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30300000022

第22章 敬慎处事,奉行君臣一体

康熙是道统与治统统一论者,一生致力于效法先王,做身兼“君师之寄”的“行道之圣人”;谨遵“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信条;致力于以实心务实政,使政举民安。这种人生理想就决定他必然重视自身修养,并形成独特的高见。

康熙帝去世前,留下遗诏,其中说到他一生的辛苦:“自御极以来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该(概)括耶!”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深感“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这短短几句话,168可以说是他六十一年勤政的真实写照。从登基之日开始,特别是他亲政之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身体不适,“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也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不忘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据白晋亲见,康熙帝“日夜为国操劳”。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划于胸中。”这些都说明他勤于思考,处事深思熟虑的严谨作风。

康熙曾经写过一篇叫《慎几微论》的文章,主要是论述皇帝的自身修养问题,阐发防微杜渐,谨终如始,以敬慎之心执掌国政的思想。“慎几微论”中的“几”,指的是内心深处萌动的念头。康熙在文中写道:“当其寂焉独处,万感不交,自人窥之,罔测端倪,而心之隐跃欲动者,已灼然其不能遏,此所谓几也。”“慎几微”,用今天的话讲,也就是谨慎检点萌芽中的微小杂念,严格律己,防微杜渐的意思。

康熙认为杂念虽小,哪怕还只是刚刚萌动,也不可轻视,“几动,而理与欲遂分”。古来圣贤对于“一念之发”,必认真检查,先辨别其是理还是欲,“理则扩充之,欲则禁止之”;不等杂念滋长显露出来了才来补救。因此,“理曰长而欲日消”。几微,隐而不显,“幽而难辨,危而难持”,必须“察之于早,而谨之于终”,否则“天命之在人者必漓,心之安于止者,必荡轶而逾检矣”。而人的思想不是静止的,皇帝也不例外,“人心道心消长靡定,势不中立”,不慎加约束,“或纵于一时而贻于久远,或疏于一事而误及多端,则其失非浅鲜也”。

康熙还列举了历史上君主不敬慎处事,贻害久远,最后导致失败的事例,用以说明不察之于早,谨之于终的严重后果。他认为汉元帝宦寺之害最烈,“皆人主不能慎之于始”所造成的。也就是开始认为是小事而且也容易控制,就宠之以爵禄,授之以事权,最终却导致其“骄恣横肆”,“擅作威福,敢于戕害大臣而毫无忌惮之心”。

康熙在分析春秋后期的吴越之战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勾践失败的原因:“敬怠之分,治忽所由关也。无时不敬,则可以久安长治。勾践不能敬之于始,既危而后惧,隐忍图功,仅乃获济,亦幸矣哉!”在康熙看来,勾践的失败是由于他自己麻痹大意,未能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吴国,而后来侥幸得逞,只是利用了吴王夫差的失误。

同时,他也指出了吴王夫差的不敬慎之处。越国以谦卑之辞向吴国求和,吴国大夫伍子胥已经识破越王的用意,是想使吴王更加骄纵淫逸,在争夺霸主的战争中耗尽财力物力,自取灭亡。因此建议吴王不要接受越王的投降,而应一举消除。但吴王没有采纳。康熙对此评价说:“越君臣之阴谋,全在广侈吴王之心一语”,吴王失误,“吴越之兴亡决矣!”由此,康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身为皇帝必须慎几微,除了身负重任,一言一行关系国家盛衰兴亡之大事外,还由于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乾纲独断、无严格制约的权力,使之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走错路;如无高深的自我修养,是很难抵御外界诱惑的。

喜欢听赞美之辞,是人的一种共性。但赞辞有实与虚、真与假的区别。常常有人为讨好皇帝,故意吹捧,既远离实际情况,又无卖际意义。皇帝身边的官员及家人、太监在内的使令人员,常常会刻意体察皇帝的好恶,以便设法投其所好,讨其欢欣。而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皇帝也不例外。但如果人君对这个道理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加节制,肆意放纵个人的欲望,就有丧失理性,背弃原则,被他人利用的危险。康熙对此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引用《书经》“不役耳目,百度惟贞”及孟子有关言论,说明要应严加戒备,更不要“渐为所役”。

康熙对其本人及本朝业绩的评价,能够比较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他一贯反对公文中的“夸张盈满之语”、“颂扬之文”及上尊号之类的活动。他反而称赞众所周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其“文甚谐丽动人,却是千古不易之正论”。告诫后人“不可被虚意承顺赞170美之言所欺”。康熙帝知足知止,既不立碑记功,也不自上尊号。他拒绝大臣请求为他立碑记功,说:“凡立碑者,惟为一时之名,并不能与永载实史可比,此事理应停止。”他更不允许为他上尊号。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平定三藩之乱,朝廷大臣奏请加上尊号,他认为“此奏无益”,一不准;两年之后,台湾划一版图,大臣们又请上尊号,他认为“不愿烦扰多事”,二不准;后大臣再次上奏请求,他说“不必行”,三不准;同年,喀尔喀蒙古首领等联合上书,请加尊号,四不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三征噶尔丹胜利之后,满朝大臣请上尊号,五不准;后王公、官员等一齐到畅春园再度请上尊号,命以后“毋复再奏”,六不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五十大寿,王公官民又请上尊号,“终不允”,七不准;康熙帝花甲大寿之时,大臣们赞扬他功超三王、德越二帝,恳请“上尊号”,他答复道“若侈陈功德,加上尊号,以取虚名,无益治道,朕所不喜”,八不准。康熙帝之文治武功,之出众才华,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确实是罕见的。而他八辞群臣上尊号,一贯坚拒别人的赞誉、恭维,更是难能可贵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二十四日,两江总督阿山上奏说地方粮贪丰收都是皇帝洪福与施恩的结果。康熙帝反而给他一个批答:“若云此皆皇帝洪福齐天,恩播遐迩所致,则江北属数地及山东数处,皆被水灾,民游食者亦多,抑非福不与天齐,恩未能传布所致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一直谦逊不骄,从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过分阿谀与赞美。

正是由于康熙具有了这样的非凡卓识,他一生都不曾追求过声色犬马。对于西洋外国远道进贡的异兽珍禽,他考虑到如果拒而不收,“非柔远之道”,但收留之后就将其交给了上林苑。康熙帝说:“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组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他还这样告诫子孙:

“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俱不能溺我。”康熙帝作为君王,特别自勉自戒,知足知止,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晚年还著过一篇鹅须文》,记述有一次在南巡途中,有人进献乌须方,康熙笑而辞之。他认为:“自古帝王鬓斑须白者史书罕载,吾今幸而斑白矣。”按照一般常人看来,年老是一种最大的悲哀,人人都留恋年轻岁月,叹其匆匆早去。而康熙却庆幸自己能进入两鬓斑白的老年阶段,因为两鬓斑白表示着长寿。自古帝王多短命,长寿者罕见,因此,值得自豪。况且由少到老,只能听其自然,“尔之所虑,惜吾之老;朕之所思,务去其伪”。若能神强气健,“虽日理万机,实不敢辞”,但谚云老者能忘,惫者昏愦,“此系耆年之所使,亦无可奈也”。此处,康熙不是从暮景的角度,而是以正视现实的态度考虑问题。之后又加以引申,从政治上说:“汉儒有云: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只宜居易俟命,若假为乌须,以老为少,则欺人视听矣。岂朕之所为乎?其身不正,其令不从。”故辞其乌须方。

在大多数人看来,皇帝应抓大事,康熙卸不以为然。他对思想修养和国务抱着同样慎重的态度,不忽略一时、一事,慎几微,“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惟恐隐微之地有一端未善,故日讲求于先儒性命之学,以务尽其诚意正心之功”。

国家事,“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以为事小,而不防备,“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因此,凡国家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即使一时、一事也不轻易放过。“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

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康熙王朝的辉煌政绩也是来自日积月累,即/72所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康熙认为身为帝王,进爵封赏,判刑处罚,既要公正,又要慎重:“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他说:“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康熙帝又说:“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就是慎之又慎,才无遗憾。不但工作要谨慎,而且生活要谨慎:“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总之,康熙帝一生谨慎:

“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每事必加详慎,无论巨细,即使章内有一字之讹,也一定要改正之后才发出;每日事及时处理,“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务安闲,则后日愈多壅积。万几至重,诚难稽延”。而且,每多先事绸缪,不致被动。

康熙从政之道一时显不出声色,没有轰动效果。他注重的是久后的影响,是实在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成就。为此,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真正是“殚心竭力”,是“劳苦”二字所不能概括的。康熙帝从八岁即位,到六十九岁病故,终生勤政,终生勤学,以蒡为福,以逸为祸。他的勤,包括勤奋、勤俭。他说:“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他认为一个人的贫与富。,不在命运,而在勤勉:“惟患人之不勤不勉。”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惟勤学力行。康熙帝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以他勤政为例,五十余年,从不懈怠,御门听政,始终如一。他每天至少写一千个字,他说:“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他用诸葛亮(循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皇帝的“不胜劳惫”的程度。诸葛亮的这句话,原来是说人臣的。但康熙认为,用它讲人君更为恰如其分,“为人臣者,惟诸葛亮一人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他羡慕老臣退休后的生活,说:臣下年老可以退休,“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于帝王的自我修养方面,康熙还有《读书贵勿自欺论》及馈书贵有恒论》两篇文章可资品味。他认为《诗经》、《书经》等六艺之文,都很深奥,“有其所可知者,亦有其所不可知者”。但对此必实事求是,下苦功将不可知者读懂,而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为学还必须有恒心,不能“朝勤而夕懈,进锐而退速”;也不能畏其艰深而受阻,骛于外物而思迁。贵在持久,要“初终如一”。康熙说:

“圣人一生,只在志学。”“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凡人、俗人与贤人、圣人的区别就在于读书学习,以一贯之,坚定不移:“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康熙帝读书,终生坚持,手不释卷。他读《学》、《中庸》、能渤、徭子》都能念诵一百多遍、背诵一百多遍,直至老年,还能背诵。不仅做学问要“勿自欺”、“贵有恒”,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也都必须这样。可以说,这种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

康熙帝为清初最重耍的守成及创业君主,由于其戮力改革前朝腐败,重建新朝的气象,不仅稳固了清初的统治,同时也奠定了康雍盛世的国基。然而在这段改革建设的历程中,他的施政理念最主要来源,乃是取自于儒家思想。为求统治中国,实践以汉治汉的目的,康熙帝勤习儒学,对儒家思想的体会,可以说较一般鸿儒硕彦有过之而不及,而崇儒之举措,益更为汉帝王尊崇及虔敬,因此,康熙朝的治道,可谓浸淫于儒家淳厚风气中。也因如此,康熙帝得以据儒家思想为蓝图而兴革国事。事实上,康熙帝运用儒家思想是多方面的,其中费心耗力最多的是行政革新,因官僚机构对于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官僚的改革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康熙一俟亲政,就排除各种阻力,致力于改变强行区分满汉民族174及人才的待遇问题。而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康熙充分展示了他雄霸天下的气度和高屋建瓴的才识,视满汉如一体,公平相待,既团结了两族朝臣,更成就了自己的千载伟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九日的上谕中说:“朕统一中国,无分中外,凡是民人,都是朕的赤子,恻然怜悯,都是为使他们各乐其居,各安其业。”为此,他首先针对满汉官员的待遇,进行调整划一。入关初期,满官品级高于汉官,一般高出二三级,甚至四五级。

康熙认为,满汉大小官员,职务相同,品级不一样,应该统一标准。

不久,又修成《品级考》刊刻遵行,将满汉官员的品级提升手续俱行划一,以争取汉族官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二十日,康熙谕日:“满洲大臣患病,皆派遣医生治疗。今闻礼部尚书龚鼎孳患病,朕满汉一视同仁,你们同近传侍卫吴海,带领医生文照,前去龚鼎孳家诊断病情。”龚感戴皇恩,回奏说:“臣是向来多病缠身,今年五月二十九日,在衙门办事,忽然感到头痛眼花,立即回家,病情更加严重,于是请医生调治,尚未痊愈。现在承蒙皇上的特殊照顾,今遣近臣看望,微臣实在是不敢当!”康熙得知后,再次告诉御医要用心给他调治。康熙十二年六月初九日,他在瀛台设宴招待满汉官负。大学士索额图、兵部尚书明珠传达圣旨:“诸臣日理政务,一点休息的机会都没有。今天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夏日的良辰美景,非常令人欣赏。朕因此特殊招待诸王、贝勒及你们诸位大臣聚集一堂,共同欢宴,以表示君臣一体,上下一心。虽然谈不上是佳肴美酒,也可使大家都欢欢乐乐,以表示朕的诚意。”大学士图海等代表众官向皇帝深表谢意,非常感慨地说:“我们生在太平盛世之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正在羞愧不能报答皇上的谆谆教导和扶绥慰劳,虽然说是家人父子之间,也超不过今天的恩情厚意,我们怎么敢当。唯一的愿望就是竭尽全力、以效愚忠,便于报答皇上特殊的恩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八日,康熙指令:“满大臣办理丧事,特遣大臣前去送茶酒。满汉大臣都是一样,汉大臣办丧事,亦应该派大臣往送茶酒。自今以后,凡是遇汉大臣丧事,命满大臣携茶酒前去赐给。另在礼仪上,如乡饮酒礼、祭祀孔子、告祭坛庙,满汉臣工一体举行,以合皇上满汉一家、崇儒重道的意愿。”君臣关系是从原始社会的氏族族长、部落联盟的军事、政治、宗教首领的世袭化逐渐演变而来。在殷商时代,最高统治者与部属、诸侯的君臣等级名分尚未确定下来。周武王克商之后,封邦建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等级国家,天子、诸侯、大夫的君臣等级名分才确定下来。周王朝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建立了世卿世禄的等级国家,因此,这样的君臣关系中自然还贯穿着“亲亲”原则,即君臣关系有时还是父子关系,或叔伯甥舅的关系。在那个时候对于臣子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臣子对君主只能从一而终,不能叛离或另事新主。即“事君不二,是谓臣”。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王纲解纽”、“礼坏乐崩”,传统的君臣名分也趋于松弛瓦解,难以继续束缚人心。许多人己摒弃臣子绝对效忠于一君,从一而终的观念,当君主遇难时,也不愿与君同死。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初臣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并未殉死,以后转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另一著名政治家晏婴,当庄公被崔杼所弑,晏婴只是痛哭一场而归,并不愿从死,他认为:。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言下之意就是说,大臣持禄是为国家社稷,而不是为君主个人。

可见,晏子已经把国家利益与君主的个人利益区分开来。

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是如此,孔子及其弟子,后来的孟子、荀子都不是只事一君,而是周游列国,寻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事鲁定公及季桓子,君卿不听其言,而适于宋、卫、陈、蔡。合则留,不合则去,很有点双向选择的意味。孔子认为要“以道事君”,因此孔子就要求儒臣在行政层面限制君主的个人私欲、引导君主的个人意志服从国家利益,反对君主个人独断专行,损害人民利益。可以说,孔子已明确摈弃了“事君不二”、“从一而终”的迂腐观念。而孟子更176是在《孟子·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而这些无形中都对后来的士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后几千年的王朝历史中,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君臣关系的稳定,深深地影响着王朝的稳定。因此中国的君主们一直在强化君主关系,而在这其中,君主更多的是对臣子提出要求,努力培养臣子的效忠思想,或者是愚忠精神。比如朱元璋,他就曾经为此而删掉了《孟子》中的篇章。《孟子·尽心篇》中的“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朱元璋看后大怒,挥笔就删除了“民为贵”以下的十字。

当他看《离娄篇》时,又删掉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六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以说,为了强化臣子的效忠思想,封建君主一直在做着如是的努力。

康熙自幼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不会不知道这些道理。他之所以重视君臣关系的调理,也是因为君臣关系如何直接关系着大清王朝的兴衰。他深刻地认识到君臣上下通达,则政兴人和;如雍阏不通,必然造成政洽衰败。

但是康熙与朱元璋不一样,在康熙的政治思想中,“君臣一体”占有重要地位。他当政六十一年,贯彻始终。并亲撰倍臣一体论》,还不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唐太宗“受言纳谏,时时廷访群臣,蔼然有家人之谊”,故有“贞观之政”;明代“君臣阔绝”,凡事必通过太监,“相沿不变,以至于亡”。清朝有君臣一体的传统,自开国以来,即“上下一心,志气感孚,罔不周浃”。康熙继承先辈传统,亲政后,“无一日不与群臣接见,恒恐席崇高之势,不克尽群下之情。”当然,在康熙思想中的“君臣转”,不可能是现代的民主平等,只能是符合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体。并且,更严格地维护封建的“君为臣纲”原则,以保证朝政的有序运转。即如康熙在文中阐述的君臣一体:“君尊臣卑,百王之大经”,不可动摇;天下犹如人身,“君为元首”,大臣依次为心腹、股肱、耳目和爪牙。

据此,君臣地位,以皇帝为至尊,臣在下,君主宰臣下,任命臣下,掌握对臣下的生杀予夺大权,以至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臣服从君,忠于君,“事君之道,不欺为本”。康熙对臣下忠君的要求,主要是“尽心职业”,忠于职守,公而忘私,不以私交为首要。

为实现君臣一体思想,康熙首先从为君者做起,亲理朝政,事必躬亲,不敢稍自暇逸,以保证皇权不旁落,并领导臣下履行其职责。

康熙曾这样说:“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亲理朝政,大权独揽,与广泛听取臣下意见,并不对立。相反,为了皇权行使正确和顺畅,君臣必须及时沟通,充分讨论;皇帝给臣下发表意见的机会,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气氛,才能集思广益。康熙亲政后,坚持御门听政制度,将与诸臣讨论国事,沟通思想经常化、制度化,“无一日不与群臣接见”。对臣下的意见,康熙抱着“惟善是从”的态度,鼓励群臣畅所欲言,“各抒胸臆,直言无隐”,“即小育得失,亦复何伤,朕焉有因议事而加罪者乎?”即使皇帝已经成竹在胸,亦“视何人之言为是”,“即择而行之”。

在康熙看来,能否广开言路,责任在君不在臣,“人臣尽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所以康熙听取诸臣上奏时“必和颜虚衷,俾诸臣各尽言其意,然后皇上始行独断”。对臣下所言,也能做到不求全责备。每日听政时,原有科道官侍班,纠劾失仪者,但康熙发现官员奏事小心翼翼,便于康熙二十四年四月降谕,取消侍班之制,说:“朕欲以其建言为要务,虽有小过,朕亦不计也。”凡有奏疏方式不对,语言粗鄙,言有不当、不实之类,康熙概不苛求;有人主张处分,康熙不允,认为裁决在朝廷,言者无罪。相反,对于“专务逢178迎谄媚”,不“直道而行”,“不各以所见直陈,一切附会迎合朕意”,甚不以为然,每予指责。与康熙的倡导和态度有关,康熙朝朝廷议事时,不同意见可以充分辩论,比如于成龙与靳辅关于治河方针的争论;有时,群臣还会发表反对和否定康熙主张的意见。作为封建专制君主,所谓广开言路自有一定局限,但能做到康熙这种程度,已属罕见。这也正是康熙朝有所作为、君臣关系融洽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不仅主张大权专一,同时坚持权责统一。认为:“夫宰相者,佐君理事之人,倘有失误,君臣共之,可竞诿之宰相乎?或有为君者,凡事俱付托宰相,此乃其君之过,不得独咎宰相也。”他在处理君臣责任方面,严于责己,说:“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是非自任”,而不诿过于臣下。如三藩之乱一事,虽隐患早已形成,但吴三桂叛乱由决定撤藩引发。于是有人力主将“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时。康熙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廷议时,言三藩当撤者,“朕实主之”。岂可因吴三桂反叛而“归过于他人”?

他敢于承担责任,没有重蹈汉景帝诛晁错的故辙,保护了主张撤藩的大臣。诸臣对此“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

此外凡是要求臣下做到的,康熙必首先做到。康熙幼时在乳母家学会吸烟,即位后觉得“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毅然戒掉。然后禁臣下吸烟,取得成效,“遂传旨禁天下吸烟”。他不许官员贪污受贿,因而也禁止官员借机进献。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七月谕吏、兵二部:“各省督抚提镇官员,间令来京陛见,原欲以地方情形及兵民生计面加咨询,具有深意。近见来京各官,辄以进川马等物为辞,多所置办。”令“通行严饬,嗣后一切禁止”。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康熙即将迎来五十大寿,诸王大臣想在皇上出巡之前行庆贺之礼,恭进鞍马缎匹等物。康熙立即拒绝,说:“朕之诞辰,尔等如此进献,在外督抚,亦必效之,朕必不受。”随后大学士及部院诸臣恭进“庆祝万寿无疆屏”,康熙仍表示不收。诸臣只好将庆祝万寿屏文缮写册页进呈。康熙仅收册页,拒收屏风。

古人说:君臣相疑,治国大祸;君臣一体,国家安康。康熙正是以“君臣一体”的政治思想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后来的“康乾盛世”铺平了道路。

同类推荐
  • 张国荣的影梦人生

    张国荣的影梦人生

    他用迷离的声线浅唱低吟,曼妙的身形翩翩起舞,从音乐到影视,从爱情到人生,皆倾尽桀骜不羁的孤芳自赏,有如带刺的蔷薇,旁若无人地绽放。尤其是他在电影中达到的“人戏合一”的境界,无人能及,令人赞叹唏嘘。他对人对物苛求般的完美主义,以及骨子里的孤独、伤感、狂野、幽冷、艳丽、痴迷……
  • 中国十大文豪王安石

    中国十大文豪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丰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因曾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困,而统治者又因循苟且,不思振作,这是一个弊端丛生、孕育变革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经过自身的努力,不仅以一个文化艺术的多面手,而且以一个杰出的改革家而彪炳史册。
  • 名人传记丛书——莫泊桑

    名人传记丛书——莫泊桑

    在莫泊桑短暂的一生中,疯狂的工作和放荡不羁的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但他还是为世人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他的小说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他本人也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本书客观记录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莫泊桑笔耕不辍的创作过程、勤奋刻苦的写作态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莫泊桑作品的巨大价值。
  • 铁腕治乱世柔道平天下

    铁腕治乱世柔道平天下

    本书讲述了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解答了他为什么一直受到俄罗斯民众欢迎的原因。
  • 艾森豪威尔传

    艾森豪威尔传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国第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人物。他生命的前52年充满波折、苦闷和压力,但却从未丧失雄心壮志和对成功的渴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过半百的艾森豪威尔1943年担任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官。1944年6月6日,他成功指挥了扭转战局的诺曼底登陆,创造了一个军人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1953年至1961年,他担任美国总统,并被后人认为是20世纪政绩最辉煌的美国总统之一。
热门推荐
  • 中国树

    中国树

    本文收录了杨如风的:中国情结、中国树、孤独的灵魂、石头、孤独的猫头鹰等诗。
  • 异能裁判所

    异能裁判所

    一名现代都市最普通的女性,在偶然的情况下开启了异能,从而接触到了世人所不知的异能裁判所,为了对抗邪恶的异能者而成为了一名异能战士,在一次次任务中,她结识了很多优秀的男子,但是到最后,她却发现,她爱的还是……
  • 酒尽梅落

    酒尽梅落

    她一个毫不起眼普普通通的妖,怎么就被选中成了曾引发过三界血战的摆渡人呢?摆渡人,谁不知道,这个看似风光甚至引起过一场旷世大战的职位,就是一个福利低,工薪少,待遇差,局限多,得罪人不偿命,谁都不愿意干的一个苦差事!妖界人那么多,怎么就偏偏落到她周瑜身上了?更讨厌的的是,那个看似风度翩翩身份高贵实则性格恶劣时时刻刻以捉弄她为乐的上仙居然是她的助手?!最后还附带一个莫名其妙的前世今生?人生要不要这么苦逼!(要是信简介你就输了!本文每章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但全书的主角是不会变的!欢迎入坑!)
  • 九段教师

    九段教师

    当一个竞技游戏的高手做了教师以后,你们猜,会发生什么?
  • 宝珠格格寻情记

    宝珠格格寻情记

    儿时父母离异的记忆让宝珠的内心深处始终存着恐惧和不安,她活泼,她热情,她开朗的笑个播撒快乐的天使一样让每个认识她的人都会被她的快乐感染,而宝珠也一直以诚相待的对待每个人,自以为是的觉得只要真情相待就能换到同等的真心,屡次受伤还屡战屡败,最后无意中发现原来身边的朋友和亲戚都是为了她的身份而讨好她恭维她,就在这时,在一场婚外情的暧昧闹剧里,她至亲的背叛让她承受不住打击毅然喝下了剧毒农药
  • 我真是投资之神

    我真是投资之神

    重生十年前的华尔街。黄金乃我左膀,石油是我右臂。外汇化作我的双腿。我行走于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场。各国股市沉浮于我的脚下。什么,你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规模一年超过全球最大的桥水基金管理者。我是每年收益完爆全球最屌的量子基金管理者。其实更多的,我是一个农夫。春天我种下潜伏的仓位。秋天割掉没跟上我步伐的韭菜。自十年后而来的我,在这个时代就是先知就是神.我叫谢必安,如我名字一般,酬谢本人必定平安。
  • 世界经典神秘现象科幻故事

    世界经典神秘现象科幻故事

    本书为教学课外辅助读物。补充学生课外知识,选取一些中外经典名著供青少年课外阅读。本册选取世界经典科幻故事作为经典主题。
  • 我的恶趣味女友

    我的恶趣味女友

    分手后,27岁的大龄剩女何熹兮竟然在一夜之间成了抢手货!三个男人整天围着她转,他们各怀心思,一个比一个厚颜无耻,一个比一个胡搅蛮缠。只见何熹兮冷笑一声:这可是你们逼我出招的!
  • 像赢家一样炒股

    像赢家一样炒股

    解读股市赢家的妙股秘笈,汇集投资精英的实战智慧。帮助广大股民们进行卓有成效的长线实战。长线是金,即使是在一个赌性十足的短线为主的市场里,坚持长线投资的人仍然是最大的赢家。投资不投机。巴菲特的传奇并不遥远,罗杰斯的神话触手可及。
  • 隆平集

    隆平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