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出一个自然科学家所应具备的高贵品质,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他的着作之所以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人们所推崇,这也是其中的一条理由。
为科学而献身的勇气
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需要亲身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某些学科,亲身的实践有时是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的。例如搞化学试验,有时会起火、爆炸等等,没有牺牲精神和勇气,是不可能取得真知灼见的。
对一个本草学家来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李时珍曾经说过,要取得正确的知识,需要亲自实践,绝不能道听途说。例如有一种药叫蛇床,对男人、妇女都有补益作用,而且是比较普通易得之药,但一般群众不愿用它,而随便听人介绍,舍近求远另用它药。李时珍批评这种做法是“贱目贵耳”,就是只相信别人的话,而不相信自己亲眼所见。历代对它也有很多说法,他引述了历代所说的薸、莕、金莲等不同说法,指出古代之所以这样众说纷纭,没有一定说法,是因为他们“惟据纸上猜度而已”,这种主观的猜度根本要不得,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李时珍解决这种纷争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一一采视,颇得其真”,通过对每一种植物的采集,加以比较,才得到真实的结论。他对于那种胡乱猜度、道听途说的做法,痛加批判,认为那种做法,不足以效法,“殊无指归”。
有些药物的作用,需要亲身去实践,如他对鲮鲤(即穿山甲),曾经自己做过解剖,以观察它是否真的是以蚂蚁为食,结果发现这种动物胃中果然是充满了蚂蚁。他就是用这种亲眼所见,亲手所做来加以检验的,所以他的着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道理就在这里。
更为可贵的是李时珍还以自己的身体去检验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这是需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才能做得到的。
有一种叫罗勒子的药物,据记载可以把眼睛中的异物移去,其功效究竟如何呢?是真是假,李时珍决定做试验。他先用一个碗,碗中放些水,把罗勒子放在碗中,不多一会儿,罗勒子即吸水膨大,形成一层膜,这就说明了它在眼中也能把眼泪吸收起来,这层膜就会吸住异物,所以它确有这种作用。后来他还用自己的眼睛做了试验,效果的确不错。
李时珍的献身精神还不止此。用药试眼,最多眼睛受病。他还曾试验一种药理作用极剧烈的曼陀罗花。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饮用后有如酒醉,可以用来做麻醉药,开刀做手术,都没有问题。古书上曾经说过,曼陀罗花汤喝下去以后,人就会感到像酒醉一样,不由自主地又笑又闹,手舞足蹈。究竟是不是这样,要喝多少才能达到麻醉的程度呢?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自己亲身试验,才能知道多少药量合适。麻醉药有一个特点,就是麻醉用量与中毒用量常常相差不多,也许就是一滴之差,多一滴即可使人中毒,而少一滴即有麻醉作用。李时珍深知,这个试验不能在病人身上试验。病人有病,已经很痛苦,身体也弱,不能再经受折腾,他决心自己亲自饮药试验。
他是知道用药的危险性的,但为了把药量药性搞清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亲自试验了。药量一点一点地加,他自己也以身体的感受来判断用药量,最后,他终于弄清了这种药的用量,要达到“半酣”,也就是半醉的状态,人就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欢笑而不自主。
李时珍成功了,他用自己的身体,把这种麻醉药的用量弄清楚了。
伟大的科学成就
李时珍学问渊博,对博物学有深入的研究,其中有许多成就是具有世界水平的。
就《本草纲目》中对药物的分类来说,在当时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药的分类最早是汉代《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就是把药物分成补养作用(无毒)、治疗兼补养作用及治疗作用(有毒)三类,叫上、中、下三品。这些方法比较原始,也比较笼统。到梁代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就改成按药物自然属性把药分成七类,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这就比以前进了一步。生物学家发展史表明,分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学科的水平。经过近千年的进步,李时珍在药物分类学上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他把1892种药分成16部62类。就植物而言,他把1195种药分成5部30类,其中包括草部(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谷部(分麻麦稻、稷粟、菽豆、造酿)、菜部(分荤辛、柔滑、水菜)、果部(分五果,山果、夷果、味果、水果)、木部(分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等。植物的分类法,在《本草纲目》表现出相当高的科学性,例如他已经把桔梗科的沙参、桔梗编排在一起;把伞形科的柴胡、防风、独活排在一起;把姜科的高良姜、豆蔻、白豆蔻、缩砂密、盖智子排在一起;还把菊科的菊、野菊、蓍、艾、千年艾、茵陈蒿、青蒿、黄花蒿、百蒿排在一起;把蓼科的蓼、水蓼、马蓼、荭草、毛蓼排在一起。这样的排列法,说明李时珍已经对植物的自然分类法有较深入的了解,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国际科学史界有人把他的这种科学分类法,与18世纪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分类法,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拉丁双名分类法相提并论。虽然林奈的分类命名比较科学,但林奈最初的分类,仅仅有12页的《自然系统》,还不如《本草纲目》高明,而且比李时珍晚了140多年。
最值得提出的是,李时珍在动物分类学及遗传学方面的成就。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共记载动物药444种,占全部药物的234%。他把这些动物药分成虫、鳞、介、禽、兽和人这几部。为什么要这样分,必然有一个主导思想。李时珍对这个分类法,有他自己的原则,认为这是“由微至巨,从贱至贵”。微与巨,可能是指动物机体体积的大小,从小小昆虫,直至哺乳动物等巨大的兽类。这里的贱与贵最值得注意,它并不是指动物的经济价值的贵贱,也不是人们思想中关于贵与贱的含义。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龙与凤在人们思想中是至贵的生物,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要穿龙袍,睡龙床;而皇后则比为凤凰,这样才能龙凤匹配。旧小说还认为龙是一种神物,能呵气成云,甚至呼风唤雨。如果是用这个意义上的贵贱而言,则龙、凤应当排列在诸动物的榜首,但实际上《本草纲目》把龙列在鳞类,而比龙应该说低一等的凤,书中把它列为禽类。
再看看猩猩,当时认为猩猩只是一种与鹦鹉相仿,只会学舌的动物。但李时珍却把它列入兽类,而且是兽类中最高的寓怪类。至于人本身呢,李时珍把人列在动物中最高的一级,专立“人”一部。
由此看来,他所说的“贵贱”另有所指,不是指动物的经济价值,也不是指人们思想中所认识的贵贱。那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具体看一下各类中都有什么动物。虫类都是一些微小的昆虫,鳞则是鱼类,介类中有爬行动物,也有两栖动物;禽类则是指飞禽包括鸡、鸭、鸟等等,兽类几乎都是哺乳动物,最后是万物之灵的人类。
由此看来,李时珍所说的贵与贱,是指动物在智力进化及生物高低方面的贵贱。他排列的这个顺序,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关于动物进化顺序的排列几乎不谋而合,除了具体到每一种动物,可能有归类不当之处外,从总体上说,李时珍的排列正好符合生物进化的顺序。
由此,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时珍在动物学的研究上,已经具有了生物进化的思想了,至少已有了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李时珍较达尔文早二三百年,他的这种思想在生物学上是非常先进的。
李时珍还对生物环境的适应,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十分重视环境对生物,尤其对动物的影响。如地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他早就注意到了。如说天方国的罂粟花到7~8月以后,其皮还是青色的,他指出这是地域方土差异的结果。他指出百谷在中国九州内,其性质都不一样。而鱼类的颜色及其习性,生活在清水和浊水、流水和止水的都不一样。
有些动物为适应环境,其身体的结构与环境有密切关系。比如生活在山中的鸟类的尾巴长而鸟喙短,而生活在水上的禽类则相反,尾巴短而其喙长。鱼的鳞与水波粼粼是相适应的,他甚至说鱼的鳞就是这样起的名字,也就是清澈的水中,块块小石清晰可见的意思;又指出鸟类因为栖息在树林里,因此,它们的羽毛就与树叶片片相似;兽类身上披着的是毛皮,这是因为兽类动物都穴居山中,所以这些毛都与草相像。这些都是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他把这种现象概括地说成是“毛协四时,色合五方”,也就是动物的外态形色,都与时间,地域的变化不同相适应。
对于生物的遗传现象,李时珍也已经有所认识。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有些人才20多岁,头发已经布满银丝,满头花白了,我们称之为“少白头”。有些人说这是未老先衰,也有的说这是用脑过度,说法不一。其实,对这种现象李时珍早就有了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头发变白,有迟有早,有的老了才白,有的少年就白了,这些现象与人的寿命长短没有关系,而是由于“祖传及随事感应而已”。这里,他已经涉及了白发发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祖传”,也就是先辈传下来的因素,我们现在称之为遗传因素;二是“随事感应”,也就是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李时珍的这个观点也是相当全面而正确的,在遗传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就医学而言,他的主要贡献当然是在本草学方面,但他本人又是一位高明的医生,他对中医的脉诊特别有研究,着有《濒湖脉学》一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此外,李时珍在天文、地质、矿冶、化学等等方面,也都有不少成就。
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的本草学着作面世以后,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在国内如此,在国外同样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自16世纪问世以后,历代对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像这样一部将近200万字的巨着,就是在现代,要翻印起来也并不容易。但是,就在这将近400年间,人们对它的翻刻次数,包括现代用活铅字排版的印刷,竟多达近60次!其重要性可以不用再多费笔墨了。
近代以来,人们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眼光,研究李时珍的科学思想、工作方法、生平事迹、医疗成就,甚至他的文学修养等等,研究《本草纲目》中博物学,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成就的学术论文,数以百计,研究专着也源源不断。李时珍已经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在国外,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3)在他研究和创立进化论的过程中,曾经引用过李时珍在生物学方面的成就。如他在《人类的由来》这本着作中曾经引用过一段关于金鱼颜色的形成的材料,指出其颜色是由于人工细心的培养而引起的突然变异,指出这种动物在中国很早就被人们细心地培养着,认为宋代就已开始培养了。这一材料就是从《本草纲目》中引用过来的。达尔文曾经提到他所引用的是“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指的就是《本草纲目》而言。
《本草纲目》很早就传到国外,被日本、德国、欧美的学者进行研究、翻译。这样大的部头巨着,其中还有不少中医特殊的名词术语,要译成外文,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
至今,《本草纲目》已经被全文或部分译成英文、日文、德文、朝鲜文、拉丁文、法文等等译本。此外,《濒湖脉学》也已经有了德文的译本。
李时珍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与世界科学名人罗蒙诺索夫、达尔文、哥白尼等相并列。