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认为:失衡—均衡—再失衡—再均衡,是经济均衡的一般规律。与计划体制下“短缺失衡”抑制需求的强制性均衡不同,在市场体制下的“短缺失衡”,是产业快速升级下的“资源性失衡”;如今的“强制均衡”是依靠优势产业的高速投资来推动产业链的进一步平衡,是一种典型的“强势产业均衡”。
所谓“强势产业均衡”,是一种中长期的产业平衡。强势均衡是指按照强势力量配置均衡,这是一种客观规律的强制。强势含义:(1)经济增长力量强势;(2)强势产业或强势部门;(3)强势企业;(4)强势资本和投资。市场的强势均衡原则,一是要素投入的产出最优化,二是均衡效用均等化。
实现强势产业均衡,要求中长期产业均衡按照强势产业的需要来均衡,在中级工业化期间是以新型制造业、新兴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作为强势产业的。这些新型产业或部门在其快速成长期,长期平均成本趋于最低点,市场空间扩张很快,相对于其他传统产业来说,具有更高的资源产出效率,故而新型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构成强势需求,产业调整和产业均衡只能按照这种新型产业的持续高投资的需求来均衡。
当前的“强势均衡”,就是以产业快速升级为内在动力的持续强势投资来自动修正产业供应,实现中长期平衡。
强势均衡,要依靠产业技术政策扶植。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研究中心将技术创新划分为“增量创新、基本创新、技术体系创新和技术经济模式革命”四种类型,尤其是技术经济模式的创新,它包含了许多基本创新、增量创新和技术体系创新,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从而会改变整个社会的技术与经济模式,因而才是导致周期变动的直接原因。在实际经济周期学说中,科技进步、生产力变化、消费者偏好、自然灾害、政治冲突、国际市场油价等外生因素都是引起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鉴于这些外生因素是随机性、不稳定性的,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也很难稳定,需要通过供应改进、稳定技术进步、确保经济资源供给来化解经济周期。这种见解,起码说明治理经济周期不能只寄希望于短期调控,不能只考虑需求管理,中长期的产业成长和技术创新因素也应当列入周期调控的重要方面。
强势均衡,要因势利导,依靠发展新型制造业来改变资源消耗比率,减轻资源供应的束缚。新型制造业具有能耗低、污染低、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广阔等优势,新型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国工业资源消耗偏高的结构。2003 年以来,我国煤、电、油、运增长速度都不低,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供求紧张。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1/30,而钢材消费量占到世界总量的1/4,水泥约占一半,煤炭约占30%,发电量也占13%左右。资源消耗明显偏高,导致一些重要的能源产品和基础原材料,如原油、氧化铝、铜、铁矿石等出现明显短缺,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投资结构中,一些高能耗工业投资增长过快,如500 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96 。6%,电解铝增长92 。9%,水泥增长121 。9%。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变工业结构来化解。我们要依靠特有的成本优势推动世界新兴产业向中国转移,依靠 IT产业带动工业化的水平。这些新型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可以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供应的依赖。
强势均衡,还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降低物耗。鉴于中国城乡工业化和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别很大,尽管整体上中国进入中级工业化阶段,但是煤炭、钢铁、水泥、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并不表现为衰落行业,这些传统产业向乡间企业或落后地区转移,导致资源高消耗产业在区域转移中没有实现能耗物耗降低。为此,在中国降低传统产业的资源消耗,主要应当通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升级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产品升级换代,例如钢铁行业重点开发高速钢、异型钢、薄板钢材,机械行业的精细加工,石化工业的乙烯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等;二是通过加工装备、工艺流程、控制手段的技术水平提升,以便降低污染和物耗,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有效化解资源瓶颈。
强势均衡的产业政策,要依托强势产业需求,强化资源产业的供应能力。这其中,既包括按照新兴工业化的要求,合理调整能源供应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包括加强战略性资源的规划和储备。要梳理矿石、石油、稀有资源的进口来源和供应商,要多方面开拓资源供应的渠道,要按照短边规则来强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多边贸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