上进退自如。

不拘小节,方能成大事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头。俗话说:物极必反。做人也一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应该留有余地。即使是针锋相对的双方,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也应该有所忍让。尤其是邻里之间,更要以忍让为怀。曾国藩也说:“邻里乡亲,万不可造成仇隙,凡事必以忍让为怀。”

与乡亲邻里相处,对于治家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与乡亲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则可以使家庭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在有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而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仇怨,制造一些事端。在这方面,曾国藩奉行的原则就是凡事以忍让为怀。

咸丰初年,曾国藩的父亲与几个兄弟还未分居的时候,家中为建新宅黄金堂,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甚至要打官司到湘乡县府。弟弟曾国满将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在京师做官的曾国藩。

曾国藩收到此信后,想起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六尺巷”的典故,便将张英的一首诗写了下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把这首诗与信一同寄回家。

曾家父子读过曾国藩的信和那首诗后,胸襟豁然开阔。于是,便主动退让,避免了争端。

据说,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其邻居未再与曾家争执,两家关系和好如初。

一个看似软弱的让步却大有文章。事实上,表面上的退步往往换取的是更大的进步。退让并不是逃避,相反还是一种进取的方法。做人做事应该以忍让为怀,选择退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向前进一步留下回旋的余地。

以宽忍为怀,这就是曾国藩与邻里乡亲相处之道,“凡事让人三分”是曾国藩处世不败的一个秘诀。正因为与人为善,忍让为怀,曾国藩的家风得以传于乡里,流于后世,为人们所称道。

曾家“让人三尺”的故事代代相传,几乎成了曾族的“传家宝”。1988年,曾国藩的后人——年过古稀的曾德培老人著文说:“记得1939年我走上抗战前线时,慈祥和蔼的妈妈坐在美孚煤油灯下,握着我的双手说了‘让他几尺又何妨’这首七绝诗。现在虽然已时隔半个世纪,我还不忘当年慈母赐儿的曾国藩教弟引用的这首诗。”

与邻里乡亲相处,以宽忍为怀,凡事让人三尺是曾国藩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他常在家信中告诫诸弟:“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作衰时设想,总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在倡导“八字”家风中,对其弟特别强调“宝”字,即“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也”。

左宗棠是湘军集团的一个巨擘。他性情狷介,不合时宜,性格过于偏激;曾国藩则性情直爽方正,事事循规蹈矩,有时甚至有些固执,所以两人时常龃龉。

曾国藩为人拙诚、语言迟讷;而左氏恃才傲物,又好直言不讳,因此他时常有得罪曾国藩的地方。咸丰四年四月(1854年),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后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就责备曾国藩:事尚可为,速死非义。这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咸丰七年二月(1857年),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大不应该。对此,湖南官绅也哗然应和,这使得曾国藩失去了声望。

但是,曾国藩做人却不计前嫌。咸丰八年,当曾国藩再次出山时路过长沙,特登门拜访左宗棠,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12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仰之意。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再次举荐左宗棠为襄办军务。在这以前,左宗棠只是个兵部郎中,这个官还是曾国藩举荐的。但是,左宗棠性情刚直,又得罪了不少人,结果被官员反告,被迫于咸丰十年正月(1860年)离开长沙。他三月三日到达湖北襄阳,正值襄阳大风雪的天气。

当时,曾国藩驻军宿松。左宗棠来营,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他,连日与他商谈,并且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扎亟之际,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

清廷接到曾国藩上述奏章,于四月二十日谕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左宗棠补了官后,曾国藩立即让他回湖南募勇开赴江西战场。过了几个月,左宗棠军在江西连克德兴、婺源,曾国藩便拟专折为他和部属报功请赏,并对他的战绩推崇备至。因此,左宗棠得以晋升为候补三品京堂。

为人处世时如果有利益上的冲突,只要以忍让为怀来处理这些矛盾与问题,必定能够多一点顺利,少一些隔阂、嫉恨、冲突与矛盾。

忍让为怀,对处理人际关系是大有好处的。当关系处理好了,自己会心里舒畅,大家也会愉快,这样以后有急事,才好请别人帮忙。正所谓,方便别人也就是在方便自己。

刚柔相济成事之道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好坏,但人们可以在接纳自己性格的同时,通过对内心的反思与修正,不断地调整自我、创造自我。在调整自我、创造自我方面,曾国藩身体力行,走出了一条修炼之途——刚柔相济。

曾国藩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他认为,为人处世,太柔了会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遭受打击,唯有刚柔相济才能成就大事。

早年,曾国藩读《道德经》时,书中的道理曾给予曾国藩以极大的教益,他笃信之、谨奉之,然而,对于其中退让、柔弱、不敢为天下先的主旨却不能接受。因为那时曾国藩的主要思想还是儒家的孔孟学说,其理想是入世、拯世。对自身的修养,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社会,遵奉“以天下为己任”。他认为只要己身端正,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能办得好。

然而,世事并非如曾国藩所想、所愿,在严酷的现实中,满腔热血的曾国藩处处碰壁,事事不顺。在兵困江西时,他是全凭自己的能力挺过来的,而同僚中竟无一人帮助。事后,他不由地开始反省自己。

当曾国藩再次拿起《道德经》时,看到老子的“柔胜刚,弱胜强”,“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才发现自己对祖父“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的家训竟然存在片面理解的失误。

这让曾国藩不禁想起胡林翼的一段往事:

那时,胡林翼是湖北巡抚,他有一个同僚,名为官文,任湖广总督。实际上,官文是朝廷派到湖广监视汉人耳目的官员。在行政事务上,官文常常不配合胡林翼,横加干涉,弄得胡林翼处处为难,难以施展抱负。

某日,官文的六姨太过生日,官文向武昌官场大发请柬,想要庆祝一番。谁料湖北司道府县大部分官员平日对官文都无好感,更加耻于为一个姨太太祝寿。

生日那天,已经日上三竿,但总督衙门里还是冷冷清清的。正在官文心里着急,六姨太气得嘤嘤哭泣之时,管家递进来一个名刺。官文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大名。

官文异常欢喜,亲自到大门外迎接。胡林翼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了老母和正妻静娟夫人,并给六姨太送了一份厚礼。在宴席上,胡太夫人、静娟夫人尽说些好听的话称赞六姨太,把六姨太喜得合不上嘴。后来,六姨太还认了胡太夫人为义母、胡林翼为义兄。

自此以后,两家认了亲,六姨太更是常对官文说起胡家母子的好话,官文再也不给胡林翼找麻烦了。军事民事,官文全付与胡林翼一手办理。武昌城里,督抚关系之亲密为全国之首。

当时,曾国藩对“官胡”这段故事颇为不屑,他笑胡林翼太软弱,竟然用讨好一个姨太太的手腕来换取官文的合作,失了堂堂大丈夫的气节。

但是现在想起来,曾国藩才发觉胡林翼之高明。于是,曾国藩再次认认真真地读了《道德经》。经过仔细思虑,曾国藩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8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从此,曾国藩开始改变自己的处世之道,采取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的方法与人交往、做事,果然,他的仕途变得顺畅起来。

采取柔的态度,寓于道理上、人格上的刚强,既能做好事情,又能达到自己在人格上自立自强的目的。

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会导致失败。

首先,人应该有“刚”之骨。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气概、力量和自信。“刚”是一个人的骨架,乃自立之本。有了“刚”才能克服困难险阻,战胜恐惧和悲观,把生命之潜能释放出来,成就自强的人生。

曾国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的训导,因此,曾国藩认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穿于其中,否则会一事无成。曾国藩时常说的“坚忍”和“硬气”也是一种刚。选定一个目标,就咬牙做下去,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失败、打击、耻辱,都要矢志不渝、坚韧不拔。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带兵,与当时精锐勇猛、横扫半个中国的太平军作战,兵力不如人、形势更不如人,还要忍受朝廷的不信任和地方官员的倾轧。他屡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身败名裂。然而,曾国藩却咬牙忍受,苦心支撑,将一支招募来的民间武装队伍,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并获得战斗的胜利。没有一根刚骨,又怎能做到呢?

其次,人应该有“柔”之血肉。早年,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甘愿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说明他具备了不畏强敌的精神。然而,他也因此处处受排挤,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

在实践中,曾国藩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成功”的道理。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人不能只有“骨架”,还要有“血肉”,才能释放活力。“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能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

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在曾国藩看来,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

为人处世,“刚”与“柔”都不可少。一味的“刚”容易遭受打击;一味的“柔”则会陷于怯懦。“刚”并非暴戾残忍,而是强韧刚直、自立自强;“柔”也非卑下羸弱,而是谦让恭敬、处世圆融。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得住,主要还是要依靠对刚柔尺度的把握。

委婉的奉上之道

在曾国藩的处世经中,对于能决定他前途命运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十分谨慎。在与皇帝相处时,曾国藩大体有四招:平常时,逆来顺受;待命时,以死效忠;无奈时,或“缓”或“拖”;有所求时,则委婉用言。这几招使曾国藩在朝廷对他任用又怀疑、支持又削弱的夹缝中稳住脚跟,并频频获得实惠,步步高升。

对于与上级的关系处理方面,曾国藩有“度”的概念,凡事不过火,同时又忠君之事。对此,曾国藩把握得极好。

咸丰七年一月(1857年),湘军水陆师增援湖北,收复武昌后,曾国藩上了一本奏折,要求朝廷归还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水陆师。不过,他没有直言其事,而是采取拐弯抹角的委婉进言之法。

在奏折中,曾国藩反复强调了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本来是他的部队,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调给胡林翼的。而湖北省城武昌已经收复,即如湖北的蕲州、黄州沿江城市也已收复。其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要求清政府将李、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曾国藩节制调遣。

除此之外,他还在奏折中张扬旧部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的赫赫战功,为湘军涂脂抹粉,同时强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借此抬高湘军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章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催饷,无异于以李、杨所部指挥者自居。

在奏章中,曾国藩没有一字明确表示要朝廷归还李、杨所部等主张,可是,其内在的意思却表达得很清楚。咸丰帝阅览奏章时,果然准奏,杨、李所部仍旧归曾国藩指挥。

曾国藩对朝廷有所请求时,很少正面提出,多是旁敲侧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既得到了自己所要求的东西,又保住了自己的面子。所以有求于上级的时候,话语要讲得委婉,这样就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

曾国藩也曾有过直言所求的经历,但结果适得其反。他之所以奉上主张委婉,与这次经历有关。

咸丰七年二月(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世,曾国藩离开江西战场回家守丧。这引来了一片指责声,有些人甚至还寄望朝廷处分他。但出乎意料的是,朝廷不仅准假三月,还给了他一笔银子,令他假满即赴前线。

曾国藩上表,要求在家守制,朝廷不准。三个月后,曾国藩再次上奏,在这篇奏折里,他倒尽了苦水,提出复出的困难,如自己位虽高却没有实权;军饷受制于地方;作战也得不到地方的支持等。

在奏折中,曾国藩明确地表示希望朝廷理解他的苦处,授以实职。

朝廷原本对曾国藩就不放心,看他急于求职,更加不愿意授于其实职,因而,根本不理会曾国藩的“苦水”,干脆同意他在家守制。

无可奈何的曾国藩在家一待就是一年多。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湘军不能由自己指挥立功,不免“胸多抑郁,怨天尤人”。

对于这次经历,曾国藩记忆颇深,并引以为鉴,此后对上有求则多采取旁敲侧击、委婉求之的方法。

对待上级不能过度,应该讲求委婉圆柔、软硬兼施才行。太软会被上级认为无能,太硬则会触犯上级的威严,最好采取适中的态度。

咸丰九年(1859年),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在三河战死,朝廷降旨赐封曾国华的寄父即叔叔曾骥云从二品顶戴。而实际上,此前的曾骥云早就因曾国藩的缘故被御封为一品光禄大夫了。如今不升反降,怎能不让曾氏感到尴尬?

然而,公然抗旨是不行的,遵旨当然也不行。于是,曾国藩委婉上疏,以谢恩的名义告诉皇帝,前两次叔父是正一品衔,此次的封赏我们欣然接受,但为了不忘旧恩,顶戴还是戴以前的算了。这样一来,皇帝也无话可说了。

由此可见,即便“抗旨”也要委婉一点,不能直愣愣地拒绝。上级是要脸面的,如果被直接回绝,必定会心生不快。而若是能委婉地陈述道理来表示拒绝,往往能让上级接受。

曾国藩不仅善于拒绝不利于己的“圣旨”,甚至敢于在逆旨之后采取委婉之道,化解危局,保全自己的性命。

忠王李秀成被活捉后,曾国藩本来没想杀他。曾国藩上奏请旨,是不是要把李秀成押解回京师。

但是,奏章上完之后,有人提醒他:“李秀成一旦进京,脱离控制,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于是,曾国藩不待皇帝下旨,便把李秀成就地正法了。人杀了,后患已绝,然而该如何向皇帝交代呢?

曾国藩思虑良久,便告诉皇帝:“路上不安全,逆贼若是被人劫走反而更麻烦,只好把他杀了。”

皇帝无话可说,最后不得不下旨表示赞成,追认此事的合法性。

在政坛上,曾国藩虽然历经波澜,与皇帝也有数次争竞,但其结局应该说是双赢:对皇帝来说,保住了自己的皇位,平定了叛乱;对曾国藩来说,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最后又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如此,双方皆大欢喜。这不能不说明,曾国藩为臣之道的高明。

待下则恩威并施

说到得人用人,曾国藩不逊于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操还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利,用人不受约束。而曾国藩却没有这样的便利,甚至长期得不到地方实权,即便如此,他的身边还是聚集了不少的人才,既有能征善战之悍将,又有满腹经纶的才子。

曾国藩以文官的身份介于武事,连军费都要靠自己筹划,然而,在这种情势之下,当时天下人才几乎都聚集在他的旗下,这说明曾国藩在得人用人方面确有高明之处。那么,他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把天下人才驾驭得服服帖帖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恩威并施。周公对“殷顽民”的统治政策和经验,让曾国藩深悟恩威并施的妙用。曾国藩认为,行军打仗,对待士兵,就要真正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疾苦,爱兵如爱子,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去对待部下,他们到战场才会拼死杀敌,报答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曾国藩效法周公,以恩威并施之法对待下属。

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主要是由湖湘子弟组成,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外省人,特别是一批外省将领。鲍超就是其中之一。

鲍超是四川人,本身就是行伍出身,因而大字不识。而曾国藩对读书人较为看重,像鲍超这样的文盲做将官的极少。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看轻他,相反从一开始就信任他。因为此人骁勇善战,屡建奇功。

对于这样的悍将,曾国藩很喜爱,所以鲍超官升得也很快。

但是,鲍超手下的霆字营常有抢掠财物、嫖娼赌博等种种劣迹。对此,曾国藩也有所耳闻,心里也不免忧虑,他曾多次在信中与九弟商量如何处理这种事,甚至还专门作诗讽刺:“将军别有如山令,不杀长毛杀扁毛。”

曾国藩并非不知道军纪严明,但是,他并没有依律处置鲍超,却一直提拔、赏识鲍超,其实这是在笼络人心。曾国藩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文人,行军打仗始终不如正经的武夫,而武夫大多数直率,尤其是像鲍超这类不通文墨的粗汉,对于抢掠财物、嫖娼赌博之类的事情习以为常,若是直接惩罚,不仅不会有什么效果,反而会失去武将的效忠之心。因此,曾国藩采取施恩之法,对于其过错则是从旁点拨,以示恩宠。

湘军之中还有一个叫陈国瑞的悍将,与鲍超不同的是,这个人不是军纪差,而是个人行为习惯有问题。他好私斗,竟然敢与别的部队开明仗,抢盐包,也敢与商人开明仗,对地方、对百姓多有骚扰,简直是明目张胆。另外,他还喜欢吸鸦片,性情暴躁,有时因一点小事就杀手下,对其他将帅也很无礼,并且有时不听调度,动不动就喊“我要造反”。

然而,陈国瑞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不仅敢打仗、会打仗,还能以少胜多,临阵决断又有谋略,虽然行为不端,却是性情中人,喜欢听人讲《孟子》,对那些名儒很尊重,不好色又不贪财。

面对这样的部下,确实让人为难。如果处置,未免可惜;不处置,又是非太多。曾国藩采用了“恩威并施”的办法。

在处理陈国瑞械斗之事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于是,曾国藩拿定主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说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因莽撞自毁前程。

曾国藩说:“你如果能细心领会,等军务稍松的时候,你来见我,我再详细认真地给你分析利弊,一定会对你有利,也对时局有利,能把你塑造成一代名将也是我的一项功劳……我希望你保持天生谋勇兼优的本质,痛改后来养成的恶习,我对你还是寄予厚望的!”

这番话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心服口服。

但是,陈国瑞的本性难改,所以一回营就忘了曾国藩所下的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褪去黄马褂,责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国藩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就这样,曾国藩从此人的本性出发,考虑到陈国瑞有成为一代名将的潜质,故而把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数出来,让他自己选择。而且在处理陈国瑞的问题时,公私分明,只参公罪,不及私恶,明确地向陈国瑞表示,其目的就在成全他的一世英名。这样一来,陈国瑞只得对曾国藩服服帖帖。

曾国藩虽为一介书生,却能成功地统帅数十万将士效命沙场,而且虽然也有临阵逃跑者,但绝少有临阵投降之辈。倘若没有他高人一筹的用人、驭人之术根本就做不到,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在曾国藩的驭人之术里,他总结了一句话:“宽在名利,严在礼义。”也就是说,施恩则以功名利益,施威则以公正礼义。这样驾驭将领确实收到了实效。

学会借梯登高

做大事的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还不够,还需要拥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环境,这样他才可能把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然而,要怎样才能登上这个平台呢?曾国藩有言:“成大事者须善用时机,借梯而上。”

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应该善于倚人而起,曾国藩的经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清代末年,仕途冗滥,升迁很难。而出身“寒门”的曾国藩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

曾国藩被点中庶吉士以后,被授职为检讨,留在翰林院供职,当时仅是七品官。7年后,他就升至从二品的内阁学士,从此他步步高升、一帆风顺。在当时的清政府中,湖南人由科举取士而获得阁学者只有季九师、张小浦和曾国藩三人,而在37岁即被升为二品的仅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升迁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用功刻苦,有真才实学。

第二,他结交了许多对自己有用的朋友,得以相互扶持。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他善于利用关系倚人而起,使自己的仕途平步青云。

曾国藩在京师的崛起与穆彰阿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穆彰阿善于体察上意,因而长期得到荣宠。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决心查禁鸦片,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穆彰阿不赞成林则徐的禁烟行为,当鸦片战争爆发后,他窥知道光皇帝已改变了禁烟的主意,于是怂恿道光皇帝与英国人和议,遂使道光皇帝罢免了林则徐的官职。道光皇帝厌战,而穆彰阿则顺其意,竭力主和。终道光时期,穆彰阿受宠不衰。自嘉庆以来,穆彰阿典乡试三次、典会试五次。大凡复试、殿试、朝考、教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穆彰阿没有一年不参与的,因此他的门生、旧吏遍布朝廷内外。

曾国藩戊戌年会考得中,主考官即为穆彰阿,于是二人便有了师生之谊,曾国藩抓住此机遇经常与之往来。由于他勤奋好学,颇有几分才干,又经常以求学的名义向穆彰阿请教,因此,他甚得穆彰阿的器重与赏识,处处得到穆彰阿的关照。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国藩参加大考,穆彰阿为总考官。交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随即将诗赋亲自送往穆府。

在此之前,曾国藩的官品一直滞留未动。这一次拜访成了曾国藩迅速升迁的契机。从此之后,曾国藩几乎是年年升迁、岁岁加衔,五年之内由七品跃为二品。

在《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穆彰阿在禀报新任翰林侍讲时,针对道光皇帝极重天伦的特点,特别禀报曾国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儿女一应俱全,堪称有福之家。道光皇帝听后果然非常高兴,下旨叫曾国藩次日进殿觐见。

第二天,曾国藩进殿后被带到一处往常未去过的房间等候宣召。可一直等到临下朝时才有太监来通知,皇上有事,今日不见了,明日再来。曾国藩回到家中,觉得其中有异,连忙赶去穆府求教。

穆彰阿沉思片刻,明白了皇上的用意,问曾国藩道:“你是否留意了房中摆设,特别是墙上的字画?”

曾国藩摇头说:“只等皇上召见,哪还注意那些。”

穆彰阿失望地说道:“机缘可惜。”转身立刻吩咐仆人速去拿400两银子交给某公公为谢礼,求他将宫中某处壁间悬挂的字画上的文字抄录下来送到穆府。

当天夜里,穆彰阿令曾国藩将所录文字熟记于心。曾国藩虽未看懂其中的奥妙,但仍老老实实照办了。

次日,道光皇帝召见曾国藩时,问及那间房里的字画上所书的大清祖宗历朝圣训,曾国藩顿时恍然大悟,不禁佩服穆彰阿的料事如神。当下他便从容对答。道光皇帝听了曾国藩的回答,不由大喜,特下诏谕穆彰阿曰:“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诚然。”

从此以后,曾国藩的仕途平步青云。

纵观曾国藩在京仕途迅速升迁之过程,一是靠自己平时的努力和积累,二是靠与穆彰阿的关系借梯而起。没有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及指引之功,无论曾国藩多么勤奋上进、聪明能干,要在10年之内连跃10级,那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方面要自强不息,注意培养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也要学会“结网”,善于在自己未发迹之时结交有用的人,并善于利用和把握各种关系,借梯而上,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的宏图大略。

为人处世应该豁然达观,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贪欲过重、肆意妄为、痴念不绝的人,不仅难以成就伟业,还容易制造纷扰,进而受到打击。豁达是一种胸怀,平和是一种气度。

当然,平和不是与世无争,而是学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老子《道德经》背后的玄机告诉人们——“不争为争”。做人要胸襟宽广,要有宽容、平和之心,这是一种非凡的人格魅力,更是为人处世的绝佳方法。

同类推荐
  • 把难事办简单

    把难事办简单

    本书交给人们把难事办简单的六个途径:把人情世故看简单、把做人办事的道理想简单、把不好说的话说简单、把僵死的规则用简单、把成事的谋略简单化、让棘手的事情变简单。
  • 有态度,没难度

    有态度,没难度

    做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只有端正的态度,能力才能真正体现。《有态度,没难度》充满睿智、诚意的忠告,让你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朋友、家人、工作和自己,并以感恩之心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母爱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母爱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让学生向往英雄人格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向往英雄人格的66个故事

    或许,这是成长的必然,但是,它却少了人生的快乐,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创造的所有智慧和知识,就像浩瀚的大海那样博大精深,它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向着更高的人类文明迈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不需要快乐,生活就应该单调。事实上,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的愉悦是相辅相存着。那么,如何使我们既能快乐地成长,又可以轻松地学到人生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呢?攀登知识高峰,自然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成长就是艰难的跋涉,前面长满荆棘,也堆满鲜花。勇敢地追寻,路就会在脚下延伸。攀登的路上,有欢乐也有悲哀;成长的岁月,有精彩也有失落。岁月不会回头,抓住今天的每一秒,把希望系于明天的彩云,编织成一串串美丽的回忆和向往。
  • 读《诸葛亮兵法》学生活

    读《诸葛亮兵法》学生活

    作为中国兵法史上的奇葩,《便宜十六策》是诸葛亮最为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在该书中他纵论治国之道、治军之策,运用精辟的理论见解阐述了在治国、治军中必须注意的组织、领导、用人、考核、激励等方面的重要策略。
热门推荐
  • 十世人生

    十世人生

    十世红尘梦,了断红尘事。缘起一痴念,一念三千年。我欲普度众生,度了众生,却难度她;我欲倾覆天下,覆了天下,却难覆她;我欲文问八方,问了八方,却难问她;我欲尽杀敌兵,杀了敌兵,却难杀她;我欲独守水乡,守了水乡,却难守她;我欲棋困一生,困了一生,却难困她;……
  • 大话瓦洛兰

    大话瓦洛兰

    自太古以来,边有一个传说,讲述的是一位女孩唱歌的故事。她一语,天开地辟,星辰具现。她二语,生机盎然,衍生万物。此地,瓦洛兰大陆便是由此生来。但是,久而久之,这个故事便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女孩,生命女神,转世万次,而英雄联盟玩家邵晨阴阳差错的与她产生了羁绊。。。
  • 好女人塑造成功男人好男人成就幸福女人

    好女人塑造成功男人好男人成就幸福女人

    将带着我们一起走近成功男人和幸福女人,从他们鲜为人知的爱情、亲情、友情中探寻成功的密码。女人读了,会从中受到激励,感到做个好女人的幸福;男人读了,会从中得到慰藉和启发,向成功迈进一步。
  • 我的逆天神器

    我的逆天神器

    常天,一名普通的宅男,头脑十分灵光!一直想跟校花楚倾城约会,就在一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但是却意外得知了“武器”!从此他的生活就变了样子,成了一个……战斗的生活![我的逆天神器]!【这是一部武器拟人的小说】竟然召唤出了神器?和说好的不一样竟然不是美少女我不服!单身二十载如何与豪门千金脱团,屌丝到底要如何逆袭?还是···?不不不,怪叔叔我们不约。
  • 嫡女风华:重生嫡女之琴瑟和鸣

    嫡女风华:重生嫡女之琴瑟和鸣

    叶浅韵在现代遭遇义妹的背叛,蓝颜的欺骗,最终选择同归于尽灵魂穿越到已经被狠毒庶妹害死的丞相嫡长女身体,她发誓要为她报仇……奇怪的是在现代自己的哥哥叶昀之,夏晨庭,秦菱都在这里既然不是穿越。遇见暮连城这个油盐不进的冷面王爷,他无心皇位,她一心只想逃离他……
  • 无上剑魔

    无上剑魔

    剑,百兵之王,九剑大陆,剑道至上。叶家一普通少年为何化身魔头入剑道,于天下人为敌,虽为魔头却一心向善;虽为魔头却不滥杀无辜。看他如何得九剑破天地,成为天地主宰。
  • 课外英语-七彩音符常青的爱(双语版)

    课外英语-七彩音符常青的爱(双语版)

    本书收录了世界经典英文歌曲,其中包括常青的爱、昔日恋情、无心快语、克莱门泰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每首歌曲都有中英文歌词、语言点解析及注释赏析。
  • 弃星炼尘

    弃星炼尘

    世有万物,生于苍穹;悠悠星辰,是谓载体;执着之人,练星为力;漫漫光阴,欲窥生死;浩瀚星空,无穷无尽;修行之旅,亦无终结;淡悠之人,生逢乱世;星修无赋,弃星炼辰。终;淡悠之人,以无上之智,凝尘灭星,筑无上辰道!
  • 第一婚宠:腹黑总裁呆萌妻

    第一婚宠:腹黑总裁呆萌妻

    第一次见面,她把他误当做坏人,他说:“小姑娘,不要害怕,我不是坏人,我是警察。”?表白时他说:“靳雨,在遇到你之前,我有过许多女人。我是一个正常的男人,有正常的需求,这一点,我不想对你隐瞒。”第一次突破底线时他说:“只要你还有一丝的犹豫,记得随时喊停。”求婚那天他说:“我们玩刺激一点的游戏吧,输一局脱一件衣服好了。”那天她生孩子,他冲到了产房:“医生,我们不生了,麻烦你把那个折磨我宝贝老婆的臭东西赶紧拿掉!”结婚十年之后,第一次吵架:“老婆,你要是再跟我吵,我就打你老公!”
  • 世界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明鉴时事的故事

    世界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明鉴时事的故事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代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小学生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收藏,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