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37500000016

第16章 诗话山河,一扇挂满美丽诗意的窗户

宁夏大地千年间承载刀痛与剑伤,同时,这里山川河流也滋养着一首首塞上诗歌的问世,在血腥与浪漫中书写着战事和诗意。六盘山的丛林和青草间的神意远游、大唐月光下悬挂着的一幅边关诗画、贺兰山在千百年间流淌的诗情,足够开启一首首诗歌之窗,就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赏读到一个诗画宁夏。

一 血腥与浪漫,一轮边关冷月里的诗意灵州

711年,唐朝的军事建制与行政机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节度使。这是一个军事色彩很强的官职,皇帝还特意赐给节度使双旌双节,可以代表皇权在所管辖的地区内行使专杀权,一个节度使可以管辖几个州。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唐朝将全国划分为10大节度使管辖,掌管西北军事、经济、政治的重镇朔方(治所在灵州)节度使的人选成了朝廷上下关注的焦点。

721年10月6日,朔方行军大总管改为节度使。722年4月29日,唐玄宗任命张说(yuè)为朔方节度使,令他“亲行五城,督士马”。这表明正式文献记载的灵州第一任朔方节度使,以管辖5个城市的权力走马上任。张说在出任朔方节度使前就已经是宰相和兵部尚书,是第一个由朝廷正式派驻灵州的朔方节度使。在整个唐朝369个宰相中,“三次入相”者仅有12人,张说就是其中一个。张说出行之时,唐玄宗特意下《命张说兼领朔方节度使诏》,并且亲自为张说赴任写了《送张说巡边》的诗歌。“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的诗句里,也提前描绘了出任朔方的美好图景(一年后,张说还朝,唐玄宗任命张说兼任中书令,特别下诏书《命张说兼中书令制》,文中表扬张说是“当朝师表,一代词宗”)。在送张说赴任灵州的送别会上,玄宗还让其他朝廷官员赋诗为张说送行,这是唐朝初期就开始兴起并一度引领当时诗坛的边塞诗在意识形态里的最高表现。当场赋诗的20个高级官员中,就有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时任宰相)和贺知章。张说也高兴地写了《将赴朔方军应制》的诗歌,表明了自己“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的信心。这些诗歌给一个冰冷的、武化的灵州披上了一件诗歌的外衣。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将士到灵州以及从灵州戍边回去者的讲述,内地人对灵州的神奇向往与神秘感也逐步加强,也让当时更多的诗人开始关注灵州。在边关的一轮冷月里,灵州的诗意飘荡了起来。

这时的李白显然醉了,这个身上有着胡人血统的诗人,在唐代的酒香里,忘却了胡地正在发生的一切。在这种醉意的飘荡里,他整天放酒宫廷或与诗朋交往或游历在名山大川间。当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醉态中踉跄时,边地灵州却以另一种方式成就着自己,这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边塞诗浪潮对灵州的冲击,这种冲击在丰富灵州的人文历史的同时也丰富着唐代文学。

唐朝初期对外防御的战争,不仅唤起了一批军人决战沙场的雄心,也点燃了内地诗人心中报效祖国的火焰。尤其是“初唐四杰”的杨炯的《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诗句,成为当时诗人们的一句灯塔式的口号。国家意识就像一股席卷大地的风潮,走进越来越多的诗人心中。边塞戍征的诗歌不仅成为一种当时盛行的诗歌体裁与流派,也成了当时诗人们追求的一种意境。灵州就这样开始出现了大唐著名武将驻守和众多诗人描写的两条向外“推销”自己的路径。

杜甫、贾岛、白居易、李益等唐朝著名诗人是否到过灵州,现在无从考证,但从他们留下的诗句中,完全能看出灵州留在他们的个人诗歌史中的清晰印记。杜甫有个姓李的朋友,出任灵州判官一职。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杜甫,想象着灵州长年的血战,连天地都被染红了,漫天的黄沙使得日月的颜色都是黄色的,在他的笔下就是“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的景象,和那时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们一样,他们心中的突厥等少数民族是被官方妖魔化了的。他们中很少有高适那样走进边地的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远见卓识,大胆地指说唐朝其实是带有侵略色彩的。生活在内地的杜甫,就以“神兵”来形容唐兵。有过在灵州生活经历的诗人李颀则将战争造成的伤亡之源头直接指向了好大喜功的皇帝:“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和杜甫这些靠想象来完成对灵州的文学认知不一样的是,不少诗人将自己的某一段人生经历叠放进了灵州。张敬忠就是一个,他是一位初唐并不有名的诗人。707年,担任朔方军总管的张仁愿看中了张敬忠的才华,将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调到灵州担任分判军事,张敬忠在“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的描写里,不难看出都城长安和边地生活至少在气候上的差别。而另一位诗人李益则在“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描写中,告诉人们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从灵州“镀金”归去的大将们走进了军事领导或政治高层,那些中等军官们的回归,同样也会得到像张籍在《送李骑曹灵州归觐》中描写的“军府知归庆,应教数骑迎”的礼遇。

灵州在唐代成了男人们建功立业的“黄金牧场”,吸引着不少人前去那里,哪怕是游玩一次,回到长安也会增加谈资的含金量。贾岛有个姓邹的朋友前往灵州游玩时,贾岛就写下过一首《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界,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马,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经,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为灵州乃至后来的整个宁夏平原赢得“塞上江南”美誉的首席发言者,是唐代一个叫韦蟾的诗人。他在《送卢潘尚书之灵州》里写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就是后来宁夏平原上的人们常常引以自豪的“塞上江南”的最早来历。可惜,唐代的灵州,美丽的风光和丰收的瓜果,因为处于战争前沿地带,同时也在这个诗人笔下出现了“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的战争气息充斥遍地的情形。这种情形在唐代另一个著名诗人郎士元的《送李骑曹之灵武》的诗句里也有相似的地方:“纵猎旗风卷,听笳帐月生。”

唐代出任灵州的一个个军事将领在这里也完成着自己巩固、拓展唐代北部疆域的使命。那么,灵州在一次次的行政、军事级别的提高以及派出官员的级别的提高中,它的疆域在鼎盛时期有多大呢?从唐朝著名诗人李益于781年到灵州写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些答案:“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就是唐代正北边界的极点所在。《资治通鉴》中说:“朔方节度使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督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朔方节度使管辖的军事区,基本包含了黄河在整个行程中形成“几”字形的内部地区,也就是今宁夏北部、河套平原、陕北地区。3个受降城是河套最北边一字摆开的中、西、东3城,是708年张仁愿担任朔方道大总管时修建的。中受降城在今天包头西边,其他两座各距中受降城400里。可见,唐朝的诗人们,有的已经随军队深入灵州管辖下的地区,最远的到了今内蒙古河套平原北部一带。

二 六盘山:青草和绿树间的神意远游

在军事家眼里,这是一座千年未曾中断战火洗礼的山脉,一身武气笼罩在山上的林木间;在人文学者的眼里,这里是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那一山的绿意使之成为这个地貌分界处的高原明珠;在旅游者眼里,这里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就是一块吸引游客的巨大磁石;在水利学者眼里,这缓缓流出了泾河、清水河及茹水河上游的水,成为中国名山中罕见的“三河源”地区。然而,在诗人的眼里,这里同样在历代诗人的眼里成了诗歌的源泉,缓缓流淌着一首首诗句,一座六盘山的历史,就是和中国诗歌史并行的历史。

这枚盛开的绿意在亚洲腹地缓缓出场

从容不迫走进一部诗歌史的殿堂

一把镰刀擦去锈迹,季节之外收割出的诗意

亮出一座雕像通体晶莹

铜质歌谣俯瞰着河流下山花儿入心

最高处的一首诗歌终结着歌吟者的使命

随之,山顶的积雪被红色覆盖

随之,山下的清真寺,传出阿訇的经训

一座山衍生出的最美诗句暗遁民间

全被正史之外的细节,悄然收藏

今夜,六盘山下的农家灯光下

我的书写,探究着秘密背后的秘密

积雪依旧落下异乡的诗人依旧路过

战马走进博物馆牛羊在都市的餐桌完成使命

日益羸弱的六盘山,难再发出一声吁叹——

青铜枝下,淘汰后的伪唱落满山坡

一声清辞,掠过山冈

温暖四季的牛羊和花香抗衡一群领命的写作

一副骨殖,埋进梦深

点燃一座山的诗歌记忆端坐于洁净的席位

明天,六盘山上新修的隧道静声默念

一群诗人的集体咏唱,几首会被珍藏

2005年7月13日,中国西部首届“六盘山诗会”在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召开,我受邀参会后写下了这首名为《青铜枝下,六盘》。那不是我第一次走进六盘山,在我的众多诗歌作品中,这是唯一一首写六盘山的,唯一的解释是面对这一座诗歌之山,面对它收藏的诗歌大河的汤汤之势时的哑声和敬重。

打开一部中国史和一部六盘山史,我发现它们像两条并行的大河,互相滋润着对方,丰富着对方,完善着对方。《诗经·小雅·六月》中“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揭开了中国诗歌史和六盘山交错的源头,诗中的太原就在今六盘山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六盘山处于秦和北方少数游牧部族争夺之地,加上传统史学认为这里是华夷分界之地,或许有诗人至此并有诗歌创作,但没有见遗留于世的。公元前220年,六盘山迎来了启幕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秦始皇,他出巡六盘山的这一历史事件被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以诗意的笔调写进《史记》:“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但从真正的诗歌体式来看,直到汉朝诗人班超在赤眉军攻入长安后避乱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路过六盘山时,才结束了中国诗歌史在春秋至此的一段空白,他的《北征赋》里以“野萧条以莽荡,回千里而无家。风飚发以漂远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的诗句来书写六盘山秋末冬初的景观,使六盘山走进了汉代中国诗歌史的席位。古乐府诗《铙歌十八曲》中的《上之回》等古诗中也涉及到六盘山地区的人或事。

如果说春秋至唐初的千年间六盘山地区遗留下的汉语诗歌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溪,缓缓地在中国诗歌主流之外流淌,那么,唐时六盘山就成一条初见规模的河流,河两岸是边塞诗人青春意气和才情迸发后书写的诗意风景。此时的六盘山成了连接大唐帝国心脏长安和边地重镇灵州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枢纽,也是西出长安走向西域的众多商旅、将士、边塞诗人的必经之地,一首首反映大唐边地气象的诗歌大河中,从六盘山缓缓流出的诗歌之流更是其中一道精美之景。

646年,唐太宗前往灵州路过六盘山,引发大唐众多诗人北上出塞的雄心和梦想,六盘山深处的萧关成了成就众多诗人诗名的一处坐标。从初唐诗人卢照邻的“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里可以洞窥到那时的六盘山一带布满军事关隘;从边塞诗人岑参的“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可以看出凉秋季节的六盘山道上,依然有着他那样的边塞诗人将青春梦想寄托在出六盘山前往西北地区的从军经历;王维的“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延续着边塞诗人的激情,也不难看出这里来往的大量骑兵、将军充斥在六盘山道上;就连没到过六盘山地区的杜甫也在“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的诗句里,留下了面对遥远的六盘山心生的悲壮幻象。这时的六盘山不仅是大唐帝国的一处军事重地,更是一处大唐诗歌重地。

宋时,六盘山成了宋朝和西夏王朝的前沿地界,这种边地角色更是中原王朝和西夏王朝的诗人歌咏的对象。一代名相、著名诗人王安石就留下了“陇东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只有明月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和“陇西流水向西流,自古相传到此愁。添却征人无限泪,怪来呜咽已千秋”的边地愁绪;一代名臣范仲淹在宋朝和西夏战败于六盘山后不久,也在“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自然环境和“四面边声连角起”的军事环境中,写下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慨。和宋朝诗人的哀叹形成对比的则是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取得胜利的西夏开国皇帝元昊,让张元在好水川的山间峭壁上题诗以庆:“夏竦何其耸,韩琦不足奇,满山龙虎辈,犹自说兵机。”1081年,宋朝发动50万军队5路攻伐西夏,其中一路就从六盘山地区北上,当时的随军官吏张舜民就曾经写下《西征诗》记录了这场战争的悲惨结局。

明朝时期,六盘山再度成为明朝政府抗衡蒙元残余势力的军事要地,这种角色再次让六盘山给众多诗人提供了创作题材,明代诗人龙赝就有《题六盘山云》的诗句:“策马六盘岭,披裘四月天。氤氲轻似谷,叆叇乱如毡。高拥群峰失,低迷众壑连。梦疑神女散,赋就大人传。吹拂双旌绕,翻飞两袖穿。陶园停黯黯,狄舍思绵绵。台画千秋壮,轩临玉色鲜。浮光曾蔽日,卿霭信非烟。鸡犬藏秦洞,鱼龙起渭川。卷舒聊共尔,出岫几时还。”这是第一首完整描写六盘山云卷云舒的景观的诗歌,而明朝著名的边防大将郭登担任甘肃总兵在送朋友回京时,路过六盘山写的《送人回京》更是体现了八月六盘山的云色雪声:“秦山秋色陇山云,为客哪堪复送君。八月胡天寒气早,数声羌笛雪纷纷。”

明代,一些诗人开始不再简单地书写诸如萧关等军事要隘体现的边塞之意,也不再简单地描写匆匆路过六盘山时的眼见,诸如明后期隆德县知县李若素等人,开始描写六盘山地区环境艰苦和民生的疾苦。李若素的《盘山五月雪》:“为问青山何以白,风雪一夜埋芳草。噫嘻奇哉是何时,吾乡万木正华滋。如何此地千岩白,冷吹寒雪不可支。赖有敝裘堪适体,叱驭驵车一往之。寒光天际莹如素,山中一望迷山路。三千里外玉门关,杨柳胡不春风度。山之西麓弹丸县,其中风物均不见。市无蔬果少人家,衣不絺绤手不扇。七月秋风二麦黄,麦黄人家得上仓。八月萧萧殒霜露,苦荞糜燕几登场。医得眼疮剜却肉,多少人家厌秕糠。夏月满地披羊裘,隆冬捉肘无衣裳。”

清朝从东西方向翻越六盘山的诗歌,逐渐取代唐以来从南北方向体现中原地区出塞前往塞外的诗歌,既有不怎么著名的卞三元在《早发隆德过六盘》中写的“登山不见月,举首已侵星。苍茫云雾起,良久曙光生。千峰拱翠壁,万壑如川平”和武全文的《过六盘》中写的“千岩积雪天无暑,万壑生寒地不毛。睥睨秦羌边月隐,岧峣唐宋古墩高”,也有林则徐这样彪炳史册的人路过六盘山时留下的诗文感慨。六盘山近代诗歌史上值得一书的是1875年4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兵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沿着六盘古道翻越六盘山,在六盘山拓宽并筑路10多公里。左宗棠命令在沿途的陕甘大道上栽植柳树和榆树,就是著名的绵延千里的“左公柳”。1879年,左宗棠的同乡好友、时任甘肃布政使的杨昌睿翻越六盘山后看到“夹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左公柳”时,写下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为六盘山诗歌史再添新句。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临风寄景,诗性盎然的毛泽东即兴写下了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从而使六盘山扬名海内外。

一座滋润宁夏诗歌史也部分地滋润了中国诗歌史的六盘山,在新时期同样成了宁夏诗歌史的温床,一代代六盘山诗人成为宁夏诗歌版图上的中间力量,无论从六盘山走到宁夏首府银川的诗人,还是目前仍坚守在六盘山下的诗人,无疑是构成宁夏诗歌疆域的一个个重要城池或山河。同样,诸如中国西部首届“六盘山诗会”、《六盘山》文学杂志等这样的载体,驮载着六盘山诗歌稳妥而厚重地步入中国诗歌的殿堂。

三 贺兰山:圣山和神山中暗隐的诗意走廊

许多国人是通过岳飞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知道贺兰山的,其实,岳飞所说的贺兰山并不是宁夏和内蒙古界山的这座贺兰山,因为岳飞长期和女真人交战,而女真人并未生活在贺兰山周围地区,当他写下“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时,竟然以为贺兰山是女真人生活地区的一个山。然而,岳飞的这句诗是迄今为止贺兰山这座诗歌之山中影响力最大的一句,如果说历代歌咏贺兰山的诗句串起来组成一个诗歌项链,那么,这句就是其中最灿烂的一颗。

贺兰山以其南北200多公里的高大身躯挡住了北方的寒流,而且也盛满了千年间的诗歌记载,成为一条被诗歌文身的山脉,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构筑出了一条记载历史、凸显诗性的诗歌长廊。

从远古时候起,贺兰山一带的先民留下来的古老岩画,其实就是一种诗性的表达。中原地区进入《诗经》以后的诗歌时代,这里因为长期被游牧部族占领,并没留下以文字体现的诗歌作品。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内地偶有描写贺兰山地区的边塞诗歌,反映秦汉军队和匈奴作战及边塞风光的内容。隋唐时期,随着和贺兰山地区隔黄河而望的灵州成为大唐边地重镇,大批边塞诗人来到塞上,巍峨高大的贺兰山成了他们笔下反映塞上军事生活的重要题材,这在王维《老将行》中的“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中“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贾岛《送李骑曹》中“贺兰山顶草,时动卷旗风”等诗句中有着明显体现。那时的贺兰山给诗人们留下的是军营对峙,战事公文飞越而过;北风吹雪,冷透了将士身上刀伤;饮马长城,使洞穴的积水更觉得寒冷的景象或感受。那时的贺兰山就是边界的体现,是成就男儿事业的地方。在这里武能征战,文可抒情,一方面是牧场如茵,骏马嘶鸣,如水月光下的羌笛声袅绕;一方面是金戈铁马、战旗飞舞,如血残阳下杀声、鼓声、马蹄声不息。一次次战争前的热血沸腾,一次次战争后的喜悦或沮丧,构成了一幅幅凝重、壮美、生动、鲜活的塞上生活场景,这为诗人们提供着激情四溢的出口,留下了贺兰山在这一时期的诗性激扬。

随着秦汉时期就开始的开发,贺兰山下的宁夏平原出现人工绿洲让地理学家郦道元也写下了“桑果余林,立于洲上”的壮丽风光。唐代诗人韦蟾在他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写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不仅描写了贺兰山的景象,更为同时代乃至后人通过诗歌为宁夏定义了“塞上江南”的美称。

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恐怕没有一座山像贺兰山在整个古代一直都没有中断过战火的纷扰,战争的诗篇一直是这座诗山的主题。1038年,党项羌领袖元昊在贺兰山下建立大白高国,并开始近200年和宋朝的抗衡,在此期间还和契丹、蒙古、回鹘、吐蕃等游牧部族多次在贺兰山地区发生战争。这就导致了在宋朝诗人眼里,贺兰山成了一道不可逾越但又必须逾越的人文屏障,在契丹和蒙古、回鹘、吐蕃等游牧部族眼里,贺兰山成了他们入侵西夏王朝的障碍。这种历史背景下的贺兰山,就有了宋代司马光笔下的“贺兰山前烽火满,谁令小虏骄须臾”、宋时诗人强至笔下“十万强弓略未弯,妖氛渐灭贺兰山”、宋朝诗人陈郁“焉知不将万人行,横槊秋风贺兰道”等诗句,而岳飞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更是将宋时贺兰山的诗意助推到了巅峰。

由于蒙元政权对西夏王朝采取灭绝性政策,西夏境内的诗人描写贺兰山的诗歌作品罕有留世。元朝时,贺兰山同样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既有贡泰父“使君对坐兰山图,石数江南众山绿”的惬意观画,也有马祖常“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的风情描写。

明代,贺兰山再次成为明政权防御蒙元残余势力的军事屏障,新的边塞之地引发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来到贺兰山下,这位“太子诗人”面对贺兰山既写下了“北风吹沙天际吼,雪花纷纷大如手。青山顷刻头尽白,平地须臾盈尺厚”的贺兰大雪,也有“巍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嵝随。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的贺兰雪晴。“太子诗歌”之后,明王室中的庆靖王朱秩庶的第五个儿子朱秩炅、二世庆王朱秩奎的儿子朱邃典也先后来到宁夏,留下了不少关于贺兰山的诗歌,既有朱秩炅在拜寺口凭吊时的“文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无僧说旧游”,也有站在山下的堡寨旧址上发出“鸣鸟不知亡国恨,晚花犹乞过人怜”的慨叹,还有观览西夏王陵后发出“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时王与侯”的喟叹,更有朱邃典笔下“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雪难融”的贺兰晴雪描写。除了王室诗人外,明代首任三边总制、带兵驻守贺兰山的王越,从江南谪戍宁夏的唐鉴、以右副都御使巡抚宁夏的王珣及其子王崇文、右副都御使巡抚宁夏的韩文、以右副都御使巡抚宁夏的杨守礼、以兵部尚书总制宁夏的王琼等明代著名战事诗人在驻守宁夏时期,都留下大量关于贺兰山的诗句。而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来到贺兰山下写就的《夏城漫兴》《出塞》等诗歌,将贺兰山诗歌长廊提升到一个高度,“名存异代唐渠古,云锁空山夏寺多”等名句更为诗山贺兰添加了质地。一代词宗汤显祖在《夏州乱》中留下的“贺兰山前高射天,花马池南暗穿虏”,一代名相张居正在《塞下曲》中写的“一声羌笛吹关柳,万卒雕戈拥贺兰”等,至今仍是浏览贺兰山诗歌长廊中璀璨而耀眼的一节。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宁夏成为中国版图腹心之地,战事远去,众多诗人留下多是歌咏景观、抒发情绪之作,整体的诗歌创作水准和艺术气魄较唐、明两代自是逊色不少。

2003年7月12日,我和同事、朋友策划的银川大地房产诗歌朗诵会,在古老而神秘的西夏王陵前、在连绵不绝的贺兰山脚下开幕,这是贺兰山迎来的第一次诗歌朗诵会,除了邀请外地的诗人外,宁夏本土诗人几乎全部到场,让贺兰山听到了一场来自诗歌界的声音。诗山贺兰,依旧持续着自己的诗性和激情。

同类推荐
  • 老子遭遇孔子

    老子遭遇孔子

    老子是谁?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
  • 芈颀传

    芈颀传

    天空阴沉,远处高山耸立,随着一声巨响,自天边涌出一道红光,霎时间映红了半边天,随之而来的是一排排的虚幻树木,如同海市蜃楼一般,一个声音在召唤……
  • 山河雄图

    山河雄图

    羌国纷乱,群雄割据而起,轩辕厉战胜群雄,终再统六境,建都无双境,国号“晋”,并将其余五境封予五王。并肩王勘察旧案,不知不觉牵扯出诸多恩怨。危情一触即发。少年本是并肩王之子,小小年纪却肩负仇怨独自亡命天涯,历尽危险,坚毅不减。最终为自己写下一段历史,传颂千古!名动九霄!
  • 三国之一统三国

    三国之一统三国

    血气方刚的少年刘阳发现一块陨石,当他捡起这块石头时,一道强光闪过,接着昏迷不醒。当他醒来时自己却惊奇的发现他竟然来到了三国,成了汉少帝刘辩。且看主角如何凭借着陨石带来的系统改变命运,一统天下!
  • 三国重兵

    三国重兵

    三国小人物的崛起之路,坚持与努力,一步步改变与成长。
热门推荐
  • 绝品小保安

    绝品小保安

    一手缔造全球地下世界血祸的终极兵王,应聘成为校园小保安,当各路绝色美女陆续找来,秦逸表示压力很大啊……那啥,我知道我帅,但我不是随便的人,美女请你矜持点!
  • BOSS情难控:斩不断的情是你

    BOSS情难控:斩不断的情是你

    七年可以改变很多.七年前她出国只为逃避事实。七年后回国却发现自己真的变了,但是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她的那颗心。他对她的爱始于初见终于白头,可是她却又苦恋另一个人。到最后是修成正果还是无缘到老?
  • 王俊凯有个明星姐姐

    王俊凯有个明星姐姐

    王俊凯是当红偶像Tfboys的队长,他的姐姐是当红偶像王之晴,王俊凯谈恋爱后,王之晴的变现怎样呢?王俊凯是否能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在一起呢?
  • 萌宝来啦

    萌宝来啦

    宝宝说:“妈咪人家饿了啦”!快快赚钱好让我吃的到饭啦!啦~.........妈咪说:臭小子就知道吃还敢说啊*不知道现在我正忙着吗?~宝宝说:o>_<o妈咪这么忙(^V^)宝宝去给妈咪找爹爹来帮忙做啊!然后宝宝也来帮忙!这样就不忙了!妈咪就有好多时间陪宝宝吃饭饭啦
  • 剑仙之山海经

    剑仙之山海经

    三生轮回,三世劫。三世轮回,三世情。情变,心变。唯独未变的那是对剑的痴。
  •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神培育系统

    剑神培育系统

    作为现代最有天赋的剑客,同时也是现在世界最强的剑客的秦普锋,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被一把剑砸晕了……听这个叫不语的剑魂说他是为了培育一个剑神才出现的,秦普锋一阵欣喜,仰天大笑。“笑你个头!滚去修炼!按你这个速度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剑神,别给我丢脸!”
  • 道离伤

    道离伤

    简介:偏僻之地的少年道士身不由己卷入一桩阴谋之中,一时间各色人等轮番登场。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周无伤能否判断出这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无法摆脱的宿命……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 宠夫无下限:呆萌老公快到碗里来

    宠夫无下限:呆萌老公快到碗里来

    “老公我错了,原谅我吧”女生用可怜兮兮的眼神望着床上背对着她的男生,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你走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男生不回头傲娇的哼一声说出了这无情的话,但是用他的语调说出来却带了一丝撒娇的意味。“好,以后我再也不会出现在你面前,碍你的眼了!”女生“悲伤”的说,转身离开男生依旧没有动作,过了几分钟之后,突然站起来转过了身发现后背再也没有那抹熟悉的身影,立刻慌了神,向门口冲了出去。看见那个人在走廊里笑着看着他,委屈的心理浮上心头,大步走过去将她死死的抱在怀里,像是要融进自己的骨头里一样。女生得手慢慢的环上他的脖子,笑着看着他也不说话。男生将头埋进了女生的脖子,闷声说“老婆,不要走”
  • 花夏

    花夏

    一直的一直都不肯承认自己的悲伤,就像不肯承认自己至始都是一个人一样,那段一个人的独角戏,我浅唱的花季,你没看见,滴滴落落的泪水,在那个微凉的初夏,是纯美的想念,握在手心里的梦,在天亮的那一刻散落······——《花夏》题记十五岁,在那个花季的年龄,我遇到了你;十五岁,在那个雨季的夏天,我邂逅了你。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世间有太多的不得已,无处诉说···因为爱你,我宁愿选择离开你;因为爱你,我宁愿看着你投入别人怀抱。你不知道,这一切都不是我的初衷。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哪怕我粉身碎骨,我也要你幸福···此文不是《花季雨季》、《花夏:花事未了》的改编,不喜请绕道。本文纯属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